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风险投资业制约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希[1](2018)在《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效应与事后效应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一方面,面临着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变等战略任务;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为经济可持续性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而创业创新活动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高投入、以及未来发展的巨大不确定性。对于创业创新活动的参与主体—中小企业,银行等传统金融媒介在为其提供融资功能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与此同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机制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本供给和增值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风险投资家不仅在项目筛选过程中,对企业投资价值具有“事前识别”功能;而且在事后投资项目管理中,通过密切监督企业家行为、企业经营状况等,对被投企业经营绩效造成“事后影响”。但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风险投资业在发展过程中依赖于不同的外部制度环境与经济系统;其在行为动机、运行机制与投资效应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特征。基于西方成熟市场条件的风险投资效应理论与实践经验,难以完全适用于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运行实践。而目前国内关于风险投资与参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仍然鲜有涉及。在此背景下,系统分析我国风险投资的外部制度环境因素与内在作用机理,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与事后效应,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管理模式,将具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着眼于风险投资与参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旨在实证区分检验风险投资的事前效应和事后效应,探讨究竟是风险投资在事前选择了具有绩效优势的优质企业;还是风险投资的事后介入对参与企业绩效提升带来显着处理效应。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委托代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制度基础观理论等,理论分析了在中国风险投资业前期快速扩张阶段及其所依赖的特定制度环境约束条件下,风险投资的行为动机、运行特征以及事前与事后作用机理。实证研究中,综合运用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企业样本数据,应用Logit模型、PSM倾向得分匹配法、面板数据DID双重差分模型、Heckman两阶段模型结合内生转置回归模型等,分别检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效应和事后效应。并应用DDD三重差分模型结合T检验,实证检验分阶段投资、联合投资以及政治“关联”特征因素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显示:基于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企业样本数据,应用面板回归随机效应模型、混合截面logit模型分别对风险投资的总体、事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证明:与非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相比,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盈利与成长能力方面总体上表现出显着的绩效优势,其绩效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风险投资的积极事前筛选能力以及被投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研发投入具有显着正向的事前筛选效应。基于首轮风投注资年份发生于2005至2012年的处理组企业以及与之PSM配对后筛选出的控制组企业样本的面板数据,应用DID双重差分模型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证明:风险投资发挥了积极的融资功能,显着提高了受资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研发投入;而风险投资的事后介入对受资中小企业的盈利与成长能力产生显着的抑制效应。Heckman两阶段模型结合内生转置回归模型检验结果同样证明了:风险投资具有积极事前筛选效应;但在事后管理阶段,由于“逐名动机”、“短视化”的投资行为特征等,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盈利与成长能力经营绩效具有显着负向事后效应。应用DDD三重差分模型结合T检验,实证分析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对其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其结果证明:相比独轮风险投资,分阶段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盈利与成长能力经营绩效表现出显着更小的负向事后效应;而相比单独风险投资,联合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经营绩效表现出显着更大的负向事后效应;相比非政治“关联”的风险投资,具有政治“关联”背景的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经营绩效表现出显着更大的负向事后效应。本文首次将风险投资与参与企业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拓展到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实际。基于制度基础观的理论分析视角,系统研究了在外部制度环境因素与内部机制运行特征的共同影响下,风险投资事前与事后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利用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企业样本数据,首次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效应与事后效应,以及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对其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通过综合运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法、DID双重差分模型、Heckman两阶段回归模型等,本文有效控制了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并验证得出:基于中国风险投资业前期快速扩张阶段,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总体正向关联性主要源于风险投资的积极事前筛选效应;而在“短视化”的投资行为特征下,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盈利与成长能力呈现出显着负向事后效应;分阶段投资对风险投资负向事后效应具有一定弱化作用;联合投资与“政治”关联背景对风险投资负向事后效应具有一定强化作用。本文研究成果为解释中国风险投资机制的作用根源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与实证依据,并对风险投资市场监管以及参与主体理性选择投融资策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岳蓉[2](2013)在《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经济中,风险投资展现出日益突出的作用。新的公司、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甚至新的行业,很多时候都与风险投资的支持与推动分不开。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引入风险投资,近三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募资渠道和资金来源相对有限,退出通道也有待多元化,更重要的是,风险投资机构的运作机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这些都是影响风险投资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约理论与组织理论,对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首先,关于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目前国外主要有公司制、有限合伙制与信托制三种形式,其中有限合伙制占重要地位,而国内则以公司制为主。针对国内大多数人主张大力发展有限合伙制的观点,作者认为,公司制与合伙制各有短长,允许它们相互竞争,通过竞争完成进化,是政府应采取的基本态度。根据笔者的经验,升级型公司制可以较好地综合有限合伙制与公司制各自优势,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二者的缺陷。但这种制度的有效运行依然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依然需要在与其他组织的竞争中发展。其次,关于风险投资的融资机制,针对目前中国风险投资融资渠道单一且主要来自政府及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之现状,提出政府的资金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初期可以起引导和辅助作用,发挥“诱导效应”,但风险投资的真正运行主体应该是市场主体,因为风险投资本质上是对市场机会的一种运用。而通过市场来筹集资金,需要根据市场主体的偏好,设计其最大化的合约安排,发掘潜在的交易机会,实现分工与专业化的利益。因此,加强对民间投资主体的培育,通过多样化的合约安排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应有之义。第三.关于风险投资的决策机制,作者在描述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程序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风险投资的评估体系,在改造AHP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灰色多层次评估模型,提供了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的依据。论文同时揭示了目前投资决策环节存在的决策成本过高、专业人才匮乏和尽职调查不够等缺陷。第四,关于风险投资的资金运用监管问题,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风险投资基金加强投资后管理而不是干预决策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把创业投资后管理活动分为监控活动和增值活动两部分,其中,创业投资家的监控活动包括监控财务状况、监控市场营销状况、监控股权变动、监控CEO的报酬、监控追加借款等;增值活动包括制定战略计划、充当管理团队的参谋、招募CEO或CFO等高层管理人员、招募新员工、联系潜在客户、组建有效运行的董事会、运作管理等。作者特别以早期项目为例,说明了从项目选择到退出的整个管理过程。第五,关于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作者重点讨论了风险投资在退出环节遇到的三个重要问题:退出时间、退出价格和退出方式,作者分析了选择最佳退出时间,协商退出价格和决定退出方式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强调创业投资应该应用多种退出渠道相互配合、灵活运用。创业投资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处处存在风险,而市场中投机机会的增多也使得创业投资不能及时退出的代价增大;由于创业投资退出是以回收资本、实现增值为最终目的,因此在实现退出时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积极灵活的退出决策,减少退出风险。最后,作者根据前面关于风险投资组织形式、融资机制、决策机制、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分析,得出了优化我国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
