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因子论文-周晓亮,张立谦,刘锴,鲁贵亮,滕梓洁

临界因子论文-周晓亮,张立谦,刘锴,鲁贵亮,滕梓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临界流文丘里喷嘴,湿度修正,湿度修正因子

临界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亮,张立谦,刘锴,鲁贵亮,滕梓洁[1](2019)在《临界流文丘里喷嘴湿度修正因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界流文丘里喷嘴是对气体流量计开展计量校准工作的计量标准器具。依据GB/T 21188—2007/ISO 9300:2005的湿度修正方法,我们定义了湿度影响因子,并对其进行了讨论。结果证明,为了尽量减小湿度修正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除了环境中的相对湿度要尽量小以外,滞止温度越小、滞止压力越大,得到的修正因子k就越接近1,湿度修正的影响就越小。(本文来源于《计量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陈圆圆,方贤德[2](2019)在《超临界压力下管内流动摩擦因子计算公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压力下管内流动摩擦压降的确定对各类超临界设备的设计、分析和仿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涌现出众多计算公式,其预测效果需要评估,以方便实际选用。本文收集了超临界流体摩擦因子的计算公式和实验数据,其中绝热条件下公式6个及数据820组,非绝热条件下公式11个及数据459组,利用实验数据对公式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对于绝热数据表现最好的公式平均绝对误差为20.4%,对于非绝热数据表现最好的公式平均绝对误差为17.4%,说明对绝热数据的预测有待改进。同时针对每种工质确定了最佳计算公式,为实际应用中选用公式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刘生晖,黄彦平,刘光旭,王俊峰,王金宇[3](2019)在《不同状态方程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强迫对流传热中流动加速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显的流动加速效应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强迫对流传热有重要影响。流动加速因子是表征流动加速效应强度的重要无量纲数,在建立流动加速因子过程中需要用到二氧化碳状态方程。理论分析了选取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van der Waals方程对建立的流动加速因子合理性的影响,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基于vanderWaals方程建立的流动加速因子可以较好地预测流动加速效应引起的传热恶化区域,而基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建立的流动加速因子与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分析表明体积膨胀系数和体积压缩系数反映了流动加速现象的本质,以体积膨胀系数和体积压缩系数来建立流动加速因子更合理。(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穆思图,刘春,王舒,樊慧菊,韩秉均[4](2018)在《不同临界保留因子下天然有机物亲疏水组分光谱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树脂层析法是表征环境水样有机物亲疏水组分分布的常用方法。作为柱层析的基本参数,临界保留因子对亲疏水物质的吸附及分离效果具有潜在影响。以河北某水库的水样为例,将有机物分为亲水物(HIS)、疏水酸(HOB)、疏水碱(HOA)和疏水中性物(HON),考察了在不同临界保留因子分离条件下(k′_(cr)=5,10,25,50,100)亲疏水组分有机物含量分布,并着重考察了其光谱学特性。研究发现,亲疏水组分的浓度分布取决于k′_(cr)值的设置,疏水组分的比例和疏水程度随k′_(cr)的增大而增大。在250~280nm波长范围内,亲水组分HIS的紫外吸光度随k′_(cr)的增高而增高,而疏水组分HOA和HOB则呈现相反趋势,亲水与疏水组分之间的紫外光谱差异性随k′_(cr)增大而增大。此外,疏水组分单位质量浓度的吸光度对k′_(cr)的取值敏感,推测k′_(cr)可能影响所得组分的芳香族官能团性质。进一步考察了各组分的叁维荧光光谱,并采用荧光区域积分和荧光指数对图谱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亲疏水组分的荧光峰形态、荧光区域分布和荧光团密度与k′_(cr)值有关,荧光指数BIX,HIXem和Peak T/C对k′_(cr)的取值敏感,说明k′_(cr)可能对所得组分的具体化学组成乃至迁移转化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在分离并表征环境水样的亲疏水组分分布时,应特别注意临界保留因子的设置并明确标明其取值。(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7期)

