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创伤性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负性情绪,认知评估
创伤性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兰继军,李苗[1](2019)在《航空领域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对公众负性情绪的影响:认知评估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众面对空难等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时,会产生高水平的负性情绪,为了探究公众阅读航空领域创伤性事件的新闻报道时对其情绪状态的影响,采用两因素被试内设计,以验证不同的新闻类型、新闻框架对公众负性情绪产生的影响,而且进一步探究个体认知评估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阅读新闻事件后,被试愉悦度与事件后果、负性情绪呈显着负相关;被试愉悦度与被试评估自己的应对能力呈显着正相关,且应对能力与负性情绪呈显着负相关;此类新闻事件发生的突发性与事件发生原因、事件产生的后果与被试负性情绪呈显着正相关。此外,对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新闻框架的主效应显着;新闻类型与新闻框架的交互作用也显着;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图片类型、文字类型的新闻报道在不同的新闻框架(积极、消极)水平上,被试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差异均十分显着;消极性质的新闻报道在不同类型(图片、文字)的新闻报道水平上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差异显着,可见,新闻类型、新闻框架能引起公众的不同情绪反应。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个人认知评估的愉悦度、后果以及应对等维度在阅读创伤性新闻报道与负性情绪二者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因此,以后针对空难等创伤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需要关注新闻报道的框架和内容,以减少给社会大众带来的创伤性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兰继军,李苗,李莉[2](2019)在《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及防范》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性事件是具有突发性、高破坏性、不可控性、且会对个体带来巨大压力的事件。对创伤性事件重复性的、片面夸大破坏性的新闻报道会给公众带来创伤性体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进而可能导致部分个体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方式,以此抵御相关的新闻报道。为有效防范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减少不当报道对于创伤性事件非直接受害者的消极影响,本文全面梳理了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可能会给公众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出新闻媒体工作者需利用新闻报道的框架效应、采用建设性新闻传播方式给社会大众带去体现心理关怀的新闻报道,以彰显人文主义精神,从而营造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新闻报道氛围。(本文来源于《心理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兰继军,李苗[3](2018)在《基于航空领域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下新闻受众的心理应激反应:认知评估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性事件即发生比较突然,具有不可控性,一般会对社会及个体带来巨大压力且伴有很高破坏性的事件,因其突发性、破坏力和反常性,成为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题材。创伤性事件经过新闻媒体传播,会引发公众心理应激反应,给他们带去消极情绪、认知以及消极的自我防御行为,降低公众的幸福感。本研究选取航空领域创伤性事件的新闻报道素材,选取50名新闻阅读爱好者被试,采用2×3被试间设计探讨创伤性事件的新闻传播给新闻受众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以及认知评价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航空领域创伤性事件的图片类以及视频类传播素材引起的负性情绪、认知以及消极行为显着高于纯文字的新闻传播素材;且创伤性事件的新闻传播内容关注积极方面时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显着低于传播内容为消极的方面;且上述影响受到公众认知评估的调节作用,即当公众认为事件与自身相关较大时,心理应激反应显着增强,反之则降低。在创伤性事件的新闻传播中建议新闻媒体工作者利用新闻的框架效应,关注传播积极方面,同时对图片视频谨慎使用,给公众带来体现心理关怀的报道内容,以彰显人文主义精神。(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陈征[4](2018)在《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分析天津市社区群体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以及相关因素。2、分析天津市社区群体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以及相关因素。3、分析创伤性事件和其他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主要选择天津市2011年7月-12月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在天津市的18个区县中,选用概率抽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随机取样参与的乡镇共计19个,乡镇街道办共计29个,居民委员会共计58个,自然村共有42个,共有15538个家庭参与本次调查活动。本调查共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主要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筛查调查对象,并且将全部被调查者分成叁个危险等级,即:患有精神疾病高级危险倾向、中级危险倾向以及低级危险倾向,依照本次调查要求,在各个级别中依照由高至低的比例来选择,即高级危险倾向群体100%的比例抽取、中级危险倾向群体40%的比例抽取、低级危险倾向群体10%的比例抽取。此后,所有按比例抽取出来的被调查者进入第二阶段的访谈。第二阶段则根据精神科科研工作中常采用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以及统计手册第4版的诊断工具,即《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以下简称为SCID-I/P)进行访谈工作。采取问卷调查方法,所调查的全部信息均是以调查员入户的形式而得出的,调查人员在工作前,必须进行统一的SCID-I/P培训,达标后才能上岗。调查人员在入户时必须要由当地人陪伴才可以展开调查。调查人员在入户后,采取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与此同时,调查人员要细心详细的向被调查者及其家人说明本次调查活动的性质及目的,并为其提供保密服务,在得到被调查者同意后进行调查,并采取“一对一”的调查方法。完成一般健康问卷(GHQ-12)的人数共计11748例,完成SCID诊断人数为4438例。本调查研究得到天津市安定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最后所得结果按照天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进行加权调整,同时也会对每个阶段的抽样概率进行最终权重的调整。