隋振婥[3](2012)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风险投资是一种由普通投资者提供资金,由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使用并管理该资金,一般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于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企业并为其提供管理和咨询服务,最终以某种方式出售产权以期获取新兴企业高收益率的资本投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支持新兴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取得高额增值收益的投资制度。风险投资为从事高新科技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途径,客观上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对促进一国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世界各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历史,政府都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更是如此。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就是由政府于1985年出资设立的。此后,我国政府又陆续的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促进风险投资发展,并采取了直接投资、政府引导基金、政府贷款、政府担保、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在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是国家科技政策的一部分和政府扩大科技投入的一种方式。本文结合大量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现实资料,引用并构建了风险分担模型、声誉模型、分阶段投资模型、锦标赛模型、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构博弈模型、主观博弈模型等一系列经济模型,采用博弈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介入的原因、政府作用的局限性、政府干预导致的问题以及政府在促进风险投资发展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并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风险投资发展状况与政府作用情况作了比较分析,对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为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以及政府作用的发挥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文章分析了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介入的原因。政府介入风险投资的主要原因在于风险投资活动对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正外部性产生的原因,论述了风险投资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也即风险投资正外部性的实现形式,具体包括资本增加效应、增值效应和创新倾向提高效应。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我国政府介入风险投资市场的历史阶段和具体的作用形式,并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作为分析对象,对政府介入风险投资的具体形式做了国别比较。第二,文章论述了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局限性。在风险投资的运行过程中,普通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公司之间、风险投资公司与新兴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必然会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本文总结了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具体表现,介绍了在风险投资自身不断的实践、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机制,包括报酬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声誉机制、参与管理机制、分阶段投资机制、锦标赛机制等。政府在面对风险投资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时的作用有限,主要在于为市场形成的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第三,文章研究了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干预导致的问题。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本文结合大量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现实资料,分析了政府干预导致的问题。首先,政府干预过多导致风险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并由此带来风险资金总量供给不足和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偏小的后续问题;其次,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构在我国风险投资公司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本文分析了这类风险投资机构进行项目选择时存在的寻租问题、资产回报率低问题以及投资过度问题;第三,文章分析了政府法律法规中的某些现行条款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对风险投资发展的限制。第四,文章论述了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因为政府介入风险投资的起因在于风险投资活动具有正外部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失灵,所以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风险投资公司与新兴企业的收益和成本,使其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符。政府应该在建立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包括建立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环境、法律环境、风险资金退出环境以及人才环境;应该对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公司进行项目选择过程中的寻租、腐败等问题进行监督和监管;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塑造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创新文化氛围和诚信文化氛围。
苏祥哲[4](2012)在《基于实物期权博弈的风险投资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投资在推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越来越受到国际特别是国内的关注和重视。国内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就注意到发展风险投资,对于我国这个新兴经济体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快速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国风险投资增长迅速,风险投资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多,筹集到的资金数额巨大,但是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的风险投资业还不发达,投资项目的成功率不高,效益不好,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还很小。究其原因,除了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政策法律环境不够完善外,还有理论研究的滞后和实际运作经验的缺乏,特别是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决策评价方法和机制。鉴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首先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概况,指出决策过程缺乏行之有效有效的评价方法。文章在总结和分析的前提下,建立了符合我国特点的风险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多目标决策模型,并借助matlab进行了层次分析,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传统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把决策固定在一个时间点上,忽视了风险项目投资中存在的管理弹性价值和战略价值,盲目决策导致投资失败。本论文将实物期权理论引入风险投资项目决策之中,利用实物期权评估风险项目的弹性价值和投资机会价值,降低由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更真实的反应了投资项目的实际价值,改进了风险投资决策的评估手段和方法。针对风险投资多阶段投资,多种不确定性并存的特点,阐明了风险投资所包含的多种期权价值,构建了分阶段复合实物期权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并借助excel求得了复合期权的价值。最后在指出实物期权法缺陷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期权博弈性,结合寡头垄断市场的成立条件,构建了风险投资实物期权博弈模型,将我国风险投资中常出现的对赌协议与期权博弈相联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张建[5](2011)在《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国创新能力的体现。但高技术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三高”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技术企业具有先天性的融资难问题。风险投资的诞生则有助于很好地解决高技术产业存在的上述问题。风险投资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自身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即二者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关系。