李舟航,唐国力,吴玉新,吕俊复,李瑞欣[5](2018)在《基于无量纲结构因子的低质量流速内螺纹管中超临界水流动和传热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量纲结构因子的合理选取对超临界及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中低质量流速内螺纹管的性能比较及通用换热关联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使用经过实验验证的数值模型,对具有不同几何结构的内螺纹管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无量纲结构因子βW=1.92~3.80、质量流速200~800kg/(m~2·s)、热流/质量流速比0.35~1.5k J/kg的范围内,βW能准确描述内螺纹管中超临界水的对流换热特性。βW相同时,内肋螺旋效应的有效作用区域(边界层对数区初段y+=30~100)中流场旋流强度基本一致,内螺纹管的传热性能也基本相同。肋结构对垂直上升流动超临界水换热的影响在Bo=10-5~10-4、βW<2.58范围内最为明显,在此范围之外,其影响大小明显弱于强物性变化作用和浮升力作用。最后,指出发展精度更高的强制对流换热关联式是提出准确的内螺纹管超临界水对流换热关联式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生晖,黄彦平,刘光旭,王俊峰,昝元锋[6](2017)在《不同状态方程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强迫对流传热中流动加速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理论分析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van der Waals方程对建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强迫对流传热过程中流动加速因子合理性的影响,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基于van der Waals方程建立的流动加速因子可以较好地预测流动加速效应引起的传热恶化区域,而基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建立的流动加速因子与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分析表明体积膨胀系数和体积压缩系数反映了流动加速现象的本质,以体积膨胀系数和体积压缩系数来建立流动加速因子更合理。(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9-24)

