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光谱论文-李丹阳

甲醇光谱论文-李丹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甲醇光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差谱方法,水光谱组学,关键质量参数

甲醇光谱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阳[1](2019)在《近红外水光谱组学用于发酵过程生物量、甘油、甲醇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生物制药行业的迅猛发展。抗体药物作为生物制药行业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发酵过程生产的抗体药物其质量和产量会受到发酵过程中一些关键参数的影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监测。在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过程中,第一阶段中生物量的增长和甘油的消耗对于选择诱导时间至关重要,准确的选择对数生长期,在生产中可以节约更多的能源和时间,有利于得到足够数量的代谢旺盛的酵母细胞。在第二阶段,甲醇作为启动子,合适的浓度举足轻重,甲醇浓度过低会导致细胞溶解、分泌的蛋白难以聚合。反之,甲醇浓度过高则会抑制细胞增长和蛋白表达,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以上3个参数进行测定和控制。而在参数测定的过程中有两个困难需要克服,一是由于发酵液的复杂性和菌体的扰动,所以光谱的质量需要提高。为此,本研究引入了差谱方法的概念,先前研究已经证明差谱法的优越性,本文对比了减去同一张溶剂法、依次相减法和最小面积法,以便能最大程度提高光谱的质量。二是甘油、甲醇含量比较低,近红外光谱技术属于二级方法,故本研究引入了水光谱组学的概念。水光谱组学可利用扰动要素对水的光谱的影响,实现对其它物质的监控,这已成功应用于监测低浓度的蛋白质、糖等,该技术为准确监测甘油、甲醇含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简单体系考察了差谱法和水光谱组学的可行性,而后将其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引入到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过程中生物量、甘油、甲醇的测定过程中,进一步探究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差谱法、水光谱组学在其发酵过程中的可行性。本文具体内容如下:(1)叁种不同差谱方法的研究。本章研究中利用Antaris II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对叁种差谱法(减去同一张溶剂法、依次相减法、最小面积法)在甲醇-水溶液简单体系中的优越性进行了探究,以便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光谱的质量。首先,配制0.1-2.5%(v/v)的甲醇-水溶液,间隔0.1%,分直接稀释和梯度稀释,一式两份,共100个样品,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借助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中的回归系数考察了直接稀释法和梯度系数法两种溶液配制方法,结果显示这两种溶液配制方法无显着性差异,对模型的准确度影响不大。在直接稀释基础上考察了上述叁种差谱方法,以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RMSECV)值为主要评判标准,结果显示依次相减差谱法建模效果最佳,面积最小法次之,最差的是减去同一张光谱法,但是仍然比传统的3张光谱取平均建模法的RMSECV值低50%左右。(2)水光谱组学用于毕赤酵母发酵过程的可行性研究。本研究考察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水光谱组学对甲醇-培养基(yeast extract peptone dextrose,YPD、、luria-bertani,LB、yeast extract peptone ethanol glycerin,YEPG)体系中甲醇含量测定的可行性。首先,实验室条件下利用直接稀释法配制甲醇浓度范围在0.1-2.5%(v/v)之间的甲醇-培养基(YPD、LB、YEPG)溶液,间隔0.1%,每种培养基有25个样品。其次,选择12个水基质坐标(water matrix coordinates:WAMACS,7149 cm--1、7082 cm--1、6954 cm-11、6940 cm-11、6900 cm-1、6871 cm--1、6836 cm--1、6773 cm--1、6702 cm--1、6667 cm--1、6509 cm--1、6400 cm-1),通过雷达图反应甲醇的存在对水光谱的影响。结果显示即使甲醇的加入量是0.1%,仍可以对原溶液的吸光度产生影响。然后,利用PLSR建立了水光谱组学用于低含量甲醇测定的回归分析模型。以甲醇-YPD溶液为例,最佳模型的RMSEC、RMSECV、RMSEP、Rc2、Rcv2和Rp2值分别是0.014%,0.03 8%,0.047%,1.000,0.997,0.999。甲醇-LB培养基和甲醇-YEPG培养基得到的结果和上述的结果均类似,结果证明水光谱组学可以用于甲醇含量的测定,为低含量甲醇的测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3)毕赤酵母发酵过程关键参数:生物量、甘油、甲醇的测定。本研究将上述得到的结论用于巴斯德毕赤酵母实际发酵过程中关键质量参数:生物量、甘油、甲醇含量的测定。首先在摇瓶水平上分别平行4次试验(第一阶段)、5次试验(第一阶段),从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过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取100个和110个样品,其中第一阶段的样品包含了生物量和甘油含量的变化,第二阶段的样品包含了甲醇含量的变化。这叁者的一级数据分别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甘油含量测定试剂盒、气相色谱法测得。在建模之前,分别对异常点的剔除、数据集划分和光谱预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最终,生物量最佳的LWR模型的RMSEC、RMSECV、RMSEP、Rc2、Rcv2、Rp2值分别是0.0615、0.105、0.101、0.994、0.982、0.980;甘油的LWR模型的RMSEC、RMSECV、RMSEP、Rc2、Rcv2、Rp2值分别是0.243、1.037、0.765、0.997、0.951、0.963;甲醇的PLSR模型的RMSEC、RMSECV、RMSEP、Rc2、Rcv.2、Rp2值分别是0.128、0.141、0.149、0.924、0.907、0.852;这叁个模型可以实现快速、准确地对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过程中生物量、甘油和甲醇的定量检测。本论文的创新点包括:(1)本研究首次选择了12个WAMACS,用于反应甲醇对水光谱的影响,考察了水光谱组学用于发酵过程中的可行性。(2)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差谱法和水光谱组学用于测定发酵过程中关键质量参数(生物量、甘油、甲醇)的NIR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杨红[2](2018)在《紫外荧光光谱法测定甲醇燃料中的总硫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紫外荧光光谱法对甲醇燃料样品中总硫含量的测定。通过建立标准曲线和对M30、M85甲醇燃料样品的测定,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没有基质干扰,适用于批量甲醇燃料总硫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大众标准化》期刊2018年08期)

