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膜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蜈蚣藻属,异枝蜈蚣藻,东方蜈蚣藻,rbcL序列分析
海膜科论文文献综述
张雯[1](2012)在《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种的形态观察、rbcL基因序列分析及孢子萌发类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山东青岛鲁迅公园和海南陵水新村沿海的物种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时,通过形态结构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分布于青岛鲁迅公园的异枝蜈蚣藻(Grateloupia intermeidia Wang et Zhang)为蜈蚣藻属一个新种;分布于海南省陵水新村的东方蜈蚣藻(G. orientalis S.-M. Lin et H.-Y.Liang)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异枝蜈蚣藻的辅助细胞生殖枝丛是典型的蜈蚣藻型,在NJ和MP系统树上均单独聚成一个小分支,区别于其他物种,具有如下结构特点:藻体凝胶状或软骨质;主枝基部略缢缩,有小育枝,下部分枝较长,上部分枝较短,末端变宽且扁平,呈爪状分叉;外皮层由2-3层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构成,内皮层由2-3层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构成;生殖枝丛由二至叁个分枝组成;受精后,枝丝细胞分裂,与其周围的髓丝混杂,通过纹孔联系相互连接形成一个丝状囊果被。此外,对异枝蜈蚣藻进行了生活史的研究,发现异枝蜈蚣藻的孢子萌发类型为直接盘状型,且与大多数蜈蚣藻属的物种相似,均为同型的配子体、四分孢子体和果孢子体叁相世代组成。东方蜈蚣藻具有以下特征:藻体质地凝胶状或软骨质;皮层外部由5-6层念珠状的细胞构成,内部由1-2层星形细胞构成;生殖枝丛由两个分枝组成;果孢子囊分布在除藻体基部外的皮层内。对采自青岛鲁迅公园的鲂生蜈蚣藻(G. droyphora Howe)、江氏蜈蚣藻(G. chiangii Kawaguchi et Wang)进行了孢子萌发类型的研究,发现鲂生蜈蚣藻的孢子萌发类型为间接盘状型。盘状体生长到一定阶段产生丝状体,发育成熟的丝状体又会形成盘状体,盘状体继续发育为完整藻体。江氏蜈蚣藻的孢子萌发类型均为直接盘状型,发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裂期、盘状体期、幼苗期,其果孢子与四分孢子的发育类型完全相同。(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赵丹[2](2012)在《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Ag.)四个新种:大连蜈蚣藻(G. dalianensis H.W.Wang et D.Zhao, sp. nov.)、莺歌海蜈蚣藻(G. yinggehaiensis H.W.Wang et R.X.Luan, sp. nov.)、黄海蜈蚣藻(G. huanghaiensis Wang&Zhao sp. nov.)和多枝蜈蚣藻(G. ramosa Wang&Luan sp. nov.)为材料,通过实验室培养对其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发育过程,即果孢子的附着与萌发、盘状体与直立体的生长过程、四分孢子体的形成、四分孢子的萌发及形成配子体的过程、果胞受精后发育成果孢子体(囊果)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并探明了不同光照、不同温度条件对生活史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该研究不但明确了上述4种海藻的生活史特征,同时也掌握了不同生长因子对生活史各个阶段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的影响。该研究为蜈蚣藻属海藻的种质保存、人工养殖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四个新种蜈蚣藻属海藻的不同发育过程的观察发现:大连蜈蚣藻、莺歌海蜈蚣藻、多枝蜈蚣藻的果孢子发育过程相类似,主要经过早期分裂期、盘状体期和直立体形成叁个发育时期,而黄海蜈蚣藻则在盘状体形成之前出现了丝状体,并且在芽体的中端或者末端会出现二叉甚至叁叉分枝体。另外,大连蜈蚣藻、莺歌海蜈蚣藻、多枝蜈蚣藻形成的基本细胞原位分裂,形成盘状体。而黄海蜈蚣藻先形成丝状体,再形成盘状体,这是蜈蚣藻属孢子发生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研究发现四种蜈蚣藻的生活史类型相似,均为同型的配子体、四分孢子体和果孢子体叁相世代组成。对四种蜈蚣藻的温度及光照培养条件进行控制发现,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都对孢子的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其中:(1)光照强度适当时,20℃是盘状体、丝状体和直立体生长的适宜温度,15℃时其生长缓慢,10℃甚至10℃以下时其基本停止生长;(2)在18-25℃条件下,低光照条件更适宜盘状体和直立体的生长,强光照会破坏藻体色素的形成并抑制藻体的生长;(3)18-25℃条件下,高光照强度下不能形成丝状体,低光照强度下有丝状体形成,并且组成丝状体细胞的数量可达十余个,盘状体的直径增长也较快。