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滴灌论文-李哲,屈忠义,任中生,杨少东,续喆

高频滴灌论文-李哲,屈忠义,任中生,杨少东,续喆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频滴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滴灌施肥,玉米生长,产量构成要素

高频滴灌论文文献综述

李哲,屈忠义,任中生,杨少东,续喆[1](2018)在《河套灌区膜下滴灌高频施肥促进玉米生长及产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和2017年在河套灌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的田间试验,研究全生育期不同施肥频率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张力计指导灌溉设置膜下滴灌不同施肥频次LF(施3次肥)、MF(施6次肥)、HF(每次灌水随水施肥2016年12次、2017年13次)和不施肥对照CK总计4个处理。结果表明:随施肥频次的增加,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显着增加。膜下滴灌少量多次的高频施肥方式通过延长玉米株高、LAI在抽雄期和灌浆期的生长活跃周期,促进茎秆向玉米籽粒的转运,提高百粒重从而获得高产。产量与叶面积、干物质、行粒数及百粒重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本研究建议河套灌区玉米膜下滴灌的施肥方式为每次灌水随水施肥的少量多次高频施肥的管理措施,可促进玉米生长,提高肥料利用。(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8年10期)

徐亚南[2](2017)在《高频滴灌抑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分运移过程包括“盐随水走”的入渗分布过程和盐随土壤水分蒸发的返盐运动过程。总体的抑盐效果应该取决于土壤水分压盐的深度和速度,以及蒸发返盐的速度。因此,当利用高频滴灌抑盐时,其灌水频率应该依据地表蒸发强度而定。本文以土壤水动力学和土壤溶质运移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通过室内土槽试验来研究高频滴灌抑盐机理。试验滴头设计流量为1L/h,各处理的滴水总量均为10 L。试验控制因素滴灌频率设4个处理,分别标注为IF1、IF2、IF3和IF4;相应的单次滴水量分别为2 L、3.33 L、5 L和10 L;滴水间隔分别为1 d、2 d、3 d和4 d。分析单次滴水量和滴水间隔天数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以及导致的脱盐效率,探明高频滴灌的抑盐机理。蒸发强度设置4个处理,分别标注为EI1、EI2、EI3和EI4,讨论蒸发对土壤盐分的返盐作用。得到以下结果:(1)高频滴灌时,滴水可使土壤盐分即刻向下层运移即盐分向下运移速度快,而蒸发不会使土壤盐分即刻向上层运移即此时盐分向上运移速度较慢;只有滴水间隔天数较大时(大于2 d),盐分才会沿土层垂直方向上、下波动。(2)在没有地下水补充和地表蒸发不强烈的情况下,高频滴灌的抑盐作用主要取决于单次滴水量,在总滴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单次滴水量越大,土壤盐分淋洗的越深,抑盐效果越好。(3)在没有地下水补充和地表蒸发不强烈的情况下,滴水间隔天数所造成的蒸发返盐量有限,只是土壤下层积盐深度变浅,而土壤上层仍处在脱盐状态;高频滴灌抑盐,不绝对取决于蒸发历时,而是取决于水盐的耦合的状况。(4)在没有地下水补充的情况下,蒸发强度的增加所造成的蒸发返盐量有限。蒸发强度对于0~20cm土层的脱盐影响明显。增大蒸发强度时,蒸发不会使土壤盐分立即随水分向上层运移;只有滴水间隔天数较大时(大于2 d),盐分才会沿土层垂直方向上、下波动。(5)土壤下层的积盐层是动态的,滴水入渗时土壤上层脱盐速度快,而下层则逐步积盐。稳定蒸发深度内的上层土壤始终处于脱盐状态,而下层积盐区含盐率大,但是此处的含水率少,已超出稳定蒸发深度,土壤导水率小,盐分主要以弥散形式向上运移,返盐运移速度慢,所以盐分上升高度很有限。(6)高频滴灌抑盐主要是抑制底部的盐分。在高频滴灌时上层水分含量高处于稳定蒸发阶段,对流运移作用大是返盐主力,但是高频滴灌时上层含盐量少,处于脱盐状态,虽然可以返盐但是返上去的量不多;而下层虽然含盐量高是积盐层,但是下层含水率小、导水率也小,水分运移速度慢,盐分主要以对流弥散运移为主,底部盐分受蒸发作用而波动,但是返盐量小。因此,土壤的水盐耦合同步性决定了高频滴灌的抑盐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5-01)