辛新[7](2017)在《超临界CO_2发泡法制备生物活性多孔PLGA支架及活性因子释放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CO2发泡利用超临界CO2对聚合物的塑化作用,降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融温度,在温和的条件下制备得到多孔支架。目前对利用超临界CO2发泡制备高密度微孔材料的研究较多,关于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本文以PLGA为基质,基于超临界CO2发泡技术制备了具有可控孔结构的多孔PLGA支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负载生物活性因子的多孔PLGA支架,深入研究了生物活性因子的负载方法及其从多孔支架中的释放行为与释放机理,以期用于骨组织工程中。首先,以亚微米级NaCl(<1μm)为致孔剂,利用超临界CO2发泡/颗粒沥滤法制备具有开孔结构的PLGA支架。其中NaCl颗粒不仅可以作为致孔剂,沥滤后在基质内形成微孔,而且可以作为成核剂,有效增强发泡过程中的成核行为。当NaCl的添加量为5%和20%时,均可得到具有开孔结构的支架,其孔径分别为170±44 μm和67±25 μm。随着NaCl添加量增加至50%,NaCl颗粒更利于形成气核,不利于气核生长,易在发泡中形成微小孔,同时支架中由NaCl颗粒沥滤形成的微孔增多,制备得到的支架孔径呈减小的趋势。另外,操作压力与温度通过改变CO2在聚合物中的溶解、扩散和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黏度,影响制备得到的支架的多孔结构。其次,引入成核剂超临界CO2发泡法一步制备具有双/多模式孔结构的复合支架,其中亚微米级羟基磷灰石不仅在发泡过程中承担成核剂的作用,而且可有效提高多孔支架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在实验条件范围内,即成核剂的添加量5~20%,操作温度35~55℃,泄压速率低至0.1 MPa/min,均可以很好地制备得到具有双模式孔结构的支架。操作压力对发泡过程的影响较大,当压力小于9MPa时,可以得到具有多模式孔结构的支架;而当压力大于15 MPa时,易形成具有高密度微孔分布的多孔结构。引入羟基磷灰石作为成核剂,制备得到的复合支架的连通孔隙率为52.53±2.69%~83.08±2.42%,压缩模量为2.67±0.37~18.15±5.16 MPa,可以基本满足硬骨和软骨组织的要求。该方法避免了颗粒沥滤过程,可以一步制备具有双/多模式孔结构的复合支架。第叁,基于超临界CO2发泡技术制备负载生物活性因子的多孔PLGA支架。活性因子负载的形式直接决定了其在支架中的分布和释放行为,本研究针对叁种活性因子,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负载方式,研究活性因子从支架的释放行为。(1)将超临界溶液浸渍与发泡相耦合,在药物负载的同时实现基质的发泡,制备负载布洛芬的多孔PLGA支架。药物负载量为3.65±0.67%(w/w),经超临界CO2浸渍到基质中的布洛芬可作为随后发泡过程的成核剂,增强成核行为。(2)采用共溶/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负载地塞米松的PLGA微球、压片,随后利用超临界CO2发泡/颗粒沥滤法制备负载地塞米松的多孔支架。与布洛芬的情形相似,地塞米松在发泡过程中也有助于形成气核、孔合并和孔壁破裂,形成连通性较好、孔壁粗糙的支架。(3)对于水溶性较好的白蛋白分子,将其包裹于另一种微球载体葡聚糖G50内,冻干后再与PLGA基质混合压片,发泡得到的支架具有更稳定的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利用叁种不同的负载方式制备得到的负载生物活性因子的多孔支架具有不同的释放效果,为实现两种以上活性因子的负载及多重释放模式奠定了基础。利用Ritger-Peppas方程对生物活性因子从多孔PLGA支架中的释放行为进行拟合,布洛芬和白蛋白的释放属于菲克扩散;地塞米松属于非菲克扩散。最后,以小分子药物为代表,详细考察了载药支架释放体系中聚合物、药物和水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药物从多孔PLGA支架的释放机理。利用超临界溶液浸渍负载的布洛芬和共溶/乳化-溶剂挥发法负载的地塞米松均以分子形式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质内部,聚合物的自由体积和链蠕动性会影响药物的扩散,其中链蠕动性占据主导地位。水分子以本体水或弱氢键结合的结合水形式扩散进入PLGA内,促进PLGA链段的运动,与PLGA的基团发生弱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水分子与PLGA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多孔支架的体积、孔结构和孔隙率,特别是对具有高密度大孔结构的支架。与PEG共聚有助于改善PLGA的亲水性,在生理条件下改性PLGA支架仍能维持多孔结构。此外,药物从多孔支架的释放也会受到此相互作用力影响。疏水性较强的PLGA会阻碍水分子扩散进入基质内部,影响药物通过溶解进行扩散,而加速药物通过聚合物链的蠕动性进行扩散。布洛芬、地塞米松和PLGA在水中均带负电,会产生静电排斥作用。分析表明布洛芬从多孔PLGA支架中的释放速率应大于地塞米松,这与实验结果相一致。超临界CO2发泡技术的优势在于过程简单、不使用有机溶剂、操作条件温和,本文基于scCO2发泡技术制备了具有双/多模式孔结构的复合组织工程支架和具有生物活性的支架,并研究了药物从多孔支架中释放的机理,对新型支架设计开发和细胞培养过程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7-01)

陶娟平,王宇坤,刘峰贵,张镱锂,陈琼[8](2016)在《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垦殖强度影响因子及其临界值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分布的空间面积狭小,限制性因素突出,识别和测度其耕地分布的影响因子,对今后区域农业发展和耕地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根据西藏"一江两河"耕地数据,应用GIS对其不同地貌类型、海拔高程的垦殖强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代表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可达性等12个因子作为自变量,1 km×1 km网格内耕地垦殖强度为因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构建回归模型,并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衡量各因子对变量的解释能力。测度结果表明:坡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太阳辐射、最暖月气温、海拔高度和降水等对耕地分布有重要影响,说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分布主要受地形、气候两大因素控制。(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5期)

村上佑子,足立浩章,坂井田勉,田中浩,八代洋一[9](2016)在《灵芝的超临界萃取物让皮肤的遗传因子情报发现达到正常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的遗传因子情报发现,是通过记录于DNA的遗传因子情报向mRNA转录来进行的,对皮肤的机能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DNA上存在着遗传因子改变可能的转座子。另外,由DNA向mRNA的转录需要转录因子。因此,转座子和转录因子的变化,对于遗传因子情报发现,以及皮肤的机能都有影响。此次对于通过遗传因子情报发现过程的新的皮肤老化原理,以及自古就被认为是抗老化药材的灵芝超临界萃取物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讨论。如果对皮肤纤维芽细胞进行UVB照射,就会发现转座子的其中一种LINE1mRNA的增加,转录因子FOXO1mRNA的减少。这两种变化都会引起胶原蛋白的合成量减少。另一方面,灵芝超临界萃取物能够抑制LINE1mRNA和FOXO1mRNA的变化,恢复胶原蛋白的生成。由此可知,遗传因子情报发现的异常,是皮肤老化的原因之一,灵芝超临界萃取物,能够使皮肤的遗传因子情报发现过程达到正常化,并使皮肤保持年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6-15)

