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籽性状论文-陈芳,魏金涛,杨雪海,赵娜,张巍

油菜籽性状论文-陈芳,魏金涛,杨雪海,赵娜,张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菜籽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菜籽,生长性能,屠宰性状,血液生化指标

油菜籽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魏金涛,杨雪海,赵娜,张巍[1](2016)在《全混合日粮中油菜籽添加水平对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状、血液生化指标及肉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中不同油菜籽添加水平对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状、血液生化指标及肉质的影响,为油菜籽在山羊全混合日粮中的使用提供依据。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选取48只3月龄波尔公山羊(12.52±1.48)kg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2.5%,5.0%,7.5%油菜籽添加水平的全混合日粮,试验期90天。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水平油菜籽的添加均显着提高了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但不同添加水平间差异不显着(P>0.05)。另外,2.5%、7.5%油菜籽添加组血清甘油叁酯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不同油菜籽添加水平对波尔山羊增重、平均采食量无显着影响,但随着油菜籽添加量的增加,平均日增重有增加的趋势(P=0.065),且7.5%油菜籽添加组料肉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不同水平油菜籽添加对屠体重、屠宰率、内脏脂肪重、肝重、肾重、瘤胃重无显着影响(P>0.05),但均显着增加了瘤胃指数(P<0.05)。4)肉质方面,油菜籽添加对肉色、pH、失水率、熟肉率及肌肉粗蛋白、氨基酸组成、胆固醇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提高了肌间脂肪含量,且5.0%、7.5%油菜籽添加组高于2.5%添加组(P<0.05)。肌肉脂肪酸组成方面,2.5%油菜籽添加组C16:0、C17:1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0%、7.5%油菜籽添加组C17:0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和2.5%油菜籽添加组(P<0.05),5.0%油菜籽添加组C18:3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水平油菜籽添加C21:1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油菜籽在山羊全混合日粮中添加可增强机体脂代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山羊肉品质。添加水平达到7.5%时,对山羊牛长性能、屠宰性状、肝脏和肾脏功能无不良影响,并显着降低料肉比。(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1)

张莉[2](2010)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9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油菜601、双20-4、华双3号、高油605、中油821、鄂油长荚、中R-888、Tower和浙双72)作亲本,按完全双列杂交配置组合。2007年和2008年分别测定5个发育时期(分别为花后第15d、22d、29d、36d和43d)亲本、F_1和F_2油菜籽饼粕的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以及粗灰分含量。采用包括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基因主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各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规律。主要分析结果如下:1.油菜籽饼粕的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花后第43天含量均达到最大。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36天时其值达到最高值。不同年份或不同世代的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表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非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籽饼粕的品质性状同时受到了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并且不同发育时期控制油菜籽饼粕各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表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36d和43d、粗纤维含量在花后第15d和43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43d其表现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而其它发育时刻则主要受制于环境互作效应。