陈勇,张亚文,董丽华,陈世兰[3](2018)在《荧光标记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在甲醇水溶液中构象变化的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甲醇混合溶剂中,通过光物理技术考察了荧光标记的聚N, N-二乙基丙烯酰胺(PDEA/ACE)随温度导致其构象的光谱变化.结果表明,当甲醇物质的量比<15%时,随着温度的升高,PDEA/ACE构象发生了由蜷缩球到柔顺伸展的无规线团转变,呈现温敏性,且其溶液的低临界相转变温度(T_(LCS))随溶剂中甲醇物质的量比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在甲醇的物质的量比<20%时,随着溶剂中甲醇的增加,高分子链保持伸展的柔顺无规线团构象;当甲醇的物质的量比>20%时,构象不再发生变化;疏水平衡是导致高分子链发生构象转变的本质原因,溶剂化层的改变影响构象的变化;发现了瑞利倍频散射现象与溶液相变的相关性,并利用其强度变化来研究溶液中聚合物的构象变化和表征T_(LCS),利用紫外光谱中透光率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观测时只能观察到温敏聚合物水溶液发生的部分相变,而利用光密度和荧光技术则能完整地观察到全过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刘涛,尹慧君,闫凯,陆希峰[4](2018)在《探究拉曼光谱合成技术及其在甲醇汽油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突破拉曼光谱在分析方面应用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一种拉曼光谱合成技术,主要利用了拉曼光谱现行迭加原理,从而解决了拉曼光谱在建模过程中,难以获得实验数据等。(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钟升辉,程南南,伍建琼,严维山[5](2018)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甲醇中钠镁钾钙铁铜锌》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硝酸溶解样品,控制雾化气流速为1.0 L/min,选择Na 589.592、Mg 280.270、K 766.490、Ca 396.847、Fe 259.940、Cu 324.754、Zn 202.548作为分析线,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甲醇中钠、镁、钾、钙、铁、铜、锌的方法。在选用的最佳光谱线和合适的工作条件下测定,方法检出限为11~35μg/L。采用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分析,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8%~9.32%,加标回收率为95%~103%,实验方法测得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8年03期)

