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悬浮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农杆菌,遗传转化,悬浮细胞
小麦悬浮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曹乐慧[1](2015)在《农杆菌介导的小麦愈伤转化及小麦悬浮细胞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基因工程可定向改造植物的遗传性状,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科学而精确的操作,为植物的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具有众多优势,已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方法之一。植物悬浮细胞不仅具有有均一性、生长迅速、可控性强等优点,利用悬浮细胞进行遗传转化还可提高转化效率。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赤霉病的频繁发生产量受到严重损失。故可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外源赤霉病抗性基因导入小麦,培育小麦赤霉病抗性新品种,建立稳定的小麦悬浮细胞系也将对小麦的遗传转化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以扬麦158、郑麦9023、襄麦76及襄麦13叶基切段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经多次诱导及筛选获得胚性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建立稳定的悬浮细胞系。以诱导8 d的扬麦158及襄麦76的愈伤为转化受体,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赤霉病抗性基因Ech42基因、Chi基因、Hvglu基因及PPC-CHS3基因转入受体细胞,分别以Bar基因及Pmi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筛选出抗性植株,经PCR鉴定获得T0代阳性植株。对T0代转基因植株加代并进行分子鉴定,证实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稳定遗传并表达,同时分析了目的基因与筛选标记基因在后代遗传中分离与丢失的规律。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单花接种,确定其赤霉病抗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悬浮细胞系的建立:以扬麦158、郑麦9023、襄麦76及襄麦13叶基切段为外植体,诱导愈伤。郑麦9023及襄麦13较襄麦76和扬麦158易获得胚性愈伤组织,且经悬浮培养后,均获得悬浮细胞,表明郑麦9023及襄麦13更适合用于建立悬浮细胞系。2.农杆菌浸染条件的优化:以诱导8 d的扬麦158的愈伤为转化受体,设置不同的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及浸染时间,共有OD600=0.75,30 min,OD600=0.75,45 min,OD600=0.80,30 min,OD600=0.80,45 min,OD600=0.85,30 min,OD600=0.85,45 min,OD600=0.90,30 min,OD600=0.90,45 min,这8个组合。实验结果表明浸染条件为OD600=0.85,30min转化扬麦158的愈伤组织时可提高转化效率。3.基因型对农杆菌转化的影响:以诱导8 d的扬麦158、襄麦76及襄麦13愈伤为转化受体,以同样的浸染条件进行农杆菌转化。结果表明扬麦158的愈伤再生率及转化率均比襄麦76和襄麦13高,表明扬麦158为农杆菌敏感性基因型,更适合用于农杆菌转化。4.不同筛选体系对农杆菌转化的影响:分别以Bar基因和Pmi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对它们的筛选效率以及筛选过程中抗性植株的生长状态作了比较。Pmi基因筛选效率可达到80%~100%,而Bar基因筛选效率只能达到3%左右。Pmi基因筛选过程中,转基因植株较非转基因植株生长迅速,差异明显。而Bar基因筛选过程中非转基因植株与转基因植株需经过多次筛选后才能表现出差异,故Pmi基因较Bar基因更适合用于小麦遗传转化。5.Bar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的遗传转化:以Bar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将抗赤霉病基因Ech42基因和Chi基因转入扬麦158中。最终均获得1株T0代阳性植株,这两个株系后代目的基因与筛选标记基因的分离与丢失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均表现为随着转基植株世代的升高,目的基因与标记基因分离增多,而目的基因丢失减少。转Ech42基因T4代植株目的基因达到纯合,但筛选标记基因未丢失。转Chi基因T4代植株目的基因仍有丢失,但获得了只含有目的基因而不含筛选标记基因的植株。通过RT-PCR鉴定这两个株系T4代,表明外源基因在RNA水平上得到表达。对转Chi基因T4代植株进行单花接种,证实其在穗期具备一定赤霉病抗性。6.Pmi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的遗传转化:以Pmi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将赤霉病抗性基因Hvglu基因及PPC-CHS3基因转入扬麦158和襄麦76。扬麦158转Hvglu基因及PPC-CHS3基因分别获得4株及1株T0代阳性植株,襄麦76转PPC-CHS3基因获得3株T0代阳性植株。后代PCR鉴定证实外源基因可稳定遗传。对转Hvglu基因T2代植株进行单花接种鉴定,转基因植株赤霉病抗性有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乔妹,孙嘉炜,陈琰,韩胜芳,侯春燕[2](2015)在《小麦悬浮细胞应答激发子刺激的过敏性反应中Ca~(2+)和NO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感染叶锈菌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叶片细胞间隙液IWF-260作为激发子,刺激小麦品种洛夫林10和郑州5389的悬浮细胞,探讨由激发子引发悬浮细胞过敏性反应中Ca2+和NO的变化及相互作用。