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腰椎不稳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侧减压,单侧钉棒固定,单枚cage,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不稳症论文文献综述
王亮,陈栋,饶玉航,刘金学,张大闯[1](2019)在《单枚cage融合单侧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单枚cage融合单侧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对6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单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单枚cage融合单侧钉棒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近期随访时间1~3年,中期随访时间5~10年。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近期随访优39例,良25例,可4例,优良率94. 1%;中期随访优32例,良29例,可7例,优良率89. 7%;两时段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单枚cage融合单侧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刘艺,陈金传,程辰,李虎,吕游[2](2019)在《单侧与双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单侧与双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效果。方法收集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L3~S1椎体CT扫描数据,采用Mimcs13.0软件建立L3~S1椎体叁维有限元模型,模拟L4~L5椎体单侧(左侧)及双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建立单侧固定模型M1和双侧固定模型M2。在L3椎体表面施加500 N垂直压缩负荷,再施加15 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生理活动,测量垂直、垂直+屈曲、垂直+背伸、垂直+左侧屈、垂直+右侧屈、垂直+左旋转、垂直+右旋转等7种力矩载荷载荷下相邻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Cage的应力峰值及L4椎体位移情况。结果与M1相比,M2不同载荷下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峰值、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均升高(P均<0.05)。不同载荷下M1、M2椎弓根螺钉应力峰值、Cage应力峰值、L4椎体位移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单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能够跟双侧固定一样给脊柱融合提供相同的初始稳定性,且避免对椎旁肌肉、软组织的损伤,减少内固定物的应力遮挡、减少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龚达人,张亚峰,陈文锦,周智毅,闫铮[3](2019)在《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与动态影像学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临床疗效与动态影像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5例。手法治疗前后均行量化X线测量,评估临床疗效与动态X线影像改善情况,对功能评分(JOA评分和ODI指数)改善与影像学改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经过治疗,临床症状与动态影像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评分改善与动态影像学改善有相关性(P<0.05)。结论: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疗效满意,疗效与动态影像学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08期)
钟伟斌,李健,张平,朱豪东,柳昱[4](2019)在《自体骨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腰椎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手术方式,融合也是多数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最终目标。融合手术技术和材料学的发展提高了脊柱疾病治疗的成功率。但融合器下沉及假关节的发生率仍然较高(5%~35%)。目的:研究自体骨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因退行性腰椎不稳症行手术治疗患者81例,按所采用椎间融合器种类进行分组,其中采用PEEK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39例,采用自体骨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42例,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椎间隙高度测量及评估术后6个月及1年时椎间植骨融合率,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ODI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两组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但同时期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两组均有少量椎间隙高度丢失但无统计学意义。PEEK椎间融合器组术后6个月及1年时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43.6%和87.2%,无融合器移位、脱出,但发生断钉1例,硬脊膜损伤4例,予对症处理后缓解;自体骨椎间融合器组术后6个月及1年时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52.4%和85.7%,无椎间隙感染、植骨松动及断钉断棒情况,但发生硬脊膜损伤3例,予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自体骨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与PEEK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疗效无显着差别,融合率更高、方便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陈丽兰,陈阿兰,廖惠玲,余庆阳,谢雪华[5](2018)在《基于腰椎X线动态片辨证施护腰椎不稳症远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基于腰椎X线动态片辨证施护腰椎不稳症的远期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施行腰痛病护理常规;实验组基于腰椎X线动态片辨证施护姿势干预系列护理措施。收集患者出院后6个月、12个月的疾病复发频率及复发疼痛程度,以及出院后1 a的腰椎X线动态片椎体位移测量变化。结果:实验组在出院后6个月、12个月的疾病复发频率及复发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在出院后1 a的腰椎X线动态片椎体位移测量变化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姿势干预防治腰椎不稳症不仅对改善患者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等有明显作用,对其远期防治有着明确的治疗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医外治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徐俊,肖磊[6](2018)在《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术与后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效果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用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术与后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第515医院收治的62例腰椎不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2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后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椎间隙的高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在术后的第3d及第3个月其椎间隙的高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与用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术相比,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8年22期)
陈丽兰,廖惠玲,陈阿兰,张丽萍[7](2018)在《瘥后防复理论在腰椎不稳症防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瘥后防复理论在腰椎不稳症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我院骨伤护理门诊的腰椎不稳症患者120例,采用TEMS 3.0生成随机数字,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瘥后防复"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健康指导,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1个月、6个月电话回访,观察组健康教育依从性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且复发频率及复发疼痛程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腰椎不稳症患者的治疗康复中积极运用瘥后防复理论,更有利于纠正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有效康复的健康行为,控制和消除引起疾病反复的各种因素,确实促进其长期防治疾病复发。(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8年15期)