陈勇,张亚文,董丽华,陈世兰[6](2017)在《荧光标记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在甲醇水溶液中构象变化的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甲醇-水混合溶剂中,通过光物理技术考察了荧光标记的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PDEA/ACE)随温度导致其构象的光谱变化。结果表明:(1)当甲醇浓度小于15 mol%时,随着温度的升高,PDEA/ACE构象发生了由蜷缩球到柔顺的伸展的无规线团转变,呈现温敏性,而且其溶液的低临界相转变温度(TLCS)随溶剂中甲醇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在甲醇浓度为20 mol%以下时,随着溶剂中甲醇比例的增加,高分子链保持伸展的柔顺无规线团构象;(2)当甲醇浓度大于20 mol%时,它们的构象不再发生变化;疏水平衡是导致高分子链发生构象转变的本质原因,溶剂化层的改变影响构象的变化;(3)观察到了瑞利倍频散射现象与溶液相变的相关性,并利用其强度的变化来研究溶液中聚合物的构象变化和表征TLCS,利用紫外光谱中透光率随着温度的变化的只能观察到温敏聚合物水溶液发生的部分相变,而利用吸光度和荧光技术则能完整地观察到全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李刚,张冰冰,孔祥涛,蒋述康,江凌[7](2017)在《叁甲胺-甲醇混合体系中性团簇的IR-VUV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能源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中,对大气颗粒物污染(如PM2.5等)研究的最大难点是对其来源和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机制的了解。有机气溶胶占大气细粒子总量的20-50%,它们直接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由于其化学成分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实时分析仪器,目前人们还不十分了解这些有机颗粒物在大气中非均相反应的过程。大气中胺类物质叁甲胺的含量相对较多,在大气气溶胶的形成和转化过程扮演者重(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18)

谈宏莹,郑德忠,李雪,徐正侠[8](2016)在《太赫兹光谱法和GA-BP在甲醇浓度检测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常温常压下,利用光电导天线式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和自行设计的气室,在0.1~3.0THz范围内对甲醇气体进行太赫兹时域光谱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甲醇气体在1.0~3.0THz没有明显的吸收峰,但是在0.1~1.0THz波段存在明显的吸收峰。为了准确测定甲醇气体的浓度,根据甲醇气体在0.1~1.0THz范围内的15处不同的位置处的特征吸收峰强度和甲醇气体浓度的关系,对十五组不同浓度的甲醇气体进行检测,获得了在特征吸收峰处的差异曲线。基于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的函数逼近特点,并利用遗传算法(GA)收敛速度较快,不宜陷入局部极值的优点,采用GA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的权值和阈值,构建了以预测甲醇浓度为目的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适用于体积浓度范围为0.028 3~0.424 6m3·L-1的甲醇的浓度预测,两组样本的平均相对标准误差为1.7%,平均回收率为98%,神经网络误差精度10-1,实测值与期望值的相关系数为0.996 77,基本达到理想预测结果。本成果不仅获得了甲醇气体在太赫兹频段的实验数据,而且发现太赫兹时域光谱法和GA-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检测甲醇气体的体积浓度,为检测甲醇气体浓度提供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11期)

