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慢性湿疹临床表现为患部皮肤浸润、粗糙、自觉有明显瘙痒及过敏症状,反复发作使用中药治疗湿疹的偏方和验方有不少,我院有治疗慢性湿疹较为有效的协定处方复方止痒方,在临床应用中患者普遍反应较好,但在使用不同形式的中药时,为验证其临床疗效是否有所差异,因此对使用传统中药饮片和中药颗粒治疗皮肤病(主要是慢性湿疹)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关键词】慢性湿疹;中医药疗法;复方止痒方;药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359-02
我院使用的传统中药饮片的供应商是广东康美药业公司,其提供的中药饮片净度好,使用的药用部位比较规范,切制的饮片规格符合药典及相关标准的要求,总体质量较好。同时我院于2003年引进了华润三九中药的配方颗粒,该配方颗粒为单品种规格包装,其规格分别有3克、5克、6克、10克以及15克等数种。为研究不同形式的中药对皮肤病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并对组成处方的各味中药的进行一些现代药理研究进行归纳,现将于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分别使用传统中药饮片和颗粒剂治疗慢性湿疹患者各70例,并与常规口服西替利嗪片组65例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将病程最少为3个月、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患者205例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各70例,对照组65例。传统中药饮片治疗组70例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皮疹分布于头面、乳房、腋部和上肢等腰以上部位者30例,于阴囊、肛周及下肢等腰以下部位者40例;中药颗粒治疗组70例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皮疹分布于头面、乳房、腋部和上肢等腰以上部位者32例,于阴囊、肛周及下肢等腰以下部位者38例;对照组65例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皮疹分布于头面、乳房、腋部和上肢等腰以上部位者29例,于阴囊、肛周及下肢腰以下部位者36例。所有组别患者年龄均在10~65岁,平均年龄37岁。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皮肤病学》,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治疗方法
传统中药治疗组以复方止痒方煎汤服用,煎煮之前先清水浸泡半小时,每日一剂,单次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渣再同样煎煮1次,合并后,分早晚2次,口服,疗程为4周。中药配方免煎颗粒治疗组以同样剂量冲服复方止痒方,每日一次,一次一剂,疗程4周。复方止痒方组成:土茯苓15,丹参10,白蒺藜10,蝉蜕6,乌梢蛇10,白花蛇舌草30,茯苓10,苦参10,防风10,蜈蚣1条,生甘草6,分别使用广东康美和华润三九提供的中药饮片和免煎颗粒。对照组服用西替利嗪片10,每天1次,疗程4周。3组均不外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治疗期间告知病人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洗拭以及其它对患者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品,避免与猫狗等易掉毛家养宠物接触等,适当选择饮食,避免易致敏和有剌激性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辣椒、葱蒜以及一些发性食物等,并适当避免较大面积裸露皮肤直接吹凉风。
3.结果
传统中药治疗组70例中51例用药3天后瘙痒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皮损消退明显,疗程结束时临床治愈25例,显效30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71%;中药免煎颗粒治疗组70例中48例用药3天后瘙痒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皮损消退明显,疗程结束时治愈20例,显效27例,好转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28%;对照组65例中32例用药3天后瘙痒症状明显减轻,但一周后皮损消退不明显,疗程结束时临床治愈3例,显效15例,好转3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3.84%,2组中药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相差不大,但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4.方解、现代药理研究与讨论
中医对慢性湿疹的命名因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如“浸淫疮”相当于泛发性湿疹,“面游风”相当于面部湿疹。中医认为湿疹是由于禀性不耐,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成。其中“湿”是主要因素。由于湿邪粘腻、重浊、易变,故疾病表现形态不定,病程迁延较长。而慢性湿疹是由于营血不足,肌肤失却濡养、湿热逗留以致血虚伤阴,化燥生风,风燥湿热郁结所致。复方止痒方中用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苦参清热解毒化湿,其中白花蛇舌草经现化药理学实验证明含黄酮类、蒽醌类、三萜类、环烯醚苷萜类、多糖类等物质,经过临床实践应用发现具有抗病毒,抗炎抑菌等作用,可抑制白细胞偏高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反应明显,可抑制银屑病角化,调整免疫,疗效显著;蝉蜕、乌梢蛇、蜈蚣祛风活血,其中蝉蜕化含有大量的甲壳质、蛋白质以及各类氨基酸,乌梢蛇则含有苏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各类氨基酸,现代药理学表明这些物质均具有良好的对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对一些迟发型的超敏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以及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等各类氨基酸,有抗真菌作用;白蒺藜、防风疏风止痒,其中白蒺藜主要含挥发油和蒺藜皂苷、生物碱和脂肪油等,临床观察认为具有抗过敏作用,而防风含有挥发性成分、色原酮、香豆素、聚乙炔类以及有机酸和多糖类等物质,临床研究表明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并能增强免疫活性,能对抗氢化可的松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使其明显恢复并超过正常水平;茯苓能健脾除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糖、三萜化合物、脂肪酸、甾醇等物质,临床观察茯苓的三萜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是天然的潜在抗炎剂,有免疫调节作用,同时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既增强细胞免疫,又增强体液免疫,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丹参活血养血,其所含的丹参酮可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和炎症反应的发生;生甘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化学组成极为复杂,目前为止从其中分离的成分主要有甘草酸、甘草甜素和甘草苷等数十种,大量研究表明,甘草甜素和黄酮类物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药理发现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的功能,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不但可以用于调和诸药,其本身也具有较好的消炎抗过敏作用。
全方共奏祛风止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化湿、养血润肤的功效,但从临床实践显示,应用传统饮片煎煮后的中药,其治疗效果相比于免煎中药颗粒而言,疗效上还是要稍胜一筹,其原因就在于中药原药材中具有我们所不了解的成分存在,如著名的中药人参,国际国内的各种研究不可胜数,但现在已知的700多种人参成分中能够被成功分离提取的不过300多种,只是已知的一半左右,或者是知道其存在而之前认为其并非有效成分而忽视之,如多糖类物质,在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普遍认为多糖物质没有活性成分,但经过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之后发现多糖类物质具有良好的增强免疫作用,这样就造成了在提取中药成分做颗粒之时,出现了有的是知道其含有某种成分但不知其有生物活性而弃之不提,或是知道某些有效成分但由于手段有限而无法提取,如矿物类中药,不少是一些含水化合物,一旦加热提取,水分丧失就失去疗效,如直接粉碎应用,则冲泡又不能溶出有效成分,而一些挥发性有效成分的提取应用也有要亟待改善的问题,甚至是含有一些我们至今也尚未了解的成分存在的现象,这就使得免煎中药颗粒中的成分含量不够完全,这也是其在使用时临床效果不如以中药饮片进行煎煮的汤剂更为有效的原因。力求所提物质中所含成分更为完全和彻底,并进一步改善口感,应是免煎中药颗粒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