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孢子叶球论文-张建瑛,秦希波,李业娟,姚志刚,李京

小孢子叶球论文-张建瑛,秦希波,李业娟,姚志刚,李京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孢子叶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松属,大孢子叶球,小孢子叶球,配子体

小孢子叶球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瑛,秦希波,李业娟,姚志刚,李京[1](2019)在《松属植物的大、小孢子叶球发生及发育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形态学和解剖学两个角度对松属植物大、小孢子叶球发生、发育的特点以及大、小孢子叶球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几种特殊现象进行综述,系统地总结了大、小孢子叶球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分化阶段特征以及小孢子叶球中花粉的发育、大孢子叶球发育中颈卵器的形成等多个重点阶段,提出了继续开展相关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朱李奎,唐亮,赵贝贝,路兆庚,王莉[2](2018)在《杉木小孢子叶球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扬州地区生长的成年杉木为实验材料,通过采用数码相机拍摄、体视镜、扫描电镜以及半薄切片等方法,对杉木小孢子叶球发育、小孢子囊发育及其散粉规律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发现,10月中旬,杉木小孢子叶球形成并着生于新枝顶端。翌年3月中下旬,小孢子叶球成熟,进入散粉期,散粉首先从小孢子叶球基部开始依次向上部扩散。小孢子叶在孢子叶球主轴上螺旋排列,单个小孢子叶通常由3个小孢子囊组成,构成叁角形。小孢子囊壁由1层表皮细胞、1~2层中间层细胞和1层绒毡层细胞组成,表皮细胞首先形成,并向内分化出2~3层细胞,分别分化形成中层和绒毡层,最后中层和绒毡层消失。杉木的小孢子囊通过开裂口控制其开裂,20℃室温下整个小孢子叶球散粉时间持续约18 h,单个小孢子叶的散粉时间为8~10 h。以上结果显示,杉木小孢子叶球的发育过程经历了体积增大、鳞片开张及散粉等阶段,这些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利于提高散粉效率,这说明杉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风媒传粉的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张喜顺,刘世界[3](2015)在《油松小孢子叶球性反转异常繁殖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松作为吉林省的常见人工针叶树种,常被当做绿化苗木用来栽植,所以研究油松的小孢子叶球性反转异常繁殖行为非常有必要,对以后油松繁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5年16期)

孟美岑,王德明,姚建新[4](2013)在《安徽晚泥盆世石松植物Minostrobus的新认识——营养器官、小孢子叶球及生活习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巢湖小孢穗(Minostrobus chaohuensis)的压型化石以及部分矿化的营养轴和小孢子叶球发现于安徽巢湖凤凰山剖面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五通组地层中,通过修雕、包埋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对这些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巢湖小孢穗的营养轴宽度可达51mm,具次生木质部,管胞具梯纹加厚和威廉姆逊纹。营养叶披针形,具单脉。叶座长纺锤形,螺旋排列,间隔带上有纵向纹饰;叶座上可见(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1)

王兵益,苏建荣,张志钧,束传林,尹德平[5](2009)在《云南红豆杉小孢子叶球和种子的时空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云南红豆杉种子和小孢子叶球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果:小孢子叶球和种子的空间分布规律相似,在树体的各个水平方向间没有显着差异,在垂直分布上差异显着,从上到下,小孢子叶球的相对密度依次递减;种子的相对密度最高的是树体中部,最低的是下部.种子和小孢子叶球相对密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种子和小孢子叶球的相对密度在年际间变化明显,都达到了显着水平.种子的相对密度在2006年和2007年间呈低度负相关,R=-0.46;小孢子叶球的相对密度在2006年和2007年间呈高度正相关,R=0.86.种子相对密度同新枝相对密度及最长新枝长度分别呈低度负相关和微弱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7和R=-0.29.基于以上结果,作者认为光是影响种子和小孢子叶球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气候会影响种子和小孢子叶球的产量;就某一植株而言,当年种子产量会影响下一年种子产量;小孢子叶球的产量可能同植株的遗传特性相关.(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李永生,翟淑芬,闫晓梅[6](2008)在《油松小孢子叶球性反转现象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油松小孢子叶球性反转现象的观察,结果表明:已经完成分化的正常小孢子叶球发生了性反转,从其顶端的小孢子叶开始向基部逐渐转变成大孢子叶,直至整个小孢子叶球转变成异常的大孢子叶球;异常大孢子叶球具有接受花粉的能力,并在枝条上发育成为蔟状着生的小球果。(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08年06期)

