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激光清边,工艺参数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秦应雄[1](2019)在《1064 nm MOPA激光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清边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 064 nm MOPA光纤激光器对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工序中的激光清边工序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激光器脉冲宽度、填充线间距、扫描速度等工艺参数对加工效果的影响。在脉冲宽度100 ns,重复频率80 kHz,填充线间距35μm,输出功率比100%,扫描速度3 500 mm/s,光斑交迭比w_x=0.83,w_y=0.88的参数下,获得了清边区表面理想,电阻值>1 000 MΩ的良好清边效果。(本文来源于《应用激光》期刊2019年02期)
李娟,冯国林[2](2018)在《非晶硅/非晶硅锗双结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拓宽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尽可能地把光能转化为电能,提高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利用电池的迭层技术,对双结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进行数学物理建模,运用半导体数值分析的方法和AMPS-1D软件对薄膜电池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非晶硅/非晶硅锗双结顶电池和底电池本征层的厚度分别为300 nm和2000 nm时,电池效率最大为14. 46%.此结果对电池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为实验提供理论指导,为实验制备提供最佳参数设置.(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唐鹿,薛飞,郭鹏,罗哲,李旺[3](2018)在《氢退火的BZO前电极对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B掺杂的ZnO(BZO)薄膜,通过氢退火对BZO进行处理,然后作为前电极进行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氢气气氛下退火后,BZ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基本无变化,但Hall迁移率显着提高,这使得BZO薄膜的导电能力提高;当采用厚度较小、透光率较高的BZO薄膜进行氢退火后作为前电极结构时,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提高0.3~0.4mA/cm~2,电池的转化效率提高0.2%。实验结果可为通过优化前电极结构来提高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钟全[4](2018)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激光刻线工艺研究及设备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目前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人类不断的在寻找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太阳能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因此,研究和开发低廉、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成为当务之急。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因其弱光效应好、光吸收系数大、生产成本低、适于大面积生产等优点,已成为太阳能电池家族中的重要一员。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一项重要工艺是激光刻线工艺,激光刻线工艺直接影响着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本文首先对激光刻线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分析激光刻线产生的寄生电阻对电池功率的影响;优化了激光刻线工艺参数并获得了最佳激光刻线工艺参数;重点研究了负极边小电池对电池功率的影响并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工艺和设备优化减小了太阳能电池的死区面积。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寄生电阻对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影响: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随串联电阻增大而降低,随并联电阻增大而升高。进而分析了激光刻线对太阳能电池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影响。2.探索了一次激光P1、二次激光P2、叁次激光P3、以及激光扫边P4的最优激光工艺参数。并进行了工艺验证:最大功率达到73W,转换效率9.7%以及填充因子0.728。3.提出了P1刻绝缘线的工艺来替代P2上料前人工粘贴掩膜胶带工艺,并进行了工艺验证和比较,两种工艺下电池功率差异不大,P1刻绝缘线工艺的电池功率略微比掩膜工艺高。导入P1刻掩膜工艺使生产成本降低。4.研究了负极边小电池对电池功率的影响:负极边小电池会降低电池的整体功率。导入了新工艺:P2、P3负极边最后一条激光刻线不刻,使负极边小电池无效。并进行了工艺验证:电池功率提升了1.2W以上,P2、P3的生产节拍也提升了3~4s。5.优化死区面积提升了电池功率,通过工艺优化减小P1线宽以及设备优化减小P1-P2和P1-P3刻线线距,使死区面积共减少了30μm。并进行工艺验证:电池功率提升了0.26W,电池组件平均功率超过了74.5W,转化效率超过了10%。(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10)
范闪闪,杨彦斌,于威,傅广生[5](2016)在《非晶/微晶相变区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非晶/微晶相变区硅基薄膜的微观结构、光电特性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稳定优质的宽带隙初始晶硅薄膜处于非晶/微晶相变区的非晶硅一侧,其相比于非晶硅具有更高的中程有序性和更低的光致衰退特性.低缺陷密度的窄带隙纳米晶硅薄膜处于非晶/微晶相变区的微晶硅一侧,有效钝化的纳米硅晶粒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较好的长波响应特性.基于上述相变区硅薄膜材料的迭层电池已经达到13.6%的稳定转换效率.掺锗制备的硅锗薄膜可进一步降低薄膜的带隙宽度,引入相变区硅锗合金薄膜后,叁结迭层电池初始效率已经达到16.3%,四结迭层太阳能电池理论效率可以超过20%.(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陈宇[6](2016)在《可用于可穿戴设备的透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可用于可穿戴设备屏幕表面的透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采用激光刻蚀高密度微纳光通道阵列、TCO薄膜作为透明导电背电极,并减薄I层厚度来提升光线透过率。实验表明随着光刻密度增加或I层厚度的减少,光电转换效率会降低,光线透过率会增加,当I层厚度300nm,光刻孔隙直径30m,阵列间隔55m以内时,可获得50%以上的透过率(最高59%)和2.5%以上的光电转化效率(最高3%)。(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6年13期)
