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钝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能发射药,钝感剂,干法钝感,燃烧渐增性
表面钝感论文文献综述
张翔[1](2018)在《高能发射药表面钝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高能发射药表面钝感技术问题,基于发射药主要组份硝化棉中剩余羟基可以参与化学反应的原理,成功设计了多种新型表面钝感剂前驱体,试验分析了它们用于发射药表面钝感处理的可行性,选择太根发射药和双基发射药为对象进行了表面钝感处理,研究了钝感发射药的燃烧性能和长贮稳定性,使用新方法测试了钝感剂的浓度分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4,4,-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M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都可以与硝化棉中未酯化羟基交联反应,但反应活性依次降低;加入二丁基二月桂酸锡(DBTL)催化剂能明显提高交联反应速率;红外光谱跟踪结果表明,在DBTL催化剂占硝化棉质量分数为2%的条件下,HDI和硝化棉在6h内能够完全反应;热分析显示:MDI和硝化棉交联反应产物的热分解温度较纯硝化棉提高了 48℃。烷氧基钛和烷氧基铝化合物能够使硝化棉溶液瞬间凝胶,反应速率较大;烷氧基硅和烷氧基硼化合物与硝化棉交联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凝胶化现象,反应速率较小。溶解实验和控制变量实验表明,硝化棉凝胶化现象是烷氧基元素有机化合物与硝化棉上的未酯化羟基发生了交联反应。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烷氧基铝原料容易吸潮;热分析结果表明,有机钛硝化棉凝胶的热稳定性较差、有机铝硝化棉凝胶热稳定性较好、有机硼硝化棉凝胶中生成了硼酸。有机硅钝感剂前驱体的沸点对钝感工艺结果有较大影响,但沸点超过300℃后该影响不再明显。采用苯胺丙基叁甲氧基硅作为钝感剂前驱体制备的钝感样品ZT12-DG8和2,4-二硝基苯胺丙基叁乙氧基硅作为钝感剂前驱体制备的钝感样品SJ-DG6,获得了较好的钝感效果;有机铝中异丙醇铝和叁种螯合型钝感剂前驱体与发射药的物理相容性较差,没有得到预期的钝感效果。55℃C60d热加速老化实验考核结果表明,采用2,4-二硝基苯胺丙基叁乙氧基硅作为钝感剂前驱体制备的钝感样品SJ-DG6整体颜色发生很大变化,分析原因可能是该钝感剂前驱体与发射药组分的相容性较差。采用苯胺丙基叁甲氧基硅作为钝感剂前驱体制备的钝感样品ZT12-DG8,热加速老化30d后燃烧性能有一定的变化,热加速老化30d至60d时间段内燃烧性能基本不变,长贮前后的钝感剂浓度分布曲线显示样品ZT12A-DG8中钝感剂有少量向内迁移,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钝感处理过程中驱溶反应工艺条件不够合理,部分钝感剂前驱体没有完全反应形成大分子,导致其在老化过程中继续向内迁移,但后期反应完全后不再变化。(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潘胜[2](2018)在《迭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进迭氮硝胺发射药的表面钝感技术,设计合成了两种小分子端炔基化合物。研究其与含迭氮基化合物的反应活性,为表面钝感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将两种端炔基化合物作为钝感剂前驱体钝感迭氮硝胺发射药,用密闭爆发器测试钝感发射药的燃烧性能以评价两者的钝感效果。将钝感发射药进行热加速老化实验以模拟长贮过程,通过发射药老化前后的燃烧性能和钝感层的变化研究分析钝感发射药的长贮稳定性,并结合相关的实验现象和钝感理论分析了热加速老化过程中发射药的内部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分别以3-丁炔-1-醇和2-甲基-3-丁炔-2-醇为原料成功合成了 2,4,6-叁(3-丁炔-1-氧基)-1,3,5-叁嗪(TPYT),和1,3,5-叁乙炔基苯(TEB)。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测试(NMR)结果表明产物符合目标物的结构特性,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DSC)表明两种物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两种物质的端炔基都能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与迭氮基反应,具有用于迭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的可行性。分别采用TPYT和TEB作为钝感剂前驱体对迭氮硝胺发射药进行干法钝感处理,两者都能降低发射药的初始燃速使其获得良好的燃烧渐增性,且对发射药的其它燃烧性能影响较小,TPYT的钝感效果优于TEB。在55℃下储存两个月后,用TEB钝感的发射药燃烧性能基本不变,说明该钝感发射药具有良好的长贮稳定性。用TPYT钝感的发射药燃烧性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且该变化主要发生在热加速老化初期,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分析表明长贮过程中其钝感剂产生了迁移。该现象可能是TPYT和DIANP未完全反应形成网状大分子,可通过改进驱溶反应条件来避免。