(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张雯,赵丹,盛英文,栾日孝,王宏伟[3](2011)在《阳江蜈蚣藻(红藻门,海膜科)的形态观察、孢子萌发与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形态结构观察、孢子培养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对在形态上和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Agardh)的蜈蚣藻(G.filicina)、东方蜈蚣藻(G.orientalis)、链状蜈蚣藻(G.catenata)以及繁枝蜈蚣藻(G.ramossissima)等不易区分的阳江蜈蚣藻(G.yangjiangensis)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阳江蜈蚣藻的辅助细胞枝枝丛属于Grateloupia型,主要特征为:藻体肉质或软骨质,主枝扁平,分枝末端成剑形或镰刀形;皮层厚度0.25-0.3mm,外皮层由5-7层细胞组成;内皮层由3-5层呈叁角形或星形的细胞组成。(2)阳江蜈蚣藻孢子萌发过程中无丝状体出现,为间接盘状型。(3)rbcL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四个阳江蜈蚣藻体的rbcL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在系统树中位于蜈蚣藻属的单系统中。阳江蜈蚣藻与属模蜈蚣藻的碱基差异为38 bp(5.75%),和与其外形相似的东方蜈蚣藻、链状蜈蚣藻和繁枝蜈蚣藻间的碱基差异分别为28 bp(4.98%)、34 bp(5.41%)和36 bp(5.53%),与蜈蚣藻属其它种间的碱基差异为43-63 bp(6.49-7.5%)。在形态学和分子水平均证明了阳江蜈蚣藻为蜈蚣藻属一个独立的种。该研究为阳江蜈蚣藻的种质鉴定、保存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11)
米伟男[4](2011)在《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叁个新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Agardh)隶属于红藻门隐丝藻目海膜科,有80多种,广泛分布世界各地沿海,是海膜科种类最多的属,我国报道了32种。受环境、水温生长基质以及地理位置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蜈蚣藻属各种的外部形态变异很大,所以至今仍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结果造成同一种海藻不同的生长阶段会被误认为是两个物种,或者两个物种被误认为是同一种海藻,因此蜈蚣藻属种的区分、鉴定非常困难,所以被世界各国海藻分类学家认定为最难分类的属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应用,特别是利用rbcL序列分析探讨海膜科红藻的系统发育,并将这种方法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为海膜科红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拓展了新的思路。这种研究方法也是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即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bcL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我国大连、青岛、海南等海域的蜈蚣藻属各种的亲缘关系、种的遗传多样性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同时,通过对藻体的形态结构特别是生殖器官的特征、类型等进行观察研究标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经过实验发现了蜈蚣藻属红藻的叁个新种,它们分别是采集自大连的大连蜈蚣藻(Grateloupia dalianensis Wang et Shi sp.nov.),青岛的黄海蜈蚣藻(Grateloupia huanghaiensis Wang sp.nov.),海南的莺歌海蜈蚣藻(Grateloupia yinggehaiensis Wang et Luan sp.nov.)。在本文中将对他们形态结构,囊果的发育等进行详细描述,对rbcL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张婷[5](2011)在《四种海膜科红藻的发育、形态观察及rbcL基因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大连沿海的海膜科(红藻门)海柏属的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和盾果藻属的盾果藻(Carpopeltis affinis)、大连盾果藻(C. dalianensis)的孢子发育过程、发育类型、藻体形态结构、生殖结构以及采自广东省阳江沿海和海南省陵水、莺歌海海域的蜈蚣藻属的阳江蜈蚣藻(Grateloupia yangjiangensis)内部结构特征、囊果的发育以及rbcL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孢子散发后,基本细胞直接分裂形成盘状体,没有出现任何形式的丝状体,为直接盘状体型。