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力学和动力学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冰塞,黄河内蒙古段,弯道,热量损失系数
热力学和动力学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赵水霞[1](2019)在《封开河冰塞热力学模拟及冰水动力学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冰塞诱发的凌洪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且冰塞现象受热力与水力要素的影响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封河初期和开河期。封河初期,弯道和束窄河道因特殊的河道形态易于卡冰结坝,河道内桥墩对过水断面的束窄也会增大冰塞发生几率;相比封河期,开河期水鼓冰开造成的凌汛灾害破坏性更大。水面与大气间热量传递引起的冰花产量决定了河冰的形成过程及冰塞的堵塞程度,而冰塞的形成时间、位置及冰塞剖面等的可预测性较低,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冰塞引起的上游水位壅高与冰塞厚度及内部阻力有关,在明晰冰塞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本文首次将非达西渗流阻力考虑到冰塞内部阻力研究中,运用实验室冰水动力学模型探究了冰塞内部能量损失机理,为受冰凌灾害困扰流域预测冰塞发生与溃决位置及决定河道内水位流量关系提供科学依据。黄河内蒙古段基于其较高的纬度及特殊气候成为黄河凌情最严重河段,基于此,本研究以黄河内蒙古段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对黄河蒲讫卜—岔河口河段河道近20年平面摆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弯道及河工建筑物河段河冰生消过程的原型监测,探究了河道地形对卡冰过程的影响;基于非线性及线性热力学模型,对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热量损失系数进行率定,模拟了冰塞形成的热力学过程;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冰塞内部阻力及冰塞内渗流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在揭示封开河冰塞内部冰水动力学的基础上,为改进河流冰塞模型精度及建立封开河过程完整冰塞模型奠定科学基础。分析结果显示:(1)黄河内蒙古段近57年来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监测河段河槽宽度近20年呈波动中萎缩状态,2013年较1995年主河槽宽度平均萎缩了 32.24m,变化率为-9%;砂质河床泥沙侵蚀作用强烈,变化率在-12%~-33%,弯道河槽宽度变化率更为明显,什四份子弯道河段变化率达-28%,受弯道横向环流影响,该河段易形成卡冰结坝;跨河桥坐落在河道内的桥墩缩窄了河道的过水断面面积、改变周围流速分布和水力特性,增大了冰塞发生几率。(2)结合单一参数线性热力学模型率定了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水面与大气间的热量损失系数为21.38W/(m2.℃);当风速大于4m/s时,Shen&Chiang's非线性热力学模型得到的蒸发和热传导辐射与Ashton's模型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且Shen&Chiang's模型下得到的水温与实测水温更接近;以2015-2016年冰封期为典型年,得到黄河内蒙古段上游海勃湾至下游万家寨河段的热量损失呈现增长趋势,由河道内流凌密度、封河长度得到的估算封河期日均敞露水面面积经验公式,经Landsat8遥感影像验证,误差小于13%,计算河道内封河期年总产冰量为9.20×1010kg。(3)基于非达西渗流理论,室内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冰塞糙率是影响河道内水流条件的主要阻力因素,与冰厚呈非线性增长关系;渗流阻力沿冰塞累积长度的能量损失与冰厚和水深之比呈正相关关系,冰厚最大位置,冰塞内渗流流量占总下泄流量的10%-19%,造成的能量损失占总能量损失的65%,揭示了渗流在冰塞研究中的重要性。(4)冰塞内渗流系数与孔隙率呈典型的正相关,表征颗粒大小为3.81cmx3.81cmx0.64cm,且随机堆积的立方体冰块颗粒系数k值为0.42,不同水力条件下冰塞孔隙率在0.39-0.5之间;渗流拖曳系数(Cd)与雷诺数(Re)2次多项式的有理函数逼近关系(Cd=1E-7Re2-0.0011Re+2.5727)适用于雷诺数在2300-3500范围。总之,封河期水温与气温差值在6℃-8℃之间时,黄河内蒙古段河道中易失热出现流冰;弯道出口处主槽与滩地的交界处是初始冰塞剖面的堆积点,桥墩阻冰作用会壅高上游水位,河道内高流速区易形成清沟,并在封河期持续产冰输移堆积至下游冰盖底部;水库运行升高了下游一段水温,减少了产冰量体积,延长了封河时间,通过流量调节,对防凌减灾起到重要作用;冰塞渗流阻力的提出,为冰塞剖面精准预测及合理安排水利调度提供了理论参考,且紊流条件下得到的冰塞内渗流拖曳系数与雷诺数的拟合关系是根据紊流强度决定渗流拖曳力的重要方程式;渗流大小主要与孔隙率有关,立方体颗粒系数k值的确定为利用非达西渗流理论模拟相同粒径下冰塞过程提供了依据;最后,明确了冰塞形成机理及冰塞内部阻力,有利于合理分析冰塞阻水程度及实现凌灾的提前预防。