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风险及预防措施

心内科护理风险及预防措施

【摘要】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在我国心内科属于高风险专科,其护理风险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医疗认知和防范风险已成为心内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要求护理工作做到“以人为本”,护理人员应该从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保障护理安全、密切关注护患关系这几个方面加强护理工作,不断加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心内科医疗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1前言

我国的心内科患者群体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存在着病情重、变化快、预见性差,病死率高等风险因素,加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都有着其特殊性,由于疾病本身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更应该及时发现和有效的处理各类突发情况,灵活处理护理服务中的各类问题,提高护理质量,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护理风险。由于心内科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有着急、难、险、重等特点,在护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和快速应变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素养。因此,分析和处理心内科的护理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心内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基于护理环境、医疗设备、护理操作以及护理人员责任心等风险因素。这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制定相应护理培训计划及考核制度,强化风险监控。才能够有效的处理或规避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的发生,保证良好的医患关系。

2风险因素分析

2.1护理环境因素。由于心内科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且不稳定,对医护工作的要求也就更高,同时对病房环境也有较高要求,以便治疗和修养。而医院病房往往床位多,造成病房内嘈杂、拥挤的现象,影响患者休息及睡眠质量。这也使得患者对病房环境产生不满情绪,而影响很好的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

2.2医疗设备因素。随着新技术的大量引进,心内科的临床护理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较多,这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导致护理过程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如果护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及应用技术,往往会影响到心内科的护理安全。由于医疗设备使用不当,对患者造成治疗或抢救延误,很大程度上会带来危机患者生命安全的风险。

2.3专业技能水平因素。心内科的患者具有特有的高风险性,诸如: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症状是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患者出现跌倒、坠床等风险事件的可能性高;老年患者大多数由于年老体衰,不能适应患病后生活习惯的改变等等。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且临床经验丰富,能够单独执行护理操作。如果不能正确使用相关医疗设备,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就会造成严重的不良结果。护理中缺乏对于恶性的心律失常患者健康情况的掌握,而不能及时识别,会造成危机生命安全的严重后果。

2.4疾病高风险性因素。心内科的患者病情往往具有不可逆的严重性。一旦发病,如果抢救不及时极易造成心源性猝死。这一情况往往发生于很多的常见诱因,比如:由于受到外界刺激造成情绪激动;身体的劳累、冷热刺激;因失眠甚至排便用力等。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因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或溶栓、并发症等现象,也会增加患者生命安全的高风险性,导致猝死。

2.5服务意识因素。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因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故而直接影响与护理质量。服务意识浅薄的护理人员,不能做到主动与患者进行很好地沟通,缺乏耐心,对诊疗护理操作交代含糊不清等现象时有存在。因不能很好的履行告知义务,主动的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导致护理纠纷及投诉的出现。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执行规章制度不严谨;对患者巡视或病情变化认识不及时,应急能力不能适应患者瞬息万变的病情,而延误抢救治疗;对患者因疾病造成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不能及时疏导等,都会导致患者突发死亡的意外发生。

3有效规避护理风险的预防措施的探讨

3.1护理人员要认真遵守各项护理制度,严格落实各项护理要求,严守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是长期临床实践中经过不断完善形成的,要清楚职责权限,培养慎独的职业精神。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要及时汇报,实事求是,以为患者赢得补救的时间。科室要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审核,包括日常护理工作程序、交接班制度、服务理念等,并不断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使护理工作能够不间断、连续进行。

3.2护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改变护理模式,以求逐步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人文护理观念,明确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仅有一次的生命。珍视生命,尊重患者健康权力和尊严是护士的职业道德底线。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要考虑患者的生命安全。大力倡导精益求精、无微不至的工作态度。对患者要多关怀,了解其心理需要,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做好解释和安慰,适时鼓励患者,消除其恐惧、焦虑情绪。通过沟通交流建立与患者密切关系,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3.3不断学习补充新的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结合心内科室的特点,有计划的组织业务知识学习。增强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及护理常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徒手心肺呼吸和电除颤及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的操作方法,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才能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各类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需要护理人员必须通过学习来充实和更新知识,做到对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的熟练掌握。并能够对各种常见故障进行排除。对新入职的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并在工作中严格要求,不定期进行考核,以保证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不断完善。

3.4要增强护理风险的防范能力。首先,应加强健康教育力度,提高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意识;另外,要是要做好护理记录。以科学的态度做到真实、完整记录,运用专业的医学术语,做到不漏记、错记、涂改等;再有,要对科室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药品和抢救设备要严格管理,由专人负责定位、定量,每日清点,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严格依照法律及科室的规章制度,适时护理操作。同时加强环境安全管理,注意物品的摆放位置,采用标识提醒,以防危险发生。

综上所述,心内科护理风险系数高、因素多,应从护理人员自身抓起,加强"慎独"精神的培养,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护理制度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应当严格落实护理操作流程,了解护理工作中各个环节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而对护理风险采取主动管理,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的发生。通过有效学习和经验积累培养风险预见能力,积极主动的采取防范措施,展开前瞻性的干预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出现,并且还可以提升心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利芬,黄漫容,叶新梅,劳雪英,张振路.新形势下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3(12):45-47.

[2]郭丽霞,曾华志,梁珏,罗萍.门急诊护理风险高危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陈小娟,李思静,黄宇美,等.风险管理对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86-87.

[4]冯毕龙.PICC置管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和防范措施[A].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标签:;  ;  ;  

心内科护理风险及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