在大多数发育时刻,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粗灰分含量均表现为以母体主效应为主。环境条件可以明显影响油菜籽发育过程中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表达,其中多数时刻蛋白质含量和粗灰分含量受母体互作效应的影响较大,而粗纤维含量则以胚互作效应为主。在不同的遗传效应上,各品质性状在发育过程中均表现为以加性效应为主,低世代选择育种可以取得明显效果。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油菜籽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粗灰分含量的多种遗传效应在各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以开花后第16~22d的表达量为最大。本研究还发现数量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新表达的净遗传效应有所不同,而且一些基因效应的表达存在着间断性表达的现象。油菜籽在多数发育时期具有明显的净环境互作效应,表明这些时期基因新表达的遗传效应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细胞质基因的表达在不同发育时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遗传率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粗灰分含量性状的总狭义遗传率较大,说明通过选择可以有效地改良这些饼粕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36d和43d、粗纤维含量在花后第15d和43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22d和43d以普通遗传率为主,其余发育时刻具有较高的互作遗传率;蛋白质含量和粗纤维具有较高的母体遗传率,而粗灰分含量在花后发育前期是以胚遗传率为主,后期以母体遗传率为主。故这些性状在花后43天的成熟期时选择较为稳定,根据母体植株性状的总体表现进行选择可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4.成熟期油菜籽饼粕各品质性状间不同遗传体系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粗纤维含量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而蛋白质含量与粗灰分含量、粗纤维含量与粗灰分含量这两对性状虽呈正相关,但未达显着水平。同一品质性状不同发育时刻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控制各品质性状表现的基因效应在各个发育时刻间的遗传相关性存在显着差异。胚显性相关和母体加性相关对于蛋白质含量和粗纤维含量不同发育时刻间的相关性均有重要作用。而粗灰分含量不同发育时刻间则是以胚加性相关和细胞质相关为主。不同遗传体系的环境互作相关对于菜籽饼品质性状不同发育时刻间的相关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整个发育阶段未检测到影响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间关系的胚加性相关和细胞质互作相关。5.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同时受到了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叁套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油菜饼粕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22d,粗纤维含量在花后第15d、22d和29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36d均表现为以胚优势为主,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15d和36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22d、29d和43d以细胞质优势为主,而粗纤维含量在多数发育时刻未发现细胞质优势,其余时刻各性状杂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母体优势。环境互作优势分析结果还表明,各性状在多数发育时期以母体互作优势为主。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均较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小。6.亲本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各性状在不同发育时刻的亲本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预测值差异较大,特别是各亲本的遗传效应在花后第15天和第22天时受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在不同亲本中,选用亲本中油821和鄂油长荚可提高后代蛋白质含量,油菜601的遗传效应可以明显降低杂种后代的粗纤维含量,亲本华双3号和中油821均可以用于提高粗灰分含量的品质育种。因此可以根据油菜品质育种的目标,分别选用合适的亲本用于改良菜籽饼粕的品质,可望取得更好的育种改良效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1-01)

