一、郑州EAS阵列的中断式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曹雪彦[1](2020)在《基于ZYNQ的PET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医疗诊断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PET数据采集和符合处理技术是PET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3D扫描成像的符合数据量远远高于2D扫描成像的符合数据量,因此,研发出一套具有高传输速率、高通用性以及高稳定性的PET数据采集系统,将对PET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可编程片上系统可将整个系统制作在一个芯片上,并采用软件与硬件协同的方法,使FPGA上的硬件设计与ARM上的软件设计具有交互性,以至于嵌入式开发更高效。本文利用了Xilinx公司Zynq-7000系列全可编程片上系统,ARM+FPGA的新型架构为设计平台,研究实现了PET数据采集系统。同时,对PET数据采集系统传输到上位机的符合数据进行处理。在本文中,所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搭建了基于ZYNQ的PET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利用ZYNQ开发版软硬件均可编程的特性和丰富的IP核实现了数据缓存、符合板通讯以及机床控制等功能;整个系统采用Zynq-7020芯片作为控制核心,采用SDK进行软件开发,设置DMA数据传输、时钟计时、GPIO对符合板的控制、串口与机床的通讯等。在该平台上搭建PET数据采集系统,不仅提高了PET数据采集系统的速度,还使整个PET系统更加小型化、成本更加低廉。(2)搭建了PET采集界面。该界面在VS2010平台上设计,用于对PET采集系统硬件电路的控制与调试。主要实现响应用户操作命令,将命令通过光纤传输至采集系统硬件控制电路,然后收集硬件电路产生的批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实现软硬件之间的通信、硬件系统参数配置与工作控制、接收采集系统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作相应的图形显示等功能。(3)PET中符合通道时间偏差测试与校正。通过测量时钟通讯控制板符合通道的时钟信号,发现时钟信号存在固有时间偏差,根据时间偏差值调整时钟线的长度降低符合通道的时间偏差完成时间校正。实验数据显示此方法一方面可以得到理想的符合时间谱,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有效地测试出PET符合探测系统的时间偏差。(4)PET符合时间谱特性。通过调整时钟线的长度完成时间校正,将此方法应用于PET测试系统。在该系统上分别用11.1×107Bq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和68Ge棒源放射物获得两组符合数据,通过处理符合数据研究PET系统符合通道时间差异性。统计符合事件的时间差值形成符合范围内的两个探测器单元Bucket A与Bucket B的时间谱、PET系统真实时间谱和理想时间谱、归一化后的PET系统时间谱,根据时间谱一方面可以直观地观察出探测器间形成的正常和不正常时间谱,另一方面可以快速的获得PET符合通道时间差异性和符合事件的统计分布性。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吴建华[3](2019)在《基于Linux的高速记录回放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高速发展,雷达产生的数据带宽和数据量越来越大,实时分析全部数据难度较大,将大量的高速数据暂存到存储设备上是一种折中的办法。而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则需要将原始的雷达数据输入到其它数据处理系统中,用于系统的验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Linux的高速记录回放系统,能够从多达192路光纤上记录和回放数据,记录回放速度高达10GB/s,存储容量达16TB,性能上满足绝大多数记录回放应用场景的需求。本文首先调研了国内外多种架构的记录回放系统的发展和现状,并分析了不同系统架构的特点。指出了通用化和标准化是未来记录回放系统的发展趋势。并确定了使用基于PCIe总线和计算机的存储架构来搭建硬件平台。其次,本文从实际项目需求出发,详细阐述了整个硬件平台的搭建过程,给出了硬件成品的外观和接口描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高速记录回放系统的计算机软件框架,并采用策略和机制分离、分层设计、模块化、参数化以及数据驱动的原则从底层到上层逐步构建整个软件系统。最后,本文采用模块隔离的方法对软件系统中的关键部分进行了验证,给出了详细的测试过程和结果。在功能正确的基础上,对部分软件模块的运行流程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并给出了软件运行的整体效果。经过长时间的运行测试表明,该系统满足设计要求。
黄璜[4](2019)在《基于故障数据预处理的超算系统容错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超级计算机的规模不断扩大,体系结构日益复杂,系统可靠性的要求也急剧增高,使得与可靠性紧密相关的系统故障预测和研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超级计算机系统中的故障一般具有瞬时性、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对故障信息采集、故障预测以及容错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由高效的数据采集能力和快速准确地数据分析能力所构成的数据预处理技术,为面向超算系统的容错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数据保障。于此同时,E级系统中单个科学计算应用所产生的最大数据规模将从TB级别增长到PB级。而大规模数据采集时要求更高的聚合带宽来降低延迟以增强实时性,因此实时数据采集很容易产生大量的突发性I/O请求。这样的数据密集型应用和突发性I/O可能成为影响系统I/O性能的最大瓶颈,从而影响故障数据采集的效率。与此同时,I/O性能降低也将影响超算系统容错的执行效率。本文针对超级计算机系统可靠性问题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I/O问题,以保障大规模应用在超算系统高效运行和提高I/O密集型应用的存储利用效率为目标,对故障数据预处理技术、容错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I/O问题展开了多方位较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分析,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设计和优化了面向超算系统的故障数据预处理技术。