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应生物标志物论文-李天顺,徐莉

效应生物标志物论文-李天顺,徐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效应生物标志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HSP60,生物标志物,环境健康效应

效应生物标志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顺,徐莉[1](2019)在《生物标志物HSP60及其在环境健康效应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热休克蛋白60 (HSP60)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和免疫原性。研究证实,当生物细胞和个体受到物理、化学、病理等环境因素胁迫时,HSP60参与应激反应中的蛋白质合成、线粒体DNA代谢、细胞内多肽折迭、受损线粒体蛋白运输等重要生理过程,以自发减少机体损伤。HSP60作为环境健康效应新型生物标志物,已在海洋、土壤、空气中环境因子(如高温、高寒、噪声、电离辐射、重金属、有机农药、环境激素等)对生物体及其重要器官的健康损伤和危害预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另外,HSP60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成果还为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职业健康评价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新的科学思路和技术手段。同时,有关HSP60作用路径精确示踪、HSP60与效应生物体精确量效关系模型等难题还亟待解决。(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9-08-23)

李小锦,黄莹莹,杨珍,武欣,庄朋伟[2](2019)在《基于效应基准的中药质量生物标志物研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质量控制是其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前提,目前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的双重质量控制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人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从药材基源、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物质基础以及药效作用等方面入手,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并且在基于化学基准的质量控制研究方面,已经在指纹图谱、DNA条形码、等效成分群、质量标志物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中药在生长年限、产地、生长环境以及制剂工艺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差异,导致基于化学基准的中药质量控制仍难以全面反映中药质量。目前仍存在单纯基于化学基准的中药质量标准如何准确体现中药质量的争议,如中药质量标准中所选择的指标性成分难以全面反映中药或其复方中全部成分,并且指标成分与中药效应(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联性尚不明确。鉴于机体多信号通路级联反应及串扰所形成的复杂信号网络,以及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调控作用,可能存在不同成分调控同一信号或网络的现象和在一定范围内某些化学成分量的变化并不足以引起相关信号网络效应变化的情况。因此,基于效应基准的中药质量控制可能成为中药质量标准的有益补充,本文提出了基于效应基准的中药质量生物标志物(Qbiomarker)研究策略,以期为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一定方法学参考。(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晓星[3](2018)在《氯乙烯职业暴露人群效应生物标志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氯乙烯对职业暴露人群的血液、肾脏和肝脏的影响,了解氯乙烯对机体的危害作用机制。研究氯乙烯对职业人群体内的血清激素水平、氧化损伤指标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寻找合理有效的效应生物标志物。方法唐山市某氯碱厂所有可能接触工人223名,工龄大于一年,调查表填写完整,且抽取血样的工人为暴露组。对照组选取其他政府部门办公人员,工作所在地远离焦化作业区域,且无氯乙烯暴露情况。采集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和班末尿,检查暴露组和对照组的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能;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清激素(PRL、Testo、Pro、LH、FSH及E_2)水平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AFP、TPSA、糖基类抗原CA-199、CA72-4、CA-153、CA-125、FPSA、β-HCG、NSE、FPSA/TPSA)水平;检测研究对象尿肌酐、尿中β_2-微球蛋白和亚硫基二乙酸水平,测定血清中氧化损伤指标(T-SOD、MDA、HYP、T-AOC和LDH)的活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372人,暴露组223人,对照组149人;两组性别比例、吸烟率、饮酒率及尿β_2-微球蛋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氯乙烯作业工人尿代谢产物亚硫基二乙酸水平显着高于对照人群(P<0.001)。2氯碱厂烧碱车间、单体车间、聚合车间叁个车间氯乙烯的平均浓度为7.66mg/m~3。3 RBC,HGB,HCT,WBC,LYM%,MXD%,NEUT%,MPV,肝B超,TBIL,IBIL,GGT,ALT,A/G等指标,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暴露组的尿葡萄糖、尿胆原、尿比重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暴露组血清中PRL和LH水平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职业接触氯乙烯工人体内E_2与亚硫基二乙酸水平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分析均未发现接触氯乙烯对研究人群血清激素有显着影响(P<0.05)。8暴露组与对照组的LDH,T-SOD,MDA等指标,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单因素分析显示,VCM的接触对工人体内LDH、T-SOD和MDA的活性有影响(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氯乙烯影响LDH、T-SOD和MDA等指标的水平,暴露组的LDH和MDA活性增加,而T-SOD活性降低。10经检测对照组与暴露组人员体内肿瘤标志物含量出现异常,其中CEA、AFP、CA72-4、NSE和FPSA/TPSA等五项指标,经检验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通过对肿瘤标志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氯乙烯的接触对AFP和NSE有影响(P<0.05)。多元分析发现氯乙烯接触对体内的NSE含量产生显着影响,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水平降低。结论1亚硫基二乙酸可以作为氯乙烯的暴露生物标志物。2氯乙烯职业接触对工人的血液系统、肾脏、肝脏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3本次研究发现氯乙烯暴露可致作业工人血清中催乳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异常率升高,它们是否可以作为氯乙烯职业暴露的效应生物标志物需要进一步在大样本量人群中去验证。4本次研究中发现,氯乙烯接触增加血清LDH和MDA活性,降低T-SOD活性,LDH、T-SOD和MDA可以作为氯乙烯的效应生物标志物。5在目前的氯乙烯接触浓度下,氯乙烯可使NSE水平降低,NSE可能是氯乙烯的效应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8)