因此,实现高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的良性互动,对于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互动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运用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主要创新点,并对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二者之间存在的互动效应,为后文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结合我国风险投资及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对二者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分析;第五部分在上述分析基础之上深入剖析了目前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制约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结论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对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的研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风险投资及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效应,但二者之间的互动并不协调;第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第三,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相对于短期影响而言,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更为显着;第四,脉冲响应以及预测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及波动对风险投资产生较大的影响,而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不是很明显,主要在中长期内予以体现。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优化我国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互动的对策建议:第一,拓宽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第二,完善和丰富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第三,优化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环境;第四,引导风险资本投资阶段前移;第五,制定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李梅芳[6](2011)在《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中明确提出,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然而,我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实施近二十年来,产学研合作成效并不尽如人意,表现为产学研合作开展率低、合作满意率低、深入的合作水平低、失败的合作水平高,产学研合作的深入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当前急需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的研究聚焦于产学研合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关键因素、合作成效影响机理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本研究以产学研合作成效为核心,在现有文献与探索性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我国产学研合作成效重要因素概念模型。接着在对该四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逐一理论分析与梳理之后,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对产学研合作成效进行系统地实证分析,研究各因素相互作用下对产学研合作成效及合作满意度的关系与影响力,进而识别出影响产学研合作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构建产学研合作趋势预测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围绕产学研合作成效的三个关键影响因子的变化调节设计三个仿真方案,剖析产学研合作成效关键影响因子对产学研的合作开展率、合作满意率、实际开展的合作数水平、满意的合作数水平、深入的合作水平、失败的合作水平以及产学研合作成效的发展拐点动态变化趋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运用探索性案例分析法、访谈与问卷调查法、理论与模型分析法等手段,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利益分配、文化价值融合、沟通与联络以及风险投资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成效的四个重要因素;(2)科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以及文化价值融合对产学研合作成效与合作满意度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利益分配与信息渠道网络对产学研合作成效与合作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着。科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与文化价值融合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成效的三个关键因素;(3)科技中介机构与风险投资对产学研合作发展水平的影响力非常大,二者在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中能够大有作为;(4)提升科技中介、风险投资以及文化价值融合对合作满意率、合作开展率的影响力水平,是提升产学研深入合作水平、降低失败的产学研合作数的有效手段;(5)实际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数在产学研合作系统运行早期存在一个发展的拐点,在拐点处出现了实际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数的递减率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转折,而提升科技中介与风险投资两个因子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力,能较大幅度地提升实际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数,并能使其递减率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拐点提前到来;(6)满意的合作数在产学研合作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两个拐点。第一个拐点表现为满意的合作数增长的速率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转折,第二个拐点表现为满意的合作数增长的速率由下降再次转为上升的转折。提升三个关键因子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力,能较大幅度地提升满意的合作数;科技中介与风险投资影响力的增强能加速产学研合作固有矛盾与问题的出现,从而使得第一个拐点提前出现;科技中介、风险投资以及文化价值融合三个因子影响力的提升能缩短满意的合作数增长的速率由下降转为上升的时间,使得满意的合作数增长的速度不断递增这一系统稳定状态提前到来。
李银银[7](2010)在《中国风险投资产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创新,创新能力已经已经逐渐成为国家的竞争优势。而高新技术企业一直都是高科技知识成果的转化主体,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因为其市场风险和产品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等都比较大导致其发展很不稳定,在资金运转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于是风险投资渐渐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风险投资是一种股权投资,投资家将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并参与企业的管理,积极的化解企业运行中的风险,最终使其起初投资增值。风险投资在中国发展至今,无论在投资机构数量、投资金额,投资资本融资渠道等都发生巨大变化;在法律法规方面,一些支持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化特点,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最近几年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城市也发展了起来,在一些不发达的省份如安徽,风险投资也在逐渐起步,但是整体发展水平偏低。本文在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和计量分析模型,在宏观方面研究了利率和GNP对于风险投资额的影响程度,得出我国的风险投资额对利率不敏感,对GNP敏感;这对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国家利用利率的调整来影响风险投资的效果将不明显。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风险投资机构,主要从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投资机构的退出机制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结论是我国应当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政策上需要引导养老基金和社保基金的参与;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机构的最佳组织形式,但是目前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优惠落到实处,如税收优惠政策;在退出方面,IPO—直是退出收益率最高的方法,但是基于市场的原因,并购往往更受投资机构的青睐。从我国创业板推出以后,由于资本市场的虚高,大量的风险资本通过创业板推出,给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收益。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将更加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资本市场会逐渐趋于平稳,退出的方式的具体选择也需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最终结合上文的分析,提出促进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对策,如:提高企业风险投资意识、改变国内经济情况、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建立良好的项目群、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融资渠道的扩展等。