首先,针对当前系统规模不断增大,数据采集效率较低的情况提出了面向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框架。实时数据采集框架由数据采集器、H2FS和分布式数据采集管理器组成。针对超算系统中可能产生突发性I/O的复杂应用环境,通过加入高效的H2FS为整个采集框架提供了高性能和高可用性的支持。其次,针对运行时应用相关性能信息收集不完整的问题,优化了用来收集和分析典型应用性能特性的性能分析工具的功能,丰富了实时数据采集框架中的采集数据类型。再次,为了提高系统故障分析和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出了基于离线预处理的在线日志模板提取方法。该方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对现有离线日志模板技术的研究和分析,设计了一种针对天河超级计算机的离线日志模板提取流程;第二部分,采用我们设计的实时故障数据采集框架,在存储中间层当中快速增量式的在线分析日志。然后将整个设计融入到数据预处理模块当中与实时数据采集模块联合运行。最后,实验结果表明该框架具有较高的性能和较好的可扩展性,同时验证了基于离线预处理的在线日志模板提取方法的准确性,以此证明面向超算系统的故障数据预处理技术的可用性。针对大规模应用在运行时遇到系统故障可能性增大以及涉及的失效节点数量更多的问题,在XOR的检查点/恢复容错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维度XOR的检查点/恢复容错技术。系统的频繁失效会使得那些在超级计算机平台上长时间运行的任务的完成时间大大髙于任务原本所需的执行时间。而传统检查点/恢复技术在恢复所需的时间成本和恢复所需的存储容量之间往往很难取得平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基于多维度XOR的检查点/恢复容错方法,并对基于数学函数库的容错框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多维度XOR的检查点/恢复容错方法对大规模并行应用进行容错操作,在不过度增加存储容量的情况下又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多维度XOR的检查点/恢复容错方法的有效性。为了解决超算系统中大量突发性I/O对系统性能以及容错效率的影响,提出了面向超算系统的存储负载管理模型SWMM。它可以在多个数据密集型应用并行访问文件系统时优化I/O路径,从而提高带宽效率。同时,优化了面向超级计算机存储系统的容量均衡策略,用于解决存储扩展中的容量不平衡问题。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应用运行的效率,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容错技术中I/O性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天河-1A超级计算机上对SWMM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I/O路径优化和容量平衡策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数据采集模块在小数据块传输中具有低开销和高传输效率。
栾鸾[5](2016)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常规能源消费巨大日益短缺,降低能源的消耗浪费已经成为如今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迫切需求。由于我国建筑业的飞速成长,建筑产生的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日益加剧,在控制建筑能耗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节能空间。要实现建筑节能的首要条件就是掌握建筑能耗情况,建立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系统就非常有必要了,它能够促进我们对建筑能耗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拟定合适的节能标准。而目前能耗监测系统存在着基础能耗采集数据不准确、运行不稳定等问题,并且在某些方面上阻碍了节能技术的应用。文章针对能耗数据采集不准确等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首先文章阐述了建筑能耗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给出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数据采集器的功能需求对数据采集器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嵌入式系统。该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整个硬件设计分为主控模块和外围电路模块两大部分。主控模块选取AT91SAM9260作为嵌入式处理器,外围电路模块有电源模块电路、复位电路、通信接口电路、TF卡数据储存电路和基于网络接口芯片DM9000的网络接口电路,设计的硬件系统既满足了数据采集器的各种功能,又保证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其次软件方面,构建了以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为平台,包括建立交叉编译环境、建立引导加载程序、Linux系统的剪裁与移植和文件系统的创建,实现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对数据采集硬件的管理。之后对应用程序进行了设计,包括了运用嵌入式服务器的配置模块实现基于Web方式的网络相关参数配置、通过485接口通信的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基础能耗数据采集、借助嵌入式SQLite数据库实现数据集中处理存储和基于TCP/IP协议的数据上传模块实现与能耗数据中心通过XML格式的数据包完成通信,使数据采集器能够正常运行。本文中的嵌入式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采用了开放的接口、通用的协议和标准的Linux操作系统,使采集器具有了运行稳定和良好的可扩展性。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的研究可以给面向其他领域数据采集器的研究一定的参考价值。