以荧光分子探针Fluo-3AM和DAF-FM DA分别对细胞内Ca2+和NO进行标记,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药物学实验对Ca2+和NO的产生机制及其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悬浮细胞的[Ca2+]cyt水平对激发子刺激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叶锈菌小种表现不亲和的洛夫林10悬浮细胞分别在激发子刺激后330秒和700秒出现2个钙峰;而对该小种表现亲和的郑州5389悬浮细胞在激发子刺激后[Ca2+]cyt水平稍有波动但变化不明显。药物学实验证明,[Ca2+]cyt的升高依赖于胞外钙离子内流,钙离子与激发子刺激诱发的过敏性防卫反应紧密相关。同样,在激发子刺激后,洛夫林10悬浮细胞出现1个NO峰,而郑州5389悬浮细胞胞质NO变化不明显。药物学实验初步证明,NO的产生与胞外钙离子内流密切相关。由此推测,在小麦悬浮细胞应答激发子刺激诱发的过敏性反应中,NO可能在钙的下游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陈阳辉,刘静,陈琰,侯春燕,王冬梅[3](2011)在《IWF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NO及其与Ca~(2+)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感染叶锈菌的小麦叶片细胞问隙液IWF-260作为激发子,刺激小麦洛大林10悬浮细胞,探讨悬浮细胞受激发子刺激引发的NO变化情况及其产生的可能分子机制。试验采用Greiss试剂法及荧光分子探针DAF-2DA标记法检测胞内NO的动态变化。同时借助药物学试验探讨Ca~(2+)和NO的关系。结果表明,IWF-260能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NO,NO在IWF-260刺激诱发的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药物学抑制剂试验证明NOS和NR及胞外钙与离子内流均与IWF-260刺激小麦悬浮细胞产生的NO有密切关系,且在NO的产生途径中,NR途径为主要途径。实验结论:IWF-260能够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NO,NOS、NR及胞外Ca~(2+)内流参与了此过程。(本文来源于《“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7-16)
陈阳辉,刘静,陈琰,侯春燕,王冬梅[4](2011)在《IWF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NO及其与Ca~(2+)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感染叶锈菌的小麦叶片细胞间隙液IWF-260作为激发子,刺激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探讨悬浮细胞受激发子刺激引发的NO变化情况及其产生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用Greiss试剂法及荧光分子探针DAF-2DA标记法检测胞内NO的动态变化,同时借助药物学试验探讨Ca2+和NO的关系。【结果】IWF-260能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NO,NO在IWF-260刺激诱发的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药物学抑制剂试验证明NOS和NR及胞外钙离子内流均与IWF-260刺激小麦悬浮细胞产生的NO有密切关系,且在NO的产生途径中,NR途径为主要途径。【结论】IWF-260能够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NO,NOS、NR及胞外Ca2+内流参与了此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2期)
乔妹[5](2011)在《小麦“5389”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植株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小麦高感叶锈品种“5389”的幼胚和成熟胚为试材,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获得幼胚的胚性愈伤组织,建立了悬浮细胞培养体系以及悬浮细胞系的植株再生。为在单细胞水平探讨小麦抗叶锈生理机制,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善小麦抗叶锈性状提供良好的试验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效应的影响,发现小麦“5389”的幼胚和成熟胚在MS+2,4-D2.00~3.00mg/L的诱导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生长状态最佳。2、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继代过程中对愈伤组织质量改善的影响,在继代培养时根据愈伤组织的状态调整2,4-D和KT的浓度,对于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可以适当降低2,4-D的浓度,提高KT的浓度;对于出现褐化和生长较慢的愈伤组织,可降低KT浓度提高2,4-D的浓度。经过叁到五代的调整状态,在MS + 2,4-D 1.00mg/L + KT0.10 mg/L的培养基上获得了来自幼胚的呈淡黄松脆的胚性愈伤组织。3、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确定了适于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水平,在悬浮系的长期继代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用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悬浮培养物的生长状态适当调节其用量。研究发现水解酪蛋白、谷氨酰胺、天冬酰胺、麦芽提取物对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长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它们对细胞状态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通过优化悬浮系的继代条件得到了小麦“5389”幼胚稳定的悬浮细胞培养体系。并对悬浮系的生长曲线和细胞活性进行了测定,由此进一步确定了悬浮培养体系应在7d左右继代一次,这对维持悬浮系的稳定和保持悬浮培养细胞的活力较为有利。5、在悬浮培养3个月后,将悬浮细胞转入添加0.05 mg/L NAA和2.00 mg/L BA的MS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5代后,获得绿色芽点,继续继代一个月,绿色芽点长成小苗,再生植株成功。总之,通过优化培养条件,获得了小麦“5389”幼胚的稳定悬浮细胞培养体系。这将为本课题组进一步在单细胞水平探讨激发子诱导寄主产生防卫反应的生理机制提供便利的实验体系。(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1-05-31)
