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铁皮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德国人,经典影片,好莱坞影片,戛纳电影节,商业大片,上海电影译制厂,奥斯卡,科幻片,轻喜剧,斯图加特
铁皮鼓论文文献综述
赵海博[1](2019)在《德国电影面对好莱坞冲击艰难求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说到德国电影,你会想到什么?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中国人来说,对德国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英俊少年》《铁皮鼓》等经典影片上。在人们只能通过译制片来观赏外国电影的年代,这两部风靡中国的德国电影,构建起了国人对于德国电影最初并且延绵至今的印象。回顾二战后(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8-01)
顾若言[2](2019)在《格拉斯《铁皮鼓》中小市民人性及伦理异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皮鼓》以小家庭为单位呈现了小市民社会的缩影,展现了被异化的人性与伦理。小说通过对小市民社会的描绘,映射了同时期病态的德国社会,揭示了纳粹得以滋生壮大的社会根源。本文结合马克思伦理思想及弗洛姆人性异化论,分析《铁皮鼓》中小市民社会畸形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方式,从而理解作品中深刻的历史反思主题。(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5期)
李双双[3](2018)在《影片《铁皮鼓》叙事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编自君特·格拉斯的原着小说,电影《铁皮鼓》在电影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电影以德国从19世纪末直到二次大战结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采用了多种具有开创意义的叙事方式。本文就此电影的叙事方法进行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8年22期)
君特·格拉斯[4](2018)在《《铁皮鼓》》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从地窖的台阶上摔了那一跤以后不久,便获得了一种本领,那便是敲击儿童玩的铁皮鼓,使我同成年人之间保持一段必要的距离。差不多与此同时,我还获得了一副嗓子,使我可以保持在非常高的音域上,用颤音歌唱、尖叫,或者像尖叫似的歌唱。这样一来,再没有人敢把我的鼓拿走,尽管鼓声使他们震耳欲聋;因为只要他们拿走我的鼓,我就叫喊,而我一叫,值钱的东西便被震碎:我能够用歌声震碎玻璃,用叫声打破花瓶;我的歌声可以使窗玻璃碎裂,让房间里灌(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学》期刊2018年07期)
黄晓晨[5](2018)在《论《铁皮鼓》中的斯卡特牌游戏》一文中研究指出游戏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游戏所生成的特殊空间,打破了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为参与游戏之人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但这一空间又始终被包裹在"真实"的社会文化大框架之中。"玩游戏"这个行为,让游戏空间和现实空间产生了交集,其中表现出的变化、冲突、失衡、平衡,也使得游戏行为具有了一种生产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格拉斯小说《铁皮鼓》中玩斯卡特牌的场景分析,论证游戏既超越日常秩序,又对日常秩序进行着维护和重构,并展示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个体经验与社会框架之间的交互关系,是游戏在这其中的文化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德语人文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慕蔷薇[6](2018)在《启蒙观视角下《铁皮鼓》的主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十七十八世纪以来,启蒙常以文学为依托,努力将人从宗教的束缚和愚昧无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作为在二战中成长的一代,君特·格拉斯不断强调自己启蒙者的身份。本文从格拉斯西西弗斯式的启蒙观出发,立足文本,结合第叁帝国时期的历史,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探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1期)
史雯绮[7](2017)在《接受美学视角下《铁皮鼓》魅力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聚焦于文学作品与读者关系的文学理论,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在文本中的参与性。其代表人物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叙述文本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它能召唤读者与文本互动。一部优秀的作品其魅力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个召唤结构推动读者接受文本。一直以来,学者们主要从作家、作品角度对《铁皮鼓》进行分析和阐释。较少学者结合读者研究该文学作品。君特·格拉斯谈及创作时,多次表示他对读者寄予厚望,重视读者的参与性。接受美学为这一命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以《铁皮鼓》文本为分析对象,结合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从小说背景和文本入手,考察《铁皮鼓》为读者创造的接受条件。在背景层面,笔者旨在分析小说中二战、流浪汉题材的时代效应和否定规范对读者产生的召唤效应。在文本层面,重点探讨小说中空白、否定、不确定的人物与事件,分析它们向读者发出参与文本的召唤作用。本文对《铁皮鼓》的魅力探源并非单方面探讨接受条件,而是探究其如何发出召唤,使读者接受小说。从而得出,文本召唤读者接受的潜在力量正是小说《铁皮鼓》持久魅力的源头所在。(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12-08)
邓楚婕[8](2017)在《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铁皮鼓》的艺术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铁皮鼓》改编自同名长篇小说。影片以史诗般的恢宏格局,用颇具黑色幽默色彩的镜头,展现了二战前后德国社会的众生相。影片以一个"侏儒"的颠簸奇遇和独特视角,使用大量的夸张和隐喻来揭示二战时期德国整个民族的历史,抨击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丑陋,用荒诞的剧情控诉纳粹的罪恶,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7年22期)
薛佳[9](2017)在《历史的反思——从视听角度谈影片《铁皮鼓》的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每种艺术形式都有与之对应的艺术语言,影视艺术也不例外,本文旨在从基本的视听元素入手,探索影片《铁皮鼓》在视听方面的特色,从运动镜头、声音、视觉元素的象征与隐喻叁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论文资料,发现多数的研究者通常热衷于从叙事伦理、小说对比等角度对影片进行探讨,而以视听角度作为出发点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相对于视听语言这一领域,从实践上讲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经验,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经典影片进行视听方面的探索,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电影视听语言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参考,以推动电影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21期)
赵静[10](2017)在《奥斯卡的乌托邦世界——《铁皮鼓》主人公的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代小说典型之作,《铁皮鼓》塑造了畸形人奥斯卡这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奥斯卡眼中荒谬的世界的批判以及对奥斯卡本身"邪恶与荒诞"的隐性批判,从五个方面解构了理想的乌托邦世界中个人所具有的特质。(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24期)
铁皮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铁皮鼓》以小家庭为单位呈现了小市民社会的缩影,展现了被异化的人性与伦理。小说通过对小市民社会的描绘,映射了同时期病态的德国社会,揭示了纳粹得以滋生壮大的社会根源。本文结合马克思伦理思想及弗洛姆人性异化论,分析《铁皮鼓》中小市民社会畸形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方式,从而理解作品中深刻的历史反思主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皮鼓论文参考文献
[1].赵海博.德国电影面对好莱坞冲击艰难求索[N].文汇报.2019
[2].顾若言.格拉斯《铁皮鼓》中小市民人性及伦理异化探析[J].名作欣赏.2019
[3].李双双.影片《铁皮鼓》叙事浅析[J].中国报业.2018
[4].君特·格拉斯.《铁皮鼓》[J].福建文学.2018
[5].黄晓晨.论《铁皮鼓》中的斯卡特牌游戏[J].德语人文研究.2018
[6].慕蔷薇.启蒙观视角下《铁皮鼓》的主题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8
[7].史雯绮.接受美学视角下《铁皮鼓》魅力探源[D].湘潭大学.2017
[8].邓楚婕.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铁皮鼓》的艺术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7
[9].薛佳.历史的反思——从视听角度谈影片《铁皮鼓》的艺术特色[J].明日风尚.2017
[10].赵静.奥斯卡的乌托邦世界——《铁皮鼓》主人公的特质[J].长江丛刊.2017
标签:德国人; 经典影片; 好莱坞影片; 戛纳电影节; 商业大片; 上海电影译制厂; 奥斯卡; 科幻片; 轻喜剧; 斯图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