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脱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性花生壳,油脂,脱酸,吸附平衡
吸附脱酸论文文献综述
卢静静,张银,侯艺艺,舒玉凤,庞亮[1](2018)在《改性花生壳在油脂脱酸中的应用及其吸附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花生壳为原料制备油脂脱酸剂——改性花生壳,考察不同脱酸条件下改性花生壳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吸附脱除效果;并且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改性花生壳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吸附平衡。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花生壳吸附脱酸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温度为50℃、吸附时间为120 min、搅拌速度为250 r/min、改性花生壳的添加量为2%,在此条件下改性花生壳能够使菜籽油的酸值从6.23 mgKOH/g降至0.97 mgKOH/g;静态吸附研究所得Langmuir吸附模型,适用于拟合改性花生壳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的静态吸附过程,饱和吸附容量达到166.7 mgKOH/g。(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董婷,刘玉兰,陈园顺,张振山,方哲应[2](2014)在《脱酸米糠毛油品质对吸附脱色综合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碱炼脱酸和水蒸汽蒸馏脱酸两种不同脱酸工艺所得米糠油进行吸附脱色试验,以米糠油脱色率及谷维素、甾醇、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保留率和反式脂肪酸生成量作为考察指标,分析研究待脱色米糠油品质对吸附脱色综合效果的。结果显示,在脱色率、VE保留率和反式酸含量方面碱炼脱酸米糠油的综合脱色效果优于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碱炼脱酸米糠油的最佳吸附脱色条件为:凹凸棒石为吸附剂,用影响量为油重的4%,脱色时间30 min,脱色温度11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测得米糠油脱色率为75.08%,脱色米糠油的色泽为Y35、R2.1(罗维朋比色槽25.4 mm),满足国标叁级米糠油色泽要求;谷维素保留率为88.89%(脱色前后谷维素含量分别为0.90%、0.80%、),甾醇保留率为73.87%(脱色前后甾醇含量分别为2.32%、1.71%),维生素E保留率为82.90%(脱色前后维生素E含量分别为50.57 mg/100 g、41.92 mg/100 g);与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相比,相同脱色条件下,脱色率提高7.84%,维生素E保留率提高7.64%,但谷维素保留率下降4.74%,甾醇保留率下降4.58%。脱色前后碱炼脱酸米糠油中未检出反式酸,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中反式酸含量为0.40%,脱色后反式酸含量增加了0.02%。虽然谷维素和甾醇的保留率相对降低,但两者的保留率仍达到了88.89%、73.87%,脱色油中两者含量分别为0.80%、1.71%,单就脱色过程而言,营养成分保留率还是很高的。(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食品工业》期刊2014年04期)
董婷[3](2014)在《脱酸米糠油质量对吸附脱色综合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米糠油富含谷维素、甾醇、维生素E等生物活性物质,是国际公认的高营养健康食用油。但因米糠毛油酸价高,色泽深,通常要采用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和水蒸汽蒸馏脱臭,对米糠油中游离脂肪酸和色素进行脱除,以达到国家一级米糠油的标准。吸附脱色过程,是生产高营养米糠油必不可少的工序。脱色效果及脱色过程中营养成分损失与待脱色米糠油质量及脱色工艺条件有关。本课题对两种不同脱酸(碱炼脱酸、物理脱酸)工艺制得的米糠油进行吸附脱色试验,以米糠油脱色率及谷维素、甾醇、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的保留率和反式脂肪酸生成量为考量指标,研究待脱色米糠油质量对吸附脱色综合效果的影响,得到米糠油最佳吸附脱色工艺生产条件,为提高米糠油精炼效果提供支持。1.