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紊流积分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木工程,风洞试验,雷诺数效应,紊流积分尺度
紊流积分尺度论文文献综述
白桦,郭聪敏,刘健新[1](2018)在《紊流强度与积分尺度对结构平均风压与脉动风压雷诺数效应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低雷诺数风洞试验得到的试验结果可能因为结构存在雷诺数效应产生误差,风洞试验时,紊流风特性参数的不当模拟可能导致这种误差进一步增大.本文在风洞中采用格栅紊流,分别形成了紊流强度相同但积分尺度不同与积分尺度相同但紊流强度不同的几种局部紊流风场,以此来研究矩形结构表面风压雷诺数效应,以及紊流强度与积分尺度对表面风压雷诺数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风压与脉动风压雷诺数效应在迎风面最小,背风面最大,侧风面次之.积分尺度与紊流强度增大会导致雷诺数效应敏感区域的平均风压数值变化幅度进一步增大.积分尺度对脉动风压雷诺数效应的影响较平均风压小,尤其在背风面.紊流强度对脉动风压雷诺数效应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李春光,张记,陈政清[2](2016)在《紊流积分尺度对桥梁颤振导数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紊流风场中桥梁颤振性能,针对紊流积分尺度对桥梁颤振导数的影响,选取了高宽比为1∶6的钝体矩形及流线型箱梁两种典型断面,采用变化被动格栅网格间距及格栅位置的方式,模拟产生了具有相同积分尺度不同紊流强度以及相同紊流强度不同积分尺度的4种紊流风场。利用强迫振动装置测试了4种紊流场中两种断面节段模型的颤振导数变化规律,并与均匀流场试验值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钝体矩形断面受紊流风场影响显着,尤其与颤振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扭转振动气动阻尼项A*_2,H*_2由正向负衰减显着,改善了断面的颤振稳定性,且随紊流强度增加衰减加剧,积分尺度对其影响较弱。各颤振导数受积分尺度影响不尽相同,部分导数对积分尺度变化不敏感。紊流风场对流线型断面的各项颤振导数影响较小,相比均匀流场试验值未显示趋势性改变。(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6年11期)
王峰峰,赵林,曹曙阳,葛耀君[3](2012)在《紊流积分尺度实用识别算法及其数值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现有的几种紊流积分尺度算法,针对其在某些来流条件下存在的系统偏差,提出了基于泰勒假定修正的紊流积分尺度识别算法。采用谐波合成法数值化地再现多组基于Von-Karman谱的宽频紊流及窄带单频的风速时程序列,利用该算法对紊流积分尺度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结果与预期理论值进行比较,提出基于时间尺度修正系数项的实用紊流积分尺度识别算法并进行了验证,得出对于宽带紊流,时间尺度修正系数适合取为2/3,对于窄带紊流,时间尺度修正系数适合取为6。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大大提高了紊流积分尺度的计算精度,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华旭刚,陈政清,杨靖波,何文飞,牛华伟[4](2010)在《大缩尺比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紊流积分尺度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洞试验气弹模型缩尺比常选为1/300~1/800以满足紊流积分尺度相似要求,但一些复杂结构气弹模型实际缩尺比为1/40~1/100以减少模型加工难度及提高模型精度。这类大几何缩尺比造成紊流积分尺度的相似性严重偏离,必须对紊流积分尺度不相似时的风洞试验结果偏差进行修正。基于随机振动理论,推导了考虑1阶基本振型的顺风向风振响应及风振系数计算表达式。通过对一格构式输电塔风振响应分析,研究了顺风向紊流积分尺度Lxu对该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紊流积分尺度对结构抖振响应有显着影响,对峰值响应及风振系数影响也较大。对于该塔1/40大缩尺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由紊流积分尺度不相似带来的风振系数试验值的最大偏差可达27%,风振系数平均偏差也接近14%,试验结果偏保守。为便于应用,建议了较为通用的、由紊流积分尺度不相似引起的修正系数,这一修正系数随着结构阻尼比、结构频率与风谱卓越频率的比值(频率比)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周玉芬,赵林,葛耀君[5](2010)在《紊流积分尺度对桥梁抖振响应作用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紊流积分尺度的大小决定了脉动风对结构的影响范围,在结构风振响应分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通常在被动发生紊流风洞试验中,来流积分尺度难于有效模拟,紊流积分尺度对于结构风振响应作用效应缺少合理评价。针对我国已建成的几座大跨度桥梁,利用桥梁二维抖振频域分析方法,结合主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气动力参数识别结果,对不同紊流积分尺度下的桥梁抖振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紊流积分尺度脉动风作用下,桥梁结构基频对应风谱能量和抖振响应的差别。分析表明,通常情况下,小比例模型(缩尺比1:400-1:600)紊流积分尺度能够较好的满足相似比要求,往往使得风洞试验的抖振计算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大比例模型(缩尺比1:20-1:40)的紊流积分尺度相似性严重偏离,需要对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修正。(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0年08期)