涂进东,石云,吴建国,石春海[3](2009)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油菜籽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包括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基因效应的非条件和条件分析方法,研究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对油菜籽硫苷含量与其他品质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硫苷与蛋白质含量或脂肪含量间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可以利用条件分析的方法排除蛋白质含量或脂肪含量对硫苷的影响,进而深入分析硫苷和其它品质性状间存在的真实遗传相关性。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蛋白质含量对硫苷含量的影响后,条件硫苷与棕榈酸的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以及条件硫苷与亚油酸的基因型相关由非条件分析时的极显着负相关转为条件分析时的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而在排除脂肪含量对硫苷含量的影响后,条件硫苷与花生烯酸的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则由显着正相关转为极显着负相关;条件硫苷与芥酸、油酸或亚油酸间的一些相关性也由非条件分析时的极显着水平转为未达显着水平,说明蛋白质含量或脂肪含量的高低对硫苷与脂肪酸成分间的相关性有着明显的影响。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条件相关分量表明,当排除了蛋白质含量或脂肪含量的影响后,条件硫苷与脂肪酸成分成对性状间的条件相关分量会产生与非条件分析明显不同的结果,其中以胚加性主效应、细胞质主效应相关和母体加性互作相关等分量的变化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李云侠[4](2008)在《油菜角果重量和油菜籽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9个品种(油菜601(P_1)、双20-4(P_2)、华双3号(P_3)、高油605(P_4)、中油821(P_5)、鄂油长荚(P_6)、中R-888(P_7)、Tower(P_8)和浙双72(P_9))作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的方法配置杂交组合,测定了5个发育时期亲本和F_1两个世代的角果重量以及亲本、F_1和F_2叁个世代油菜籽的千粒重、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采用非条件和条件遗传模型以及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油菜角果重量的发育遗传规律以及油菜籽品质性状受胚、细胞质、母体植株遗传效应影响时的发育遗传规律;同一性状不同发育时刻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发育时期油菜籽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遗传率和杂种优势表现。分析结果表明,控制不同发育时期油菜角果重量表现的基因累加效应是以加性效应为主,仅在第22d时其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条件分析的结果表明,控制角果重量的基因在角果多数发育时期中均有新的表达,且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其中角果重量的净遗传效应表达量是以开花后第16~22d为最大。油菜籽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的遗传发育研究表明,二倍体胚、细胞质和二倍体母体植株在大多数发育时期中的基因表达可以明显影响这些油菜籽性状的发育,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也有明显差异。其中控制千粒重和含油量的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交替为主,但控制蛋白质含量表现的基因效应在5个不同发育时刻中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发育时刻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性状的表现是以母体遗传效应为主,含油量则是开花后第15d和29d以母体效应为主,第22d和43d以胚效应为主,第36d时则以细胞质效应为主。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发育时期基因表达的净遗传效应有所不同,但开花后第37~43d是控制千粒重性状表现的基因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而控制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性状的基因则以开花后第16~22d的表达量为最大。遗传率分析结果表明,角果重量在不同发育时刻均具有较高的狭义遗传率,低世代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育种效果;油菜籽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在多数发育时刻表现为母体遗传率为主,含油量在开花后第15d和29d表现为母体遗传率为主,第22d和43d表现为胚遗传率为主,第36d则主要表现为细胞质遗传率为主。这些结果说明来源于胚加性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的遗传率分量可以影响油菜籽性状的表现,且在不同发育时期中的作用有着明显差异。不同发育时刻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角果重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在不同发育时刻间的遗传相关性较为一致,各个发育时刻间都呈极显着正相关;千粒重、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性状的母体显性效应和胚显性效应在多数发育时刻存在着显着相关,但基本是前期呈显着负相关,后期呈显着正相关;控制千粒重、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表现的加性效应仅在少数时刻存在相关性或者相关性具有动态变化特点。在整个发育阶段都未检测到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性状的细胞质效应相关性,但在个别发育阶段中仍可检测到含油量性状的细胞质效应的相关性。不同发育时期千粒重与含油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未检测到第43d的千粒重与含油量之间的遗传效应相关系数外,其它不同发育时刻之间的各遗传效应的相关系数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其中千粒重与蛋白质含量间或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发育时刻达到显着水平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这说明对成对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可以达到同步改良的育种效果。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油菜角果重量性状上存在较为明显的群体平均优势,其中以中前期和成熟期时的表现最为明显。对于油菜籽性状而言,胚和母体杂种优势分析表明,胚杂种优势在第一个发育阶段可以降低千粒重,最后2个发育阶段则可提高千粒重;在大部分发育时期可以增加含油量,仅在发育后期可提高蛋白质含量;母体植株二倍体核基因引起的杂种优势会降低千粒重,增加含油量,但在发育前期会降低蛋白质含量,在发育后期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对不同发育时刻细胞质效应预测值的分析的结果表明,P_8和P_9的细胞质效应可以明显提高杂交组合的千粒重而P_1则会降低千粒重;P_3和P_4亲本的细胞质效应可以显着增加油菜籽含油量,而P_7、P_8和P_9亲本则会显着减少油菜籽含油量。P_1和P_9两个亲本的细胞质效应会显着降低第22d时油菜杂交组合的蛋白质含量,其它亲本的细胞质效应则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5-14)

