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静结合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年创伤性骨折,动静结合法,临床观察
动静结合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权[1](2013)在《60例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动静结合法治疗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动静结合法治疗老年创伤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使用动静结合法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抗生素等对症治疗,3月后统计及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经相应的治疗后,观察组中总优良率为93.33%,而对照组中只有83.33%,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要高得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动静结合的功效,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骨折并发症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保健营养》期刊2013年01期)
李国东,郭迅,陈晗[2](2009)在《用于结构健康诊断的动静结合法及其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用于梁式结构的健康诊断方法,该方法以具有较高测试精度的低阶模态参数和静力测试参数为损伤识别量,适用于本构相同的多个结构或构件的健康诊断。具体实施中只选取少量结构作为样本,对其进行静、动力的联合测试,以获得静力、动力参数间的数学回归关系,依此关系对其余的结构仅通过动力测试便可获得等效于静力加载法的健康诊断效果。以12个不同损伤程度的钢桁架结构为试验对象,对其静、动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桁架的静力刚度和一阶固有频率与桁架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标识桁架损伤的静、动参数。静、动参数对桁架的损伤程度指示明确,规律是损伤越大,静、动参数值越小。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桁架静、动参数间数学关系式,说明梁式结构的静、动参数密切相关,动静结合法可行。(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09年04期)
魏巍,孙洪军[3](2009)在《运用动静结合法分析基桩受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静载荷试验以其数据的直观准确,深得建筑工程人员的信赖。但这种方法一般往往只能从p-s曲线及s-lgt曲线分析基桩的受力特性判定其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的成因、缺陷的类型,难以定论。为解决这一问题,将静载荷试验与低应变测试结合起来,既可以准确确定承载力大小,又可以较准确判定桩身质量情况。(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陈晗[4](2007)在《动静结合法在钢桁架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结构在复杂的服役环境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劣化、损伤,损伤的不断积累容易导致结构灾难性事故的发生,从而导致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及时对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总结现有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动静结合方法在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并且对使用对称信号方法识别局部损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建造了一个长8米的钢桁架模型,通过替换不同截面的杆件构造了12种用以代表不同损伤程度的桁架模型;2.对上述的12种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动力和静力测试,得到了其模态参数、荷载—位移特性等力学参数;3.基于集中质量的单自由度简支梁模型,研究了12种不同的损伤形式下模型的一阶固有振动频率和结构静刚度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频率平方值与结构静刚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以探讨用结构频率预测刚度的有效性;4.基于概率分布理论,分析了结构固有频率平方值分布与结构刚度的关系。基于最大刚度为结构健康的假定,确定了试验结构健康频率识别的最小分辨率。5.利用对称信号法,通过比对对称位置杆件的局部振动信号,实现了结构损伤的定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07-12-01)
杨洪国[5](2007)在《动静结合法及其在结构健康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木工程结构具有尺寸大、质量大、建筑材料多样、结构形式多样等特点,结构工程的损伤形式也多种多样,结构工程的健康与否不能像对人体健康诊断判断那样通过统计方法获得健康基准来判别,这给结构工程的健康诊断造成极大困难。本文在介绍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诊断发展沿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动静结合的健康诊断方法。通过现场原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取大庆某宾馆大跨度钢桁架屋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静载荷试验研究了在设计时完全相同的六榀钢桁架荷载挠度曲线,考察了施工质量、边界条件等对桁架静力行为的影响;2.通过模态测试研究了上述六榀钢桁架的动力行为,并通过对比与静力行为建立了动静对应关系,由于动力特性容易测试,可以基于动静对应关系通过动力测试结果推测主要的结构静载试验结果;3.通过总结原型试验得出:通过比较具有相同构造的结构单元(比如若干榀相同的桁架)的动力特性,可以从宏观上判断哪个或哪些结构单元具有潜在损伤。在潜在损伤的结构单元上应用对称信号法,可以识别损伤所在的具体位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07-05-01)
黄辉,范玉平,孙立旭[6](2006)在《“动静结合法”在剩余油定量分布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构造、沉积微相、水淹测井解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叁维地质建模、数值模拟软件系统对文79断块异常高压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实现了储层建模数值模拟静动态剩余油定量分布研究一体化,确定了剩余油分布位置和数量,提出了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措施。实施结果符合程度较高,进一步证明油藏在开发后期采用储层建模数值模拟静动态结合法进行剩余油分布定量研究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石油钻采工艺》期刊2006年06期)
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7](2005)在《动静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面肌痉挛是针灸临床上顽症之一,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中医学称“筋惕肉”。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可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以眼周和口角抽搐为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可发生痉挛,令人焦急,坐卧不宁,夜不得寐,治疗颇为棘手,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我们采(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8](2004)在《动静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面肌痉挛是针灸临床上顽症之一,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祖国医学称“筋惕肉瞤”。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可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以眼周和口角抽搐为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可发生痉挛,令人焦急,坐卧不宁,夜不得寐,治疗颇为棘手,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我们采取动静结合法配以刺络拔罐方法,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资料较完整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学会第六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交流暨针灸学科发展与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4-10-01)
王存周,刘文君,吴也平,张艳丽[9](2001)在《动静结合法针灸激光治疗面肌痉挛》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于 1999年 4月~ 2000年 4月对面肌痉挛患者采用针刺激光治疗,并与传统西药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80例均为门诊面肌痉挛患者,其中男 40例,女 40例。面神经干基强度和时值测定均在正常范围。将 80例患者(本文来源于《现代康复》期刊2001年01期)
白冰,刘祖德[10](1998)在《动静结合法处理软基室内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的基本思想。然后以工程实践为基础,通过室内试验说明该法的理论依据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叁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期刊1998-04-01)
动静结合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一种用于梁式结构的健康诊断方法,该方法以具有较高测试精度的低阶模态参数和静力测试参数为损伤识别量,适用于本构相同的多个结构或构件的健康诊断。具体实施中只选取少量结构作为样本,对其进行静、动力的联合测试,以获得静力、动力参数间的数学回归关系,依此关系对其余的结构仅通过动力测试便可获得等效于静力加载法的健康诊断效果。以12个不同损伤程度的钢桁架结构为试验对象,对其静、动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桁架的静力刚度和一阶固有频率与桁架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标识桁架损伤的静、动参数。静、动参数对桁架的损伤程度指示明确,规律是损伤越大,静、动参数值越小。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桁架静、动参数间数学关系式,说明梁式结构的静、动参数密切相关,动静结合法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静结合法论文参考文献
[1].张权.60例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动静结合法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
[2].李国东,郭迅,陈晗.用于结构健康诊断的动静结合法及其试验验证[J].世界地震工程.2009
[3].魏巍,孙洪军.运用动静结合法分析基桩受力特性[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陈晗.动静结合法在钢桁架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
[5].杨洪国.动静结合法及其在结构健康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
[6].黄辉,范玉平,孙立旭.“动静结合法”在剩余油定量分布中的应用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6
[7].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动静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5
[8].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动静结合法治疗面肌痉挛60例临床观察[C].中国针灸学会第六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交流暨针灸学科发展与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2004
[9].王存周,刘文君,吴也平,张艳丽.动静结合法针灸激光治疗面肌痉挛[J].现代康复.2001
[10].白冰,刘祖德.动静结合法处理软基室内试验研究[C].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叁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