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业代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学院院长,合成化学,未来,热门研究,党委常委,联合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设计,特邀报告
产业代谢论文文献综述
王阳[1](2019)在《代谢科学驱动生物产业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11月2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代谢与发育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办的2019国际代谢科学大会在沪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丹麦、比利时等国的300余位代谢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代谢科学驱动生物产(本文来源于《上海科技报》期刊2019-11-22)
毕莹莹,刘景洋,董莉,孙晓明[2](2019)在《城市静脉产业园物质代谢优化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巨大,城市废弃物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堪忧。在探索解决之道的过程中,静脉产业园的逐步发展为城市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提供了重要思路。论文从静脉产业园概念出发,探讨了我国城市静脉产业园的规划布局和水、能、固废叁类要素代谢模式及其优化,以静脉产业园为依托,提出了典型城市废弃物处理处置关键节点技术以及物质代谢管理建议,助力我国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张文龙,余锦龙[3](2019)在《基于产业代谢的产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管理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照自然生态系统,依照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功能的异质性,可以将其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不同构件。产业生态系统也由低级逐渐发展变化到高级、由简单逐渐发展变化到复杂的持续而有序的演替与进化过程,而且不同阶段的资源能源利用率和废弃物排放情况也不一样。本文基于产业代谢理论,对产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进行原理刻画和数量建模,优化耦合和综合调整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不同部门和不同环节,并提出微观系统企业层面大力推动实施清洁生产、中观系统产业层面大力发展高效生态产业以及宏观系统制度层面进行外部性内在化的制度创新等物质和能量流动管理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9年08期)
宋婷婷[4](2019)在《物质代谢对园区节能减排的作用——以某静脉产业类园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静脉产业类园区最显着的特点是资源的净产出,以各类废物作为生产的原料,经过预处理、拆解、再生、加工等生产过程,得到再生资源。深入研究物质代谢对于园区节能减排的作用,对于园区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欧孔明[5](2019)在《库布齐沙漠獭兔产业链及獭兔循环产业链产业代谢分析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代谢分析是对产业生产过程中物质、能源和劳动力的输入-输出系统进行跟踪分析,揭示产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改善物质代谢,使产业活动与自然界的循环一体化,以降低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环境压力的作用。本文以库布齐沙漠中某典型沙产业企业的獭兔产业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獭兔产业链及完善产业链之后的循环产业链进行产业代谢对比研究,分析库布齐沙漠现有獭兔产业链存在的发展优势以及不足之处,为库布齐沙漠沙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采用产业代谢分析方法和链级水平物质流分析(MFA)模型,确定了适合本文研究的7个产业代谢分析指标,分别是单元生产效率、单元重用效率、单元损失率、系统生产效率、系统重用效率、系统损失率和源效率,对库布齐沙漠獭兔产业链和獭兔循环产业链分别进行产业代谢分析,包括单元层面和系统层面的代谢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獭兔循环产业链养殖单元生产效率为51.67%,獭兔产业链养殖单元生产效率为3.4%;獭兔循环产业链源效率为51.73%,獭兔产业链源效率为0.3%,所以獭兔循环产业链产业代谢效率更高。(2)獭兔循环产业链的最终产品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各单元的副产物和部分未知损耗也得到了进一步利用,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各单元间的物质交换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所以獭兔循环产业链经济效益更突出、稳定性更强。(3)獭兔产业链采用的是“种-养-加”一体化的模式,产业链内实现物质循环,在提高产业链代谢效率的前提下,减少了对外界的物质获取和污染物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0)
