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站台换乘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铁车站,2层双线同站台换乘方案,方案比选,综合造价
同站台换乘站论文文献综述
刘淑燕[1](2019)在《地下2层双线同站台换乘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目前地下2层双线同站台换乘设计方案普遍存在的土建造价高、空间浪费大、换乘比例受到一定限制、车站前后区间交叉多、联络通道设置不方便、施工风险大等问题,通过对5、9、12m3种地铁车站站台层中间线路的左右中心线间距方案进行比选,选取12m线间距方案为综合最优方案,扩大后的空间可设置设备用房或换乘站台;同时,根据实际换乘客流情况,选择合理的地铁线路左右线布置方案。通过实例分析可知:通过采用新的布置方案,此类同站台换乘车站前后区间均可采用盾构法施工,不需要在区间设置竖向联络通道,从而可以减少明挖车站长度,降低车站和区间的综合造价,同时减少区间的平面交叉,降低施工风险;增设换乘站台的方案还可以增加车站同站台的换乘比例。(本文来源于《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岑雨[2](2018)在《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同站台换乘研究及仿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各大城市群交通圈的规划和建设,市域铁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人们市内和周边出行的重要方式,两者的换乘成为影响乘客出行的重要一环。而在换乘形式中,同站台换乘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同站台换乘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了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特点及功能定位,并从多个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对两者同站台换乘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论述,明确同站台换乘的基本布局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其次,对同站台换乘的票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近远期票制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同站台换乘的设施设备及其能力进行了研究,并从列车通过能力、开行间隔等角度对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匹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出不同换乘条件下,列车的开行间隔的确定方法。然后,从系统和乘客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建立了基于列车合理衔接的乘客换乘时间最小模型,提出换乘匹配度的概念。接着,以成都市犀浦站为案例进行了实例分析。在实际调研和查阅资料得到相关数据后,运用Anylogic仿真软件建立了犀浦站同站台换乘的仿真模型,对远期不同换乘方向的两个站台进行了仿真模拟,找到了换乘系统的瓶颈所在,进而对站台设施设备和站内流线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改进后瓶颈位置行人的拥挤、排队和交叉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最后,对优化前后两个站台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各项指标对犀浦站同站台换乘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乘客换乘时间的最小值及其对应的列.车接续间隔,为列车的合理接续提供了优化思路。设计出远期票制统一情况下中间站的同站台换乘流线组织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9-01)
赵红军[3](2016)在《杭州地铁1号线同站台换乘站换乘方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为例,介绍了同站台换乘的布局形式,分析对比了两种同站台换乘方案的优缺点,探讨了同站台换乘站的主、支线接轨功能,并根据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同站台换乘站的设计要点。(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06期)
赵茜芮,张琦[4](2016)在《基于同站台换乘的高铁车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同站台换乘的高速铁路车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问题展开研究,基于咽喉区进路与到发线一体化优化的原则,以最小化到发线运用的不均衡性及最大化同站台换乘满足的潜在客流量为目标,建立高速铁路车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的多目标0-1整数规划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通过广义进路概念的引入,提高算法的搜索效率,最后以武汉站高速场的实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梁青槐,王家琦,张怡[5](2015)在《同站台换乘实现地铁跨线运行线路设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阐述实现地铁跨线运行所需土建设施、车辆、供电、信号等主要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利用同站台换乘实现地铁跨线运行的方式及特点,并对其过轨方式、配线形式、平直线段最小长度等线路设计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同站台换乘方式实现跨线运行时,渡线联络线容易设置,采用站前过轨与站后过轨相结合的方式、选用9号道岔等方法可显着减少对平直线段长度的要求,是实现跨线运行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本文来源于《都市快轨交通》期刊2015年05期)
刘斌,章亚东[6](2015)在《连续同站台换乘方式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同站台换乘方式能有效节省换乘时间、提高通行效率,是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设计的先进理念。以武汉轨道交通2、4号线换乘站洪山广场站和中南路站为例,分析了连续同站台换乘方式的优点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乘客的宣传和引导、加强对换乘站客流情况的长期监测和实时监控、优化列车运行图、优化换乘站站内客流导向标志设计等应对措施,以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5年09期)