张仁荣,桂心[10](2016)在《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A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B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40例作为C组。并应用蛋白芯片法测定血管因子的变化,分析其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LGF)和血浆可溶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s Tie-2)与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A组PLGF显着高于B组和C组[(80.8±6.2)ng/L比(55.6±3.9)ng/L,(44.9±2.7)ng/L](P<0.05);A组和B组s Tie-2均显着高于C组[(1345±48)ng/L,(1356±45)ng/L比(1047±13)ng/L](P<0.05);A组的直径狭窄率低于B组,高于C组[(38.9±1.6)%比(43.5±3.5)%比(36.8±2.8)%](P<0.05);A组的面积狭窄率显着低于B组,高于C组[(61±7)%比(66±6)%比(58±5)%](P<0.05);A组最小管腔直径显着高于B组,低于C组[(2.15±0.27)mm比(1.94±0.23)mm比(2.23±0.16)mm](P<0.05);A组的斑块面积均显着高于B组和C组[(10.56±1.18)mm2比(9.53±0.82)mm2,(7.15±0.41)mm2](P<0.05);A组的最小管腔面积显着高于B组,低于C组[(3.2±0.2)mm2比(2.8±0.1)mm2比(3.6±0.2)mm2](P<0.05)。PLGF与最小管腔面积呈正相关(r=0.361,P<0.05);s Tie-2与最小管腔面积和最小管腔直径均呈正相关(r=0.217,0.174,P<0.05)。结论临床中检测血浆PLGF和血浆s Tie-2可以提示冠心病临界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且两者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之间联系紧密。(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6年10期)

临界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临界压力下管内流动摩擦压降的确定对各类超临界设备的设计、分析和仿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涌现出众多计算公式,其预测效果需要评估,以方便实际选用。本文收集了超临界流体摩擦因子的计算公式和实验数据,其中绝热条件下公式6个及数据820组,非绝热条件下公式11个及数据459组,利用实验数据对公式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对于绝热数据表现最好的公式平均绝对误差为20.4%,对于非绝热数据表现最好的公式平均绝对误差为17.4%,说明对绝热数据的预测有待改进。同时针对每种工质确定了最佳计算公式,为实际应用中选用公式提供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晓亮,张立谦,刘锴,鲁贵亮,滕梓洁.临界流文丘里喷嘴湿度修正因子的研究[J].计量技术.2019

[2].陈圆圆,方贤德.超临界压力下管内流动摩擦因子计算公式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19

[3].刘生晖,黄彦平,刘光旭,王俊峰,王金宇.不同状态方程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强迫对流传热中流动加速因子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19

[4].穆思图,刘春,王舒,樊慧菊,韩秉均.不同临界保留因子下天然有机物亲疏水组分光谱特性[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5].李舟航,唐国力,吴玉新,吕俊复,李瑞欣.基于无量纲结构因子的低质量流速内螺纹管中超临界水流动和传热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6].刘生晖,黄彦平,刘光旭,王俊峰,昝元锋.不同状态方程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强迫对流传热中流动加速因子的影响[C].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7].辛新.超临界CO_2发泡法制备生物活性多孔PLGA支架及活性因子释放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7

[8].陶娟平,王宇坤,刘峰贵,张镱锂,陈琼.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垦殖强度影响因子及其临界值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6

[9].村上佑子,足立浩章,坂井田勉,田中浩,八代洋一.灵芝的超临界萃取物让皮肤的遗传因子情报发现达到正常化[C].第十一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10].张仁荣,桂心.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6

标签:;  ;  ;  

临界因子论文-周晓亮,张立谦,刘锴,鲁贵亮,滕梓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