李磊,刘金殿,黄士林,唐峰华,陈玉生[4](2018)在《基于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评价苯并芘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并[a]芘(Ba P)是一类典型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为了定量评价Ba P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毒性效应,采用水体暴露实验,研究了脊尾白虾肝胰脏、肌肉组织的5种生物标志物(EROD、GST、SOD、CAT、MDA)对Ba P暴露的响应,并应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定量评价了Ba P对肝胰脏、肌肉组织的毒性差异。结果显示:肝胰脏、肌肉组织的EROD、GST、SOD、CAT活性整体呈现诱导-抑制的规律性变化,除了0.05μg/L实验组CAT外,其余各实验组肝胰脏组织生物标志物活性在实验结束时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了0.45μg/L实验组EROD、CAT外,其余各浓度组肌肉组织生物标志物活性在实验结束时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MDA含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实验结束时各实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IBR值存在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肝胰脏、肌肉组织对Ba P的暴露响应存在差异性,肝胰脏生物标志物综合应激活性高于肌肉组织。(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2期)

许芳芳,范信生,李玉成,张学胜[5](2017)在《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法的镉对背角无齿蚌氧化损伤胁迫效应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受试生物,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环境浓度Cd~(2+)对其鳃组织与内脏团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质量浓度Cd~(2+)暴露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具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低质量浓度诱导、中质量浓度诱导-抑制、高质量浓度抑制的变化趋势;鳃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与GPx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均与SOD间相对独立;丙二醛(MDA)含量随暴露质量浓度增加及暴露时间延长而不断上升;鳃组织与内脏团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与剂量-效应关系。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分析结果表明:Cd~(2+)质量浓度越高,各组织IBR值越大,造成的损伤越大;其中,内脏团抗氧化酶较鳃组织敏感,损伤程度大于鳃组织;Cd~(2+)暴露短时间内各组织IBR值与Cd~(2+)质量浓度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鳃组织决定系数高于内脏团。(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曹佳[6](2017)在《细胞组学中遗传损伤效应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生物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从生物学介质中可以检测到的细胞、生物化学或分子改变。生物学介质包括各种体液(如血液、尿液)、粪便、组织、细胞、头发、呼气等。近年来,生物标志物在医学学研究中受到广泛的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医学发展到分子水平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精准医学和个体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暴露或接触标志物(biomarker ofexposure)较准确地评估和反映生物体有害暴露,减少暴露错分;通过效应标志物(biomarker ofeffect)能敏感有效地反映出生物体发生损伤的生物变化及早期反应,有助于揭示暴露致病机理,为严重损害提供早期预警;通过易感性标志物(biomarker of susceptibi1ity)能反映不同个体之间先天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环境致病因素产生的不同反应能力,筛检出易感个体,估计个体危险性。因此,生物标志物是反映环境因素与损伤效应之间的重要纽带,具有标签意义(marker)。既可以作为指示危害效应的早期生物信号,也可以用以反映生物体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这一连续谱上的确切位置,并作为人群危险度评估的重要指标。因而在预报致病因素、预警早期损害、预防疾病发生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上,目前非常强调从各种组学(基因、蛋白、代谢组学、micro RNA等)中寻找分子生物标记物,强调计算机模拟筛选和系统文献评估(mata分析)筛选;在生物标志物验证上,目前比较强调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多中心的应用比对研究、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及质量控制:在生物标记物的应用上,目前非常强调其特异性,同时也强调采样的无损伤性、简便性和可重复性。本演讲以反映染色体损伤的微和为例,阐述了微核这个生物标志物发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直到发展为今天广泛应用的细胞组学遗传损伤效应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2017(第叁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7-09)

