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波列,季节内变化,印度夏季降水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论文文献综述
孙雪倩,李双林,孙即霖,洪晓玮[1](2018)在《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正、负位相期间欧亚夏季副热带波列季节内活动特征及与印度降水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与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针对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两个不同位相,对逐候200 h Pa经向风异常进行EOF分析,发现在AMO正、负位相期间,欧亚副热带波列的季节内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利用超前—滞后回归,对比了不同AMO位相下副热带波列及其相联系的印度夏季降水的季节内活动演变特征,分析有关的大气环流,探究波列影响降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在AMO负位相期间,由格陵兰岛以南北大西洋经大不列颠岛、地中海、黑海—里海向南亚北部传播的副热带波列的季节内演变,在印度中部引起下沉,导致中部及西北部季节内降水减少,波列负位相相反;在AMO正位相期间,副热带波列西起冰岛以南北大西洋经丹麦南部、俄罗斯西部、中亚向南亚东北部传播,对应该波列的季节内演变,辐合上升区在印度中部和东西两侧,使得该区域季节内降水增加,波列负位相相反。于是,AMO通过调制夏季欧亚副热带波列的季节内活动,可以对印度夏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空间型及演变发挥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杨春霞,窦焘焘,李倩,郝微微,汤旻轩[2](2014)在《北极涛动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波变换和小波互相关分析法对1901—2000年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年代际振荡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1 000 h Pa高度场合成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叁个气候模态均有明显的多年代际尺度的振荡特征,且它们在各特征时间尺度上的振荡相关性存在显着区别,主要表现为:在6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4 a正相关,AO滞后AMO约12 a负相关;在20~3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12 a正相关;在30 a尺度上,AO超前AMO约8 a正相关。在60 a尺度上,超前PDO负位相4 a和滞后AMO正位相12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负位相;在20~30 a尺度上,超前PDO正位相12 a和超前AMO正位相8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正位相。合成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叁个模态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牟林,陈学恩,宋军,李欢,李琰[3](2011)在《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变化机制研究 Ⅲ.北大西洋海气要素对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该系列文章前文研究中构建的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和所揭示的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机制,针对海气要素对该振荡机制的影响问题进行了重点的探讨。为细致准确的研究北大西洋海洋要素同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的关系,有针对性的定义了副极地海区表层密度指数和北大西洋暖流强度指数并对模式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副极地海区表层密度变化领先大西洋径向翻转环流(MOC)变化7 a,北大西洋暖流的变化领先MOC变化4 a,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水强度(包括丹麦海峡溢流水和法鲁海峡溢流水,是北大西洋深层水的重要来源)的变化领先MOC的变化3 a;北大西洋大气要素变化对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有非常重要的调制作用,当副极地流环和北大西洋暖流(NAC)达到最强的2 a之前,高纬度地区大气为气旋式环流异常,中纬度地区大气为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海表热通量在大西洋副极地海区是负异常,这都有利于副极地流环和NAC的加强,更多高盐度的北大西洋水进入格陵兰-冰岛-挪威海(GIN)海域,由此可以导致GIN海域表层密度上升,使水体的层结稳定性减弱,有利于深层对流的发生,同时大气变化通过风应力旋度和海表热通量也直接影响GIN海域深层水的生成,进而导致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水的强度增加。(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1年04期)
王彦明,李双林,罗德海,付建建[4](2010)在《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冷暖位相的对称和非对称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正、负海温异常的响应。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的影响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响应;AMO的暖位相造成欧亚大陆增温以及印度地区北暖南冷的偶极子型分布,主要是线性因素的作用;夏季、秋季印度半岛降雨增多,是线性因素和非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非线性因素带给印度半岛的降水多集中在西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李双林,王彦明,郜永祺[5](2009)在《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着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着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迭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王彦明[6](2009)在《北大西洋长周期年代际振荡(AMO)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观测及多模式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年周期,振幅为0.4 oC。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 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它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等都与之密切相关。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分析和AM2、NCEP、CCM3叁个大气环流模式模拟来研究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发现当处于北大西洋暖海温异常时,即AMO的暖位相,在四季均使得东亚表面气温升高,同时造成印度的北暖南冷的气温分布;并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着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暖位相AMO在四季均增加了印度的降水,以夏、秋季最为最显着。AMO影响亚洲季风区气候的主要机制为AMO通过加热欧亚对流层中高层,改变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终影响季风。夏季,欧亚大陆的增温会加大亚洲大陆跟南海的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增强夏季风;冬季,大陆的增温会减小海陆热力差异,减弱冬季风。在分析亚洲季风区气候在AMO冷、暖位相下的分布型时,我们发现这一过程并不是纯粹线性的,即冷、暖位相下的气候分布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进而我们采用北大西洋正、负海温异常敏感性实验来研究其线性和非线性响应。研究发现,AMO的暖位相会使得欧亚大陆尤其是东亚地区增温,同时使得印度地区呈现北暖南冷的偶极子型分布,该影响过程主要是线性的; AMO的暖位相对于降水最显着的影响是夏、秋季印度半岛降水增多,这是线性因素和非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非线性因素带给印度半岛的降水多集中在西部。本文还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估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显着的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迭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020年代中期逆转。(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5-01)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小波变换和小波互相关分析法对1901—2000年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年代际振荡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1 000 h Pa高度场合成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叁个气候模态均有明显的多年代际尺度的振荡特征,且它们在各特征时间尺度上的振荡相关性存在显着区别,主要表现为:在6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4 a正相关,AO滞后AMO约12 a负相关;在20~3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12 a正相关;在30 a尺度上,AO超前AMO约8 a正相关。在60 a尺度上,超前PDO负位相4 a和滞后AMO正位相12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负位相;在20~30 a尺度上,超前PDO正位相12 a和超前AMO正位相8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正位相。合成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叁个模态的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论文参考文献
[1].孙雪倩,李双林,孙即霖,洪晓玮.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正、负位相期间欧亚夏季副热带波列季节内活动特征及与印度降水的联系[J].大气科学.2018
[2].杨春霞,窦焘焘,李倩,郝微微,汤旻轩.北极涛动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关系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4
[3].牟林,陈学恩,宋军,李欢,李琰.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变化机制研究Ⅲ.北大西洋海气要素对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
[4].王彦明,李双林,罗德海,付建建.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冷暖位相的对称和非对称响应[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李双林,王彦明,郜永祺.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J].大气科学学报.2009
[6].王彦明.北大西洋长周期年代际振荡(AMO)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观测及多模式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9
标签: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波列; 季节内变化; 印度夏季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