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代数应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数雷诺应力模型,线性湍流模型,高超声速
代数应力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张丁午,胡海洋[1](2014)在《显式代数雷诺应力模型在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场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显式代数雷诺应力模型在高超声速流场中的计算精度,以修正后的CG k-ε模型作为湍流时间尺度决定方程,将Wallin和Johansson显式代数雷诺应力模型(WJ2000模型)应用于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场数值计算,并与线性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J2000模型对高超声速压缩拐角附近壁面压力和热流分布的预测要优于线性湍流模型,同时网格依赖性明显低于后者;对CG k-ε湍流时间尺度决定方程所做修正不影响WJ2000模型对超声速流场的预测结果,但使其对高超声速流场的预测精度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4年05期)
周磊,解茂昭,罗开红,帅石金,贾明[2](2013)在《代数亚格子湍动能模型及非黏性亚格子应力模型在喷雾大涡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KIVA3V中将考虑简化的代数亚格子湍动能模型的3种亚格子尺度模型和K方程湍动能模型的非黏性亚格子应力模型纳入程序中,对定容弹中柴油的喷射和雾化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以燃油液相和蒸气相分布的试验数据为依据,揭示了代数亚格子尺度湍动能模型对燃油喷雾计算结果的影响,并且与K方程亚格子湍动能模型进行了对比,同时分析了加入的非黏性亚格子应力张量模型的适用性.结果显示3种亚格子应力模型及代数亚格子湍动能模型的组合可以有效地模拟流场中湍动能变化对液滴弥散速度的影响,从而使液相贯穿距及液相和气相浓度分布与试验结果更为接近.同时,该代数模型所计算的亚格子尺度湍动能与K方程模型计算结果相当吻合.非黏性亚格子模型可以计算相对准确的喷雾结果.(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邢领航[3](2009)在《基于水深平均显式代数应力模型在丁坝绕流中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较复杂的浅水流动结构需由通用性更好的统一模式来描述,同时任意复杂的天然岸边界也需要计算模型拥有对任意边界的适应性。有鉴于此,本文建立了水深平均意义下的显式代数应力模型(DEASM),并结合水深平均k-ε紊流模型(DKE)、水深平均代数应力模型(DASM)对蕴含丰富流动特征的丁坝绕流现象进行了非结构网格模拟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在计算精度上,各向异性DEASM模型总体上要好于DKE模型和DASM模型;在计算的收敛性和稳定性上,DEASM模型基本与DKE模型相当,DASM模型的稳定性稍差;在CPU耗时上,DEASM模型和DASM模型基本相当,并略高于DKE模型。(本文来源于《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期刊2009-10-01)
李泽征,徐江荣,张平[4](2008)在《正交曲线系中颗粒代数应力模型张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使用前期提出的两相流色噪声扩维方法和统一色噪声方法的PDF理论,获得两种方法的PDF理论的矩模型统一形式,进一步使用张量分析方法获得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矩模型的具体形式,给出了推导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矩方程的标准方法,最后给出矩模型对流-扩散型的统一形式。(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李逸轩,徐江荣[5](2006)在《考虑碰撞的两相湍流概率密度函数代数应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在考虑碰撞作用的湍流两相概率密度函数模型基础上,在二维空间直角坐标系下推导出了颗粒相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颗粒应力守恒方程组的代数形式,进而得到代数应力模型。将代数应力方程应用于线性剪切两相流,计算数值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赖锡军,王志东,汪德爟[6](2006)在《各向异性浮力紊流的显式代数应力模型及其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Wallin&Johansson的显式代数雷诺应力模型(EARSM)基础上,引入浮力的紊动效应,使该模型能够反映浮力对紊流运动的影响.利用同位网格上的SIMPLEC算法,模拟了T-型连接管内的温度混合流动.与实验资料和DNS计算结果比较表明,提出的模型能够反映各向异性的浮力紊流特征,而且模型在计算进程中显示出良好的数值收敛性能,与涡粘性两方程模型的计算花费相当.(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06年02期)