薄军,郑榕辉,陈晔,洪幅坤,谢晴[7](2016)在《应用鱼类生物标志物和IBRv2监测与评价泉州湾石油类污染生物效应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褐菖鲉细胞色素P4501A四种生物标志物,即鳃丝EROD活性、肝EROD活性、肝CYP1A mRNA和肝CYP1A蛋白为指标,在泉州湾海域选择6个站位(包括1个对照站位),开展了为期2周的野外监测实验,研究了上述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同表层海水中石油类含量和沉积物物中16种优先监控的PAHs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新一代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Integrated Biologic al Responses version 2,IBRv2)对监测站位石油类和PAHs污染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站位的上述四种生物标志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与相应站位表层水中石油类含量及沉积物中PAHs总含量相吻合;IBRv2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站位IBRv2指数介于1.5~4.2之间,其中2号站位环境污染压力最大,4号站位最小。在复杂的海洋污染条件下,采用CYP1A多种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反映石油类等污染及其生物效应状况。(本文来源于《福建省海洋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11)

薄军,郑榕辉,陈晔,洪幅坤,谢晴[8](2016)在《应用鱼类生物标志物和IBRv2监测与评价泉州湾石油类污染生物效应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细胞色素P4501A四种生物标志物,即鳃丝EROD活性、肝EROD活性、肝CYP1A mRNA和肝CYP1A蛋白为指标,在泉州湾海域选择6个站位(包括1个对照站位),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野外监测实验,研究了上述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同表层海水中石油类含量和沉积物物中16种优先监控的PAHs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新一代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IBRv2)对监测站位石油类和PAHs污染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站位的上述四种生物标志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与相应站位表层水中石油类含量及沉积物中PAHs总含量相吻合;IBRv2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站位IBRv2指数介于1.5~4.2之间,其中2号站环境污染压力最大,4号站最小.在复杂的海洋污染条件下,采用CYP1A多种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反映石油类等污染及其生物效应状况.(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谢植伟[9](2016)在《1-溴丙烷的毒性效应及其生物标志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1-溴丙烷(1-BP)具有高挥发性、难燃性、消耗臭氧层的潜能值低等特点,目前已基本替代氟利昂类等臭氧层消耗物质,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汽车航空工业、家电领域等方面。随着1-BP生产及使用量的逐年递增,接触人群也在不断增多。在职业活动中1-BP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经皮肤接触吸收而导致慢性中毒,目前国内外尚无普通人群经空气、饮水或食物等接触1-BP而发生中毒的相关报道。自1999年开始国内外就陆续有因接触1-BP而引起职业中毒的报道。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已将1-BP列入“可能致癌物”名单。1-BP可对机体多个系统均可产生毒性效应,其中以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毒性最为明显,但其对肝脏及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亦不可忽视。现有的病例报告和动物实验研究均已证实1-BP具有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和一般毒性等,但研究成果不够系统,对1-BP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毒性及生殖毒性方面,其他如肝脏及血液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并且实验研究主要以大鼠和小鼠为实验对象,目前关于1-BP对兔子毒性作用的资料尚未见有报道。因此,我们开展1-BP对SD大鼠及新西兰白兔两种实验动物毒性作用的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染毒方式,进一步揭示1-BP的毒理学作用,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1-BP对机体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探寻1-BP的生物标志物,为1-BP职业卫生防护及职业健康监护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1.试验方法1.1 1-BP对SD大鼠毒性效应研究SPF级成年SD大鼠30只,雄性,根据大鼠体重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实验附加组,每组各10只。实验组和实验附加组大鼠采用多次腹腔注射1-BP,染毒剂量均为1000 mg/kg.b.w,染毒量为3.0 m L/kg,每两天染毒1次,每周染毒3次。对照组大鼠以3.0 m L/kg的玉米油腹腔注射,除受试物(1-BP)外,染毒方法及染毒时间同实验组。试验期间每周称量1次大鼠体重,称量饲料饮水的给予量及剩余量,计算大鼠饲料饮水消耗量。大鼠连续染毒14周,在试验中期及末期,大鼠放入代谢笼中收集尿液,采用ICP-MS法对大鼠尿总溴含量进行测定。