以碱炼脱酸米糠油为原料,以脱色率及谷维素、甾醇、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保留率和反式脂肪酸生成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凹凸棒石和活性白土这两种吸附剂分别进行脱色试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吸附脱色条件。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的脱色效果优于活性白土,选择凹凸棒石为吸附剂,凹凸棒石用量为油重的4%,脱色时间为30min,脱色温度为11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米糠油脱色率为75.08%,脱色米糠油的色泽为Y35R2.1(罗维朋比色槽22.4mm),谷维素保留率为88.89%(脱色前后谷维素含量分别为0.90%、0.80%),甾醇保留率为73.87%(脱色前后甾醇含量分别为2.32%、1.71%),维生素E保留率为82.90%(脱色前后维生素E含量分别为50.57mg/100g、41.92mg/100g),脱色前后反式酸均未检出。2.以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为原料,以米糠油的脱色率及谷维素、甾醇、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保留率和反式脂肪酸生成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凹凸棒石和活性白土这两种吸附剂分别进行脱色试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吸附脱色条件。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的脱色效果优于活性白土,选择凹凸棒石为吸附剂,凹凸棒石用量为油重的4%,脱色时间为30min,脱色温度为11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米糠油脱色率为67.74%,脱色米糠油的色泽为Y35R2.8(罗维朋比色槽22.4mm),谷维素保留率为93.63%(脱色前后谷维素含量分别为2.32%、2.17%),甾醇保留率为78.45%(脱色前后甾醇含量分别为2.11%、1.66%),维生素E保留率为75.26%(脱色前后维生素E含量分别为48.85mg/100g、36.46mg/100g),脱色前反式酸含量为0.40%,脱色后反式酸含量升高了0.02%.3.以米糠油脱色率、营养成分保留率及反式脂肪酸含量为脱色综合效果考量指标,对两种脱酸工艺所得米糠油脱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的脱色效果优于活性白土,碱炼脱酸米糠油的脱色综合效果优于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的脱色效果;最佳脱色条件为,凹凸棒石添加量为油重的4%,脱色时间为30min,脱色温度为11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与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相比,相同脱色条件下R降低了0.7,脱色率提高了7.84%,维生素E保留率提高了7.64%,谷维素保留率下降了4.74%,甾醇保留率下降了4.58%,碱炼脱酸米糠油中未检出反式脂肪酸,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40%,脱色后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了0.02%。虽然谷维素和甾醇的保留率相对降低,但两者的保留率仍达到了88.89%、73.87%,脱色油中两者含量分别为0.80%、1.71%,单就脱色过程而言,营养成分保留率还是很高的。4.根据试验研究结果,确定碱炼脱酸、吸附脱色、水蒸汽蒸馏脱酸脱臭的米糠油精炼工艺,并采用最佳吸附脱色工艺条件,进行50T/D高酸价米糠油精炼车间工艺设计。完成了设计计算、设备选型、工艺流程图的绘制,为高品质米糠油精炼工艺的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岳鹏,杨朝合,胡永庆,李春义[4](2011)在《环烷酸在Brnsted酸位吸附脱酸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环烷酸在分子筛催化剂上催化脱酸产物以CO为主的实验结果,选取环己基甲酸和环己基戊酸两种模型化合物,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模块DMol3计算其与催化剂Brnsted酸位相互作用前后的键级和电荷分布的变化,并根据羧基与环烷基的相对位置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脱酸机理。羧基与环烷基直接相连时,环烷酸以先开环后脱酸为主,脱酸气体产物以CO为主;羧基与环烷基不直接相连时,环烷酸以直接脱酸为主,脱酸气体产物主要为CO。(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1年11期)