吕敬文[6](2019)在《钢铁产业共生网络的铁/碳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共生是产业生态学的重要分支,为参与者提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然而目前对产业共生网络中各参与者代谢行为的研究却很少,尤其缺少在公司层面对产业共生网络代谢行为的评估。本文以中国某钢铁集团的产业共生网络为例,采用生态网络分析(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方法,通过结合铁代谢和碳代谢,从网络效能、网络控制、网络稳定性和信息分析等方面综合评估公司层面的产业共生网络中各参与者在时间动态上的代谢行为。并设置碳减排情景,评估钢铁产业共生网络在进一步实现碳减排时的代谢特性,为优化铁代谢和碳代谢行为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铁代谢和碳代谢的直接流的数量均随产业共生措施的完善逐渐增多,但是碳代谢始终较铁代谢有更多的直接流,从而碳代谢比铁代谢有更紧密的链接强度和关联度,说明各工艺间的碳资源交换更加密集。(2)随着网络的发展,铁资源的最大的净生产者由选矿和炼铁逐渐变为烧结和炼铁,炼铁输出的净效能逐渐减小,说明产业共生增加了烧结的铁资源输出量,缓解了炼铁供应铁资源的压力。最大的净消耗者由外环境和炼铁逐渐变为外环境和炼钢,说明炼钢在产业共生措施的完善中获得了发展。在碳代谢中,焦化和炼铁是最大净生产者,但焦化的贡献逐渐小于炼铁。最大的净消耗者由外环境和炼铁变为外环境和焦化,外环境净输入效能不断增多,体现在生铁和轧钢产量的增加。另外产业共生增加了焦化的碳资源的供应量,缓解了炼铁供应碳资源的压力。废物管理接收的净效能均逐渐降低,体现出产业共生在减少废物排放的优势。共生是铁代谢主要的关系类型,而在碳代谢中利用关系更为突出。两元素代谢均达到共生状态。(3)在产业共生网络发展初期,外环境对铁代谢和碳代谢的控制度最高,分别达到54%和58%,说明生产主要依赖于外环境提供的物质和能源。炼钢和轧制的加入分流了铁代谢35%的控制度。外环境对碳资源的控制度的下降转变为炼铁控制度的上升,炼钢和轧制并未表现出对碳代谢的主要控制力。产业共生的发展逐渐降低铁代谢对外环境的依赖,炼铁和炼钢工序的控制度呈上升趋势。但是碳代谢的控制度分配变化不大,说明产业共生的实施对铁资源分配的影响更大。总体上一个工序的控制度与流经该工序的总流量成正比,但是控制度的变化对铁资源的分布更敏感。(4)该钢铁产业共生网络等级结构由生产者(外环境)、初级消费者(选矿、焦化、烧结、球团)、次级消费者(炼铁)、叁级消费者(炼钢)、终极消费者(轧制)和分解者(废物管理)等六个营养等级组成。在产业共生网络的发展中,铁代谢的结构组成较均匀,但是外环境的贡献有所降低,而选矿的贡献有所增加。碳代谢结构逐渐发展成叁角形,虽然符合稳定的生态系统特征,但是碳资源主要分布在结构的底部,代谢效率低。(5)虽然铁代谢和碳代谢的发展能力呈显着正相关,但是碳代谢较铁代谢增长的更快。发展能力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代谢网络规模的扩张,而不是多样性的变化。在效率与抵抗力的平衡中,铁代谢处于效率主导,而碳代谢处于抵抗力主导。说明在强调生产钢铁产品的前提下,铁资源的利用更为高效。(6)根据情景分析,以第四阶段为基准的情景不能实现2020和2030年的减排目标。推广新技术可以实现大幅度的碳减排,但只能达到2020年的碳减排要求,不能实现2030年的碳减排要求。在此基础上调整能源结构,2030年的减排目标可以实现。废钢-电炉的减排效益较少,主要是由于钢产量占比不足。单独实行调整能源结构和增加废钢-电炉均不能满足减排目标。由于各减排情景中铁代谢的上升性大幅增加,超过了碳代谢的上升性,因此,在实现碳减排时要求大幅提升铁代谢发展程度,提升代谢效率。而碳代谢的上升性占发展能力的比值不断下降,反映出碳代谢中冗余较上升性增长的更快,因此各工艺间碳资源的分布应更加均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胡峰,陆丽娜,黄斌,周文魁[7](2018)在《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基于改进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借助MATLAB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2016—2020年的人才总量进行灰色预测,并与通过模型预测出的广东、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的人才总量进行对比。建模结果表明,改进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比常规模型提高了将近50%,也比新陈代谢GM(1,1)模型和背景值优化模型精度高。预测结果表明,"十叁五"末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人才总量约为2 549 424人,位于广东之后;人才年均增速约为0.5%,位于浙江、广东之后。(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16期)
祁航[8](2017)在《产业共生和碳代谢在钢铁产业网络的演化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共生在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有显着的成效。产业共生产生的原因、形成的条件、驱动因素、演化过程和机制、碳代谢和碳排放、环境经济效益、共生的类型、共生对产业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是产业共生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然而,目前的研究多以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单个时间点出发探究产业共生,对产业共生界定、形成和发展过程、驱动因素及其对碳代谢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实证研究。本文应用回顾分析法分析钢铁产业网络典型案例1958年至2012年的发展情况,研究产业网络中产业共生的演化发展和驱动因素。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分析产业共生对钢铁产业链碳代谢的影响。从环境、经济和生态叁个方面评估产业共生效益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相关政策背景下,案例中的产业共生发展经过四个阶段。从1958年至2012年,共生链接从2个增加到75个,共生密度从1增至3.26,表明一个实体会同时形成多个共生交换,而且还有新的实体不断加入共生网络。产业共生形成不仅仅受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管理者对产业共生认识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关政策法规的制约。