何秋娅[6](2015)在《一种嵌入式的串口服务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嵌入式技术不断高速发展,嵌入式产品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数据采集领域,嵌入式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不仅要求采集的数据精度高,传输速度快,还要求设备具有网络化、智能化的功能。造纸工控领域中的设备来自现场环境条件的约束,很难满足应用要求。将嵌入式技术应用于造纸工业控制领域,设计和研发高性能、低成本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本文针对造纸工业中对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需求,构建了一个应用于造纸工业中的串口服务器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可将串口服务器采集的8路串口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远端主机,旨在不替换早期设备的情况下,使现有设备具有联网功能。论文选择适合工业级开发的ARM微处理器AT91SAM9G45系列产品进行硬件设计,完成了基本外围电路、存储器模块、通信模块和A/D采样电路的设计。在软件开发部分,首先,搭建了Linux开发平台,完成了U-Boot移植、内核移植和创建文件系统的工作。其次,实现了XR16L788串口扩展芯片的设备驱动开发和DM9000A设备驱动开发。最后,在TCP/IP协议栈的基础上,对串口、网口的数据接收和转发程序以及Qt界面显示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在完成嵌入式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以后,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正常通信、高速采集数据并能实时显示,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焦帅鹏[7](2012)在《EAS中金属门道检测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EAS和金属检测器从出现到大规模应用都已经有几十年时间了,但到现在还没有EAS产品具有金属检测的功能。随着EAS的推广普及,它不能检测金属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导致窃贼利用这个弱点轻易逃避EAS的检测。本文以常见的射频EAS为具体的应用环境,研究和设计了一套具有金属检测功能的门道检测器,以期能够加强超市的安防能力。论文首先对当前EAS和金属检测技术的现状做了介绍,指出课题的意义在于增强射频EAS的性能,进而提高大型零售商场的利润。接着对金属检测的物理理论基础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金属检测器主要是利用金属物体处于交变电磁场中时会产生电涡流的原理检测金属的,利用不同金属在交变电磁场中的感应特点的不同,区别金属物体的大小和种类。然后分析了几种金属检测器的原理特点和课题的要求得出了EAS中最佳的金属检测方案。在确定课题的原理方案后,提出了方案的总体框架和构成。方案中探测线圈的设计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接收线圈采用差分连接的方式,对射频EAS的高频干扰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信号的产生采用纯数字化的DDS芯片,通过单片机控制正弦信号的频率和相位。在硬件的设计过程中对滤波和功率放大电路的功能和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前段部分滤波采用的是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滤掉DDS中的高频杂波,后端部分接收到信号后使用的射频干扰滤波器滤掉射频EAS的高频干扰。对信号采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送交DSP进行信号处理,判断是否需要发出报警信号。在软件的设计中,首先把给出软件的总体框架流程,接着对各子模块的程序流程做了说明,并给出了关键的程序代码。最后对软件程序设计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人机交互程序作了细致的说明。文中设计的金属门道检测器电路采用数字技术,探测线圈采用差分连接的方法,对射频EAS的高频干扰有很好的抑制能力。
李兰春[8](2012)在《基于ARM的GPRS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文中指出对于大部分数据采集传输的应用,有线网络能满足数据传输的需要,但是某些生产部门和领域,需要采集的数据点在地域上分布较广且处于野外,现有的有线传输在这些区域应用受到限制,单独架设通讯线路在技术上和经济效益上都是不可取的。与有线数据传输相比,无线数据传输受地形和环境的限制较小,易于扩展且其应用的经济成本低,能较好地满足野外分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采集的需要。本文针对在地域上分布广泛且处于野外的数据采集点数据采集的需要,在研究了GPRS网络的结构原理和数据采集系统的要求基础上,设计了基于ARM核心S3C2410X和GPRS网络的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比较各种无线传输方式后,选用了GPRS网络作为传输通道。基于GSM公网GPRS网络传输数据不但能满足绝大多数数据传输的需要,而且在实时性上也能满足数据及时的传送。基本思想是由嵌入式系统采集到数据并进行格式处理后,将数据通过GPRS传输终端经由GPRS网接入因特网,实现数据终端与数据中心的数据传输。为保证系统的强大处理能力和系统的稳定性,硬件采用ARM架构的S3C2410X,并引入了嵌入式操作系统μiC/OS-Ⅱ。确定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软硬件整体方案后,深入研究了ARM编程模式和μC/OS-Ⅱ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以S3C2410X为核心,主要有S3C2410X核心板模块、A/D模块、GPRS模块、电源模块、储存器系统、实时时钟等,最后完成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完成了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的移植,针对数据采集和传输的任务完成应用软件的编写,主要包括A/D数据采集程序、GPRS数据传输程序和FLASH驱动等。