赵茜芮[7](2015)在《基于同站台换乘的高速铁路车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一个连通我国各个地区的快速客运网络已经逐步形成。在高速铁路逐步成网的背景下,作为路网中重要节点的大型高速铁路车站的作业水平和效率将对路网能力的发挥、路网的运营秩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随着高速铁路的成网运营,客流量逐步增长、路网结构趋于复杂,需要中转换乘模式与直达模式的配合共同完成路网上客流的输送,同站台换乘作为一种便捷的中转换乘方式能够保障换乘客流的服务质量。因此,基于同站台换乘的高速铁路车站作业计划的优化编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基于同站台换乘的高速铁路车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高速铁路车站换乘接续组织分析。阐述高速铁路中转换乘理念引入的重要意义及高速铁路车站换乘组织的原则,从换乘特点、换乘过程及换乘时间等角度针对不同换乘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同站台换乘的优势及其实现的复杂性,从运输计划的制定、客运信息发布与客票预订系统的支持及车站换乘客流组织叁个方面对同站台换乘实现的可行性展开论述。第二,高速铁路车站技术作业与作业计划编制理论。分析高速铁路车站技术作业的特点及不同作业类型列车在高速铁路车站作业的流程,依据列车在车站作业的内容与流程,从列车占用咽喉区时间标准及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标准两方面确定车站技术作业时间标准。其后,对车站作业计划编制必备条件与指导方针进行阐述。第叁,模型的建立与算法的设计。结合前两部分的论述,以咽喉区进路选择与到发线运用一体化优化为基本原则,构建基于同站台换乘的高速铁路车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模型,以到发线运用的不均衡程度最小化及同站台换乘能够服务的潜在客流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并依据列车在车站技术作业的原则与模式形成模型的五项约束条件,针对构建的多目标非线性0-1整数规划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第四,武汉站高速场实例分析。以车站平面图、列车运行图、动车组运用计划、车站技术作业时间标准及潜在换乘客流量作为输入条件,采用Matlab软件编程求解武汉站高速场的作业计划优化编制方案,并针对到发线运用的均衡性及同站台换乘组织方案的多样性两方面将优化方案与既有方案进行对比,对比结果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6-01)
解晓灵[8](2015)在《同站台换乘轨道交通站台客流承载能力仿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同站台换乘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系统常用的一种换乘方式。同站台换乘系统的停站列车既可以是属于不同运营线路的列车,也可以是属于同一条快慢车结合运营线路不同等级的列车。结合同站台换乘列车的停站时间衔接方案,同站台换乘系统可以实现真正的“零换乘”,即实现换乘步行距离与候车时间的最小化。同站台客流集散系统具有叁个主要特征:一是站台进站、换乘、出站客流的流向复杂,二是乘客根据个性化乘车偏好,选择乘坐列车的随机性较强,叁是列车停站换乘衔接时段易出现站台客流密度激增,站台客流集散能力发生暂时性饱和,存在一定的客流集散安全隐患。尽管城市轨道网络化运营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但是有关同站台换乘系统站台客流承载能力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相关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因此本文旨在提出适用于同站台换乘系统的站台客流承载能力理论定义以及计算公式,研究此类站台系统乘客特有的乘车选择行为,并基于这种乘客行为模式,建立着色随机Petri网仿真模型,实现对站台客流承载能力的仿真计算,最后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编制站台客流集散效率加强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具备应用于站台客流组织管理系统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站台客流承载能力的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结合结构力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学科领域对“承载能力”的定义,针对同站台换乘模式站台特有的物理设施布局特点,根据同站台换乘列车的停站时间衔接方案决定的动态车流条件,以及乘客有个性化偏好的选择列车的随机客流条件,提出适用于同站台换乘系统的站台客流承载能力的理论定义与计算公式,进而基于系统动力学分析站台结构、车流、客流等叁大影响因素对站台客流承载能力的影响机理。(2)预测同站台换乘系统的乘车选择行为,计算站台乘客的乘车选择概率是准确评估站台客流承载能力发生动态性、暂时性饱和情况的基础,也是建立站台客流承载能力仿真模型理论基础。因此以计算同站台换乘系统的乘车选择概率为研究目的,建立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乘车选择ML (Multinomial logit)模型,并根据RP与SP联合调查数据估计效用函数的相关参数,研究总结了通勤者、休闲者不同的出行需求偏好,对出行时间效率的需求强度、对换乘候车时间的接受程度、对拥挤乘车环境的耐受程度,以及不同出行目的乘客对同站台系统可选择乘坐的时间快捷优先列车、少换乘优先列车与车厢不拥挤优先列车的需求特性和行为规律。(3)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是在提出站台客流承载能力理论定义与同站台换乘系统的乘车选择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着色随机Petri网仿真模型,实现站台车流与客流系统的工作流仿真,模拟站台乘客的乘车选择决策,输出站台客流密度、进站平均候车时间、换乘平均候车时间、快车选择比例、站台承载能力饱和时问等五项站台客流集散效率指标的统计结果。由此可以动态地监控站台客流承载能力暂时性饱和情况,适于应用到站台运营安全管理。算例仿真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换乘客流需求条件下,即便使用相同的列车运行组织方案,站台客流承载能力出现暂时性饱和的时间点,最先出现承载能力饱和的站台区域都不尽相同。(4)结合站台系统“信息不完全”且“信息不确定”的系统特性,建立灰色阶段规划模型,编制站台客流集散效率加强方案的研究内容是根据每一组快慢车同站台换乘周期的站台客流承载能力仿真结果,分析仿真模型所预测的站台客流承载能力饱和情况,以及站台客流集散效率指标动态趋势,基于灰色关联综合最优决策确定站台客流集散效率的组合优化措施,并通过递推计算各次列车到站事件,形成最终的站台客流集散效率加强方案。