唐晓东,陈亮,贾艳秋,郭巧霞,严燕[5](2010)在《直馏柴油碱洗-吸附分离脱酸技术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馏柴油碱洗电精制脱酸工艺存在的不足,研发了一种新的直馏柴油碱洗-吸附分离脱酸技术。采用自制的实验装置,在评选出的最佳柴油脱酸操作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环烷酸的摩尔比为1.05,碱液中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15%,温度为60℃,空速为3.0 h~(-1),洗水用量为0.5%),对酸度为101.8 mg/(100 mL)的直馏柴油进行了连续脱酸处理,精制柴油酸度小于7 mg/(100 mL),回收环烷酸粗酸值为192.71 mg/g,可满足一级品85号酸的质量标准[SH/T0530—92(1998)]。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柴油碱洗电精制脱酸工艺比较,该工艺碱液中氢氧化钠质量分数提高了7.5~15.0倍,完全消除乳化,洗水回用率57.5%,碱渣排放量减少86.7%~93.3%,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0年06期)
胡翠翠[6](2009)在《植物油吸附脱酸工艺及其吸附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油脂加工业节能、环保的需求,以及满足食用油营养健康方面的更高要求,油脂精炼技术必须不断适时更新。本文针对传统脱酸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备出具有吸附游离脂肪酸能力的活性钙基土,采用吸附法脱酸、达到减少中性油损失、避免反式脂肪酸形成、节约用水等目的。活性钙基土的制备过程中,氧化钙用量及土水比对其脱酸能力有显着性影响,最佳制备工艺为:氧化钙用量50%、水用量1ml/g,处理时间16h,处理温度60℃。其脱酸能力由层间Ca(OH)+含量决定,Ca(OH)+含量越高脱酸能力越强。活性钙基土的脱酸能力不仅来自其多孔网格结构及巨大表面积产生的良好物理吸附性能。更主要的是其层间OH-与有机化合物分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吸附。活性钙基土在pH< 2的条件下不稳定,pH值越小钙离子越容易析出。在较高温度下(200~300℃)也不稳定,其层间结晶水被脱除,吸附效果显着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脱酸能力。当温度达到350℃以上,活性钙基土片层结构崩溃,其结构被破坏,丧失脱酸能力。因此,在吸附脱酸过程中,处理温度不能高于200℃。本论文还探索了活性钙基土在油脂精炼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其饱和吸附容量达到312.5mg/g,说明活性钙基土是优良的脂肪酸吸附剂;在其吸附脱酸过程中,搅拌速度及活性钙基土用量对脱酸效果有显着影响,吸附脱酸的最佳工艺组合为:活性钙基土用量5%、搅拌速度180r/min,吸附温度50℃;将活性钙基土应用到菜籽毛油的低温精炼工艺中,采用脱色-脱酸工艺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结果,产品质量指标合格。活性钙基土吸附脱酸工艺中FFA每降低1%,造成中性油损失为0.64%,炼耗比约是传统碱炼脱酸工艺的一半。同时,废钙基土中含有约66%的脂肪酸钙,可作为优良的饲料添加剂。(本文来源于《武汉工业学院》期刊2009-06-01)
胡翠翠,齐玉堂[7](2009)在《碱性吸附剂稳定性及其在菜籽油脱酸中的吸附平衡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碱性吸附剂的稳定性及其脱酸效果。试验表明,碱性吸附剂在pH<2条件下不稳定,温度为150℃时对其脱酸效果有较大影响。碱性吸附剂的饱和吸附容量达到217.39 mg/g,能有效脱除菜籽油中的游离脂肪酸,降低菜籽油酸值。(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食品工业》期刊2009年01期)
毛满意,夏明桂,何精平,成功[8](2008)在《中间基润滑油基础油的脱氮与吸附脱酸》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间基基础油为原料,采用自制的 WK-1脱氮剂和 WK-3吸附剂,考察了脱氮-吸附脱酸组合工艺的脱氮和吸附脱酸效果。实验结果表明,WK-1在剂油质最比为1/250时,脱氮率达到90.7%;WK-3在1.5%的投加量(ω)下,使精制基础油的酸值达到0.05 mgKOH/g 以下。在最优剂油比下对基础油进行脱氮-吸附脱酸组合精制,精制基础油的碱性氮化物从275.3μg/g 降低到23.8μg/g,酸值从0.131 mgKOH/g降低到0.045 mgKOH/g,精制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从130 min提高到285 min,精制油的其它理化指标不变或有所改善。与单纯的白土精制工艺相比,脱氮-吸附脱酸组合工艺具有更高的脱氮和脱酸效率,废渣量减少,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08年10期)