宫立新[8](2007)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风险投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性基本国策,是构建21世纪我国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回报和高风险的产业,其特点决定了传统投资方式难以满足它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业在发达国家的实践业已证明,风险投资的发展在促进一国高科技的发展、强化工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竞争力以及推进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风险投资已成为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以及全球化的挑战下,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迅速发展的关键举措。我国风险投资由于起步较晚,经过近20年时间的努力,虽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始阶段,风险投资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大、更具复杂性,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缓慢,问题重重,比如,在宏观层面上,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资本退出障碍不顺畅,信用体系缺失等;在微观层面上,风险企业内、外部存在着巨大的“资本”和“技术”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投资行为短期化严重,风险资本收益率低,风险投资主体投资决策非理性因素多、科学性差;风险企业创业成功率普遍偏低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制约了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回顾风险投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内涵和特征,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影响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障碍,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参与风险投资的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探讨了风险投资机构向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并就风险资本退出方式和退出时机等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个包括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风险投资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和动力机制、风险投资的增值服务安排、风险投资的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选择等在内的完整的研究框架,对风险资本运作各个阶段的主要规律进行了完整而深入的探讨。2.在充分占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研究,建立影响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因素假设,并以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机构经理)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提炼出影响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风险因素以及对以上因素的改善建议,有助于我国风险投资实践的发展。3.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投资者、风险投资家(代表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家(代表风险企业)之间的博弈,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基于个体效用最大化原则参与风险资本运作,并进行相应的策略选择。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有关各方参与博弈的预期收益和效用函数,并创造性的将三者博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研究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以及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博弈,主要包括基于道德风险的基本博弈、基于声誉效用的重复博弈以及在各种策略下双方的完整博弈;第二个层次,对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以及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博弈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两个基本博弈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对影响两个博弈过程的共同要素进行了探讨,分析如何进行相关制度设计和安排以更好的促进各方均衡解的达成。4.从管理服务、资源整合服务、战略规划服务等三个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家如何向风险企业提供适合其自身需要的增值服务,同时针对目前对风险投资家增值服务水平只停留在定性评价或简单的定量评价这一问题,运用属性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风险投资家增值服务水平的评价领域。建立了针对风险投资家增值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属性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5.在分析风险资本退出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基础上,运用实物期权理论,通过引入可观察的财务指标——利润流,作为风险资本退出的内生变量建立决策模型,研究了风险资本退出的最佳方式和最优时机。
王静[9](2006)在《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风险投资的研究状况作了较为详尽的文献综述,其次全面分析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程及成功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收集了1990—2004年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有关数据,选取风险投资额、NASDAQ指数、R&D、GDP、风险资金筹资额的等变量作为衡量美国风险投资发展规模、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科技实力、宏观经济状况和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状况的指标,对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促进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风险投资支持体系;并总结出其在完善的风险投资支持体系下的资本市场主导型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然后,本文针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及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了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不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支持体系。最后,提出建立我国的柜台交易市场(OTC)及加强风险投资支持体系建设来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郭占力[10](2005)在《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险投资,或称为风险资本、创业资本,是指以股权、准股权或具有附带条件的债权形式投资于新颖、未经试用技术项目或未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项目,并愿意为所投资的项目或企业提供管理或经营服务,期望通过项目的高成长率并最终以某种方式出售产权以取得高额中长期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是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助推器,但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和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本论文对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论文首先对风险投资的相关基本理论进行了综述;对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风险投资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进而按照治理机制→运行模式→退出机制→发展评价及对策的逻辑,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论文深刻分析了风险投资的治理机制,剖析了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的约束激励机制,建立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模型;分析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治理结构,提出我国选择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的法律法规约束及思路。 继之,论文对风险投资的运行要素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风险投资发展运行要素结构模式和运行状态的函数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和交易机制;构建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投资风险评价。从而,为我国风险投资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了模式借鉴。 再者,论文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系统地论证其退出动因、功能及创业板市场建设与风险投资的互动关系,从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推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管理体系完善诸方面,剖析了创业板市场建设对于风险投资发展的作用和机理。 最后,论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实证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规模进行了预测,
二、我国风险投资业制约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风险投资业制约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效应与事后效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绩效投资效应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明晰 |
2.1.1 风险投资 |
2.1.2 中小企业 |
2.1.3 企业绩效 |
2.2 风险投资对企业绩效投资效应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资源基础理论 |
2.2.4 制度基础观理论 |
2.2.5 寻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险投资事前效应与事后效应的影响路径与假设分析 |
3.1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绩效事前与事后作用路径及假设 |
3.1.1 在风险投资不同行为阶段中的投资效应与代理问题 |
3.1.2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绩效的事前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
3.1.3 制度基础观视角下风险投资事后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
3.2 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对其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分析 |
3.2.1 分阶段投资策略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 |
3.2.2 联合投资策略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 |
3.2.3 政治“关联”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总体与事前效应实证分析 |
4.1 实证设计 |
4.1.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1.2 风险投资总体效应与事前效应检验模型设计 |