在软件中实现了GPRS永远在线。本嵌入式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硬件接口丰富,软件资源配置灵活,设计方案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舒望[9](2012)在《多通道嵌入式数据采集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关键旋转设备是钢铁、化工企业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状态与维护效果对生产和经营至关重要。采用在线状态监测系统对机械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状态监测和故障分析,能防止设备高危状态运行及突发事故的发生,有利于设备的安全运行,更有利于生产的组织调度。而在线状态监测系统中数据采集装置是核心,采集装置的性能直接决定监测系统的实时和准确性。数据采集装置能实现关键旋转设备的振动、轴位移、温度等参数的测量,并通过装置采集到服务器监测站,以供上位机软件进行故障预警和诊断。针对以上情况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多通道的、能实现多种传感器信号采集的嵌入式数据采集装置。从系统的角度对数据采集装置的功能及系统结构进行分析。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常见类型有电压、电流,数据采集装置能兼容两种传感器的信号,通过对信号类型进行选择,并通过电路对输入模拟信号进行调理,以适应数据采集装置后级电路对信号的幅度、频率等的要求。通过调理后的传感器信号送入到数据采集装置的24通道选择电路进行通道选择,再送入模数转换电路进行模数转换,由系统主控制器将数据采集到装置中,等到服务器监测站发出收集命令后,再由主控制器用TCP/IP协议打包,通过以太网上传至服务器。本文研究的数据采集装置,由多功能的通道板、多通道的数据采集主控板、底板连接电路及电源等组成。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数据采集装置进行设计与实现,其一,设计了多功能的通道板,该通道板主要完成对信号的类型选择、程控放大、程控滤波等功能。其二,设计了数据采集主控板,该主控板主要完成输入信号的通道选择,模数转换,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将采集后的数据打包上传至服务器监测站。其三,对数据采集装置的底板连接电路和电源进行设计与实现,底板连接电路主要实现通道板、主控板、电源板之间的连接功能,电源电路为整个数据采集装置提供电能。
席军辉[10](2007)在《嵌入式智能网络采集站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数据采集器的现状入手,充分考虑近年来数据采集器在在线监测行业现场应用的现状和用户提供的建议,结合当前嵌入式技术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用嵌入式ARM技术设计智能型网络式数据采集器的整体架构和思路。围绕本课题,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开发嵌入式采集器所需的各种工具环境的建立;(2)数据采集器硬件平台所用芯片的选型,硬件平台原理图、PCB图的设计及电路板制作;(3)嵌入式软件平台的搭建,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模块的编写;(4)在系统中移植了嵌入式数据库Sqlite,实现了采集数据的本地存储;(5)使用嵌入式web BOA,实现了系统的web功能;(6)完成了软件在参考平台和实际平台上的功能测试。本文应用ARM芯片AT91RM9200、高速同步A/D转换器ADS8364、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显示接口芯片SSD1906、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和以太网控制器等芯片设计开发了智能型网络式数据采集器硬件平台。用一台数据采集器实现了多种信号的高速同步采集和嵌入式web界面的开发。在硬件方面,以AT91RM9200为中心设计了前端模拟量处理电路、人机接口电路和CPLD逻辑控制电路;在软件方面,在开发的嵌入式硬件平台上移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ARM Linux、根文件系统、嵌入式数据库Sqlite和嵌入式web BOA,实现了web功能。并根据实际的需要编写了设备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从而完成了基于ARM处理器和ARM Linux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本文研究设计的网络式数据采集器,增加了数据的本地存储、人机交互和web服务等功能,同时减小了采集器体积,更适合于系统的现场安装。对在线设备状态评价和故障诊断系统的应用和推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郑州EAS阵列的中断式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郑州EAS阵列的中断式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ZYNQ的PET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ET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符合通道时间对齐性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PET系统成像原理概括 |
2.1 PET系统成像的基本原理 |
2.1.1 正电子的产生与湮灭 |
2.1.2 PET中的放射性核素 |
2.1.3 γ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1.4 符合事件类型 |
2.2 PET系统成像的基本结构 |
2.2.1 探测器模块 |
2.2.2 前端电子模块 |
2.2.3 数据采集系统模块 |
2.2.4 软件重建模块 |
2.2.5 探测器性能测试的符合谱 |
2.3 本章小结 |
3 PET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ZYNQ-7000系列芯片 |
3.1.1 处理器系统(PS) |
3.1.2 可编程逻辑(PL) |
3.2 ZYNQ AXI |
3.2.1 AXI总线 |
3.2.2 AXI接口 |
3.2.3 AXI协议 |
3.3 中断 |
3.4 FIFO IP核 |
3.5 DMA数据传输 |
3.5.1 DMA的介绍 |