染毒结束次日称量大鼠体重并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后,经腹经主动脉采血处死,进行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检查。解剖大鼠,摘取主要脏器并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同时对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实验附加组大鼠停止染毒后继续观察3周,检查1-BP对大鼠毒性反应的可逆性、持久性及迟发毒性。1.2 1-BP对新西兰白兔毒性效应研究普通级成年新西兰白兔12只,雌性,根据兔子体重将兔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只,实验组8只。实验组兔子采用多次皮下注射1-BP,染毒剂量为500 mg/kg.b.w,染毒量为1.0 m L/kg,每两天染毒1次,每周染毒3次。对照组兔子以1.0 m L/kg的玉米油皮下注射,除受试物(1-BP)外,染毒方法及染毒时间同实验组。试验期间每周称量1次兔子体重,称量饲料的给予量及剩余量,计算兔子饲料消耗量。兔子连续染毒15周,在试验中期及末期,经兔耳缘静脉采集血样,进行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检查及采用ICP-MS法对兔子血清总溴含量进行测定。染毒结束次日称量兔子体重并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后,经腹经主动脉采血处死。解剖兔子,摘取主要脏器并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同时对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2.统计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重量等计量资料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饲料饮水消耗量统计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或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计数资料的统计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采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对实验数据作图;采用LEICA DFC405C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1.动物一般毒性反应1.1动物一般症状1.1.1实验组大鼠染毒后出现活动减少,被毛污秽,精神差,体型消瘦等症状。1.1.2实验组兔子染毒后出现活动减少,精神差,体型消瘦等症状。1.2动物食物/饮水消耗量1.2.1实验组大鼠饲料日平均消耗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2实验组兔子第9周开始饲料日平均消耗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除第12周的饲料日平均消耗量,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3动物体重变化1.3.1染毒至第21天后,实验组大鼠每周体重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3.2实验组大鼠平均每周体重增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3染毒至第56天后,实验组兔子每周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3.4实验组兔子平均每周体重增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物脏器检查结果2.1动物脏器重量结果2.1.1实验组大鼠脑、睾丸及附睾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1.2实验组兔子子宫重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动物脏器系数结果2.2.1实验组大鼠脑、睾丸及附睾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2.2实验组大鼠肝脏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3实验组兔子子宫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实验组兔子肝脏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动物血液检查结果3.1动物血液学检查结果3.1.1实验组大鼠红细胞压积(HCT)及血红蛋白(HGB)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实验组大鼠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比容(PCT)与对照组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1.3染毒15周后,实验组兔子血小板比容(PCT)和血小板计数(PLT)与对照组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动物血清生化检查结果3.2.1实验组大鼠肌酸激酶(CK)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2染毒8周时,实验组兔子肌酸激酶(CK)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动物体内总溴含量测定结果4.1大鼠尿总溴含量测定结果实验组大鼠染毒7周及14周后,大鼠尿总溴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2新西兰白兔血清总溴含量的变化4.2.1实验组兔子染毒8周及15周后,兔子血清总溴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2实验组兔子染毒15周血清总溴含量与实验组染毒8周时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1-BP对SD大鼠和新西兰白兔均有肝脏毒性及生殖毒性,肝脏、子宫/睾丸附睾等脏器是重要的毒效应靶器官。同时,1-BP具有一定的血液毒性,可引起贫血及凝血功能异常。2.血小板四项参数(PDW、PLT、MPV、PCT)及血清肌酸激酶(CK)可能作为1-BP毒性作用的生物标志物。3.尿和血清中总溴含量对1-BP暴露反应较敏感,是比较灵敏的指标,可作为标志物用于1-BP暴露的初步筛查。(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6-05-12)