胡翠翠,齐玉堂[9](2008)在《碱性吸附剂稳定性及其在油脂脱酸中吸附平衡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探讨自制碱性吸附剂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并将其应用到油脂脱酸工艺中。试验结果表明,碱性吸附剂在pH<2时不稳定,150℃处理对其脱酸效果有较大影响;其直线型吸附等温线方程为:Xe/q=0.0046Xe+0.0177,饱和吸附容量达217.39 mg/g。(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08年08期)
黄显慈[10](1991)在《大豆油吸附脱酸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美国油化学杂志最近报道的一种新式脱酸吸附剂——稻壳皮,用它可以从大豆油/巳烷的混合油中吸附游离脂肪酸(FFA)。试验表明碱性稻壳灰比酸活化的灰更有效;加入异丙醇有助于提高碱性灰对FFA的吸附作用;加入水能够使稻壳灰失去对对FFA吸附活性。本文主要介绍稻壳灰的制备方法,用稻壳灰吸附FFA的方法与结果。(本文来源于《粮食加工》期刊1991年03期)
吸附脱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碱炼脱酸和水蒸汽蒸馏脱酸两种不同脱酸工艺所得米糠油进行吸附脱色试验,以米糠油脱色率及谷维素、甾醇、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保留率和反式脂肪酸生成量作为考察指标,分析研究待脱色米糠油品质对吸附脱色综合效果的。结果显示,在脱色率、VE保留率和反式酸含量方面碱炼脱酸米糠油的综合脱色效果优于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碱炼脱酸米糠油的最佳吸附脱色条件为:凹凸棒石为吸附剂,用影响量为油重的4%,脱色时间30 min,脱色温度11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测得米糠油脱色率为75.08%,脱色米糠油的色泽为Y35、R2.1(罗维朋比色槽25.4 mm),满足国标叁级米糠油色泽要求;谷维素保留率为88.89%(脱色前后谷维素含量分别为0.90%、0.80%、),甾醇保留率为73.87%(脱色前后甾醇含量分别为2.32%、1.71%),维生素E保留率为82.90%(脱色前后维生素E含量分别为50.57 mg/100 g、41.92 mg/100 g);与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相比,相同脱色条件下,脱色率提高7.84%,维生素E保留率提高7.64%,但谷维素保留率下降4.74%,甾醇保留率下降4.58%。脱色前后碱炼脱酸米糠油中未检出反式酸,水蒸汽蒸馏脱酸米糠油中反式酸含量为0.40%,脱色后反式酸含量增加了0.02%。虽然谷维素和甾醇的保留率相对降低,但两者的保留率仍达到了88.89%、73.87%,脱色油中两者含量分别为0.80%、1.71%,单就脱色过程而言,营养成分保留率还是很高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脱酸论文参考文献
[1].卢静静,张银,侯艺艺,舒玉凤,庞亮.改性花生壳在油脂脱酸中的应用及其吸附平衡研究[J].食品科技.2018
[2].董婷,刘玉兰,陈园顺,张振山,方哲应.脱酸米糠毛油品质对吸附脱色综合效果的影响[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4
[3].董婷.脱酸米糠油质量对吸附脱色综合效果的影响[D].河南工业大学.2014
[4].岳鹏,杨朝合,胡永庆,李春义.环烷酸在Brnsted酸位吸附脱酸机理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1
[5].唐晓东,陈亮,贾艳秋,郭巧霞,严燕.直馏柴油碱洗-吸附分离脱酸技术的实验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0
[6].胡翠翠.植物油吸附脱酸工艺及其吸附剂的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09
[7].胡翠翠,齐玉堂.碱性吸附剂稳定性及其在菜籽油脱酸中的吸附平衡作用[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9
[8].毛满意,夏明桂,何精平,成功.中间基润滑油基础油的脱氮与吸附脱酸[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8
[9].胡翠翠,齐玉堂.碱性吸附剂稳定性及其在油脂脱酸中吸附平衡作用[J].粮食与油脂.2008
[10].黄显慈.大豆油吸附脱酸法[J].粮食加工.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