4.2 风险投资的总体效应与事前效应实证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总体与事前效应检验 |
4.3 稳健性分析 |
4.4 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
4.4.1 风险投资总体与事前效应实证结果讨论 |
4.4.2 基于风险投资事前效应的管理启示 |
4.4.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后效应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样本筛选与数据处理 |
5.1.2 PSM样本配对过程 |
5.1.3 风险投资事后效应检验模型设计 |
5.2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后效应检验 |
5.2.1 DID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结果 |
5.2.2 Heckman两阶段结合内生转置回归模型检验结果 |
5.3 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
5.3.1 风险投资事后效应检验结果原因分析 |
5.3.2 基于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管理启示 |
5.3.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实证分析 |
6.1 研究设计 |
6.1.1 样本选取说明 |
6.1.2 DDD模型设计 |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 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检验 |
6.3.1 分阶段投资策略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检验 |
6.3.2 联合投资策略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检验 |
6.3.3 政治“关联”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检验 |
6.4 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
6.4.1 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讨论 |
6.4.2 基于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影响作用的管理启示 |
6.4.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总体效应(混合OLS效应)检验结果 |
附录2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后效应(混合OLS效应)检验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点 |
2 分析风险投资基金运行的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 控制权理论 |
2.3 控制权理论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 |
2.4 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约理论 |
2.5 合约理论在企业估值问题上的应用 |
2.6 新制度经济学的组织理论 |
3 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
3.1 国外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
3.2 中国现阶段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
3.3 升级型公司制 |
4 风险投资的融资机制与决策机制 |
4.1 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 |
4.2 风险投资的决策机制 |
4.3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 |
4.4 中国风险投资的决策问题 |
5 风险投资的管理机制 |
5.1 投资后管理的内涵与内容 |
5.2 风险投资对早期项目的投资策略管理 |
5.3 投资后管理的理论——内部人控制下的委托-代理问题 |
5.4 国内外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实践 |
5.5 中国风险投资后管理的不足及建议 |
6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
6.1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概述 |
6.2 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的现状 |
6.3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 |
6.4 完善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建议 |
7 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优化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
1.2.3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3.1 主要创新点 |
1.3.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介入的原因 |
2.1.2 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局限性 |
2.1.3 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干预过多导致的问题 |
2.1.4 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介入的原因 |
2.2.2 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局限性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 |
2.2.3 政府介入风险投资的形式与作用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3章 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相关理论 |
3.1 关于风险投资的一般理论 |
3.1.1 风险投资的定义及特点 |
3.1.2 风险投资的参与主体与组织形式 |
3.1.3 风险投资的运行阶段 |
3.2 关于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基本理论 |
3.2.1 外部性理论 |
3.2.2 风险投资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3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介入的原因分析 |
4.1 风险投资市场中的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
4.1.1 风险投资市场中的外部性 |
4.1.2 风险投资市场中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
4.2 风险投资市场中正外部性的作用机制 |
4.2.1 风险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资本增加效应 |
4.2.2 风险投资对新兴企业成长的增值效应 |
4.2.3 风险投资的创新倾向提高效应 |
4.3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介入的具体形式 |
4.3.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阶段 |
4.3.2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介入的具体形式 |
4.4 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介入形式的国别比较 |
4.4.1 美国政府介入风险投资的主要形式 |
4.4.2 欧洲各国政府对风险投资的介入 |
4.4.3 日本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的政府介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局限性 |
5.1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
5.1.1 普通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5.1.2 风险投资公司与新兴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5.1.3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逆向选择的具体表现 |
5.1.4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 |
5.2 解决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5.2.1 普通投资者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5.2.2 风险投资公司对新兴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5.3 政府在解决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
5.3.1 促进我国当前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结构变革 |
5.3.2 政府通过法律政策支持保障声誉机制的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干预导致的问题 |
6.1 政府干预过多导致风险资金的来源结构不合理 |
6.1.1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资金来源现状 |
6.1.2 风险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限制风险资金总量的增加 |
6.1.3 风险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导致风险投资机构的基金规模偏小 |
6.2 中国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问题 |
6.2.1 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构进行项目选择时的腐败问题 |
6.2.2 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回报率低问题 |
6.2.3 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构的过度投资问题 |
6.3 政府法律法规对风险投资发展的限制 |
6.3.1 现行法律法规条款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限制 |
6.3.2 法律法规不完善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限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分析 |
7.1 政府在建立风险投资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 |
7.1.1 政府应该出台适宜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 |
7.1.2 政府应该制定适宜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 |
7.1.3 政府在建立风险投资退出环境方面的作用 |
7.1.4 政府在建立风险投资人才环境方面的作用 |
7.2 政府在干预垄断和监管风险投资机构行为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 |
7.2.1 政府对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垄断问题的行政干预 |
7.2.2 政府对风险投资机构项目选择行为的监管 |
7.3 政府在营造适宜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信念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 |