巨睿[10](2016)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作业工人健康损伤效应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1.探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对TDI作业工人机体的健康损害效应;2.探讨TDI作业工人免疫损伤效应及遗传损伤效应,并探讨代谢基因多态性对工人尿中TDI代谢产物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3.观察TDI暴露作业工人表观遗传调控酶及免疫调节相关酶m RNA表达的变化,探讨TDI肺损伤效应的致病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定点采样分析作业场所TDI空气暴露水平,收集工人健康数据及生物样本,分析各指标与工人暴露时间、暴露水平间的相关关系;2.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实验方法检测TDI暴露环境对作业工人的遗传损伤效应;同时采用PCR-RFLP法分析代谢酶基因不同分型对工人尿中代谢产物浓度及肺功能的影响;3.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DI职业暴露工人外周血中表观遗传调控相关酶及免疫调节相关酶m RNA的表达水平,深入研究工人接害时间、尿代谢产物及肺功能与上述酶m RNA表达水平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1.接触工人与对照工人空气暴露水平比较,尿中代谢产物水平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工人肺通气功能明显下降,FVC、FEV1.0及FEV1.0/FVC比值显着降低(P<0.05);接触组工人外周血中PLT、MPV、LYM及NEUT细胞的数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血清中LDH、SDH、GSH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工人(P<0.05)。2.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接触组工人总T细胞(CD3+)、CD8+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及B细胞所占比例与对照组工人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工人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活性发现,接触组工人的IL-6、MCP及MI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工人(P<0.05)。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工人外周血血清中Ig G、Ig A、Ig M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接触组与对照组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暴露条件下,与对照组相同基因型相比,接触组携带GSTP1基因Ile/Val分型的工人FEV1.0/FVC值显着升高,接触组携带CYP1A1基因wt/2A分型的FVC显着降低(P<0.05),接触组携带wt/wt分型工人的FEV1.0/FVC值显着降低(P<0.05);携带GSTM1基因缺失型工人的FEV1.0/FVC值比对照组同种基因型显着降低(P<0.05);携带GSTT1基因缺失型的FVC比对照组同种基因型显着升高(P<0.05);CYP1A1基因各分型的FV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wt/wt基因型相比,携带wt/2A分型工人的FVC值显着降低(P<0.05);与wt/2A基因型相比,携带2A/2A分型工人的FVC值显着升高(P<0.05)。在同种暴露条件下,接触组工人中携带GSTP1、GSTM1、GSTT1、NAT2基因不同分型间的肺通气功能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暴露条件下,与对照组的同种基因型相比,接触组携带CYP1A1基因wt/wt、wt/2A分型工人的2,4-TDA的浓度结果升高;接触组携带NAT21基因TT、CC分型工人的2,4-TDA的浓度结果均升高,接触组携带NAT2基因TT分型工人的2,6-TDA的浓度结果降低。接触组携带GSTT1基因缺失、野生分型工人的2,4-TDA的浓度结果均升高;接触组携带GSTP1基因Ile/Ile、Ile/Val、Val/Val分型工人2,4-TDA的浓度结果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工人CYP1A1、GSTP1、GSTM1、GSTT1、NAT2不同基因型携带者肺通气功能阻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0.05的检验水准,CYP1A1、GSTP1、GSTM1、GSTT1、NAT2不同基因分型对判断TDI暴露工人是否有肺通气阻塞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表观遗传调控相关酶基因HDACmRNA、HATmRNA、MeCP2mRNA、DNMT1m 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及免疫调控相关酶基因Foxp3 m RNA的相对表达含量有显着性差异,且接触组m RNA相对表达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HAT基因m RNA的表达含量与FVC、FEV1.0/FVC、2,4-TDA的浓度有显着相关关系(r=--0.282,P<0.01;r=0.212,P=0.029;r=-0.382,P<0.01),Foxp3m RNA的表达含量与2,4-TDA浓度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214,P=0.026)。【研究结论】1.TDI职业暴露对工人肺通气功能造成损伤,导致机体炎性反应及外周血氧化应激及能量代谢水平的紊乱;2.TDI暴露引起工人外周血血清细胞因子IL-6及趋化因子MCP、MIP水平升高;3.CYP1A1、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能引起工人肺通气受损,CYP1A1、NAT2、GSTT1、GSTP1基因多态性引起TDI暴露工人尿中TDI代谢产物2,4-TDA水平的升高;4.Foxp3基因mRNA值有升高趋势,提示Treg细胞影响免疫相关调控机制,表观遗传调控细胞亚群的分化、细胞因子的释放是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6-05-01)