(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潘胜,黄振亚,张翔,胡向明[3](2018)在《两种反应型迭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剂的性能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进迭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剂的性能,以3-丁炔-1-醇和2-甲基-3-丁炔-2-醇为原料设计合成了钝感剂前驱体2,4,6-叁(3-丁炔-1-氧基)-1,3,5-叁嗪(TPYT)和叁乙炔基苯(TEB);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研究了前驱体与迭氮基的反应活性,并用转鼓喷涂工艺制得了钝感发射药DAG-DG-1和DAG-DG-2,采用密闭爆发器实验测试了钝感发射药的燃烧性能。结果表明,TPYT和TEB分别能在60℃和50℃下与聚迭氮缩水甘油醚(GAP)反应,60℃下两者与GAP完全反应的时间分别为24h和12h,显示较强的反应活性;TPYT和TEB可用于迭氮硝胺发射药的表面钝感,使钝感发射药DAG-DG-1和DAG-DG-2的燃烧渐增系数分别达到1.78和1.44,获得良好的燃烧渐增性。(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侯果文[4](2016)在《高能发射药新型表面钝感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性能更好的高能发射药表面钝感剂,选择制备了叁炔丙基间苯叁酚醚(TPPG)、叁炔丙基异氰尿酸酯(TPIC)、均苯叁甲酸叁炔丁酯(TBTM)叁种小分子端炔基化合物,结合已有的均苯叁甲酸叁炔丙酯(TPTM),研究了它们与聚迭氮缩水甘油醚(GAP).的交联反应活性和交联反应动力学;并将上述四种叁炔基化合物作为表面钝感剂前驱体应用于迭氮硝胺发射药的表面处理,开展了发射药表面钝感工艺、钝感药燃烧性能以及长储稳定性等试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经FTIR与1H-NMR表征分析,TPPG、TPIC、TBTM的制备产物都满足目标化合物的特征结构。TPPG、TPTM、TPIC、TBTM与GAP的交联反应活性依次降低,通过Kissinger法计算得到其交联反应活化能分别为78.8 kJ/mol、80.3 kJ/mol、85.5 kJ/mol、 87.6kJ/mol,反应级数约为0.92。基于上述动力学参数建立的交联反应动力学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不同温度下交联反应深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采用TPPG、TPTM、TPIC和TBTM作为钝感剂前驱体对迭氮硝胺发射药进行干法表面钝感处理,都可以明显提高发射药的燃烧渐增性,渐增性燃烧特征参量Lm/L0都在2以上,表面钝感处理的综合效果排序为TBTM>TPIC>TPTM>TPPG。经50℃热加速老化六个月后,各钝感发射药样品的燃烧性能基本不变,表明上述钝感剂前驱体与迭氮硝胺发射药中组份1,5-二迭氮基-3-硝基-3-氮杂戊烷(DIANP)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交联网状大分子聚叁唑钝感剂具有很好的抗迁移能力。采用叁炔基钝感剂前驱体对迭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的工艺中,驱溶反应的适宜温度为50至60℃;采用TPPG对迭氮硝胺发射药进行湿法表面钝感处理,可以获得更显着的渐增性燃烧效果,但能量损失增大,合理的工艺条件是:TPPG加入量3-4%,温度50℃左右,时间0.5~1h。(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1-01)
黄振亚,范建芳,陈余谦[5](2014)在《迭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高增塑剂含量的高能发射药表面钝感问题,采用小分子多炔基化合物均苯叁甲酸叁炔丙酯(TPTM)作为钝感剂前驱体,经喷涂工艺渗入迭氮硝胺发射药表层后与基体组分1,5-二迭氮基-3-硝基-3-氮杂戊烷(DIANP)反应,形成交联网状大分子钝感剂,并通过密闭爆发器实验和热加速老化实验表征了钝感效果。实验结果表明,TPTM与DIANP在50℃下即可完全反应,采用TPTM对迭氮硝胺发射药进行表面钝感处理后,发射药的初始燃烧活度大幅度降低,渐增性燃烧特征量Lm/L0达到1.8左右,Bm值在0.5左右,并且在50℃加速老化6个月以后燃烧性能基本不变。以小分子多炔基化合物作为钝感剂前驱体的方法适用于对迭氮硝胺发射药进行表面钝感处理,并且钝感效果良好,满足长储稳定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黄振亚,范建芳,陈余谦[6](2013)在《迭氮硝胺发射药的表面钝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迭氮硝胺发射药的燃烧性能,采用新型钝感剂和转鼓喷涂工艺对其进行表面钝感处理,通过密闭爆发器实验表征了钝感效果,通过热加速老化实验和14.5mm机枪实验考核了钝感发射药的长贮稳定性。结果表明,当采用多炔基小分子化合物TPTM作为钝感剂前驱体对迭氮硝胺发射药进行喷涂处理,TPTM在60℃条件下与1,5-二迭氮基-3-硝基-3-氮杂戊烷(DIANP)反应形成网状结构的大分子钝感剂,明显改善了迭氮硝胺发射药的燃烧性能,满足了钝感发射药的长贮稳定性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孟凡军[7](2010)在《球形药成型和表面钝感“一步法”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简化球形发射药的生产工艺、缩短生产周期,本论文将现有的球形药成型和表面钝感“两步法”工艺简化为“一步法”工艺。本论文以双基发射药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球形药制备成型和表面钝感工艺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用于球形药成型和表面钝感“一步法”工艺研究的合适条件,并研究分析了球形药成型过程中驱除溶剂量和时间的关系,为球形药钝感时机的确定提供了依据。选择钝感剂偏苯叁甲酸叁辛酯(TOTM)和钝感剂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研究了球形药“一步法”中各种因素对钝感效果的影响,并用密闭爆发器实验表征了“一步法”工艺球形药的燃烧性能。