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创伤性事件的暴露以及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应用优势比值(OR)以及95%可信区间(95%CI)进行表示。应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分类资料。P<0.05即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接受SCID检查的人数为4438人,平均年龄是49.6±16.2岁,受教育时间为9.6±4.3年,每个家庭的平均月收入为3000元人民币,城市所占比例为73.0%,女性所占比例为57.5%,已婚所占比例为77.8%,单身所占比例为6.5%,离异或丧偶为15.7%。2、在4438例调查者中,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469人出现过创伤性事件,整理后总体的暴露率为10.3%。其中男性占总比例的11.4%,女性则占总比例的9.9%,经比较后无显着性差异(?~2=2.468,P=0.126)。发生1个创伤事件共有421位,且暴露率达到了9.4%;出现2-3个创伤事件的共有48位,所占比例为0.9%。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亲身体验灾害的共有218人,其暴露率是3.8%,亲属去世的共有191人,并且暴露率达到了5.1%,看到其他创伤情景的共有47人,占总暴露率的0.9%。3、在社区群体中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地区以及已婚情况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不同教育年限的群体之间,暴露率存在显着差异,农民与无业群体之间的暴露率差异显着。4、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0.68%(95%CI:0.37%-1.25%),1月患病率为0.09%(95%CI:0.04%-0.17%),发病的中位数年龄为36岁(29岁-47岁)。5、研究表明,患有PTSD的几率并不会受到性别、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等的影响。6、在4438位受试者中,共有439位患有重性抑郁障碍(MDD)。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共计有76位患有MDD,通过进行加权调整后,患病率达到了6.7%(95%CI:4.5%~10.0%),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共有363位患有MDD,经过加权调整后,患病率是3.3%(95%CI:2.8%~3.9%)。7、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轻度抑郁障碍(MiDD)的患病率为2.4%,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MiDD的患病率为3.7%。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1.08(95%CI:0.60-1.96)。8、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酒精使用障碍(AUD)的患病率为9.3%,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AUD的患病率为8.4%。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1.08(95%CI:0.60-1.96)。9、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焦虑障碍(ADs)的患病率为3.9%,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ADs的患病率为3.9%。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1.05(95%CI:0.62-1.79)。10、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自杀行为(SB)的发生率为10.0%,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SB的发生率为4.4%。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2.48(95%CI:1.74-3.52)。11、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自杀意念(SI)的发生率为2.1%,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SI的发生率为0.6%。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4.38(95%CI:1.58-12.18)。结论:1、社区群体中发生创伤性事件的暴露水平不低,且由于受到文化影响,往往更具备隐蔽性,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忽视;创伤事件后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规范的治疗疏导,往往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社会后果。2、发生创伤性事件之后,本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社区群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较国外相关数据低;而这部分遭遇过创伤事件群体的重性抑郁障碍、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未遭遇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3、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后和重性抑郁障碍、自杀意念、酒精使用障碍、焦虑障碍的的共病率较高,值得关注。4、社会大众对创伤性事件往往未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宣教知识不够;本文尝试探讨了社区人群中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相关因素,得到结果为受教育年限为7-9年的人群、失业/无业是创伤性事件暴露的危险因素,这部分群值得我们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可以作为研究方向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汶爱萍[5](2018)在《创伤性事件认知评价对民警心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民警承担着救助者和社会治安维护者的职业角色,虽然不会每天都遭遇创伤性事件,但在日常工作中,处置暴力事件、危险事件、悲惨事件以及突发事件在所难免,而任何一种此类事件都会给个体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工作表现。民警暴露在创伤性事件中的体验与诸多因素有关。首先,警察是一种高度紧张的职业,工作的持续压(本文来源于《道路交通管理》期刊2018年04期)
陈征,马骏,徐广明,尹慧芳[6](2017)在《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及其与重性抑郁障碍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的暴露情况,探讨创伤性事件与重性抑郁障碍(MDD)患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1年天津市18个区县的15 538个家庭中18岁以上人群进行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12)调查,在完成调查的11 748例对象中,根据罹患精神障碍的危险等级,按照高危100%、中危40%和低危10%的比例抽取调查对象。最终选取4 438名社区居民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Ⅰ诊断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SCID-Ⅰ/P)进行定式访谈,了解受调查者创伤性事件的暴露情况和MDD的患病率。Logistic回归分析罹患MDD的影响因素。结果 4 438例受调查者中469例经历过创伤性事件,调整后的总暴露率为10.3%。469例创伤性事件的暴露者中76例罹患MDD,调整后的患病率为6.7%。而无创伤性事件暴露的人群中MDD患病率为3.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77,95%CI:1.27~2.46)、丧偶/离异、经历创伤性事件(OR=2.21,95%CI:1.46~3.34)是罹患MDD的危险因素。结论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的总暴露率为10.3%,MDD的患病与是否有过创伤性事件经历有关;建议全社会广泛动员参与,更加关注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7年12期)