吕洪飞,余象煜,李平,何福基[7](1997)在《杉木雄性不育接穗与可育砧木小孢子叶球和叶的生理生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杉本雄性不育接穗和可育砧木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生理生化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穗小孢子叶球的呼吸强度有明显提高.而其叶的呼吸强度则降低;砧木小孢子叶球的呼吸强度下降.而叶的呼吸强度则上升。接穗和砧木的小孢子叶球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都出现干扰酶带,尤其对砧木影响较大,同时还影响其顺序表达;而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酸酶谱则无明显差异.作者认为砧木与接穗可能存在能调控基因表达的物质的交换,但不影响它们各自的育性表达.(本文来源于《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7年02期)

吕洪飞,余象煜,李平[8](1996)在《杉木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小孢子叶球及其叶的呼吸强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la(Lamb.)Hook.)的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小孢子叶球和叶的呼吸强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育株小孢子叶球和叶的呼吸强度较可育株弱,能量供应不足是小孢子囊败育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6年02期)

王士俊,郭英廷,田宝霖[9](1995)在《鳞木目小孢子叶球山西鳞孢穗(新种)的解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中一种鳞木目的小孢子叶球——山西鳞孢穗(新种)(Lepidostrobusshanxiense sp. nov.)。其主要特征是:孢子叶球较小,长3.5 cm 以上,直径1.6~1.8 cm 。轴具管状中柱,孢子叶螺旋状着生于轴上。孢子叶柄长6~7 m m ,远端叶片长1.2 cm 以上。孢子叶柄具翅,翅长2~2.5 m m 。小孢子囊可能呈袋形,长与孢子叶柄相近,宽约4.5 m m ,高2~3 m m ,以其长度的约2/3着生于孢子叶柄的腹面上。成熟的孢子囊壁仅由一层柱状细胞构成。小孢子直径68~77 μm ,具叁缝,远极面具短刺(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1995年11期)

吕相军[10](1993)在《长白落叶松小孢子叶球发育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A·Henry)生长分布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山区及辽宁、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地区,在朝鲜北部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该树种生长较快、树干通直,木材耐腐、耐湿,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也是当前东北地区森林更新与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掌握长白落叶松开花结实规律,从而进行种子产量的预测预报,促进种子园、母树(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1993年05期)

小孢子叶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扬州地区生长的成年杉木为实验材料,通过采用数码相机拍摄、体视镜、扫描电镜以及半薄切片等方法,对杉木小孢子叶球发育、小孢子囊发育及其散粉规律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发现,10月中旬,杉木小孢子叶球形成并着生于新枝顶端。翌年3月中下旬,小孢子叶球成熟,进入散粉期,散粉首先从小孢子叶球基部开始依次向上部扩散。小孢子叶在孢子叶球主轴上螺旋排列,单个小孢子叶通常由3个小孢子囊组成,构成叁角形。小孢子囊壁由1层表皮细胞、1~2层中间层细胞和1层绒毡层细胞组成,表皮细胞首先形成,并向内分化出2~3层细胞,分别分化形成中层和绒毡层,最后中层和绒毡层消失。杉木的小孢子囊通过开裂口控制其开裂,20℃室温下整个小孢子叶球散粉时间持续约18 h,单个小孢子叶的散粉时间为8~10 h。以上结果显示,杉木小孢子叶球的发育过程经历了体积增大、鳞片开张及散粉等阶段,这些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利于提高散粉效率,这说明杉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风媒传粉的结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孢子叶球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瑛,秦希波,李业娟,姚志刚,李京.松属植物的大、小孢子叶球发生及发育研究进展[J].吉林林业科技.2019

[2].朱李奎,唐亮,赵贝贝,路兆庚,王莉.杉木小孢子叶球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J].植物研究.2018

[3].张喜顺,刘世界.油松小孢子叶球性反转异常繁殖行为研究[J].吉林农业.2015

[4].孟美岑,王德明,姚建新.安徽晚泥盆世石松植物Minostrobus的新认识——营养器官、小孢子叶球及生活习性[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5].王兵益,苏建荣,张志钧,束传林,尹德平.云南红豆杉小孢子叶球和种子的时空分布规律[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6].李永生,翟淑芬,闫晓梅.油松小孢子叶球性反转现象的观察[J].吉林林业科技.2008

[7].吕洪飞,余象煜,李平,何福基.杉木雄性不育接穗与可育砧木小孢子叶球和叶的生理生化的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8].吕洪飞,余象煜,李平.杉木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小孢子叶球及其叶的呼吸强度的比较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9].王士俊,郭英廷,田宝霖.鳞木目小孢子叶球山西鳞孢穗(新种)的解剖特征[J].植物学报.1995

[10].吕相军.长白落叶松小孢子叶球发育特性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93

标签:;  ;  ;  ;  

小孢子叶球论文-张建瑛,秦希波,李业娟,姚志刚,李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