(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赖延清,杨凯,杨超,田忠良,郭伟昌[2](2018)在《La(Ⅲ)改性沸石脱除模拟硫酸锌溶液中氟离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La(Ⅲ)改性沸石脱除模拟硫酸锌溶液中氟离子的机理,利用XRD、SEM和EDX对吸附剂进行表征,研究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对吸附过程的影响,采用吸附等温线与吸附动力学对吸附过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更适合吸附过程;在303和313 K条件下,吸附剂的最大理论吸附容量分别为20.83和23.04 mg/g;Temkin和D-R吸附等温线模型证明氟离子脱除过程为物理吸附,且吸附过程遵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同时,热力学计算结果(?G~Θ<0 k J/mol,?H~Θ=8.28 k J/mol,?S~Θ=0.030 k J/(mol?K))说明La(Ⅲ)改性沸石脱除模拟硫酸锌溶液中氟离子是自发、吸热的物理过程;将La(Ⅲ)改性沸石应用在工业硫酸锌溶液中,用量为15 g/L时,氟离子浓度从98.05 mg/L降低至44.09 mg/L。(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8年04期)
张晓星,陈霄宇,肖淞,文豪,伍云健[3](2018)在《改性SiO_2增强环氧树脂热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微观角度分析SiO_2的掺杂及其表面修饰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二氧化硅/环氧树脂的复合模型,研究了SiO_2表面接枝硅烷偶联剂KH550对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添加SiO_2能够提高环氧树脂的玻璃转化温度、导热率和机械性能,降低环氧树脂的热膨胀系数,对SiO_2表面接枝硅烷偶联剂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环氧树脂的热力学性能,表面分别接枝5%和10%硅烷偶联剂的SiO_2对环氧树脂玻璃转化温度的提升幅度由不接枝时的15 K增加到27 K和36 K,对室温下的导热率的提升幅度由不接枝情况下的33.04%增加到60.02%和67.07%。随着温度的升高,4种模型的导热率在250~450 K的区间内基本呈线性增长;4种模型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都会下降,并且在玻璃转化区间下降较为迅速,当达到500 K后下降幅度很小。(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郭烨[4](2017)在《热电材料Mg_2Si热、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纳孔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Mg_2Si热电材料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在500~800 K温度区间内实现热能和电能的直接转换,在太阳能发电利用、工业废热回收利用和制冷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有的实验研究表明,在Mg_2Si等热电材料中引入纳米孔洞可大幅度降低材料的热导率从而提高其热电转换性能。目前,纳米孔洞的尺寸及分布对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晰,同时,纳米孔洞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也缺乏规律性的认识。本文在国家973项目支持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含圆柱状纳米孔洞Mg_2Si热电材料的热传导性能和力学性能,试图揭示纳米孔洞对材料热导率和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采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Muller-plathe方法系统研究了纳米孔洞对Mg_2Si材料热传导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孔表面的声子散射效应,显着影响了含纳孔材料中的热传输行为,大幅度降低了材料的热导率,在材料中引入1.77%的纳孔(孔径0.95 nm,均匀分布)时,材料热导率较无纳孔情况降低了35%;孔隙率为9.62%时,热导率较无纳孔情况降低了约80%。在孔隙率一定时,材料的热导率随纳孔比表面积增大而降低,孔隙率为10%时,热导率从比表面积为0.047?~(-1)时的9.36 W/mk近似于线性降低为比表面积为0.129?~(-1)时的4.97W/mk,其原因是含纳孔材料中,声子散射的强弱主要与材料的比表面积有关,即纳孔的比表面积越大,声子散射作用越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材料中孔隙率和纳孔孔径一定时,纳孔的分布形式也对材料的热导率有显着影响,含不均匀分布纳孔Mg_2Si热电材料比含均匀分布纳孔Mg_2Si热电材料热导率低,纳孔分布偏聚度越高(分布越不均匀),材料热导率越低。含纳孔Mg_2Si热电材料拉伸力学行为的模拟结果表明,纳孔的引入导致材料强度的大幅度降低,孔隙率为1.77%时,极限应力为12.3 GPa,较无纳孔时的17.76 GPa降低了约30%,当孔隙率增加到9.62%时,材料的极限应力仅为9.12GPa,降低了约49%;原子能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于加载方向的孔边,原子能量远高于平均原子能量,类似于宏观尺度的孔边应力集中现象;分析Mg_2Si晶体中的原子成键及键强,45°面所需的分离能量最低,因此含纳孔材料的破坏起源于纳孔垂直于加载方向直径的端点并沿45°方向扩展。纳孔的引入对材料的弹性模量也有显着影响但较对强度的影响小。纳孔孔径一定且均匀分布时,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随孔隙率的增大而线性减小,而在孔隙率一定且小于10%时,纳孔孔径的变化对材料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很小。考查纳孔分布形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纳孔分布对材料强度影响巨大,当孔隙率为10%、纳孔分布偏聚度为0.37、0.39和0.41时,相应的强度分别为5.04GPa、4.45GPa和3.94GPa。(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9-01)