7.3.1 文化信念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作用机制 |
7.3.2 分析文化信念对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观博弈模型 |
7.3.3 政府在建立适宜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氛围中的作用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基于实物期权博弈的风险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风险投资决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风险投资决策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6 课题创新点和难点 |
1.6.1 创新点 |
1.6.2 难点 |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风险投资决策相关理论基础 |
2.1 风险投资概述 |
2.1.1 风险投资的本质 |
2.1.2 风险投资的内容构成 |
2.1.3 风险投资的特点 |
2.1.4 风险投资的阶段划分 |
2.2 风险投资决策 |
2.2.1 风险投资决策的含义 |
2.2.2 风险投资决策的重点内容 |
2.2.3 风险投资决策的过程 |
2.2.4 我国风险投资决策的现状 |
2.3 风险投资的一般决策方法 |
2.3.1 净现值法(NPV) |
2.3.2 市盈率法 |
2.3.3 主成分分析法 |
2.3.4 蒙特卡罗模拟法 |
2.4 多目标决策 |
2.4.1 多目标决策的含义 |
2.4.2 多目标决策的过程 |
2.4.3 多目标决策的数学表达 |
2.4.4 多目标决策的模糊数学分析法 |
2.4.5 风险投资决策是多目标决策 |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风险投资概况及决策模型研究 |
3.1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概况 |
3.1.1 美国发展的借鉴 |
3.1.2 风险投资总量 |
3.1.3 风险资本的来源 |
3.1.4 风险投资的“二八现象” |
3.2 我国风险投资多目标综合决策模型 |
3.2.1 风险投资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 |
3.2.2 风险投资多目标综合评价标准 |
3.2.3 风险投资多目标综合评价的步骤 |
3.3 实证分析 |
3.3.1 资料介绍 |
3.3.2 选择新能源技术企业的原因 |
3.3.3 决策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4 基于层次分析的模型求解 |
3.3.5 主成分分析比较 |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险投资的实物期权定价 |
4.1 期权 |
4.1.1 期权的涵义和分类 |
4.1.2 期权的定价模型 |
4.2 实物期权 |
4.2.1 实物期权的涵义 |
4.2.2 实物期权的特点 |
4.2.3 实物期权的种类 |
4.3 风险投资的实物期权性 |
4.4 风险投资的实物期权种类 |
4.5 风险投资的实物期权定价 |
4.5.1 B-S 定价 |
4.5.2 风险投资的单个实物期权定价 |
4.5.3 风险投资的组合实物期权定价 |
4.6 风险投资分阶段复合期权定价模型 |
4.6.1 风险投资分阶段复合期权的含义 |
4.6.2 模型的假设条件 |
4.6.3 模型的建立 |
4.7 实证分析 |
4.7.1 公司介绍 |
4.7.2 公司包含的实物期权类型 |
4.7.3 公司投资情况与价值评估 |
4.7.4 蒙特卡罗模拟法求解 |
4.7.5 风险投资价值 ENPV |
4.7.6 基于 SWOT 的公司战略分析及对策 |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险投资的实物期权博弈定价 |
5.1 实物期权博弈 |
5.1.1 实物期权的缺陷 |
5.1.2 博弈论 |
5.1.3 实物期权博弈的含义 |
5.2 风险投资与期权博弈的联系 |
5.2.1 风险投资的博弈性 |
5.2.2 风险投资的期权博弈分析框架 |
5.3 风险投资的期权博弈定价 |
5.3.1 分析基础—寡头垄断市场 |
5.3.2 模型机理及假设 |
5.3.3 模型的建立 |
5.4 实证分析 |
5.4.1 公司介绍 |
5.4.2 对赌协议与期权博弈 |
5.4.3 实物期权博弈法求解 |
5.4.5 非竞争因素条件下的 ENPV 值 |
5.4.6 竞争因素下的 ENPV 值 |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
(5)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风险投资 |
1.5.2 高技术产业 第二章 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高技术产业及其融资特征 |
2.1.1 高技术产业内涵 |
2.1.2 高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 |
2.1.3 高技术产业的融资特征 |
2.2 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 |
2.2.1 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 |
2.2.2 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 |
2.2.3 风险投资的特征 |
2.2.4 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 |
2.3 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效应分析 |
2.3.1 高技术产业发展对风险投资的促进效应分析 |
2.3.2 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推动效应分析 |
2.4 小结 第三章 我国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的描述性分析 |
3.1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征 |
3.1.1 发展总量分析 |
3.1.2 分行业分析 |
3.2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特征分析 |
3.2.1 风险资本总量分析 |
3.2.2 风险资本来源分析 |
3.2.3 风险资本投向行业分析 |
3.2.4 风险资本投资阶段分析 |
3.2.5 风险资本的退出情况分析 |
3.2.6 法律环境分析 |
3.3 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的特征分析 |
3.4 小结 第四章 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 |
4.1 变量选取及检验 |
4.2 协整分析及因果关系检验 |
4.2.1 长期模型(回归方程) |
4.2.2 短期模型(误差修正模型) |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3 动态效应分析 |
4.3.1 脉冲响应分析 |
4.3.2 预测方差分解 |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风险投资助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5.1 我国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
5.1.1 高技术产业未能有效的吸引风险投资 |
5.1.2 风险投资规模偏小 |
5.1.3 风险投资的投资阶段不协调 |
5.1.4 二者之间的互动具有不对称性 |
5.2 风险投资助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5.2.1 风险投资投入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较低 |
5.2.2 风险投资发展规模的制约 |
5.2.3 风险投资的投资阶段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
5.2.4 政府政策扶持作用不明显 |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拓宽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 |
6.2.2 完善和丰富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
6.2.3 优化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环境 |
6.2.4 引导风险资本投资阶段前移 |
6.2.5 制定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6)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的基本理论 |
2.1 产学研合作、合作成效及其拐点释义 |
2.2 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与模式 |
2.3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
2.4 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产学研合作成效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3.1 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 |
3.2 探索性案例研究 |
3.3 产学研合作成效重要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学研合作成效的影响因素 |
4.1 利益分配因素分析 |
4.2 文化价值融合因素分析 |
4.3 沟通与联络因素分析 |
4.4 风险投资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学研合作成效的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
5.3 问卷整体分析 |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产学研合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趋势预测 |
6.1 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与建模 |
6.2 产学研合作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6.3 系统仿真与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
6.4 产学研合作成效提升分析 |
6.5 产学研合作成效发展拐点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提升产学研合作成效的路径与建议 |
7.1 强化产学研合作管理 |
7.2 抓住重点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工程 |
7.3 大力促进科技中介与风险投资业发展 |
7.4 产学研合作成效提升建议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7)中国风险投资产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问题的引出 |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 全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的定义 |
2.2 风险投资的特征 |
2.3 风险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
2.4 关于风险资本的研究 |
2.5 关于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的研究 |
2.6 对于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3 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情况分析 |
3.1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总体基本情况 |
3.2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特点——基于产业组织理论 |
3.2.1 市场差异 |
3.2.2 市场行为 |
3.2.3 市场绩效 |
3.3 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情况 |
3.3.1 2009年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基本情况 |