张海珍[5](2004)在《油菜籽品质性状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8个油菜品种(油菜601、高油605、华双3号、云油8号、中油821、鄂油长荚、中R-888和Tower)作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的方法配置杂交组合,测定了两个环境条件下亲木、F_1和F_2种子的硫苷、含油量、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烯酸、芥酸和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受胚、细胞质、母体植株遗传主效应以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时的遗传规律、油菜品质性状间以及品质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亲本育种值和F_2杂种优势表现。 研究发现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除了受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主效应控制外,还明显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芥酸和硫苷含量以遗传主效应为主,含油量、蛋白质、棕榈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含量则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而控制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性状表现的遗传主效应与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相近。上述结果表明芥酸和硫苷含量的基因表达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比较稳定,而含油量、蛋白质、棕榈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的基因表达更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不同遗传体系中,芥酸和硫苷含量以母体遗传效应为主,其次为细胞质效应;含油量、蛋白质、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含量主要表现为母体效应为主;而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则以胚效应为主,其中亚油酸以胚加性为主、亚麻酸以胚显性为主。进一步分析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表明,控制含油量、蛋白质和花生烯酸含量性状的母体效应,以及控制亚麻酸含量的胚显性效应的表达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由于加性效应是可以在品质性状后代中累加的,而细胞质效应可以通过母体传递给后代,对于那些以加性效应和(或)以细胞质效应为主的性状,如芥酸、含油量、蛋白质、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通过早代选择可望取得较好效果。 硫苷、芥酸、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具有较高的狭义遗传率,且普通狭义遗传率要大于互作狭义遗传率。含油量、蛋白质、亚麻酸和花生烯酸含量等性状的互作狭义遗传率则相对较高,表明这些性状的遗传更易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在普通遗传率分量中,硫苷性状是以细胞质普通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为主,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等性状以胚普通遗传率为主;在互作狭义遗传率中,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芥酸性状是以细胞质互作遗传率和母体互作遗传率为主,亚麻酸是以胚互作遗传率为主,而花生烯酸以母体互作遗传率为主。 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表现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大多都达到显着水平,在该研究中油菜品质育种工作者可以在降低硫苷含量的同时增加脂肪酸(除花生烯酸)含量。另外,硫苷与油酸、棕榈酸与油酸、亚油酸或亚麻酸、花生烯酸与芥酸以及油酸与亚油酸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硫苷与芥酸、含油量与硫苷、蛋白质与硫苷、棕榈酸与芥酸、油酸与芥酸、亚油酸与芥酸、棕搁酸与花生烯酸、油酸与花生烯酸以及亚油酸与花生烯酸间有着显着的负相关,含油量与花生烯酸成对性状间存在着正向或负向相关,这些性状可以得到同时改良;同时改良硫普和花生烯酸,含油量与油酸、亚油酸或芥酸,蛋白质与油酸、亚油酸或芥酸等成对性状则比较困难。以上这些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对油菜品质性状间的间接选择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了油酸与二次分枝的基因型协方差外,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间的基因型协方差及表现型协方差都达到显着水平。芥酸与株高、有效分枝位、一次分枝、主序果数以及节数:硫营与株高、有效分枝位及节数;亚麻酸与每果粒数、株高、有效分枝位及主序果数等植株农艺性状的基因型协方差与表现型协方差为负值。含油量与节数:蛋白质与角果长度、每果粒数、二次分枝、主序长度及主序果数:棕搁酸与株高、有效分枝位、一次分枝、二次分枝、主序长度及主序果数;油酸与株高、有效分枝位、主序果数及节数;亚油酸与植株高、有效分枝位、一次分枝、二次分枝及节数;花生烯酸与除了二次分枝及节数等农艺性状间的基因型协方差表现达到正向极显着水平。因此,根据品质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可以通过选择农艺性状,达到间接改良有关油菜品质性状之目的。 