3.5.2 DMA配置 |
3.5.3 DMA数据传输的设计 |
3.6 GPIO IP核 |
3.6.1 GPIO介绍 |
3.6.2 GPIO对系统控制的设计 |
3.7 PET数据采集系统平台搭建 |
3.8 PET数据采集系统测试 |
3.9 本章小结 |
4 PET数据采集界面设计与数据处理 |
4.1 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 |
4.1.1 串口通讯 |
4.1.2 TCP/IP通讯 |
4.1.3 USB通讯 |
4.2 PET数据采集界面设计 |
4.3 PET符合通道时间偏差测试 |
4.3.1 符合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4.3.2 符合系统数据获取 |
4.4 PET符合通道时间校正 |
4.5 实验数据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PET系统符合时间谱特性 |
5.1 PET测试系统设计 |
5.1.1 符合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5.1.2 两种PET测试方法 |
5.2 符合数据处理方法 |
5.2.1 两个探测器单元的符合时间谱 |
5.2.2 PET系统符合时间谱 |
5.2.3 PET系统符合时间谱归一化处理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基于Linux的高速记录回放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常见存储系统方案的特点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速记录回放系统的需求和硬件方案 |
2.1 系统需求和指标 |
2.1.1 系统的功能需求 |
2.1.2 系统的性能指标 |
2.1.3 系统的结构和供电要求 |
2.2 硬件整体方案设计和实现 |
2.2.1 硬件系统的构成、工作过程和架构优势 |
2.2.2 主板和CPU选型 |
2.2.3 存储模块选型 |
2.2.4 光纤数据收发模块的设计 |
2.2.5 PCIe转接卡 |
2.2.6 高速记录回放系统的外观描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记录回放系统软件方案的设计和实现 |
3.1 记录回放系统计算机软件的框架和运行流程 |
3.2 PCIe总线简介和驱动层的实现 |
3.2.1 PCIe总线简介 |
3.2.2 驱动程序框架 |
3.2.3 驱动程序自定义的数据结构 |
3.2.4 注册驱动程序 |
3.2.5 探测硬件设备 |
3.2.6 打开硬件设备 |
3.2.7 创建设备 |
3.2.8 对硬件设备读写的实现 |
3.2.9 驱动程序的编译和安装 |
3.3 机制层的实现 |
3.3.1 DDR读写模块 |
3.3.2 BAR读写模块 |
3.3.3 用户中断模块 |
3.3.4 数据分析模块 |
3.3.5 硬盘读写模块 |
3.4 计算机和光纤数据收发模块的数据同步和命令交互过程 |
3.4.1 记录过程的数据同步和命令交互 |
3.4.2 回放过程的数据同步和命令交互 |
3.5 策略层和控制层的实现 |
3.5.1 记录模块 |
3.5.2 回放模块 |
3.5.3 数据提取模块 |
3.5.4 用户界面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记录回放系统软件的测试、优化和运行效果 |
4.1 驱动程序的测试和优化 |
4.1.1 DDR读写测试 |
4.1.2 用户BAR空间的测试 |
4.1.3 控制BAR空间的测试 |
4.1.4 用户中断测试 |
4.1.5 驱动程序的用户中断优化 |
4.2 硬盘读写性能的测试和优化 |
4.2.1 读写性能测试 |
4.2.2 禁用读写缓存区 |
4.2.3 使用异步IO引擎 |
4.2.4 确定达到最大读写性能时的数据块大小 |
4.3 软件的运行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故障数据预处理的超算系统容错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故障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1.1 相关概念 |
1.1.2 面向超级计算机的数据采集技术 |
1.1.3 面向超级计算机的故障数据处理技术、 |
1.2 容错技术发展现状 |
1.2.1 面向超级计算机的容错技术 |
1.2.2 面向超级计算机的容错库 |
1.2.3 其他容错技术 |
1.3 I/O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1 MPI-IO |
1.3.2 MPI-IO、Lustre与数据密集型应用相关研究 |
1.3.3 I/O性能分析工具与I/O工作负载管理 |
1.3.4 科学数据管理 |
1.5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面向超算系统的故障数据预处理技术 |
2.1 引言 |
2.2 研究背景 |
2.2.1 I/O软件栈,I/O转发层和H~2FS |
2.2.2 数据采集框架和存储负载管理模型 |
2.2.3 资源管理器和性能分析工具 |
2.2.4 日志模板提取技术 |
2.3 面向超算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框架 |
2.3.1 实时数据采集框架 |
2.3.2 优化后的性能分析收集工具 |
2.4 基于离线预处理的在线日志模板提取方法 |
2.5 实验 |
2.5.1 实验环境 |
2.5.2 结果与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面向超算系统的容错技术 |
3.1 研究背景 |
3.1.1 超级计算机的可靠性现状 |
3.1.2 检查点/恢复容错技术 |
3.1.3 超算系统中的故障数据相关性分析 |
3.2 主要工作 |
3.2.1 基于多维度XOR容错模式 |
3.2.2 基于数学函数库的容错模式 |
3.3 性能分析与实验 |
3.3.1 性能分析 |
3.3.2 实验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面向超算系统容错的I/O优化技术 |
4.1 引言 |
4.2 研究背景 |
4.2.1 ROMIO,Lustre以及SLURM |
4.2.2 I/O性能与系统状态 |
4.2.3 存储资源以及资源管理系统 |
4.3 方法 |
4.3.1 I/O路径优化模块 |
4.3.2 存储容量均衡模块 |
4.3.3 I/O数据采集和故障预警模块 |
4.4 实验设计 |
4.4.1 实验环境 |
4.4.2 实验一 |
4.4.3 实验二 |