结果表明:(1)减少溶剂量和明胶量、降低搅拌速度可增大球形药的粒径,增加脱水剂量、溶剂量、搅拌速度及明胶量可增大球形药的堆积密度,用于球形药成型和表面钝感“一步法”研究的合适工艺条件为:水药比:10:1,溶剂比:4.5:1,搅拌速度:450r/min,明胶量:水量的0.6%,脱水剂:水量的5%。(2)采用TOTM和单体GMA钝感球形药时,钝感剂加入量占药重12%左右,钝感时机在驱除溶剂量占总量的1/2时,得到的钝感效果较好;用PGMA钝感球形药时,GMA加入量占药重6%左右、钝感时机在驱除溶剂量占总量的1/4时,得到的钝感效果较好,但引发剂BPO的加入量和GMA单体的渗透时间对球形药的钝感也有影响。(3)在相同工艺条件下,TOTM钝感球形药时,粒径对钝感效果有显着的影响;单体GMA和PGMA钝感效果受粒径的影响不大。(4)老化试验结果表明,用TOTM、GMA和PGMA钝感的球形药在高温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钝感剂迁移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潘清,陈智群,王明,汪渊[8](2005)在《光声光谱法测定枪药表面高分子钝感剂的浓度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步进扫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声光谱法测定小尺寸钝感枪药表面高分子钝感剂浓度分布趋势,证实了该技术在含能材料近表面分析和研究中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光谱实验室》期刊2005年05期)
王琼林,刘少武,潘清,汪渊[9](2000)在《小尺寸枪药表面高分子钝感剂浓度分布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采用 ATR- FTIR方法可以定量测试小尺寸钝感枪药表面高分子钝感剂浓度分布曲线 ,钝感双基球扁药表面高分子钝感剂浓度呈指数规律分布。该方法还可以用于发射药、推进剂和炸药产品中材料微区浓度分布测试(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表面钝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改进迭氮硝胺发射药的表面钝感技术,设计合成了两种小分子端炔基化合物。研究其与含迭氮基化合物的反应活性,为表面钝感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将两种端炔基化合物作为钝感剂前驱体钝感迭氮硝胺发射药,用密闭爆发器测试钝感发射药的燃烧性能以评价两者的钝感效果。将钝感发射药进行热加速老化实验以模拟长贮过程,通过发射药老化前后的燃烧性能和钝感层的变化研究分析钝感发射药的长贮稳定性,并结合相关的实验现象和钝感理论分析了热加速老化过程中发射药的内部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分别以3-丁炔-1-醇和2-甲基-3-丁炔-2-醇为原料成功合成了 2,4,6-叁(3-丁炔-1-氧基)-1,3,5-叁嗪(TPYT),和1,3,5-叁乙炔基苯(TEB)。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测试(NMR)结果表明产物符合目标物的结构特性,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DSC)表明两种物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两种物质的端炔基都能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与迭氮基反应,具有用于迭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的可行性。分别采用TPYT和TEB作为钝感剂前驱体对迭氮硝胺发射药进行干法钝感处理,两者都能降低发射药的初始燃速使其获得良好的燃烧渐增性,且对发射药的其它燃烧性能影响较小,TPYT的钝感效果优于TEB。在55℃下储存两个月后,用TEB钝感的发射药燃烧性能基本不变,说明该钝感发射药具有良好的长贮稳定性。用TPYT钝感的发射药燃烧性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且该变化主要发生在热加速老化初期,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分析表明长贮过程中其钝感剂产生了迁移。该现象可能是TPYT和DIANP未完全反应形成网状大分子,可通过改进驱溶反应条件来避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钝感论文参考文献
[1].张翔.高能发射药表面钝感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2].潘胜.迭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剂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3].潘胜,黄振亚,张翔,胡向明.两种反应型迭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剂的性能改进[J].火炸药学报.2018
[4].侯果文.高能发射药新型表面钝感剂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5].黄振亚,范建芳,陈余谦.迭氮硝胺发射药表面钝感新技术[J].兵工学报.2014
[6].黄振亚,范建芳,陈余谦.迭氮硝胺发射药的表面钝感试验研究[J].火炸药学报.2013
[7].孟凡军.球形药成型和表面钝感“一步法”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8].潘清,陈智群,王明,汪渊.光声光谱法测定枪药表面高分子钝感剂的浓度分布[J].光谱实验室.2005
[9].王琼林,刘少武,潘清,汪渊.小尺寸枪药表面高分子钝感剂浓度分布测试研究[J].火炸药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