3.3.2.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优势 |
3.3.3 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劣势 |
3.3.4 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机遇 |
3.3.5 安徽省风险投资发展的挑战 4 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分析 |
4.1 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分析 |
4.1.1 国外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 |
4.1.2 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现状 |
4.2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 |
4.2.1 采用"官助民办"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 |
4.2.2 培育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民间投资主体 |
4.2.3 鼓励社保基金和养老基金进入我国风险投资领域 5 风险投资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 |
5.1 风险投资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 |
5.1.1 有限合伙制 |
5.1.2 公司制 |
5.1.3 信托基金制 |
5.2 有限合伙制是最符合风险投资特点的组织形式 |
5.2.1 有限合伙制降低风险投资的成本 |
5.2.2 有限合伙制的激励制度能够有效激励风险资本家 |
5.2.3 普通合伙人的资金的分阶段投入 |
5.2.4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在制度上的缺陷 |
5.3 有限合伙制应成为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的主流组织形式 |
5.3.1 美国有限合伙制的"进化" |
5.3.2 我国应选择有限合伙制作为风险投资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 6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
6.1 退出机制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和意义 |
6.1.1 顺利的退出,可以实现投资收益,补偿因投资承担的高风险 |
6.1.2 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可以增加投资公司的管理实力 |
6.1.3 顺利退出,有利于投资者评价风险投资公司 |
6.2 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途径 |
6.2.1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
6.2.2 企业并购 |
6.2.3 回购 |
6.2.4 清算退出 |
6.3 风险资本退出方式比较 |
6.4 创业板推出创造了我国风险投资的良好退出渠道 7 影响中国风险投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
7.1 回归分析模型的建立 |
7.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7.3 分析结果 |
7.4 结论和意义 8 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策 |
8.1 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提高中小型企业对风险投资的认识 |
8.2 改变国内宏观经济状况 |
8.3 增加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的金融中介结构 |
8.4 结合地方特色发展有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促进投资 |
8.5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建立配套政策 |
8.6 拓宽风险资本的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养老基金进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风险投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 本文的研究结构 |
第二章 风险投资研究的理论综述 |
2.1 风险投资整体运行机制研究 |
2.2 风险资本筹集及其治理结构研究 |
2.3 风险投资决策与投资管理研究 |
2.3.1 关于风险投资契约结构的研究 |
2.3.2 关于风险投资决策评价和投资特征的研究 |
2.3.3 关于风险投资增值服务及其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研究 |
2.4 风险投资退出研究 |
2.5 总结 |
第三章 风险投资宏观环境的风险分析 |
3.1 宏观环境与风险投资发展 |
3.1.1 经济环境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外部基础 |
3.1.2 政策法律环境为风险投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
3.2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分析 |
3.2.1 我国风险投资的政策发展历程 |
3.2.2 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 |
3.3 我国风险投资宏观环境风险因素的实证调查 |
3.3.1 风险投资宏观环境风险的评估方法选择 |
3.3.2 调查设计与样本描述 |
3.3.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3.3.4 结论 |
第四章 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博弈分析 |
4.1 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产生的问题 |
4.2 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关于道德风险的博弈模型分析 |
4.2.1 基本假设与基本函数构建 |
4.2.2 风险投资家与投资者的策略分析 |
4.2.3 结论 |
4.3 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的重复博弈与声誉机制 |
4.3.1 风险投资家的声誉的重要性 |
4.3.2 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
4.4 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完整博弈模型分析 |
4.4.1 基本假设 |
4.4.2 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策略选择与博弈结果分析 |
4.4.3 影响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博弈结果的因素分析 |
第五章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博弈分析 |
5.1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关于道德风险的博弈模型分析 |
5.1.1 基本假设与基本函数的构建 |
5.1.2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策略分析 |
5.1.3 结论 |
5.2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完整博弈模型分析 |
5.2.1 基本假设 |
5.2.2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策略选择 |
5.2.3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博弈结果分析 |
5.3 影响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博弈结果的因素分析 |
第六章 投资者、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三方博弈分析 |
6.1 双重博弈的相互影响 |
6.2 三方博弈分析 |
6.2.1 基本假设 |
6.2.2 预期收益与效用分析 |
6.2.3 风险投资家的努力水平与败德水平选择 |
6.2.4 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与败德水平选择 |
6.2.5 博弈结果与结论 |
6.3 影响风险投资中双重博弈的主要因素分析 |
6.4 风险投资中双重博弈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影响 |
6.5 导致中国风险投资发展不良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七章 风险投资的增值服务结构安排 |
7.1 增值服务安排的基本内涵 |
7.2 风险投资家如何提供增值服务 |
7.2.1 管理服务 |
7.2.2 资源整合服务 |
7.2.3 战略规划服务 |
7.3 风险企业家如何选择增值服务 |
7.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指标权重确定 |
7.3.2 风险投资家增值服务水平的属性综合评价 |
7.3.3 案例计算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风险投资的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安排 |
8.1 风险资本退出概述 |
8.1.1 风险资本退出的意义 |
8.1.2 风险资本退出的方式 |
8.2 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的安排 |
8.2.1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分析框架 |
8.2.2 退出时机的决策模型 |
8.2.3 退出方式的决策模型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9.2 本文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
1.2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
第2章 美国风险投资业成功发展的因素分析 |
2.1 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回顾 |
2.2 风险投资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
2.3 美国风险投资业成功发展因素分析 |
2.3.1 完善的资本市场 |
2.3.2 重视科技发展 |
2.3.3 风险投资组织模式 |
2.3.4 风险投资资金来源 |
2.3.5 风险投资的政策支持 |
第3章 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 |
3.1 影响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指标变量的选取 |
3.2 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型分析 |
第4章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历程及制约因素分析 |
4.1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历程 |
4.2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4.2.1 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关键因素——缺乏多层次资本市场 |
4.2.2 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生态环境因素——缺乏完善的支持体系 |
第5章 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
5.1 加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建立OTC市场 |
5.1.1 建立OTC市场对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必要性 |
