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膜论文-朱广奇,李砚硕,刘新磊,班宇杰,彭媛

毛细管膜论文-朱广奇,李砚硕,刘新磊,班宇杰,彭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毛细管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AU型分子筛,分子筛膜,毛细管载体,渗透汽化

毛细管膜论文文献综述

朱广奇,李砚硕,刘新磊,班宇杰,彭媛[1](2012)在《高透量FAU型分子筛毛细管膜》一文中研究指出FAU型分子筛膜因具有较大的孔径(0.74nm)和对极性或不饱和化合物的选择吸附能力而成为有机混合物分离领域极具应用潜力的一类膜材料。在非对称毛细管载体内表面合成得到的FAU型分子筛膜,分子筛晶体粒径均匀,排列紧密(Fig.1a),膜层厚度仅为2 m左右(Fig.1b)。在65℃对于90%乙醇水溶液的透量达到3.6kg/m~(-2)h~(-1)(载体上层孔径100nm),是同样条件下对称载体的两倍以上(Fig.1c)。在50℃(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6-29)

李婷婷[2](2009)在《熔融石英毛细管膜上的浓度极化效应及其在芯片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微纳尺度下分子运动行为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微纳流控学。目前新的微纳流控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仍是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微纳界面上的浓度极化效应及其在微量样品的在线预浓集中的应用潜力更是备受关注本论文第一章以芯片毛细管电泳中的电进样浓集为主要背景,介绍了相关的双电层理论和电动现象理论,对纳米与微米通道界面上的浓度极化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基于原位刻蚀制备的毛细管导电膜,建立了一个离子通道界面,主要利用荧光显微成像的方法对该界面上的浓度极化效应进行了研究。在低离子强度条件下,该毛细管膜对荷电组分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极化作用。利用半径不同的荧光探针分子对膜上的离子通道尺寸进行了表征,初步判断通道的尺寸在1.2nm至1.6nm之间。实验发现,刻蚀过程中监控电场强度对导电膜的状态有一定的影响。第叁章,制作了集进样狭缝和毛细管膜于一体的毛细管芯片。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浓度极化进行了系统研究,考察了浓集的重现性以及电解质浓度、浓集时间和电压对浓度极化的影响。多次实验表明,施加适当的切向电场可以提高浓集的效率。用荧光探针分子估测至少得到了190倍的浓集效率。研究表明,石英毛细管膜导电膜不仅可浓缩生物大分子,利用其界面上的浓度极化效应还可对小的荷电组分进行浓缩。预测此毛细管导电膜在荷电组分的在线预浓集中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6-01)

金玉兰,吴志超,顾国维[3](2003)在《毛细管膜生物反应器中加沸石对膜污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处理生活污水时毛细管膜污染状况的研究,考察了膜水通量随沸石投加量而变化的情况。在操作压力为0.025MPa,膜面流速为0.8m/s,ρ(MLSS)为3000mg/L的条件下,与不投加沸石直接处理生活污水相比,沸石的投加使膜水通量上升,总阻力下降;试验还探讨了沸石最佳投加量问题。结果表明,沸石的投加可改善膜面泥饼性质,提高水通量,是一种积极的膜污染防治手段。(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03年06期)

丁伟,叶宏琛,张问梁,马景良[4](1998)在《硅胶毛细管膜式人工肺治疗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动物实验及临床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化了ECMO装置,降低血流量(200~300ml/min),经动物实验证明体外排CO_2治疗Ⅱ型呼吸功能衰竭是可行的。初步应用于临床,体外辅助转流2小时后P_B,CO_2由13.97kPa下降为9.98kPa,P_a,O_2,由5.99kPa增加至7.32kPa。2周后,该病人出院。(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1998年01期)

蒋茂贵,韩长绵,沈青,张钢[5](1996)在《毛细管膜生物反应器降解硝基芳烃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毛细管膜生物反应器(CMBR)处理硝基芳烃废水的降解效率。与常规生化反应器(BR)进行对照试验,结果发现CMBR较BR处理效率高2~3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1996年02期)

邵新明,朱长乐[6](1987)在《毛细管膜分离器中渗透蒸发过程的计算机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毛细管膜分离器中渗透蒸发过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由一组常微分方程和代数方程构成。同时,本文探讨了多种数值求解方法,并将一些有效的方法应用于计算机仿真计算。通过对乙醇——水体系的仿真,进一步研究了有关毛细管膜分离器中的渗透蒸发过程,并由此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1987年01期)

毛细管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微纳尺度下分子运动行为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微纳流控学。目前新的微纳流控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仍是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微纳界面上的浓度极化效应及其在微量样品的在线预浓集中的应用潜力更是备受关注本论文第一章以芯片毛细管电泳中的电进样浓集为主要背景,介绍了相关的双电层理论和电动现象理论,对纳米与微米通道界面上的浓度极化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基于原位刻蚀制备的毛细管导电膜,建立了一个离子通道界面,主要利用荧光显微成像的方法对该界面上的浓度极化效应进行了研究。在低离子强度条件下,该毛细管膜对荷电组分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极化作用。利用半径不同的荧光探针分子对膜上的离子通道尺寸进行了表征,初步判断通道的尺寸在1.2nm至1.6nm之间。实验发现,刻蚀过程中监控电场强度对导电膜的状态有一定的影响。第叁章,制作了集进样狭缝和毛细管膜于一体的毛细管芯片。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浓度极化进行了系统研究,考察了浓集的重现性以及电解质浓度、浓集时间和电压对浓度极化的影响。多次实验表明,施加适当的切向电场可以提高浓集的效率。用荧光探针分子估测至少得到了190倍的浓集效率。研究表明,石英毛细管膜导电膜不仅可浓缩生物大分子,利用其界面上的浓度极化效应还可对小的荷电组分进行浓缩。预测此毛细管导电膜在荷电组分的在线预浓集中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毛细管膜论文参考文献

[1].朱广奇,李砚硕,刘新磊,班宇杰,彭媛.高透量FAU型分子筛毛细管膜[C].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2].李婷婷.熔融石英毛细管膜上的浓度极化效应及其在芯片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09

[3].金玉兰,吴志超,顾国维.毛细管膜生物反应器中加沸石对膜污染的影响[J].工业水处理.2003

[4].丁伟,叶宏琛,张问梁,马景良.硅胶毛细管膜式人工肺治疗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动物实验及临床报告[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1998

[5].蒋茂贵,韩长绵,沈青,张钢.毛细管膜生物反应器降解硝基芳烃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6

[6].邵新明,朱长乐.毛细管膜分离器中渗透蒸发过程的计算机仿真[J].膜科学与技术.1987

标签:;  ;  ;  ;  

毛细管膜论文-朱广奇,李砚硕,刘新磊,班宇杰,彭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