4.4.4 实验三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嵌入式Linux的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嵌入式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发展动态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数据采集器总体设计方案及相关技术 |
2.1 数据采集器总体设计方案 |
2.1.1 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功能需求 |
2.1.2 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总体设计 |
2.2 嵌入式系统技术 |
2.2.1 嵌入式系统定义及特点 |
2.2.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3 嵌入式Linux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的硬件设计 |
3.1 数据采集器的硬件总体结构 |
3.2 核心板介绍 |
3.2.1 主控制器 |
3.2.2 数据暂存电路 |
3.3 外围电路的设计 |
3.3.1 电源模块 |
3.3.2 复位电路 |
3.3.3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3.4 TF卡数据储存电路设计 |
3.3.5 网络通信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嵌入式Linux系统软件平台的搭建 |
4.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4.1.1 VMware Workstation的安装 |
4.1.2 Ubuntu的安装 |
4.1.3 交叉编译器的安装 |
4.2 建立引导加载程序 |
4.2.1 Bootloader介绍 |
4.2.2 U-boot移植 |
4.3 Linux系统内核的移植 |
4.3.1 Linux内核组成及其目录结构 |
4.3.2 Linux内核的配置和编译 |
4.4 文件系统的创建 |
4.4.1 根文件系统介绍 |
4.4.2 根文件系统的构建 |
4.4.3 根文件系统镜像的制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采集器软件的总体设计 |
5.2 配置模块的设计 |
5.2.1 嵌入式Boa服务器 |
5.2.2 Boa的配置与移植 |
5.2.3 CGI |
5.2.4 CGI程序设计 |
5.2.5 网页配置界面的设计 |
5.3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5.3.1 能耗计量表和数据采集通信协议 |
5.3.2 数据采集软件程序设计 |
5.4 数据处理存储模块的设计 |
5.4.1 嵌入式数据库简介 |
5.4.2 SQLite嵌入式数据库概况 |
5.4.3 SQLite的编译 |
5.4.4 SQLite的设计 |
5.4.5 SQLite的实现 |
5.5 数据上传模块的设计 |
5.5.1 网络通信协议 |
5.5.2 网络通信的设计 |
5.5.3 XML |
5.5.4 XML数据格式 |
5.5.5 能耗数据编码规则 |
5.5.6 XML加密 |
5.6 数据采集器软件的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6)一种嵌入式的串口服务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 国内外造纸信息自动化 |
1.2.1 国内外造纸信息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
1.2.2 造纸工业智能数据采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
1.3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4 串口服务器简介 |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方案研究与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造纸工业中的质量参数 |
2.3 系统的性能要求 |
2.4 系统的总体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1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选型 |
3.2 系统的硬件架构 |
3.3 主控板功能模块 |
3.3.1 电源电路设计 |
3.3.2 复位电路设计 |
3.3.3 时钟电路设计 |
3.3.4 调试及下载接口电路设计 |
3.4 外部存储器电路 |
3.4.1 SDRAM电路设计 |
3.4.2 FLASH电路设计 |
3.5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5.1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
3.5.2 串口扩展电路设计 |
3.6 A/D转换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型 |
4.2 系统软件架构 |
4.3 BootLoader移植 |
4.3.1 BootLoader简介 |
4.3.2 U-Boot移植和编译 |
4.4 Linux内核移植 |
4.4.1 Linux内核概述 |
4.4.2 Makefile文件分析 |
4.4.3 内核的Kconfig分析 |
4.5 根文件系统 |
4.5.1 Linux文件系统概述 |
4.5.2 构建文件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备驱动与应用程序设计 |
5.1 Linux驱动程序设计 |
5.1.1 Lniux设备驱动概述 |
5.1.2 串口驱动程序设计 |
5.1.3 DM9000A驱动程序设计 |
5.2 嵌入式TCP/IP协议栈设计 |
5.2.1 ARP协议设计与实现 |
5.2.2 IP协议实现 |
5.2.3 ICMP协议设计与实现 |
5.2.4 串口服务器通信协议 |
5.3 数据收发程序设计 |
5.3.1 串口数据收发程序设计 |
5.3.2 网口数据收发程序实现 |
5.4 上位机应用程序设计 |
5.4.1 Qt的体系结构 |
5.4.2 Qt的信号/槽机制 |
5.4.3 Qt应用程序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
6.1 A/D采样测试 |
6.2 XR16L788串口扩展功能测试 |
6.3 网口测试 |
6.4 串口服务器模块测试 |
6.5 数据采集系统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相关的研究成果) |
(7)EAS中金属门道检测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EAS技术简介 |