陈琰,张洁,王冬梅[6](2011)在《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系培养条件的优化与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和筛选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系培养的条件。[方法]以成熟胚为外植体,探讨了附加不同浓度KT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的影响,并通过调整2,4-D、KT和蔗糖的浓度及初始接种量对悬浮细胞系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小麦洛夫林10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中不宜加入KT;初始接种量为1.5 g,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00~2.00 mg/L 2,4-D、0.05~0.10 mg/L KT和30.00g/L蔗糖,最有利于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系的稳定。[结论]为以悬浮细胞系为材料深入开展小麦抗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乔妹,陈琰,张洁,王冬梅[7](2010)在《小麦“5389”悬浮细胞系建立的条件摸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麦"5389"的幼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研究了培养基中2,4-D、KT、ABA及其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和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MS+2,4-D 3.0 mg/L培养基的诱导效果最好,出愈率最高达93.42%;在MS+2,4-D 1.0 mg/L+KT 0.1 mg/L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获得松脆型愈伤组织,以MS+2,4-D1.0 mg/L+KT 0.1 mg/L培养基进行液体培养建立了状态良好的悬浮培养细胞。(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任丽梅,陈琰,王冬梅[8](2010)在《IWF诱导小麦悬浮细胞H_2O_2迸发及其产生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具有激发子活性的感染叶锈菌的小麦叶片细胞间隙液IWF-260刺激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探讨细胞感受激发子刺激引发的H2O2迸发情况及其产生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以及荧光探针DCFHDA、HE来研究H2O2的迸发以及NADPH氧化酶的活化。同时借助药物学试验探讨Ca2+和活性氧的关系。【结果】IWF-260可以引起悬浮细胞H2O2爆发,其在IWF-260刺激诱发的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质膜NADPH氧化酶的激活以及胞外钙离子的内流与H2O2爆发有密切关系。【结论】IWF-260能够诱导细胞产生活性氧,质膜NADPH氧化酶和胞外钙离子内流参与了活性氧爆发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8期)
任丽梅,刘刚,陈琰,王冬梅[9](2009)在《IWF刺激小麦悬浮细胞后H_2O_2的变化及其与Ca~(2+)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小麦(Triticum aesetrum L.)品种洛夫林10与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生理小种260组成不亲和组合的小麦细胞间洗脱液IWF-260(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9-08-13)
任丽梅[10](2009)在《IWF刺激小麦悬浮细胞后H_2O_2的变化及其与Ca~(2+)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洛夫林10与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生理小种260组成不亲和组合的小麦细胞间洗脱液IWF (Intercellular washing fluids)-260做为激发子刺激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以化学发光法检测活性氧的变化情况,并借助荧光探针DCFHDA标记H_2O_2来观察IWF-260刺激后小麦悬浮细胞的活性氧迸发现象。以未接种叶片提取的IWF-CK作为对照。结果如下:IWF-CK只引起活性氧含量的缓慢上升,并很快消失。而IWF-260刺激悬浮细胞后1 h内会产生明显的活性氧爆发,30 min时达到峰值约为0.1μmol / L,并且此时荧光强度达到最高。我们利用药物学试验,在IWF-260处理前分别加入抗氧化药物过氧化氢酶(CAT);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咪唑(Imidazole);Ca~(2+)螯合剂EGTA、Ca~(2+)通道阻断剂LaCl_3; IWF-260处理同时加入Ca~(2+)载体A23187以及只单独加入Ca~(2+)载体A23187刺激悬浮细胞。