(2)盾果藻C. affinis(Harv)Okamura孢子散发后,首先形成基本细胞,继续分裂后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由基本细胞逐渐延长先形成丝状体,末端细胞不断分裂,总体积膨大,丝状体渐渐变短消失,最后形成盘状体;第二种情况是在形成基本细胞之后,不形成丝状体,而是基本细胞先原位呈十字分裂,直接形成盘状体。(3)大连盾果藻C. dalianensis Wang et Zhang的辅助细胞枝枝丛为Aeodes型,其与盾果藻属内其它种的区别:(1)5-6回不规则二叉分枝,分枝基部不缢缩或略微缢缩,小枝末端不分叉或者钝化;(2)枝末端渐细,多数分枝基本等径;(3)藻体基部向上主枝呈圆柱形;(4)藻体上偶有小育枝。大连盾果藻的盘状体形成类型:基本细胞先逐渐分裂成丝状体,然后在丝状体的一端分裂膨大形成圆盘状,最后在盘状体上开始逐渐长出直立的芽体,为间接盘状体型。因此,确定此种为盾果藻属新种,定名为大连盾果藻(C.dalianensis sp.nov. Wang et Zhang)。(4)阳江蜈蚣藻G. yangjiangensis的辅助细胞枝枝丛属于Grateloupia型。在NJ系统树中和包括属模在内的蜈蚣藻属其它种聚在一个大的分枝中,此结果和形态学对比分析相一致。从分子系统学的rbcL序列分析和形态学特征两方面都可验证阳江蜈蚣藻(G. yangjiangensis)是蜈蚣藻属内一个独立的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米伟男,王宏伟[6](2009)在《海膜科红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膜科红藻隶属于红藻门,隐丝藻目,有20个属两百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沿海,其中有7个属五十多种分布在中国。海膜科的许多种类由于外形变化较大而难以区分。所以有关这一科的许多种的系统分类学地位还没有确定,同时也没有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合适的分类系统。因此海膜科红藻被认为是最难分类的科之一。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特别是使用rbcL基因对海膜科进行分子系统学的分类研究。DNA序列分析结合传统的形态学和生态学分析方法,为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我们调查了有关这方面的最新知识并且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来加以陈述。(本文来源于《“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09-07-17)
戚贵成[7](2009)在《辽宁沿海海膜科蜈蚣藻属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蜈蚣藻属( Grateloupia C.Ag. )隶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隐丝藻目(Cryptonemiales)、海膜科(Halymeniaceae),是世界性的暖温带性海藻。中国蜈蚣藻属共报道32种,辽宁省有7种,蜈蚣藻属是红藻海膜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沿海,很多种是食用、药用和工业用的经济海藻,但这个属很多种的分类地位还没有确定,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建立一个妥当的分类系统,被世界各国海藻分类学家认定为最难分类的属之一。蜈蚣藻属海藻种类的外部形态各种各样,变异很大,同一种类的形态也因生态环境、地域的不同变化很大,种的区分、鉴定非常困难,其系统学和一些种类的分类地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基于2006年9月——2008年9月对辽宁沿海底栖海藻的调查,对蜈蚣藻属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本地区蜈蚣藻属有10种,其中椭圆蜈蚣藻(Grateloupia elliptica Holmes)、繁枝蜈蚣藻(Grateloupia ramosissima Okam.)为辽宁省新纪录。利用rbcL基因序列对辽宁沿海蜈蚣藻属3个种:椭圆蜈蚣藻(Grateloupia elliptica Holmes)、亚洲蜈蚣藻(Grateloupia asiatica Kawaguchi et Wang)、带形蜈蚣藻裂叶变形(Grateloupia turutur f. latissima)的系统发生进行了分析,对蜈蚣藻属的分类地位研究、弄清种间的进化关系和分类地位,建立系统树,进一步明确其亲缘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海膜科海藻的系统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通过PCR获得大约700bp的片段,测序之后,通过遗传分析软件对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利用Neighbor-joining(NJ)法、Minimum evolution(ME)法、Maximum parsimony(MP)法和UPGMA法建立了系统树。