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体制论文-陈小力

斯大林体制论文-陈小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斯大林体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关系,苏联解体,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力[1](2013)在《试论民族关系与苏联解体——基于斯大林体制下民族关系状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联解体虽是多方面问题合力的结果,但民族矛盾是苏联解体可谓非常重要因素。作为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各类民族矛盾并存在于苏联这片土地上。可悲的是,列宁之后的苏联历代领航者严重错判了国内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普遍性与复杂性,在民族政策上犯下了一系列错误,直至民族矛盾不断积压,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冲垮了苏联国家的基石。(本文来源于《红广角》期刊2013年04期)

吕雪峰[2](2008)在《从“人民民主”到“准斯大林体制”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40—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历了从“人民民主”到“准斯大林体制”的建立两个发展阶段,这一历史进程与苏联对外战略的转变、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转变同步。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苏联在东欧的军事政治存在是战后初期捷克斯洛伐克历史进程的外在动因和决定性因素,而导致国家灭亡的“慕尼黑阴谋”给捷克斯洛伐克造成的民族创伤、战争对居民情绪的影响及本国的历史传统等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内在动因和从属因素。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是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苏联是捷共在国内政治斗争中的外在依靠力量。本文试图以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演变为线索,以《苏捷关系文件与资料》、《俄国档案中的东欧》、《东欧问题中的苏联因素》为史料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讨1945—1953年期间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演变与战后初期捷克斯洛伐克历史进程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了理解冷战对地区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探讨斯大林的国家安全观念和贝奈斯的国家安全观念及民主观念出发,论述他们为寻找本国安全所做的努力及双方走到一起的过程。斯大林的国家安全观念是“边界、势力范围",贝奈斯的国家安全观念是“东西方桥梁”,民主观念是融合苏维埃民主和西方民主的优点走第叁条道路。斯大林从贝奈斯身上找到了战后推行中东欧政策的最佳方案,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签订了《1943年苏捷条约》。此外,二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成立民族委员会和开展游击运动,战后拥有了武装,掌握了群众,成长壮大的捷共成为日后斯大林限制贝奈斯的借助力量。第二章从人民民主制度的起源着手,探讨二战结束前后斯大林在中东欧推行联合政府政策的形成过程、本质特征,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方式。再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个案描述这种政策的实际效果。联合政府政策是二战结束前后大国协调的产物,针对大国协议,斯大林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实行之。经过苏联的精心打造,捷克斯洛伐克具有了人民民主制度的特征:共产党占主导地位的联合政府,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对苏友好。这种民主制度的本质是“协议民主”,它存在外部基础是反法西斯盟国合作,当大国逐渐由合作走向对抗,这种民主必然出现危机。第叁章以战后斯大林大国合作政策演进进程为背景探讨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对策与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发展道路的关系。1947年是美苏关系由热变冷的转折点,美国宣布马歇尔计划之前,尽管双方已互不信任但还维持着形式上的合作关系。正是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对马歇尔计划有了一个从怀疑到否定的过程,不仅自己抵制,也禁止东欧各国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美国宣布马歇尔计划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非共产党部长利用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犹豫不定之机成功地促使政府通过了接受英法邀请出席巴黎会议的决定。在1947年7月举行的苏捷双边会谈中,斯大林向捷克斯洛伐克下达了最后通牒,压制捷政府放弃了参加马歇尔计划的打算。中断同西方的贸易往来意味着捷共所坚持的面向苏联和斯拉夫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和以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的观念取得胜利,为把苏联经济模式移植到捷克斯洛伐克创造了条件。第四章从分析促使斯大林放弃大国合作战略的原因着手,探讨共产党情报局的成立与苏联冷战战略形成的关系,苏联对外战略的改变直接导致苏联对东欧政策的变化。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联共(布)中央书记日丹诺夫宣布了“阵营对抗理论”,通过批判法共和意共训导东欧各国共产党以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建立对政权的垄断。在此次会议上,各国共产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摆了自身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随后东欧各国共产党陆续完成了夺权任务,但捷克斯洛伐克却明显落后了。1946年议会选举的胜利令捷共迷恋上了议会斗争方式,对议会外的斗争方式重视不够,他们相信在预定于1948年春举行的选举中能够获得51%以上的选票,从而完成夺权任务。直到1947年末1948年初,捷共在了解到无法取得选举胜利,以及非共产党率先制造政府危机的时,捷共才不得不在苏联副外交部长佐林的直接鼓励和监督下采取议会外斗争方式夺取了国家政权。1948年2月事件解决了“谁战胜谁”的问题,为把苏联政治制度模式移植到捷克斯洛伐克创造了条件。第五章通过叙述苏联模式在捷克斯洛伐克确立的过程,探讨积极移植苏联模式的倡导者、基本手段和这种体制给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带来的影响。按照斯大林的观点,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阶级矛盾会越来越尖锐,清洗“通向社会主义的民族道路”的思想代表者是完成体制移植的前提条件。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批追随莫斯科路线的政治力量成长起来,他们是体制移植的倡导者和拥护者。镇压和清洗是斯大林体制建立和维持体系内部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干部更换苏联强化了对东欧的控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捷克斯洛伐克被赋予的角色是“机床厂”,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到1953年这种体制已基本被移植到捷克斯洛伐克,而这一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6-01)