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油菜601和Tower可以明显降低杂种后代的芥酸含量,华双3号和Towe:明显降低杂种后代的硫昔含量,油菜601和高油605等亲本可以明显增加杂种后代的含油量,高油605可以增加杂种后代的蛋白质含量,华双3号、中R一888和Tower能增加杂种后代的棕搁酸含量,华双3号、中油821和中R一888能增加杂种后代的油酸含量,华双3号对增加杂种后代亚油酸含量效果明显,油菜601、中油821、鄂油长荚和中R一888可以明显降低杂种后代的亚麻酸含量,中油821和Tower在增加杂种后代花生烯酸中效果明显。 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在所研究的9个品质性状中都不同?(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任玉玲[6](2004)在《油菜籽氨基酸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8个油菜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包括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二倍体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的分析了油菜籽(Brassica napus L.)苏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等营养品质性状受不同遗传体系影响时的遗传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油菜氨基酸性状同时受制于二倍体胚核基因、细胞质和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的遗传效应。其中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等性状主要受制于母体效应,而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则以细胞质效应为主,组氨酸含量以胚显性效应为主,丝氨酸含量受到胚核基因、细胞质和母体效应的影响几乎相等。方差分量表明,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性状均是以明显的加性效应和细胞质效应(V_A+V_C+V_(Am))为主;蛋氨酸、组氨酸和丝氨酸含量的遗传效应以显性效应(V_D+V_(Dm))为主。 2.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等性状的母体遗传率要大于胚遗传率或细胞质遗传率,而细胞质遗传率对于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和丝氨酸含量等性状的遗传则更为重要。 3.8个亲本的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遗传体系基因效应预测值表明Tower是可以明显增加杂种后代必需氨基酸含量的优良亲本,在提高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品质育种中可以加以利用。而中油821在杂种后代中则会明显降低多数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在非必需氨基酸中,可以发现中R-888亲本可以显着提高非必需氨基酸在油菜籽饼粕中的含量,是改良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较好亲本;而云油8号亲本会降低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含量等性状,是提高油菜籽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较差亲本。 4.除了未测到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性状的细胞质优势外,胚、细胞质和母体等杂种优势分量对于甘蓝型油菜13种氨基酸性状的表现均有较大作用。其中苏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总体表现是以负值为主,而赖氨酸含量则以正值为主。 5.油菜籽氨基酸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苏氨酸与蛋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蛋氨酸与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与苯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与异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与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与苏氨酸、缬氨酸,谷氨酸与亮氨酸,丝氨酸与苏氨酸,组氨酸与苏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甘氨酸与亮氨酸间的遗传相关正值均达到10%、5%或1%水平,说明育种可以同时提高上述油菜籽氨基酸的含量。蛋氨酸与赖氨酸,丝氨酸与缬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精氨酸与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甘氨酸,谷氨酸与赖氨酸的遗传相关负值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因此同时提高这些氨基酸含量的难度较大。其余的氨基酸间遗传相关均未达显着水平,表明仍有可能同时改良这些氨基酸性状。对于苯丙氨酸与异亮氨酸等以胚加性或胚显性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则需采用单粒选择为主;对于苏氨酸与蛋氨酸等以细胞质或母体加性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根据其母体植株油菜籽氨基酸性状的总体表现进行间接选择可以取得较好的同步改良效果。 6.甘蓝型油菜氨基酸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了蛋氨酸与粒重、缬氨酸与单产、苯丙氨酸与节数、亮氨酸与有效分枝位、赖氨酸与株高、谷氨酸与单产或株高的基因型协方差外,甘蓝型油菜13种氨基酸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间的基因型协方差都达到正值或负值显着水平。对于苏氨酸与单株角果数等达到基因型正相关的成对性状,利用这些性状间的相关性选择是有效的。而对于苏氨酸与角果长度等达到基因型显着负相关的成对性状,要达到同时改良农艺性状和油菜氨基酸性状的难度较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5-01)