政策法规主要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叁个方面影响产业共生,这叁个方面分别强调资源的投入管理、生产运行管理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产业共生能提高生产过程的碳代谢效率,降低处置废弃物中的碳比例。第四阶段二氧化碳的年均碳输出量占总碳输出的比例比第叁阶段下降了约9.5%。同时,回收利用的物质中的年均碳输出量占总碳输出的比例从第叁阶段的2.0%增加到第四阶段的2.8%。共生效益随共生数量和规模的增加而增加。环境效益中,交换型产业共生对二氧化碳的减排贡献度最大,其次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经济效益从第二阶段的1,504.8万元/年增加到第四阶段的304,141.9万元/年,其中物质交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大于能量交换和水交换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从第二阶段的3,554.89万元/年增加到第四阶段的298,342.48万元/年。大气污染物减排带来的生态效益最大,其次是固体废弃物减排和水循环利用。此外,研究案例表明虽然研究边界内工厂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产业共生的主要类型,但同一工厂内不同工艺之间的共生关系占交换型产业共生的21%。因此,更全面地理解产业共生网络结构及其演化发展不仅需要考虑企业间水平和区域或全球水平,而且还需要关注企业内部水平的共生关系。本研究结果可对产业网络的规划、构建、管理、优化和碳减排提供指导,从而进一步改善产业网络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卢慧颖[9](2015)在《“叁招”优化林产业“新陈代谢”》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林业产业交出了总产值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林产品进出口贸易66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的“中考卷”。在这组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是对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理性认识,也是寻找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林业产业发展合力的具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15-09-03)
邵记友,王文平,花磊[10](2013)在《超网络视角下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均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代谢过程,构建了一个以资源为网络流,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主体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超网络模型。基于各类主体的行为特征,得到了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的均衡状态,并分析了系统资源利用率、单位产品环境费用、环境补贴等参数对均衡状态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科技与经济》期刊2013年06期)
产业代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巨大,城市废弃物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堪忧。在探索解决之道的过程中,静脉产业园的逐步发展为城市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提供了重要思路。论文从静脉产业园概念出发,探讨了我国城市静脉产业园的规划布局和水、能、固废叁类要素代谢模式及其优化,以静脉产业园为依托,提出了典型城市废弃物处理处置关键节点技术以及物质代谢管理建议,助力我国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业代谢论文参考文献
[1].王阳.代谢科学驱动生物产业未来[N].上海科技报.2019
[2].毕莹莹,刘景洋,董莉,孙晓明.城市静脉产业园物质代谢优化模式探讨[J].生态经济.2019
[3].张文龙,余锦龙.基于产业代谢的产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管理模型构建[J].企业经济.2019
[4].宋婷婷.物质代谢对园区节能减排的作用——以某静脉产业类园区为例[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9
[5].欧孔明.库布齐沙漠獭兔产业链及獭兔循环产业链产业代谢分析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6].吕敬文.钢铁产业共生网络的铁/碳代谢研究[D].兰州大学.2019
[7].胡峰,陆丽娜,黄斌,周文魁.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基于改进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8
[8].祁航.产业共生和碳代谢在钢铁产业网络的演化发展[D].兰州大学.2017
[9].卢慧颖.“叁招”优化林产业“新陈代谢”[N].中国绿色时报.2015
[10].邵记友,王文平,花磊.超网络视角下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均衡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3
标签:上海交通大学; 技术学院院长; 合成化学; 未来; 热门研究; 党委常委; 联合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工设计; 特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