李青藜[7](2017)在《创伤性事件报道的伦理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伦敦高层建筑失火致死79人、四川茂县山体垮塌掩埋整座村庄、2016年演艺明星乔任梁自杀身亡……这些天灾人祸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导致自杀。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而言,大部分创伤性事(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11-02)
杨宏[8](2016)在《创伤性事件对高速警察职业认同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中文版,通过网络方式,调查555名甘肃省高速交警的创伤经历影响,结果有212人(38.2%)具有创伤事件影响经历,其中有149人(26.85%)的事件影响总分超过了35的划界分,提示有PTSD症状;在事件影响总分上没有显着的人口学变量差异,但不同支队、性别的警察在是否提示有PTSD上显着不同;创伤性事件的显着影响降低警察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31期)
胡铂,张慧敏,吴振军[9](2016)在《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早期华人移民形象分析——以异域环境下的创伤性事件为切入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扶桑》是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移居海外后创作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中描述的创伤性事件因深刻反映了早期华人移民尤其是女性移民生存境况,而带有强烈的历史色彩和社会意义。选取《扶桑》里的创伤性事件作为分析早期华人移民形象及形象变化的切入点也是基于此,力图通过小说文本里所描述的华人移民在美生存故事去探究文本之外的移民形象原型,并结合历史分析华人移民形象变化背后的隐性因素。(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Brian,J.Hall,Wen,Chen,Yan,Wu,Fangjing,Zhou,Carl,Latkin[10](2014)在《中国移民潜在创伤性事件、抑郁、饮酒发生率与社会网络支持:一项在中国广州的流行病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解决中国移民的健康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移民中建立潜在创伤性事件(PTEs)和常见精神障碍的流行情况以及识别保护群体和社会资源需要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采用家庭随机抽样方法,在拥有大量国内移民的两个地区招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成年人(N=1000)。通过面对面访谈和参与者自我报告的方式收集数据。中国版本的生活事件量表、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患者健康调查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定潜在创伤事件、酒精使用障碍、抑郁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暴露情况。结果:初步结果表明高比例(68%)样本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至少一个潜在创伤事件(PTE)。最常见报道的事件为交通事故(43%)、自然灾害(39%)和身体伤害(26%)。总共17%的样本报告符合酒精使用障碍。9%的样本有中度或重度抑郁。绝大多数(75%)样本有3个或更多人的社会支持,41%积极参与民间团体。尽管有这些优点,仅有一半的样本信任他们的社区。结论:该群体水平研究的初步证据表明移民具有高暴露PTEs和酒精使用障碍的潜在负担。社交网络将作为潜在有益于基于社区干预的角色被探索发展。(本文来源于《2014年国际创伤与应激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17)
创伤性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创伤性事件是具有突发性、高破坏性、不可控性、且会对个体带来巨大压力的事件。对创伤性事件重复性的、片面夸大破坏性的新闻报道会给公众带来创伤性体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进而可能导致部分个体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方式,以此抵御相关的新闻报道。为有效防范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减少不当报道对于创伤性事件非直接受害者的消极影响,本文全面梳理了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可能会给公众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出新闻媒体工作者需利用新闻报道的框架效应、采用建设性新闻传播方式给社会大众带去体现心理关怀的新闻报道,以彰显人文主义精神,从而营造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新闻报道氛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伤性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兰继军,李苗.航空领域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对公众负性情绪的影响:认知评估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兰继军,李苗,李莉.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公众心理创伤的产生及防范[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
[3].兰继军,李苗.基于航空领域创伤性事件新闻报道下新闻受众的心理应激反应:认知评估的作用[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陈征.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8
[5].汶爱萍.创伤性事件认知评价对民警心理的影响[J].道路交通管理.2018
[6].陈征,马骏,徐广明,尹慧芳.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及其与重性抑郁障碍的关系[J].天津医药.2017
[7].李青藜.创伤性事件报道的伦理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8].杨宏.创伤性事件对高速警察职业认同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法制博览.2016
[9].胡铂,张慧敏,吴振军.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早期华人移民形象分析——以异域环境下的创伤性事件为切入点[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Brian,J.Hall,Wen,Chen,Yan,Wu,Fangjing,Zhou,Carl,Latkin.中国移民潜在创伤性事件、抑郁、饮酒发生率与社会网络支持:一项在中国广州的流行病学研究[C].2014年国际创伤与应激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