周智毅,王建伟,张亚峰,杜建明,陈文锦[8](2018)在《关节突关节退变与腰椎不稳症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不稳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通常表现为腰容易扭伤,轻微活动可导致腰痛、腰部活动受限。而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病变是导致腰椎不稳症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关节突关节""腰椎不稳""解剖""生物力学""病理"等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近年来在Pubmed,Elsevier,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语言为中文和英文,发现关节突关节的病变与腰椎(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漆丽,李劲松[9](2017)在《电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组同时予以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观察腰痛评分、腰椎功能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增加,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比较,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ODI评分较治疗结束时升高,其中对照组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ODI评分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比较,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中5例患者出现腰痛或腰腿痛症状,复发率为12.8%,对照组中13例患者在治疗结束1~3个月期间出现腰腿痛症状,复发率为33.3%,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能改善腰椎不稳症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能预防患者短期内腰腿痛症状的复发。(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7年23期)
龚达人[10](2017)在《基于量化X线测量技术的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通过动态影像学参数测量及计算,研究椎体追踪算法。(2)通过临床观察和随访,研究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的疗效及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3)探讨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和动态影像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无锡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符合受试者纳入标准的患者15例。手法治疗前后均行量化X线检查,记录受试者手法前及手法后的功能评分(JOA评分和ODI指数),得出动态影像学资料。对纳入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通过影像学参数测量及计算,验证椎体追踪算法,并根据椎体追踪算法得到的影像学数据,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比较手法前手法后的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数据变化,评价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将所有患者手法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分与影像学改变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均完成手法治疗及治疗前后的动态影像学检查,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症状,所有受试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治疗前JOA评分17.67±2.289,治疗后当天 JOA 评分 23.53±2.232,治疗后 6 月 JOA 评分 23.47±1.598。治疗前ODI指数67.2±3.783,治疗后当天ODI指数29.6±3.621,治疗后6月ODI指数29.93±3.035。t检验得手法治疗前后2个时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经过手法治疗后腰椎不稳症患者疼痛较治疗前缓解。而治疗后当天与治疗后6月的JOA评分、ODI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手法治疗后疼痛症状没有明显变化。治疗前,治疗后当天与治疗后6月椎体AZ、BZ、CZ、RX、RX2进行t检验,治疗前椎体矢状位及冠状位椎体的位移及旋转、治疗后椎体矢状位及冠状位椎体的位移及旋转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明随访6月后的椎体矢状位及冠状位椎体的位移及旋转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治疗后JOA评分改善率、ODI指数改善率分别与治疗后AZ改变率、BZ改变率、CZ改变率、RX改变率、RX2改变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O.O5),即说明治疗后的功能改善与影像学改变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通过对15例腰椎不稳症患者手法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影像学分析,证明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值得肯定。通过算法验证,证明KLT追踪算法在椎体追踪上效果更佳。手法治疗后的椎体在矢状面及冠状面上的位移及角度均有变化。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与动态影像学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27)
腰椎不稳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单侧与双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效果。方法收集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L3~S1椎体CT扫描数据,采用Mimcs13.0软件建立L3~S1椎体叁维有限元模型,模拟L4~L5椎体单侧(左侧)及双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建立单侧固定模型M1和双侧固定模型M2。在L3椎体表面施加500 N垂直压缩负荷,再施加15 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生理活动,测量垂直、垂直+屈曲、垂直+背伸、垂直+左侧屈、垂直+右侧屈、垂直+左旋转、垂直+右旋转等7种力矩载荷载荷下相邻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Cage的应力峰值及L4椎体位移情况。结果与M1相比,M2不同载荷下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峰值、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均升高(P均<0.05)。不同载荷下M1、M2椎弓根螺钉应力峰值、Cage应力峰值、L4椎体位移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单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能够跟双侧固定一样给脊柱融合提供相同的初始稳定性,且避免对椎旁肌肉、软组织的损伤,减少内固定物的应力遮挡、减少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腰椎不稳症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亮,陈栋,饶玉航,刘金学,张大闯.单枚cage融合单侧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J].临床骨科杂志.2019
[2].刘艺,陈金传,程辰,李虎,吕游.单侧与双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有限元分析[J].山东医药.2019
[3].龚达人,张亚峰,陈文锦,周智毅,闫铮.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与动态影像学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9
[4].钟伟斌,李健,张平,朱豪东,柳昱.自体骨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研究[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5].陈丽兰,陈阿兰,廖惠玲,余庆阳,谢雪华.基于腰椎X线动态片辨证施护腰椎不稳症远期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18
[6].徐俊,肖磊.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术与后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8
[7].陈丽兰,廖惠玲,陈阿兰,张丽萍.瘥后防复理论在腰椎不稳症防治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
[8].周智毅,王建伟,张亚峰,杜建明,陈文锦.关节突关节退变与腰椎不稳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8
[9].漆丽,李劲松.电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7
[10].龚达人.基于量化X线测量技术的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