黄志鸿[9](2016)在《基于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法甲醇柴油品质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资源日益匮乏,寻求内燃机石油产品替代燃料受到各国重视。甲醇柴油是一种重要的新型柴油替代燃料,得到了世界各国研究学者的广泛开发和研究。然而,甲醇柴油品质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其在国内的推广使用,对甲醇柴油品质的检测至关重要。本文用甲醇柴油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采用了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叁种光谱技术,对甲醇柴油的甲醇含量、粘度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以寻求一种简便、快速、环保的甲醇柴油品质检测方法及准确可靠的定量检测模型,为我国甲醇柴油的推广和品质的监管提供参考的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甲醇柴油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甲醇柴油的甲醇含量、粘度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并比较了平滑、基线校正、多元散射校正、归一化和原始光谱等五种预处理方法的效果,并对甲醇含量、粘度指标的不同回归校正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证明:多元散射校正的甲醇含量和粘度全交互验证PLS模型预测效果均是最适宜的;在建立的甲醇含量指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支持向量机(SVM)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叁种数学模型中,LS-SVM模型的预测效果是最佳的;对粘度而言,建立的主成分回归(PCR)、PLS与LS-SVM叁种模型中,LS-SVM模型的预测效果也是最好的。2.利用中红外光谱法对甲醇柴油的甲醇含量、粘度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并比较了平滑、基线校正、多元散射校正、归一化和原始光谱等五种预处理方法的效果,并对甲醇含量、粘度指标的PCR、PLS和LS-SVM叁种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证明:基线校正的甲醇含量和粘度PLS模型预测效果均是最适宜的;经过基线校正处理后的光谱数据,甲醇含量和粘度的LS-SVM模型均是最佳的。3.利用拉曼光谱法对甲醇柴油的甲醇含量、粘度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采用并比较了平滑、基线校正、多元散射校正、归一化和原始光谱等五种预处理方法的效果;然后,选择用最佳的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光谱数据作为输入,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对其进行变量的筛选,并建立了PLS、SPA-PLS和SPA-LSSVM叁种预测模型,比较其预测效果。结果证明:多元散射校正(MSC)的甲醇含量和粘度的PLS模型预测效果均是最佳的;甲醇含量和粘度的MSC-SPA-PLS模型均优于MSC-PLS模型,说明SPA筛选算法作为变量提取方法的有效性;甲醇含量和粘度的MSC-SPA-LSSVM模型取得较高的精度,预测效果最佳。4.综上所述,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叁种检测方法对甲醇柴油甲醇含量和粘度检测是可行的,都取得了很高的检测精度,能够达到实际工业检测标准。其中,近红外光谱法检测效果是最好的。本研究中,非线性LS-SVM模型得到较好的预测效果,获得较高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6-06-30)

肖雪,赵南京,于绍慧,马明俊,杨瑞芳[10](2016)在《西维因在甲醇-水二元混合溶剂中的叁维荧光光谱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的广泛使用对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维因作为一种重要的广谱高效杀虫剂在很多地表水中残留,了解和掌握西维因在环境中的光谱特性及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西维因的激发-发射叁维荧光光谱特性,通过改变甲醇-水二元混合溶剂中甲醇的体积比,探讨了不同体积比的甲醇-水混合溶剂对西维因叁维荧光光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维因的特征荧光光谱峰为单峰,西维因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范围分别处于:244~304和300~350nm,最大激发/发射峰位置分别位于280和335nm。随着甲醇-水二元混合溶剂中甲醇含量的增加,西维因的叁维荧光光谱未出现明显位移,但是荧光光谱强度随甲醇含量的增加出现了非线性的变化,这主要与二元混合溶剂自身独特的性质有关。(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06期)

甲醇光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紫外荧光光谱法对甲醇燃料样品中总硫含量的测定。通过建立标准曲线和对M30、M85甲醇燃料样品的测定,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没有基质干扰,适用于批量甲醇燃料总硫含量的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醇光谱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丹阳.近红外水光谱组学用于发酵过程生物量、甘油、甲醇含量的测定[D].山东大学.2019

[2].杨红.紫外荧光光谱法测定甲醇燃料中的总硫含量[J].大众标准化.2018

[3].陈勇,张亚文,董丽华,陈世兰.荧光标记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在甲醇水溶液中构象变化的光谱[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刘涛,尹慧君,闫凯,陆希峰.探究拉曼光谱合成技术及其在甲醇汽油分析中的应用[J].当代化工研究.2018

[5].钟升辉,程南南,伍建琼,严维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甲醇中钠镁钾钙铁铜锌[J].浙江化工.2018

[6].陈勇,张亚文,董丽华,陈世兰.荧光标记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在甲醇水溶液中构象变化的光谱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7].李刚,张冰冰,孔祥涛,蒋述康,江凌.叁甲胺-甲醇混合体系中性团簇的IR-VUV光谱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2017

[8].谈宏莹,郑德忠,李雪,徐正侠.太赫兹光谱法和GA-BP在甲醇浓度检测的应用(英文)[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9].黄志鸿.基于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法甲醇柴油品质检测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

[10].肖雪,赵南京,于绍慧,马明俊,杨瑞芳.西维因在甲醇-水二元混合溶剂中的叁维荧光光谱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标签:;  ;  ;  ;  

甲醇光谱论文-李丹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