1.3 金属检测器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
1.4 课题的意义 |
1.5 论文的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金属检测的理论基础及方案选取 |
2.1 金属检测器的电磁场理论分析 |
2.1.1 理论分析 |
2.1.2 不同金属在磁场中的感应特点 |
2.2 主流金属检测器原理及特点 |
2.2.1 差拍式金属检测器 |
2.2.2 自激振荡式金属检测器 |
2.2.3 耗能式金属检测器 |
2.2.4 平衡式金属检测器 |
2.2.5 四种金属检测器的优劣对比 |
2.3 课题要采用方案的总体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3 检测器的总体方案和系统框架 |
3.1 平衡式检测方案综述 |
3.2 探测线圈的设计 |
3.2.1 探测线圈的选用 |
3.2.2 探测线圈的设计 |
3.3 核心控制电路的组成 |
3.3.1 DSP型号的选取 |
3.3.2 单片机型号的选取 |
3.3.3 RS485通信简介 |
3.4 本章小结 |
4 硬件设计的研究与分析 |
4.1 激励信号的产生 |
4.1.1 系统工作频率的选择 |
4.1.2 激励信号的产生 |
4.2 滤波和功放电路的设计 |
4.2.1 前端滤波和功放电路 |
4.2.2 后端滤波和功放电路 |
4.3 后端信号调理电路 |
4.4 控制部分外围电路 |
4.4.1 人机交互部分 |
4.4.2 报警拦截电路 |
4.4.3 A/D采样的设计 |
4.5 电源管理电路 |
4.6 本章小结 |
5 信号的处理和软件控制流程 |
5.1 软件需求分析 |
5.2 软件设计的总体流程 |
5.2.1 程序开发工具的介绍 |
5.2.2 软件控制的总体流程 |
5.3 各子模块程序的设计 |
5.3.1 信号产生部分 |
5.3.2 数据采集和处理部分 |
5.3.3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ARM的GPRS数据采集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远程数据传输方式发展现状 |
1.3 嵌入式系统 |
1.3.1 嵌入式硬件系统 |
1.3.2 嵌入式软件系统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总体方案 |
2.1 GPRS网络结构和原理 |
2.1.1 GPRS网络的逻辑体系结构与接口 |
2.1.2 GPRS数据传输平面 |
2.1.3 GPRS的特点及优势 |
2.2 数据采集系统 |
2.2.1 数据采集系统概述 |
2.2.2 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
2.2.3 数据采集系统发展方向 |
2.3 数据采集传输方案集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RM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μC/OS-Ⅱ内核分析 |
3.1 ARM处理器特点及应用领域 |
3.2 ARM处理器编程模式 |
3.2.1 数据类型和存储方法 |
3.2.2 工作状态 |
3.2.3 运行模式 |
3.2.4 寄存器 |
3.3 异常和中断处理 |
3.4 μC/OS-Ⅱ内核原理分析 |
3.4.1 多任务及其管理 |
3.4.2 任务的状态及任务调度 |
3.4.3 任务间通信 |
3.4.4 μC/OS-Ⅱ的中断与时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电路整体设计 |
4.2 S3C2410X处理器及核心板电路设计 |
4.2.1 电源电路设计 |
4.2.2 复位电路设计 |
4.2.3 时钟电路设计 |
4.2.4 微处理器电路设计 |
4.2.5 调试及下载接口电路设计 |
4.3 外部存储器电路设计 |
4.3.1 SDRAM电路设计 |
4.3.2 Flash电路设计 |
4.4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4.4.1 模数转换芯片选型 |
4.4.2 AD976A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4.5 GPRS电路设计 |
4.5.1 GPRS模块选型 |
4.5.2 无线GPRS数据传输模块电路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采集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
5.1 开发环境 |
5.2 软件整体设计 |
5.3 μC/OS-Ⅱ代码移植 |
5.3.1 移植μC/OS-Ⅱ基本要求 |
5.3.2 μC/OS-Ⅱ移植 |
5.4 A/D数据采集程序实现 |
5.5 GPRS数据传输程序 |
5.6 FLASH驱动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9)多通道嵌入式数据采集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数据采集装置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
1.3.1 嵌入式产品的优点 |
1.3.2 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现状 |
1.4 数据采集原理 |
1.4.1 数据采集基本原理 |
1.4.2 奈奎斯特采样定理 |
1.5 ARM 技术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嵌入式数据采集装置总体设计 |
2.1 嵌入式数据采集装置总体架构 |
2.2 系统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
2.2.1 系统工作原理 |
2.2.2 系统性能指标 |
2.3 系统电源模块的选用 |
2.4 数据采集装置机箱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功能通道板设计与实现 |
3.1 多功能通道板的结构框图 |
3.2 多功能通道板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2.1 信号选择及电流、电压调理电路设计 |
3.2.2 程控放大器设计 |
3.2.3 程控滤波器设计 |
3.2.4 控制器的选用及外围电路设计 |
3.2.5 通道板插接电路 |
3.3 多功能通道板的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采集主控板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采集主控板的结构框图 |