张晔晖,赵龙莲,李晓薇,周学秋,严衍录[7](1998)在《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完整油菜籽叁种品质性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非破坏性测定完整油菜籽中油份、蛋白质和硫甙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1:分析光束直径对测量有明显的影响;直径越大,效果越好;2:该方法对蛋白质和硫甙含量测定效果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5,相对误差分别为2.1%和16.2%,有望应用于品质育种等生产实践中。(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油菜籽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采用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9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油菜601、双20-4、华双3号、高油605、中油821、鄂油长荚、中R-888、Tower和浙双72)作亲本,按完全双列杂交配置组合。2007年和2008年分别测定5个发育时期(分别为花后第15d、22d、29d、36d和43d)亲本、F_1和F_2油菜籽饼粕的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以及粗灰分含量。采用包括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基因主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各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规律。主要分析结果如下:1.油菜籽饼粕的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花后第43天含量均达到最大。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36天时其值达到最高值。不同年份或不同世代的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表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非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籽饼粕的品质性状同时受到了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并且不同发育时期控制油菜籽饼粕各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表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36d和43d、粗纤维含量在花后第15d和43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43d其表现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而其它发育时刻则主要受制于环境互作效应。在大多数发育时刻,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粗灰分含量均表现为以母体主效应为主。环境条件可以明显影响油菜籽发育过程中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表达,其中多数时刻蛋白质含量和粗灰分含量受母体互作效应的影响较大,而粗纤维含量则以胚互作效应为主。在不同的遗传效应上,各品质性状在发育过程中均表现为以加性效应为主,低世代选择育种可以取得明显效果。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油菜籽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粗灰分含量的多种遗传效应在各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以开花后第16~22d的表达量为最大。本研究还发现数量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新表达的净遗传效应有所不同,而且一些基因效应的表达存在着间断性表达的现象。油菜籽在多数发育时期具有明显的净环境互作效应,表明这些时期基因新表达的遗传效应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细胞质基因的表达在不同发育时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遗传率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粗灰分含量性状的总狭义遗传率较大,说明通过选择可以有效地改良这些饼粕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36d和43d、粗纤维含量在花后第15d和43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22d和43d以普通遗传率为主,其余发育时刻具有较高的互作遗传率;蛋白质含量和粗纤维具有较高的母体遗传率,而粗灰分含量在花后发育前期是以胚遗传率为主,后期以母体遗传率为主。故这些性状在花后43天的成熟期时选择较为稳定,根据母体植株性状的总体表现进行选择可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4.成熟期油菜籽饼粕各品质性状间不同遗传体系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粗纤维含量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而蛋白质含量与粗灰分含量、粗纤维含量与粗灰分含量这两对性状虽呈正相关,但未达显着水平。同一品质性状不同发育时刻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控制各品质性状表现的基因效应在各个发育时刻间的遗传相关性存在显着差异。胚显性相关和母体加性相关对于蛋白质含量和粗纤维含量不同发育时刻间的相关性均有重要作用。而粗灰分含量不同发育时刻间则是以胚加性相关和细胞质相关为主。不同遗传体系的环境互作相关对于菜籽饼品质性状不同发育时刻间的相关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整个发育阶段未检测到影响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间关系的胚加性相关和细胞质互作相关。5.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同时受到了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叁套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油菜饼粕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22d,粗纤维含量在花后第15d、22d和29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36d均表现为以胚优势为主,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15d和36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22d、29d和43d以细胞质优势为主,而粗纤维含量在多数发育时刻未发现细胞质优势,其余时刻各性状杂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母体优势。环境互作优势分析结果还表明,各性状在多数发育时期以母体互作优势为主。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均较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小。6.亲本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各性状在不同发育时刻的亲本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预测值差异较大,特别是各亲本的遗传效应在花后第15天和第22天时受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在不同亲本中,选用亲本中油821和鄂油长荚可提高后代蛋白质含量,油菜601的遗传效应可以明显降低杂种后代的粗纤维含量,亲本华双3号和中油821均可以用于提高粗灰分含量的品质育种。因此可以根据油菜品质育种的目标,分别选用合适的亲本用于改良菜籽饼粕的品质,可望取得更好的育种改良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菜籽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陈芳,魏金涛,杨雪海,赵娜,张巍.全混合日粮中油菜籽添加水平对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状、血液生化指标及肉质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2].张莉.不同环境条件下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D].浙江大学.2010

[3].涂进东,石云,吴建国,石春海.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油菜籽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9

[4].李云侠.油菜角果重量和油菜籽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D].浙江大学.2008

[5].张海珍.油菜籽品质性状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4

[6].任玉玲.油菜籽氨基酸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4

[7].张晔晖,赵龙莲,李晓薇,周学秋,严衍录.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完整油菜籽叁种品质性状的初步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1998

标签:;  ;  ;  ;  

油菜籽性状论文-陈芳,魏金涛,杨雪海,赵娜,张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