效应生物标志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药质量控制是其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前提,目前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的双重质量控制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人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从药材基源、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物质基础以及药效作用等方面入手,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并且在基于化学基准的质量控制研究方面,已经在指纹图谱、DNA条形码、等效成分群、质量标志物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中药在生长年限、产地、生长环境以及制剂工艺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差异,导致基于化学基准的中药质量控制仍难以全面反映中药质量。目前仍存在单纯基于化学基准的中药质量标准如何准确体现中药质量的争议,如中药质量标准中所选择的指标性成分难以全面反映中药或其复方中全部成分,并且指标成分与中药效应(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联性尚不明确。鉴于机体多信号通路级联反应及串扰所形成的复杂信号网络,以及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调控作用,可能存在不同成分调控同一信号或网络的现象和在一定范围内某些化学成分量的变化并不足以引起相关信号网络效应变化的情况。因此,基于效应基准的中药质量控制可能成为中药质量标准的有益补充,本文提出了基于效应基准的中药质量生物标志物(Qbiomarker)研究策略,以期为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一定方法学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效应生物标志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天顺,徐莉.生物标志物HSP60及其在环境健康效应评价中的应用[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9

[2].李小锦,黄莹莹,杨珍,武欣,庄朋伟.基于效应基准的中药质量生物标志物研究策略[J].药学学报.2019

[3].张晓星.氯乙烯职业暴露人群效应生物标志物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

[4].李磊,刘金殿,黄士林,唐峰华,陈玉生.基于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评价苯并芘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的毒性效应[J].海洋与湖沼.2018

[5].许芳芳,范信生,李玉成,张学胜.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法的镉对背角无齿蚌氧化损伤胁迫效应评估[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

[6].曹佳.细胞组学中遗传损伤效应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应用[C].2017(第叁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7

[7].薄军,郑榕辉,陈晔,洪幅坤,谢晴.应用鱼类生物标志物和IBRv2监测与评价泉州湾石油类污染生物效应状况[C].福建省海洋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8].薄军,郑榕辉,陈晔,洪幅坤,谢晴.应用鱼类生物标志物和IBRv2监测与评价泉州湾石油类污染生物效应状况[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6

[9].谢植伟.1-溴丙烷的毒性效应及其生物标志物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6

[10].巨睿.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作业工人健康损伤效应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6

标签:;  ;  ;  

效应生物标志物论文-李天顺,徐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