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转移论文-刘亦农

非农转移论文-刘亦农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农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联网,非农转移,Logit模型

非农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刘亦农[1](2019)在《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使用湖北省两县的调研数据,利用Logit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验证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行非农转移的促进作用,并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建立官方信息平台等建议,从多个方面提升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9年24期)

陈咏媛[2](2019)在《新中国70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为研究对象,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依据时间脉络,回顾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五个阶段,总结了各阶段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规模和主要特征;二是从劳动力转移的外部驱力入手,梳理了政府在人口流动相关政策上的设置和转变;叁是从劳动力转移的内部驱力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在社会心态上的变迁趋势。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和方向,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在劳动力人口管理上需要关注的几点内容。(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温保强[3](2019)在《非农转移政策是推动农地制度创新的源动力——基于满意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江西省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非农转移政策评价对农地制度创新满意度评价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非农转移政策评价通过两条路径正向影响农地制度创新满意度评价。两条路径分别为:非农转移政策评价→农村金融政策评价→农村环境现状评价→农地制度创新满意度评价;非农转移政策评价→农业补贴政策评价→农地产权制度评价→农地制度创新满意度评价。人口统计特征在不同假设路径中的影响均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12期)

罗琦,罗明忠,唐超[4](2019)在《非农转移与农内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为选择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性的农村劳动力会对非农转移与农业内部转移的收益进行比较,并结合其对转移成本的支付能力做出转移选择,而转移成本深受劳动力家庭资源禀赋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选择与家庭资源禀赋密切相关,相较于非农转移,农内转移虽然是农户最大化家庭收益的次优选择,却也是控制转移风险和费用的最优选择。因此,要结合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实际,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本文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期刊2019年03期)

洪炜杰,胡新艳[5](2019)在《地权稳定性与劳动力非农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产权具有财产功能和生产功能,两者从相反的路径影响农户劳动力非农转移,两条作用路径的相对强度随着农地制度改革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导致地权稳定性如何作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存有争议。本文整合农地产权的财产与生产双重功能,构建"2(两种功能)×2(两种权益诉求)×2(两种作用方向)"的分析框架,进而从农地是否调整、调整次数和调整幅度等不同角度分析产权稳定性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地权不稳定主要通过弱化农地产权的生产功能而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从边际效应看,农地"大调整"较"小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促进效果更大;以同县不同镇的农地调整率为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依旧稳健。(本文来源于《经济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洪炜杰,胡新艳[6](2019)在《地权稳定性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基于拓展Todaro模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新一轮农地确权,把地权稳定性对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的两种理论逻辑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并引入农户资源优势(土地、资本)异质性条件,构建拓展的Todaro模型,分析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体影响以及对异质性禀赋农户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总体上,地权稳定性增强会通过提高农户的投资意愿而抑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地权稳定性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抑制性影响对于不同特征农户而言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激励承包地多、农业资本相对充裕的农户返乡务农。(本文来源于《财贸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洪炜杰,罗必良[7](2019)在《制度约束、农地调整和劳动力非农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目前学界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论断,尚缺乏一致性的解释逻辑。在这个影响过程中,制度环境对农地产权的约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农业税为例的分析表明,作为制度约束的税负压力的存在,迫使村集体必须根据人地关系变化调整农户的承包地,以提高农地的劳动力配比来保证集体的农业产出,由此产生的失地风险将抑制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地调整的发生率与税负压力的大小紧密关联;在税负压力较轻的情形下,农地调整会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随着农业税负压力的提高,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成本逐渐增加,导致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甚至转变为抑制。因此,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应该预判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保证各项政策安排的目标一致性与行为响应的激励相容性。(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仇童伟[8](2018)在《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会降低农地产出率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表明,如果不考虑农业劳动力的可替代性,那么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会降低农地产出率。将农业机械化服务引入模型,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地产出率的负面影响将被抵消。利用2014年CLDS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不考虑内生性问题的估计显着低估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地产出率的负面影响,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采用则会提高农地产出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农业机械化服务可以完全抵消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地产出率的负向影响,而且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也会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农地产出率的正向激励。由此建议加强组织引导,鼓励农户参与农业社会化分工;扶持农业服务组织,完善市场运行机制,进而降低中国农业经营方式转型过程中的摩擦成本。(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胡景北[9](2018)在《当今世界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人类大历史中的非农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世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了历史上速度最快、范围最广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人类在跨入公元第叁个千年之际终于走完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半路程。农业劳动力转移表明当今时代正处于非农化转型之中。它和一万多年前发生的农业化转型是同等重要的两大人类历史事件。农业化转型可以定义为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从零上升到80%、非农化转型为该比重从80%下降到零的过程。在这基础上,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采集狩猎、农业和后农业叁个社会阶段,以及其间的农业化与非农化两大转型时期。与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概念相比,非农化转型更适合描述当今人类演进阶段。同时,非农化转型概念强调了人类为延续和发展自身文明而超越农业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8年01期)

蔡瑞林,唐焱[10](2017)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同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地非农化进程分析基础上,构建两者协同推进的计量模型,运用面板数据测算发现,农民工规模虽然持续扩大,但出现增幅收窄的趋势;政府主导着农地征地、拆迁安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造成不均衡的农地非农化开发利用;农地非农化没有与市民化形成高效协同,这种不协同性不仅体现在区域之间的协同度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相关性,而且纵向演变过程同样不存在稳定的协同趋势。进而提出以下5点对策建议:界定征地的公共利益,明确征地的范围;适度、可持续提高农民征地补偿;完善征地程序和征地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收益征收管理;缩短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期。(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1期)

非农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为研究对象,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依据时间脉络,回顾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五个阶段,总结了各阶段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规模和主要特征;二是从劳动力转移的外部驱力入手,梳理了政府在人口流动相关政策上的设置和转变;叁是从劳动力转移的内部驱力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在社会心态上的变迁趋势。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和方向,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在劳动力人口管理上需要关注的几点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农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刘亦农.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研究[J].乡村科技.2019

[2].陈咏媛.新中国70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回顾与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温保强.非农转移政策是推动农地制度创新的源动力——基于满意度分析[J].江西农业.2019

[4].罗琦,罗明忠,唐超.非农转移与农内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为选择与机理[J].经济体制改革.2019

[5].洪炜杰,胡新艳.地权稳定性与劳动力非农转移[J].经济评论.2019

[6].洪炜杰,胡新艳.地权稳定性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基于拓展Todaro模型的分析[J].财贸研究.2019

[7].洪炜杰,罗必良.制度约束、农地调整和劳动力非农转移[J].江海学刊.2019

[8].仇童伟.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会降低农地产出率吗?[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

[9].胡景北.当今世界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人类大历史中的非农化转型[J].学术月刊.2018

[10].蔡瑞林,唐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同度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

标签:;  ;  ;  

非农转移论文-刘亦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