4.2 数据采集主控板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4.2.1 通道选择电路设计 |
4.2.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4.2.3 光电隔离电路设计 |
4.2.4 FIFO 电路设计 |
4.2.5 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及外围电路设计 |
4.2.6 嵌入式微处理器(ARM)及外围电路设计 |
4.2.7 主控板插接及电源转换电路 |
4.3 底板连接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4.4 数据采集主控板的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采集装置的测试 |
5.1 数据采集装置组装 |
5.2 数据采集装置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数据采集装置电路原理图 |
致谢 |
(10)嵌入式智能网络采集站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1 国内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2 国外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需求分析 |
1.4 设计目标与原则 |
1.4.1 设计目标 |
1.4.2 设计原则 |
1.5 课题的来源、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来源 |
1.5.2 课题的意义 |
1.5.3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设计环境的支撑 |
2.1 总体设计概述 |
2.1.1 总体设计概述 |
2.1.2 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2.1.3 软件平台总体设计 |
2.2 硬件系统芯片选型 |
2.2.1 硬件平台处理器的选择 |
2.2.2 A/D采集芯片 |
2.2.3 其它芯片 |
2.3 设计所需工具平台的支撑 |
2.3.1 交叉编译平台 |
2.3.2 源码编辑查看工具 Source Insight |
2.3.3 传输文件(FXP)工具 FlashFXP |
2.3.4 Linux虚拟机 Virtule PC |
2.3.5 Prote199se |
2.3.6 MAXPlusII设计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平台设计方案 |
3.1 模拟量放大部分设计 |
3.1.1 振动/直流/工艺信号的异同 |
3.1.2 鉴相信号的概念和处理 |
3.1.3 ADS8364的模拟量接口要求 |
3.1.4 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3.1.5 模拟量放大部分的设计 |
3.2 开关量输入输出设计 |
3.3 人机接口设计 |
3.3.1 显示控制芯片 SSD1906 |
3.3.2 SSD1906与 AT91RM9200和 LCD的接口 |
3.3.3 键盘接口 |
3.4 CPLD的应用 |
3.4.1 可编程逻辑器件介绍 |
3.4.2 CPLD逻辑设计 |
3.4.3 设计的数据采集器主 PCB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1 操作系统 |
4.1.1 嵌入式 Linux |
4.2 文件系统 |
4.2.1 嵌入式 Linux文件系统简介 |
4.2.2 建立 JFFS2文件系统 |
4.2.3 建立 Ramfs文件系统 |
4.3 启动和引导程序Uboot |
4.3.1 Uboot简介 |
4.3.2 Uboot命令的使用 |
4.4 驱动程序 |
4.4.1 Linux下设备驱动程序简介 |
4.4.2 键盘驱动程序的编写 |
4.5 应用程序 |
4.5.1 应用程序概述 |
4.5.2 应用程序设计要点 |
4.6 调试所用的参考平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数据库与嵌入式web服务 |
5.1 嵌入式数据库Sqlite简介和移植 |
5.1.1 嵌入式数据库Sqlite简介 |
5.1.2 嵌入式数据库Sqlite移植 |
5.2 嵌入式数据库 Sqlite的应用 |
5.3 嵌入式web服务器 BOA的移植和配置 |
5.3.1 嵌入式web服务器 BOA的移植 |
5.3.2 嵌入式web服务器 BOA的配置 |
5.4 BOA的应用 |
5.4.1 eyBuild与 CSP |
5.4.2 CSP应用编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郑州EAS阵列的中断式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ZYNQ的PET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D]. 曹雪彦. 郑州大学, 2020(02)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基于Linux的高速记录回放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D]. 吴建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基于故障数据预处理的超算系统容错关键技术研究[D]. 黄璜.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5]基于嵌入式Linux的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应用研究[D]. 栾鸾.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8)
- [6]一种嵌入式的串口服务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 何秋娅.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3)
- [7]EAS中金属门道检测器的研究与设计[D]. 焦帅鹏. 郑州大学, 2012(09)
- [8]基于ARM的GPRS数据采集传输系统[D]. 李兰春.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9]多通道嵌入式数据采集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舒望. 湖南大学, 2012(02)
- [10]嵌入式智能网络采集站开发及应用研究[D]. 席军辉. 郑州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