张立业,张忠义,孔祥薇,秦晓婷,敖琛[7](2016)在《Eu(DBM)_3phen配合物提高非晶/微晶迭层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微晶迭层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紫外光响应低,而下转换发光材料Eu~(3+)配合物可以有效的将紫外光转换到电池响应高的可见光区,本研究将Eu~(3+)配合物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通过旋涂的方法在非晶/微晶迭层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表面形成一层光转换膜,研究了光转换膜及对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当Eu~(3+)配合物浓度为3%时光转换膜的光学性能最佳,且对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绝对值提高量最大为0.1%。本次研究为Eu~(3+)配合物应用于非晶/微晶迭层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案。(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6年05期)
陈宇[8](2016)在《一种用于BIPV的半透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种半透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采用高导电性能的透明银(Ag)薄膜和TCO薄膜组成透明的背电极代替了普通的不透明铝背电极,通过ZnO/TiO_2薄膜组成复合增透膜提升入射光能,弥补透明背电极的背反射减弱问题。实验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厚度为10~15 nm的银薄膜与200~300 nm厚度AZO薄膜为透明背电极,采用厚度为65 nm的ZnO薄膜和50 nm的TiO_2薄膜为增透膜,制备的电池样品平均输出功率为39.76 W,透光率为20.17%,对比相同电池工艺的传统半透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有效地减少了光损失,提高了电导率。(本文来源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范国鹏[9](2016)在《银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银纳米颗粒(AgNPs)的制备以及形貌和光散射性能的表征。金属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效应是一种提高薄膜硅电池陷光的有效方式。我们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将银溅射到不锈钢衬底上,从而形成银纳米薄膜层。然后对其进行退火处理,通过高温引发银纳米薄膜进行自组装形成银纳米颗粒阵列。这种方法制作工艺简单,可靠性和重复性好,可以使用已有的电池制备工艺和设备,成本很低,是制备金属纳米颗粒的有效方法。我们通过改变退火温度和银纳米层的厚度来调节银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貌,从而控制其等离子体效应对光散射的增强效果,使其增强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第二部分为将银纳米颗粒应用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背电极上,从而使电池的效率提高。通过调控不同退火温度和不同银纳米层厚度条件下制备的银纳米颗粒背反射器,并在背反射器上沉积了p-i-n单结结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从而能够从短路电流密度(Jsc)和光电转换效率(Eft)等电池性能参数来比较哪种退火工艺能够更好的增加背反射器的陷光效应。与镜面银背反射器的电池相比较,等离子体背反射器的电池可以在保持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不变的情况下,将短路电流从10.68 mA/cm2提高到14.49 mA/cm2,显着提高了3.81 mA/cm2。实验中嵌入背电极自组装的银纳米颗粒可以达到对光较强的散射以及较低的寄生吸收效应,因而产生优良的陷光效率。等离子体背反射器能在600~1100 mnm的波谱范围提供高达70%的漫反射率。等离子背反射器的高性能是由于在自组装技术的改进,得到一个粗糙度较高的背反射器表面以及理想银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分布。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表征发现,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或者银纳米层厚度的增加,银纳米颗粒的尺寸会逐渐增大。(2)通过等离子体背反射器漫反射表征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散射性能会在某一温度下有最优值。(3)通过对等离子体电池的性能参数比较,确定了最佳退火工艺,发现退火温度为300℃,银纳米层厚度为15 nm时电池性能最佳,电池的短路电流达到14.49 mA/cm2,效率为8.89%。(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黄建华,刘怀周[10](2016)在《ITO/BZO复合薄膜制备及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法在沉积ITO薄膜的玻璃衬底上制备了硼掺杂氧化锌(BZO)薄膜,研究了ITO缓冲层对ITO/BZO复合薄膜表观形貌、导电性能和光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ITO/BZO薄膜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结果表明,以ITO作为缓冲层来沉积BZO薄膜,有利于BZO晶粒尺寸的长大,并可以显着提高BZO薄膜的导电能力。ITO/BZO复合薄膜具有相对较高的导电能力和光学透光率,应用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时转化效率提高0.20%。(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拓宽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尽可能地把光能转化为电能,提高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利用电池的迭层技术,对双结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进行数学物理建模,运用半导体数值分析的方法和AMPS-1D软件对薄膜电池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非晶硅/非晶硅锗双结顶电池和底电池本征层的厚度分别为300 nm和2000 nm时,电池效率最大为14. 46%.此结果对电池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为实验提供理论指导,为实验制备提供最佳参数设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论文参考文献
[1].李勇,秦应雄.1064nmMOPA激光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清边工艺研究[J].应用激光.2019
[2].李娟,冯国林.非晶硅/非晶硅锗双结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模拟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
[3].唐鹿,薛飞,郭鹏,罗哲,李旺.氢退火的BZO前电极对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J].发光学报.2018
[4].钟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激光刻线工艺研究及设备优化[D].电子科技大学.2018
[5].范闪闪,杨彦斌,于威,傅广生.非晶/微晶相变区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陈宇.可用于可穿戴设备的透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J].电子测试.2016
[7].张立业,张忠义,孔祥薇,秦晓婷,敖琛.Eu(DBM)_3phen配合物提高非晶/微晶迭层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研究[J].稀土.2016
[8].陈宇.一种用于BIPV的半透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6
[9].范国鹏.银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6
[10].黄建华,刘怀周.ITO/BZO复合薄膜制备及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应用[J].人工晶体学报.2016
标签: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激光清边; 工艺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