算例结果表明:灰色阶段规划模型可以有效针对站台客流承载能力出现暂时性饱和的原因,适时地选择合适的客流集散效率加强组合措施,从而保障站台系统安全高效运营。(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黄新华[9](2015)在《同站台换乘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日益壮大,许多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已经进入了网络化建设与运营阶段。网络化的运营带来了大量的换乘客流,换乘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合理地规划换乘站、提高换乘的效率、缩短换乘距离和换乘的时间,可以有效地解决换乘中遇到的难题,使轨道交通发展更加顺畅、更加科学。本文总结了当今轨道交通的几种换乘方式,对比分析提出同站台换乘是一种有效解决换乘问题的换乘方式。结合复杂网络的理论,提出了各类换乘方式在网络中的不同处理方式,运用介数中心性寻找网络的Hub节点,根据节点排序用同站台换乘替换普通换乘的方式,对比分析网络参数的变化,评价同站台换乘对网络效率影响。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为实例,采用复杂网络的评价方法、运用Matlab软件对比分析了同站台换乘站数目增加,网络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网络效率跟同站台数目呈正比例关系,当同站台替换数目为10时,整个网络效率提升了5%,最短路径减少了0.37;同站台换乘站也加强了网络对随机攻击和蓄意攻击的抵抗力。北京轨道交通网络的实例说明同站台换乘对网络效率的积极作用,也为以后线路的规划和换乘站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1-01)
姜明,姜书范[10](2014)在《天津在全国首次实现高铁同站台换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姜明 通讯员姜书范)“乘坐地铁时可从1号线换乘到2号线,没想到,在天津坐火车也要实施站内换乘了。”自7月1日开始,天津市高铁试点“同台整列换乘”的新运行模式。2日,在天津西站,长春至上海区间列车同站台换乘仅用3分半钟,这标志着未来列车能摆脱多(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4-07-18)
同站台换乘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各大城市群交通圈的规划和建设,市域铁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人们市内和周边出行的重要方式,两者的换乘成为影响乘客出行的重要一环。而在换乘形式中,同站台换乘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同站台换乘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了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特点及功能定位,并从多个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对两者同站台换乘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论述,明确同站台换乘的基本布局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其次,对同站台换乘的票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近远期票制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同站台换乘的设施设备及其能力进行了研究,并从列车通过能力、开行间隔等角度对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匹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出不同换乘条件下,列车的开行间隔的确定方法。然后,从系统和乘客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建立了基于列车合理衔接的乘客换乘时间最小模型,提出换乘匹配度的概念。接着,以成都市犀浦站为案例进行了实例分析。在实际调研和查阅资料得到相关数据后,运用Anylogic仿真软件建立了犀浦站同站台换乘的仿真模型,对远期不同换乘方向的两个站台进行了仿真模拟,找到了换乘系统的瓶颈所在,进而对站台设施设备和站内流线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改进后瓶颈位置行人的拥挤、排队和交叉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最后,对优化前后两个站台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各项指标对犀浦站同站台换乘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乘客换乘时间的最小值及其对应的列.车接续间隔,为列车的合理接续提供了优化思路。设计出远期票制统一情况下中间站的同站台换乘流线组织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站台换乘站论文参考文献
[1].刘淑燕.地下2层双线同站台换乘方案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9
[2].岑雨.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同站台换乘研究及仿真优化[D].北京交通大学.2018
[3].赵红军.杭州地铁1号线同站台换乘站换乘方案分析[J].山西建筑.2016
[4].赵茜芮,张琦.基于同站台换乘的高铁车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
[5].梁青槐,王家琦,张怡.同站台换乘实现地铁跨线运行线路设计技术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5
[6].刘斌,章亚东.连续同站台换乘方式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5
[7].赵茜芮.基于同站台换乘的高速铁路车站作业计划优化编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8].解晓灵.同站台换乘轨道交通站台客流承载能力仿真优化[D].北京交通大学.2015
[9].黄新华.同站台换乘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性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10].姜明,姜书范.天津在全国首次实现高铁同站台换乘[N].工人日报.2014
标签:地铁车站; 2层双线同站台换乘方案; 方案比选; 综合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