周玉芬,赵林,葛耀君[6](2009)在《紊流积分尺度实用识别算法及其结构风振响应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紊流积分尺度的大小决定了脉动风对结构的影响范围,在结构风振响应分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分析了紊流积分尺度多种算法,提出了基于泰勒假定的修正的紊流积分尺度识别算法。针对我国已建成的几座大跨度桥梁,利用桥梁二维抖振频域分析方法,结合主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气动力参数,对不同紊流积分尺度下的桥梁抖振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定量地比较了不同紊流积分尺度的脉动风作用下,桥梁模型基频对应的风谱能量的差别及抖振响应的差别。(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09-08-27)
华旭刚,陈政清,何文飞,杨靖波,牛华伟[7](2009)在《大缩尺比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的紊流积分尺度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在风洞中准确地模拟风洞风场与实际风场中紊流积分尺度的相似关系,结构模型的几何缩尺比通常要求为1/300~1/800。但复杂结构气弹模型的实际几何缩尺比往往控制在1/40~1/100,以减少模型制作难度和提高模型精度。这类大几何缩尺比造成紊流积分尺度的相似性严重偏离,因而必须对紊流积分尺度不相似时的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修正。本文从随机振动理论出发,导出了顺风向风振响应及风振系数表达式,进而研究了顺风向紊流积分尺度L_u~x对一高耸格构式塔架风振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紊流积分尺度对结构抖振响应有显着影响,对结构的峰值响应及风振系数影响也较大。这一影响随着结构阻尼、结构频率与风谱卓越频率的比值(频率比)的增加而减弱。最后初步建议了一套较为通用的、由紊流积分尺度不相似引起的修正系数,可对大缩尺比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结果修正。(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09-08-27)
紊流积分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紊流风场中桥梁颤振性能,针对紊流积分尺度对桥梁颤振导数的影响,选取了高宽比为1∶6的钝体矩形及流线型箱梁两种典型断面,采用变化被动格栅网格间距及格栅位置的方式,模拟产生了具有相同积分尺度不同紊流强度以及相同紊流强度不同积分尺度的4种紊流风场。利用强迫振动装置测试了4种紊流场中两种断面节段模型的颤振导数变化规律,并与均匀流场试验值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钝体矩形断面受紊流风场影响显着,尤其与颤振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扭转振动气动阻尼项A*_2,H*_2由正向负衰减显着,改善了断面的颤振稳定性,且随紊流强度增加衰减加剧,积分尺度对其影响较弱。各颤振导数受积分尺度影响不尽相同,部分导数对积分尺度变化不敏感。紊流风场对流线型断面的各项颤振导数影响较小,相比均匀流场试验值未显示趋势性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紊流积分尺度论文参考文献
[1].白桦,郭聪敏,刘健新.紊流强度与积分尺度对结构平均风压与脉动风压雷诺数效应影响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2].李春光,张记,陈政清.紊流积分尺度对桥梁颤振导数影响的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6
[3].王峰峰,赵林,曹曙阳,葛耀君.紊流积分尺度实用识别算法及其数值验证[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
[4].华旭刚,陈政清,杨靖波,何文飞,牛华伟.大缩尺比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紊流积分尺度修正[J].建筑结构学报.2010
[5].周玉芬,赵林,葛耀君.紊流积分尺度对桥梁抖振响应作用效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0
[6].周玉芬,赵林,葛耀君.紊流积分尺度实用识别算法及其结构风振响应效应[C].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09
[7].华旭刚,陈政清,何文飞,杨靖波,牛华伟.大缩尺比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的紊流积分尺度修正[C].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