牛余珍[5](2017)在《基于增强采样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蛋白质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结合自由能ΔGbind和平衡解离常数KD)是表征一个药物小分子与其靶蛋白结合稳定性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一个药物小分子与其靶蛋白亲和力大小的重要指标。而近些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蛋白质和小分子之间的结合动力学(解离速率常数koff和滞留时间)与药物小分子的药效和毒性等药代动力学性质密切相关,所以在以靶蛋白和药物小分子的热力学性质为依据进行药物设计时应同时考虑它们的结合动力学性质。基于蛋白质和小分子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方法和预测热力学和动力学的重要性,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部分。本论文第一章详述了蛋白质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从蛋白质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理论模型开始,介绍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基础以及二者结合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接着总结了研究蛋白质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方法。对于热力学性质来说,主要有基于分子对接的打分函数和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自由能计算方法,如我们熟知的MM/PB(GB)和自由能微扰计算方法。而针对动力学性质的计算,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自适应偏置力模拟以及meta动力学模拟等增强采样方法。第二章通过常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拉伸动力学模拟研究了B-RAF激酶的两个高效抑制剂PLX4720和TAK-632解离机制的差异以及解离机制与滞留时间的关系。从两个抑制剂与B-RAF激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出发,我们首先对常规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平衡轨迹做了能量分解,发现B-RAF激酶结合两个抑制剂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的能量贡献有明显的差异,尤其在变构结合位点处。这说明变构位点处的疏水作用对于提高B-RAF激酶抑制剂的药效以及延长滞留时间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我们用随机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多条平衡轨迹选择不同的参数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抑制剂PLX4720是从ATP通道解离,而抑制剂TAK-632则有1/3的几率从变构通道解离。为了比较这两个抑制剂解离的难易程度,我们用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对PLX4720沿ATP通道和TAK-632沿ATP通道和变构通道做了解离,结果表明TAK-632从变构通道比从ATP通道解离困难的多,所以这两个抑制剂都是从ATP通道解离的,这与实验值koff值的排序是一致的。接着第叁章我们研究了ERK2激酶的四个抑制剂SCH772984、VTX-11e、FR180204以及5-iTU解离机制的差异。我们用常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能量分解研究了ERK2激酶与四个抑制剂的结合差异,结果表明抑制剂SCH772984与其他叁个抑制剂结合的最大差异是位于P-loop和αC-helix之间的变构位点处的结合。随后的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自适应偏置力模拟表明SCH772984与其它叁个抑制剂有不同的解离机制。VTX-11e、FR180204和5-iTU在解离过程中都是只需要克服ATP结合位点处的疏水作用,而SCH772984需要先克服变构位点处的π-π堆积作用,再克服ATP结合位点处的疏水作用,这明显增加了SCH772984解离时需要克服的自由能势垒。第四章阐述了激酶抑制剂crizotinib的镜像异构体对MTH1蛋白的抑制活性差异的原因。我们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有很好的吻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氨基酸残基能量分解表明,MTH1对(S)-crizotinib和(R)-crizotinib结合的差异来源于Tyr7,Phe27,Phe72和Trp117这些残基的贡献。