5.1.2 我国准OTC市场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
5.1.3 发展我国OTC市场的建议 |
5.2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支持体系建设 |
5.2.1 健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法规支持体系 |
5.2.2 建立政府扶持体系,发挥政府在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中的作用 |
5.2.3 加快我国风险投资的监管体系建设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风险投资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
1.1.2 风险投资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 |
1.1.3 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提出迫切要求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1 促进技术创新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
1.2.2 完善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
1.2.3 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2.4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总体思路与内容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本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
2.1 创业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
2.1.1 交易费用与创业投资 |
2.1.2 信息不对称与创业投资 |
2.1.3 创业投资的经济拉动效应 |
2.2 证券投资相关理论 |
2.2.1 证券投资基本理论 |
2.2.2 证券投资决策理论 |
2.2.3 证券投资组合管理和价格分析理论 |
2.3 风险投资有关基本理论概述 |
2.3.1 风险投资的起源 |
2.3.2 风险投资的概念和内容 |
第3章 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 |
3.1 美国的风险投资业概述 |
3.1.1 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2 政府对风险投资的重视和扶持 |
3.1.3 较宽的融资渠道 |
3.1.4 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
3.1.5 好的投资理念并重视对投资人的培养 |
3.1.6 比较灵活的退出机制和多样化的退出方式 |
3.2 欧洲的风险投资业概述 |
3.3 日本的风险投资业概述 |
3.4 国际风险投资对比分析 |
3.4.1 资金来源 |
3.4.2 投资对象 |
3.4.3 组织形式 |
3.4.4 政府作用 |
3.4.5 资本市场 |
3.4.6 社会环境 |
3.4.7 风险投资运营 |
3.5 基于投入指标的各国风险投资发展情况 |
3.6 国际风险投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
3.6.1 政府的扶植关系到风险投资的兴衰成败 |
3.6.2 宽泛的融资渠道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必备条件 |
3.6.3 灵活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正常运行的保证 |
3.6.4 发达的市场体系建设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前提条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4.1 创业投资机构与企业资本分析 |
4.1.1 创业投资机构总量分析 |
4.1.2 创业投资机构性质 |
4.1.3 创业资本总量变化趋势分析 |
4.1.4 创业资本的构成分析 |
4.1.5 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管理规模 |
4.1.6 2002年中国创业投资机构的地区分布 |
4.2 创业投资方向及规模分析 |
4.2.1 创业投资方向的行业分析 |
4.2.2 创业投资规模分析 |
4.3 创业投资的业绩分析 |
4.4 存在问题分析 |
4.4.1 缺乏通畅的撤出机制 |
4.4.2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
4.4.3 税收制度不尽合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及其治理机理分析 |
5.1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治理机理分析的根由 |
5.2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的产生原因 |
5.3 有限合伙制公司治理中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分析 |
5.3.1 有限合伙制公司两层次治理结构与代理风险 |
5.3.2 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
5.3.3 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
5.4 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控制权分配和转移模型 |
5.4.1 控制权分配和转移的实质及模型的提出 |
5.4.2 基本模型与分析 |
5.4.3 模型分析结论 |
5.5 我国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的法律法规约束及完善的思路 |
5.5.1 合伙企业法的约束 |
5.5.2 保险法商业银行法与《养老基金管理办法》的限制 |
5.5.3 《公司法》的制约 |
5.5.4 完善法律法规的思路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险投资运行与发展模式 |
6.1 风险投资业的运行要素与发展过程总体分析 |
6.1.1 风险投资运行要素结构模式 |
6.1.2 风险投资发展运行状态函数模型 |
6.1.3 风险投资运行过程的创业活动频率 |
6.1.4 风险投资运行业绩影响因素分析 |
6.1.5 风险投资运行过程风险资本来源渠道 |
6.1.6 风险投资运行过程的投资阶段分布 |
6.2 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 |
6.2.1 风险投资的运作形式 |
6.2.2 风险投资的创业基金的设立 |
6.2.3 风险投资契约及内涵 |
6.2.4 风险投资决策的关键要素 |
6.3 风险投资运行的交易机制 |
6.3.1 金融工具设计与运行 |
6.3.2 股权安排与交易定价 |
6.4 风险投资的投资风险评价 |
6.4.1 风险投资风险评价的目的及指标体系 |
6.4.2 基于三层BP神经网络的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价 |
6.4.3 实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7.1 风险投资退出的动因及功能分析 |
7.1.1 风险投资退出动因分析 |
7.1.2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功能分析 |
7.2 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
7.2.1 公开上市 |
7.2.2 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
7.2.3 买壳上市 |
7.2.4 收购与兼并 |
7.2.5 其他退出方式 |
7.2.6 几种退出方式比较 |
7.3 中国创业板市场建设的动因与举措 |
7.3.1 中国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动因分析 |
7.3.2 开辟创业板市场的举措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评价 |
8.1 影响风险投资业发展的要素 |
8.1.1 风险投资业的内部发展要素 |
8.1.2 风险投资业的外部支撑环境 |
8.2 风险投资业发展评价原则及指标体系 |
8.2.1 风险投资业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8.2.2 风险投资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8.3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8.3.1 层次分析法 |
8.3.2 模糊评价 |
8.3.3 实证分析 |
8.4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8.4.1 融资渠道窄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风险资本结构 |
8.4.2 缺乏成熟的风险投资家 |
8.4.3 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 |
8.4.4 退出渠道门槛较高阻碍风险资本的退出 |
8.4.5 风险投资的发展环境存在问题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中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展望及对策 |
9.1 风险投资发展规模预测及展望 |
9.1.1 灰色理论GM(1,1)模型 |
9.1.2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规模的预测研究 |
9.1.3 风险投资业发展展望 |
9.2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对策 |
9.2.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
9.2.2 加强风险投资的软环境建设 |
9.2.3 广拓民间资金来源加大引进国外风险资本的力度 |
9.2.4 设计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9.2.5 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建立多元化技术创新体系 |
9.2.6 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风险投资 |
9.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我国风险投资业制约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效应与事后效应实证研究[D]. 杨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2]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D]. 岳蓉.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3]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隋振婥. 辽宁大学, 2012(02)
- [4]基于实物期权博弈的风险投资决策研究[D]. 苏祥哲.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 [5]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D]. 张建.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1(04)
- [6]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D]. 李梅芳.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
- [7]中国风险投资产业分析[D]. 李银银.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5)
- [8]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风险投资问题研究[D]. 宫立新. 天津大学, 2007(05)
- [9]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 王静. 暨南大学, 2006(06)
- [10]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 郭占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