观察上述药物对IWF-260诱导的H_2O_2产生以及细胞死亡情况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预加入抗氧化药物CAT后再加入IWF-260,H_2O_2爆发强度降低,30 min时约比单独IWF-260刺激引起的H_2O_2爆发量低约20 %;悬浮细胞死亡数量也比单独IWF-260刺激引起的细胞死亡降低了50 %之多。此结果表明,小麦悬浮细胞与IWF-260互作过程中产生的H_2O_2可能与悬浮细胞的死亡有关。2.预加入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或咪唑后再加入IWF-260,在30 min时H_2O_2产生量与单独IWF-260刺激引起的H_2O_2爆发量分别降低了约20 %和10 %,相应的细胞死亡率也明显降低。此结果表明,质膜NADPH氧化酶在IWF-260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H_2O_2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我们利用荧光探针HE(Hydroethidine)对悬浮细胞的进行染色,通过颜色变化间接的反映质膜NADPH氧化酶的活性高低。结果表明IWF-260刺激悬浮细胞10 min时就有NADPH氧化酶活性的活化。说明质膜NADPH氧化酶的活化在H_2O_2产生之前。3.预加入Ca~(2+)螯合剂EGTA、Ca~(2+)通道阻断剂LaCl3后再加入IWF260,30 min时EGTA和LaCl3处理约分别降低H_2O_2的产生量30 %和20 %左右,悬浮细胞死亡率明显下降。A23187可以明显增加IWF-260诱导的H_2O_2产生以及细胞死亡。只加入Ca~(2+)载体A23187时表现为长时间内持续大量的活性氧产生。此结果表明,胞内Ca~(2+)内流对IWF-260诱导的H_2O_2的产生有一定调节作用,并且A23187的作用方式与IWF-260明显不同。4.一定浓度的外源H_2O_2可以诱导小麦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综上所述,IWF-260可以引起悬浮细胞H_2O_2爆发,其在IWF-260刺激诱发的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质膜NADPH氧化酶的激活以及胞外钙离子的内流与H_2O_2爆发有密切关系。药物学实验进一步表明,NADPH氧化酶参与了H_2O_2的产生过程,胞外Ca~(2+)内流对此过程中H_2O_2的产生有一定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9-06-12)
小麦悬浮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感染叶锈菌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叶片细胞间隙液IWF-260作为激发子,刺激小麦品种洛夫林10和郑州5389的悬浮细胞,探讨由激发子引发悬浮细胞过敏性反应中Ca2+和NO的变化及相互作用。以荧光分子探针Fluo-3AM和DAF-FM DA分别对细胞内Ca2+和NO进行标记,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药物学实验对Ca2+和NO的产生机制及其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悬浮细胞的[Ca2+]cyt水平对激发子刺激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叶锈菌小种表现不亲和的洛夫林10悬浮细胞分别在激发子刺激后330秒和700秒出现2个钙峰;而对该小种表现亲和的郑州5389悬浮细胞在激发子刺激后[Ca2+]cyt水平稍有波动但变化不明显。药物学实验证明,[Ca2+]cyt的升高依赖于胞外钙离子内流,钙离子与激发子刺激诱发的过敏性防卫反应紧密相关。同样,在激发子刺激后,洛夫林10悬浮细胞出现1个NO峰,而郑州5389悬浮细胞胞质NO变化不明显。药物学实验初步证明,NO的产生与胞外钙离子内流密切相关。由此推测,在小麦悬浮细胞应答激发子刺激诱发的过敏性反应中,NO可能在钙的下游发挥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悬浮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曹乐慧.农杆菌介导的小麦愈伤转化及小麦悬浮细胞系的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15
[2].乔妹,孙嘉炜,陈琰,韩胜芳,侯春燕.小麦悬浮细胞应答激发子刺激的过敏性反应中Ca~(2+)和NO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J].植物学报.2015
[3].陈阳辉,刘静,陈琰,侯春燕,王冬梅.IWF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NO及其与Ca~(2+)的关系[C].“细胞活动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11
[4].陈阳辉,刘静,陈琰,侯春燕,王冬梅.IWF诱导小麦悬浮细胞产生NO及其与Ca~(2+)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11
[5].乔妹.小麦“5389”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植株再生[D].河北农业大学.2011
[6].陈琰,张洁,王冬梅.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系培养条件的优化与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1
[7].乔妹,陈琰,张洁,王冬梅.小麦“5389”悬浮细胞系建立的条件摸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
[8].任丽梅,陈琰,王冬梅.IWF诱导小麦悬浮细胞H_2O_2迸发及其产生机制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2010
[9].任丽梅,刘刚,陈琰,王冬梅.IWF刺激小麦悬浮细胞后H_2O_2的变化及其与Ca~(2+)的关系[C].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
[10].任丽梅.IWF刺激小麦悬浮细胞后H_2O_2的变化及其与Ca~(2+)的关系[D].河北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