结果显示,辽宁沿海分布的椭圆蜈蚣藻与日本分布的椭圆蜈蚣藻归为一个亚群,碱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29~36bp,4.9﹪~6.0﹪),为种间差异,需要对浙江分布的椭圆蜈蚣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椭圆蜈蚣藻准确的分类地位;亚洲蜈蚣藻(中国海藻志报道为两叉蜈蚣藻Grateloupia dichodoma J.Ag.)与中国、日本分布的亚洲蜈蚣藻归为一个亚群,碱基差异为种内差异(2~8bp,0.3﹪~1.3﹪),辽宁沿海没有两叉蜈蚣藻的分布,其命名应更正为亚洲蜈蚣藻;带形蜈蚣藻裂叶变形(中国海藻志报道为裂叶蜈蚣藻Grateloupia latissima)与新西兰分布的带形蜈蚣藻归为一个亚群,裂叶蜈蚣藻与带形蜈蚣藻之间存在5~12bp(0.8﹪~2.0﹪)的碱基差异,为种内差异,暂名为带形蜈蚣藻裂叶变形,其准确的分类地位需要结合山东和日本海域分布的种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海膜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蜈蚣藻属(Grateloupia C.Ag.)四个新种:大连蜈蚣藻(G. dalianensis H.W.Wang et D.Zhao, sp. nov.)、莺歌海蜈蚣藻(G. yinggehaiensis H.W.Wang et R.X.Luan, sp. nov.)、黄海蜈蚣藻(G. huanghaiensis Wang&Zhao sp. nov.)和多枝蜈蚣藻(G. ramosa Wang&Luan sp. nov.)为材料,通过实验室培养对其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发育过程,即果孢子的附着与萌发、盘状体与直立体的生长过程、四分孢子体的形成、四分孢子的萌发及形成配子体的过程、果胞受精后发育成果孢子体(囊果)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并探明了不同光照、不同温度条件对生活史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该研究不但明确了上述4种海藻的生活史特征,同时也掌握了不同生长因子对生活史各个阶段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的影响。该研究为蜈蚣藻属海藻的种质保存、人工养殖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四个新种蜈蚣藻属海藻的不同发育过程的观察发现:大连蜈蚣藻、莺歌海蜈蚣藻、多枝蜈蚣藻的果孢子发育过程相类似,主要经过早期分裂期、盘状体期和直立体形成叁个发育时期,而黄海蜈蚣藻则在盘状体形成之前出现了丝状体,并且在芽体的中端或者末端会出现二叉甚至叁叉分枝体。另外,大连蜈蚣藻、莺歌海蜈蚣藻、多枝蜈蚣藻形成的基本细胞原位分裂,形成盘状体。而黄海蜈蚣藻先形成丝状体,再形成盘状体,这是蜈蚣藻属孢子发生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研究发现四种蜈蚣藻的生活史类型相似,均为同型的配子体、四分孢子体和果孢子体叁相世代组成。对四种蜈蚣藻的温度及光照培养条件进行控制发现,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都对孢子的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其中:(1)光照强度适当时,20℃是盘状体、丝状体和直立体生长的适宜温度,15℃时其生长缓慢,10℃甚至10℃以下时其基本停止生长;(2)在18-25℃条件下,低光照条件更适宜盘状体和直立体的生长,强光照会破坏藻体色素的形成并抑制藻体的生长;(3)18-25℃条件下,高光照强度下不能形成丝状体,低光照强度下有丝状体形成,并且组成丝状体细胞的数量可达十余个,盘状体的直径增长也较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膜科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雯.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种的形态观察、rbcL基因序列分析及孢子萌发类型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赵丹.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张雯,赵丹,盛英文,栾日孝,王宏伟.阳江蜈蚣藻(红藻门,海膜科)的形态观察、孢子萌发与分子鉴定[C].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1
[4].米伟男.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叁个新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5].张婷.四种海膜科红藻的发育、形态观察及rbcL基因序列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
[6].米伟男,王宏伟.海膜科红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C].“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09
[7].戚贵成.辽宁沿海海膜科蜈蚣藻属的初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