进一步的自适应偏置力模拟表明(S)-crizotinib和(R)-crizotinib的解离路径完全不同,这使得(S)-crizotinib解离时需要吸收的能量明显比(R)-crizotinib解离时吸收的能量高,也就是(S)-crizotinib要克服更大的自由能势垒。同样第五章解释了SETD7蛋白的对映异构体(R)-PFI-2和(S)-PFI-2的抑制活性不同的原因。首先我们通过分子对接获得了(S)-PFI-2和SETD7的复合物结构。静态分析发现,这两个化合物与SETD7结合时的构象完全不同。进一步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S)-PFI-2与SETD7的结合很不稳定,这是通过监测模拟体系的RMSD值发现的。另外静态网络分析的结果表明范德华相互作用力对(R)-PFI-2和SETD7的结合起了关键作用。我们提取了常规分子动力学模拟平衡部分的平均结构发现,(S)-PFI-2/SETD7复合物中post-SET loop区域更向外移动,这样就使得(S)-PFI-2更多的暴露在溶剂中所以更加不稳定。所以我们又对两个体系做了自适应偏置力模拟,与(R)-PFI-2解离相比,(S)-PFI-2解离时明显要容易的多,最后得到的PMF曲线升高的幅度没有(R)-PFI-2的大。所以我们得出结论,(S)-PFI-2与SETD7结合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它的抑制活性没有(R)-PFI-2高。上述研究结果直接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这四个与癌症相关的靶点与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机制,这将有助于发展更高效,选择性更高的抗癌药物。(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石勤,黄雪莉[6](2016)在《钡十字沸石吸附K~+的热力学模拟及动力学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模拟了钡十字沸石离子交换的热力学性质,确定钠型及铵型沸石与K~+交换时,为放热反应;铵型沸石与Na~+交换时,为吸热反应。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钡十字沸石,并用XRD、FT-IR及SEM进行表征,制备的样品改性后用于模拟海水中K~+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沸石离子交换后,其骨架结构保持不变;铵型沸石在模拟海水中对K~+的吸附速率快于钠型沸石;钠型及铵型沸石在模拟海水中对K~+的吸附属于准二级反应,膜扩散是控速步骤。(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6年11期)
任浩,郭杨,孙鹏飞,李钟原[7](2016)在《Au_(85)原子纳米团簇热力学性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了Johnson的(EAM)模型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Au_(85)原子纳米团簇熔化和凝固过程。研究了Au_(85)原子纳米团簇熔点、凝固点以及该团簇的结构,在分析势能和热容量随温度变化关系的过程中,发现Au_(85)原子纳米团簇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熔点和凝固点不是线性变化,均出现了负热容现象,并且团簇的凝固点低于熔点。为了探究出现这种负热容现象的原因,对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中该团簇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纳米团簇在加热熔化(降温凝固)的过程中表面原子的比例显着变化,引起团簇内部势能的急剧增加(快速减少),使得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快速转化。为了维持整个系统的能量平衡,势能-温度图像发生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负热容现象。(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6年14期)
姜涛,王宁,程长明,彭述明,严六明[8](2016)在《LiCl-KCl-CeCl_3熔盐结构与热力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LiCl-KCl-CeCl_3熔盐中CeCl_3的结构性质和热力学,获得了LiClKCl-CeCl_3熔盐中密度与组成、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数据;径向分布函数g_(Ce-Cl)(r)的第一个峰位置为0.259nm,Ce~(3+)对应的第一个配位数约为6.9;混合熔盐中计算数据与纯熔盐中数据的差异可以解释为混合熔盐中Ce~(3+)和Cl~-的相互作用比纯的CeCl_3更强;LiCl-KCl熔盐中Ce~(3+)的自扩散活化能为22.5 k J?mol~(-1),从活化能的本质来说,Ce~(3+)自扩散所需要克服的能垒要略低于U~(3+)(25.8 k J?mol~(-1))。当Ce~(3+)的摩尔分数从0.005增加到0.05时,其指前因子从31.9×10~(-5)cm~2?s~(-1)减少到21.8×10~(-5)cm~2?s~(-1);随着Ce~(3+)摩尔分数从0.005增长到0.05,单位体积内(忽略总体积的变化)Ce~(3+)的增加意味着其扩散阻力增加,而自扩散的能力降低,导致了指前因子的减小。