罗伊·麦德维杰夫[3](2007)在《残忍的斯大林体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斯大林式的苏联体制早在战前年代即已极其残忍,这一论断并不需要详加证明。1937-1938年的大清洗同样严重伤害了陆军、海军和军事工业,数百名极具威望的将领、指挥员和政治委员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枪决,战争爆发前尚有数千(本文来源于《报刊荟萃》期刊2007年06期)

罗伊·麦德维杰夫[4](2007)在《残忍的斯大林体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斯大林式的苏联体制早在战前年代即已极其残忍,这一论断并不需要详加证明。1937~1938年的大清洗同样严重伤害了陆军、海军和军事工业,数百名极具威望的将领、指挥员和政治委员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枪决,战争爆发前尚有数干人在监狱和劳改营中备受折磨。(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07年04期)

张欣[5](2002)在《对斯大林体制的继承和发展——试析5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是斯大林错误被揭露对中国产生的震动,并非内部自觉意识变化的结果,更不是十一届叁中全会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始。恰恰相反,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惯性,使得这种探索明显地呈现出对斯大林体制维护的特征,从实践上和理论上把它推向极至,成为“左”倾“运动治国”的起跑线。(本文来源于《台州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胡战利[6](2001)在《斯大林体制产生的原因——评罗伯特·瑟维斯着《列宁传》》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国际社会主义》杂志 2000年冬季号(总第 89期)刊登了梅甘·特鲁德尔题为《把事实摆直》的书评文章。该文对罗伯特·瑟维斯所作的《列宁传》 (Robert Service:Lenin:A Biography,Macmillan, 2000)作了评论(本文来源于《国外理论动态》期刊2001年05期)

陈立旭[7](1996)在《形成“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条件及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成“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条件及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陈立旭斯大林担任俄共领导人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斯大林领导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简称“斯大林体制”,也有人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决非个人意志的产物,它是俄国共产党人探...(本文来源于《真理的追求》期刊1996年12期)

侯尚智[8](1994)在《俄罗斯历史传统与斯大林体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历史传统与斯大林体制侯尚智19世纪中叶以来,俄罗斯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就是尽快地实现俄罗斯的现代化,这个历史任务,最终落在了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布尔什维克的肩上.十月革命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30年代,在苏联确立的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人民...(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李正乐[9](1993)在《戈尔巴乔夫岂能败给斯大林体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1年,苏联发生了剧变。8月,执政达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被禁止活动;12月,存在了69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被解散。这一巨大变化将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原苏联各成员国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从不同角度关心社会主义命运的人们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这一剧变是怎样发生的?什么因素起了决定作用?这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吗?(本文来源于《东欧中亚研究》期刊1993年03期)

张忠[10](1993)在《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一文中研究指出1991年12月25日,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通过苏联中央电视台和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台,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他最后一次作为苏联总统的讲话。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之后的局势,我停止作为苏联总统的活动。”同日19点38分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至此存在了74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69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本文来源于《今日前苏联东欧》期刊1993年01期)