吴修广,沈永明,王敏,杨志峰[7](2005)在《曲线坐标下平面二维污染物扩散输移的代数应力湍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浅水流动的控制方程和深度平均的污染物扩散输移的控制方程进行坐标变换,湍流的模拟采用各向异性代数应力湍流模式,建立了曲线坐标下平面二维水流计算和污染物扩散输移的代数应力湍流模型。采用具有浓度实测值的实验室连续弯道进行模型验证,对本模型计算的浓度分布与k -ε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了本模型在处理各向异性明显优于k -ε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05年07期)
T,B,Gatski,T,Jongen,林博颖,陈义良[8](2005)在《求解复杂湍流的非线性涡黏性系数模型和代数应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线性涡黏性系数模型和代数应力模型联系了线性涡黏性系数湍流模型和完整的微分雷诺应力模型.随着它们受到日益关注,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本篇综述的目的是对这些模型加以总结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及不同之处,指出它们与完整微分雷诺应力模型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于线性涡黏性系数模型而言它们在预报流场上所具有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力学进展》期刊2005年02期)
沈永明,吴修广,郑永红[9](2005)在《曲线坐标下平面二维水流计算的代数应力湍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浅水流动的控制方程进行坐标变换,导出了非正交曲线坐标下平面二维水流计算的代数应力模型公式,建立了非正交曲线坐标下平面二维水流计算的代数应力湍流模型。采用实验室连续弯道进行流场验证,给出了速度场、湍流动能、湍流动能耗散率和各应力的分布图,比较了本模型与k ε模型的湍流动能和湍流动能耗散率在各断面上的分布,结果显示了本模型定量上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沈永明,胡振红,刘才广,魏文礼[10](2004)在《温度和盐度分层流的二维应力-通量代数湍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avier Stokes方程和应力 通量代数湍流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温度和盐度分层流的应力 通量代数模型,模型不仅在控制方程中计及密度变化,而且在应力和通量的代数关系中含有浮力项,从而自动地计及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另外紊动平均量控制方程中的紊动项是由应力 通量模型计算,较好地体现了湍流各向异性的特征.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对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的密度分层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正确地反映了分层及紊动各向异性的特征,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代数应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KIVA3V中将考虑简化的代数亚格子湍动能模型的3种亚格子尺度模型和K方程湍动能模型的非黏性亚格子应力模型纳入程序中,对定容弹中柴油的喷射和雾化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以燃油液相和蒸气相分布的试验数据为依据,揭示了代数亚格子尺度湍动能模型对燃油喷雾计算结果的影响,并且与K方程亚格子湍动能模型进行了对比,同时分析了加入的非黏性亚格子应力张量模型的适用性.结果显示3种亚格子应力模型及代数亚格子湍动能模型的组合可以有效地模拟流场中湍动能变化对液滴弥散速度的影响,从而使液相贯穿距及液相和气相浓度分布与试验结果更为接近.同时,该代数模型所计算的亚格子尺度湍动能与K方程模型计算结果相当吻合.非黏性亚格子模型可以计算相对准确的喷雾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数应力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强,张丁午,胡海洋.显式代数雷诺应力模型在超声速/高超声速流场计算中的应用[J].推进技术.2014
[2].周磊,解茂昭,罗开红,帅石金,贾明.代数亚格子湍动能模型及非黏性亚格子应力模型在喷雾大涡模拟中的应用[J].内燃机学报.2013
[3].邢领航.基于水深平均显式代数应力模型在丁坝绕流中的模拟[C].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2009.2009
[4].李泽征,徐江荣,张平.正交曲线系中颗粒代数应力模型张量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
[5].李逸轩,徐江荣.考虑碰撞的两相湍流概率密度函数代数应力模型[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
[6].赖锡军,王志东,汪德爟.各向异性浮力紊流的显式代数应力模型及其验证[J].计算物理.2006
[7].吴修广,沈永明,王敏,杨志峰.曲线坐标下平面二维污染物扩散输移的代数应力湍流模型[J].中国工程科学.2005
[8].T,B,Gatski,T,Jongen,林博颖,陈义良.求解复杂湍流的非线性涡黏性系数模型和代数应力模型[J].力学进展.2005
[9].沈永明,吴修广,郑永红.曲线坐标下平面二维水流计算的代数应力湍流模型[J].水利学报.2005
[10].沈永明,胡振红,刘才广,魏文礼.温度和盐度分层流的二维应力-通量代数湍流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