(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一帆,纪箴,刘贵民,贾成厂,唐怡[9](2016)在《基于数值模拟的Cu-Al复合粉体内氧化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Cu-Al复合粉体的内氧化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分析了时间、温度、粉体粒度和Al含量对内氧化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Cu-Al复合粉体内氧化反应的氧分压要控制为低于上临界值,下限氧分压是一个极小量,对于内氧化控制无实际意义;Cu-Al粉体的内氧化反应主要在最初较短时间内完成,其内氧化程度、速率主要取决于温度、粉末粒度、Al含量和时间,在较高的温度下有利于提高内氧化的程度和速度。实验证明Cu-0.5%Al复合粉在900℃下、30 min内即可完成内氧化生成Cu-Al2O3复合粉体,与数值模拟的结果相一致。(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范航,聂福德,龙瑶,陈军[10](2016)在《钝感高能炸药叁氨基叁硝基苯高温高压下热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力学性质是钝感高能炸药1,3,5-叁氨基-2,4,6-叁硝基苯(TATB)爆轰性质和安全性评估分析的重要参数.由于结构的复杂性,TATB炸药尚缺乏系统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结合全原子力场和分子动力学的方法,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TATB的力学性质和热力学参数,得到了弹性模量、德拜温度等随温度、压力的变化情况,并与实验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0—50 GPa外部压力下,TATB晶体保持力学稳定,弹性常数和弹性模量随压力升高而增大,各向异性程度随压力升高而减小,泊松比和延展性则受压力的影响较小;随温度的升高,TATB的力学稳定性逐渐下降,有发生力学失稳的可能,各弹性常数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各向异性程度也随之减小;TATB的声速和德拜温度同样随着压力升高而增大,平均声速从0 GPa下的1833 m/s,增加到10 GPa下的3143 m/s,德拜温度由0 GPa下的254 K增加到10 GPa的587 K.TATB热膨胀系数的计算表明,在200—500 K温度常压情况下,其体热膨胀系数为35.9×10-5K~(-1),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热力学和动力学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明确La(Ⅲ)改性沸石脱除模拟硫酸锌溶液中氟离子的机理,利用XRD、SEM和EDX对吸附剂进行表征,研究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对吸附过程的影响,采用吸附等温线与吸附动力学对吸附过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更适合吸附过程;在303和313 K条件下,吸附剂的最大理论吸附容量分别为20.83和23.04 mg/g;Temkin和D-R吸附等温线模型证明氟离子脱除过程为物理吸附,且吸附过程遵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同时,热力学计算结果(?G~Θ<0 k J/mol,?H~Θ=8.28 k J/mol,?S~Θ=0.030 k J/(mol?K))说明La(Ⅲ)改性沸石脱除模拟硫酸锌溶液中氟离子是自发、吸热的物理过程;将La(Ⅲ)改性沸石应用在工业硫酸锌溶液中,用量为15 g/L时,氟离子浓度从98.05 mg/L降低至44.09 mg/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力学和动力学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赵水霞.封开河冰塞热力学模拟及冰水动力学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2].赖延清,杨凯,杨超,田忠良,郭伟昌.La(Ⅲ)改性沸石脱除模拟硫酸锌溶液中氟离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8
[3].张晓星,陈霄宇,肖淞,文豪,伍云健.改性SiO_2增强环氧树脂热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高电压技术.2018
[4].郭烨.热电材料Mg_2Si热、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纳孔效应[D].武汉理工大学.2017
[5].牛余珍.基于增强采样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蛋白质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7
[6].石勤,黄雪莉.钡十字沸石吸附K~+的热力学模拟及动力学实验[J].无机盐工业.2016
[7].任浩,郭杨,孙鹏飞,李钟原.Au_(85)原子纳米团簇热力学性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6
[8].姜涛,王宁,程长明,彭述明,严六明.LiCl-KCl-CeCl_3熔盐结构与热力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16
[9].张一帆,纪箴,刘贵民,贾成厂,唐怡.基于数值模拟的Cu-Al复合粉体内氧化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J].粉末冶金技术.2016
[10].范航,聂福德,龙瑶,陈军.钝感高能炸药叁氨基叁硝基苯高温高压下热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物理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