斯大林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40—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历了从“人民民主”到“准斯大林体制”的建立两个发展阶段,这一历史进程与苏联对外战略的转变、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转变同步。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苏联在东欧的军事政治存在是战后初期捷克斯洛伐克历史进程的外在动因和决定性因素,而导致国家灭亡的“慕尼黑阴谋”给捷克斯洛伐克造成的民族创伤、战争对居民情绪的影响及本国的历史传统等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内在动因和从属因素。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是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苏联是捷共在国内政治斗争中的外在依靠力量。本文试图以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演变为线索,以《苏捷关系文件与资料》、《俄国档案中的东欧》、《东欧问题中的苏联因素》为史料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讨1945—1953年期间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演变与战后初期捷克斯洛伐克历史进程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了理解冷战对地区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探讨斯大林的国家安全观念和贝奈斯的国家安全观念及民主观念出发,论述他们为寻找本国安全所做的努力及双方走到一起的过程。斯大林的国家安全观念是“边界、势力范围",贝奈斯的国家安全观念是“东西方桥梁”,民主观念是融合苏维埃民主和西方民主的优点走第叁条道路。斯大林从贝奈斯身上找到了战后推行中东欧政策的最佳方案,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签订了《1943年苏捷条约》。此外,二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成立民族委员会和开展游击运动,战后拥有了武装,掌握了群众,成长壮大的捷共成为日后斯大林限制贝奈斯的借助力量。第二章从人民民主制度的起源着手,探讨二战结束前后斯大林在中东欧推行联合政府政策的形成过程、本质特征,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方式。再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个案描述这种政策的实际效果。联合政府政策是二战结束前后大国协调的产物,针对大国协议,斯大林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实行之。经过苏联的精心打造,捷克斯洛伐克具有了人民民主制度的特征:共产党占主导地位的联合政府,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对苏友好。这种民主制度的本质是“协议民主”,它存在外部基础是反法西斯盟国合作,当大国逐渐由合作走向对抗,这种民主必然出现危机。第叁章以战后斯大林大国合作政策演进进程为背景探讨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对策与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发展道路的关系。1947年是美苏关系由热变冷的转折点,美国宣布马歇尔计划之前,尽管双方已互不信任但还维持着形式上的合作关系。正是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对马歇尔计划有了一个从怀疑到否定的过程,不仅自己抵制,也禁止东欧各国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美国宣布马歇尔计划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非共产党部长利用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犹豫不定之机成功地促使政府通过了接受英法邀请出席巴黎会议的决定。在1947年7月举行的苏捷双边会谈中,斯大林向捷克斯洛伐克下达了最后通牒,压制捷政府放弃了参加马歇尔计划的打算。中断同西方的贸易往来意味着捷共所坚持的面向苏联和斯拉夫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和以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的观念取得胜利,为把苏联经济模式移植到捷克斯洛伐克创造了条件。第四章从分析促使斯大林放弃大国合作战略的原因着手,探讨共产党情报局的成立与苏联冷战战略形成的关系,苏联对外战略的改变直接导致苏联对东欧政策的变化。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联共(布)中央书记日丹诺夫宣布了“阵营对抗理论”,通过批判法共和意共训导东欧各国共产党以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建立对政权的垄断。在此次会议上,各国共产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摆了自身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随后东欧各国共产党陆续完成了夺权任务,但捷克斯洛伐克却明显落后了。1946年议会选举的胜利令捷共迷恋上了议会斗争方式,对议会外的斗争方式重视不够,他们相信在预定于1948年春举行的选举中能够获得51%以上的选票,从而完成夺权任务。直到1947年末1948年初,捷共在了解到无法取得选举胜利,以及非共产党率先制造政府危机的时,捷共才不得不在苏联副外交部长佐林的直接鼓励和监督下采取议会外斗争方式夺取了国家政权。1948年2月事件解决了“谁战胜谁”的问题,为把苏联政治制度模式移植到捷克斯洛伐克创造了条件。第五章通过叙述苏联模式在捷克斯洛伐克确立的过程,探讨积极移植苏联模式的倡导者、基本手段和这种体制给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带来的影响。按照斯大林的观点,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阶级矛盾会越来越尖锐,清洗“通向社会主义的民族道路”的思想代表者是完成体制移植的前提条件。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批追随莫斯科路线的政治力量成长起来,他们是体制移植的倡导者和拥护者。镇压和清洗是斯大林体制建立和维持体系内部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干部更换苏联强化了对东欧的控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捷克斯洛伐克被赋予的角色是“机床厂”,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到1953年这种体制已基本被移植到捷克斯洛伐克,而这一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斯大林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小力.试论民族关系与苏联解体——基于斯大林体制下民族关系状况的研究[J].红广角.2013

[2].吕雪峰.从“人民民主”到“准斯大林体制”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罗伊·麦德维杰夫.残忍的斯大林体制[J].报刊荟萃.2007

[4].罗伊·麦德维杰夫.残忍的斯大林体制[J].世界知识.2007

[5].张欣.对斯大林体制的继承和发展——试析5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问题[J].台州学院学报.2002

[6].胡战利.斯大林体制产生的原因——评罗伯特·瑟维斯着《列宁传》[J].国外理论动态.2001

[7].陈立旭.形成“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条件及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J].真理的追求.1996

[8].侯尚智.俄罗斯历史传统与斯大林体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4

[9].李正乐.戈尔巴乔夫岂能败给斯大林体制?[J].东欧中亚研究.1993

[10].张忠.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J].今日前苏联东欧.1993

标签:;  ;  ;  

斯大林体制论文-陈小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