红金[3](2009)在《棉花小流量高频滴灌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是我国缺水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4%,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为42%,但单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7kg左右,远低于国内及世界发达国家的灌溉农业生产水平。新疆的水资源现状决定了新疆的农业生产必需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1999年开始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以来,截至2008年已在兵团推广830万亩。目前,新疆的主要大田经济作物如棉花、加工番茄、西甜瓜等的节水灌溉得到了普遍应用。此外,在林果、蔬菜大棚上也开始大面积推广。棉花应用膜下滴灌技术后可增产30%以上,每亩地增加经济效益200元以上,运用滴灌后新疆的棉花单产记录不断被刷新,出现了大面积皮棉单产达到200kg/亩的超高产田。随着滴灌系统的不断发展,滴灌系统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南疆地区普遍采用地埋PVC管,地面辅管相结合系统和支管轮灌系统。2005年后,北疆兵团也在进行支管系统模式大田试验,并由此作为自动化灌溉的过渡阶段。本研究的立题来源于兵团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利用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开发的薄壁型单翼迷宫式小流量滴灌带进行棉花膜下高频滴灌研究,分析不同滴头流量和不同灌水频率在土壤中的湿润模式,从而确定适宜的高频滴灌的滴头流量,结合田间小区实验的水分运移规律以及高频灌溉条件下棉花不同生育期生长情况和产量,分析高频滴灌对土壤和棉花生长的机制。本研究将为棉花膜下滴灌高频灌溉系统的设计、推广应用、运行管理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将为开发低成本自动化膜下滴灌系统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试验研究,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高频滴灌对土壤水分运移及分布和棉花生长的影响。分析了高频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湿润锋、棉花生长情况及产量等。(2)分析了滴头流量和间距对滴灌湿润体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研究不同滴头流量不同滴头间距在土壤中的水分运移特征和分布规律,同时结合作物生长特性,为作物不同种植模式在不同土壤中选用合理的滴头流量和滴头间距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依据,也为滴灌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方案提供基础参数。(3)小流量高频滴灌系统组成模式。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开发适应于高频滴灌的支管系统,通过管网水力计算和大田试验示范,研究小流量高频滴灌系统的组成模式,管网优化布置及设计方法,同时提出相应的运行管理技术。使用了大量试验数据论证了小流量高频滴灌理论。(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12-01)

王小兵[4](2008)在《膜下高频滴灌棉花耗水量与灌溉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棉花膜下滴灌面积相对于植棉面积而言,棉花滴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膜下滴灌棉花的需水规律是制定灌溉制度作出灌水决策的关键依据,但是相关的Kc值的确定成果不多,使相应的灌溉制度和灌水决策方法科学性不强。随着自动化灌溉的研究与推广,适当的高频灌溉可将作物产量提到最高,而高频灌溉制度的研究还很空白,因此本文研究高频灌溉制度下的作物系数Kc值可为作物需水理论提供试验依据,研究高频灌溉制度可为作物自动化充分灌水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对棉花分别进行不同频率的灌溉,以研究相应的田间耗水强度变化过程、参考作物需水量、作物系数、棉花生理指标和灌溉制度。通过田间试验和理论分析,可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应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出棉花全生育期的总耗水量和各生育阶段的耗水强度。整个生育期棉花耗水量两头小中间大,耗水强度峰值出现在花铃期,最大可达10mm/d。各处理随着花铃期灌水频率的增大,棉花耗水量增大,处理一和处理二棉花花铃期耗水强度比处理叁和对照处理棉花同期耗水强度大1.4-1.9mm/d。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需水量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资料(日照时数和实测太阳辐射)用不同的途径计算,得出的结果较为接近,最大相差1.5mm/d,整个生育期平均值相差0.2mm/d(日照时数计算得到的结果较大)。棉花整个生育期作物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在花铃期达到峰值,而且保持较短时间的稳定状态,这一段内变化幅度较小,吐絮期作物系数也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且下降幅度很大。(2)棉花生长过程中灌水频率对生理指标有着明显的影响,随花铃期灌水频率的增大,棉花主根长度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大,株高增大,对茎粗影响不大。(3)叁个高频处理棉花产量分别为4545kg/hm2、4533kg/hm2、4288kg/hm2,分别比对照处理棉花产量4043kg/hm2提高了12.4%、12.2%和6.1%,棉花花铃期适当高频滴灌可提高棉花产量。膜下高频滴灌灌水定额3590m3/hm2,花铃期实施高频滴灌。(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08-05-01)

王小兵,李明思,何春燕[5](2008)在《膜下高频滴灌棉花田间耗水规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田间耗水强度变化过程是制定田间灌水决策的依据,本文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对棉花分别进行不同频率的灌溉,以研究相应的田间耗水强度变化过程。试验中,灌水周期分别为2 d、4 d、6 d,另设一对照处理,同时观测土壤含水率、棉花主根、棉花产量。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处理,高频处理表层土壤含水率水平较高,耗水深度浅,花铃期耗水强度大,最大可达12 mm/d,其他生育期耗水强度小。随着灌水频率的增大,棉花花铃期耗水强度增大,单株铃数增多,棉花主根短,产量提高7.3%~17.4%。(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胡晓棠,白慧东,张旺锋[6](2007)在《膜下高频滴灌对土壤温湿环境及棉花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田间试验为基础,对高频覆膜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温度以及棉花的耗水过程和生长状况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高频滴灌条件下,灌水次数及灌水量分别比对照多20次和596.2mm,土壤含水率水平较高,棉花根系吸水阻力小,耗水强度大,可达7.4mm/d。各生育阶段高频滴灌的土壤温度比对照低,而且根系分布浅。另外,高频滴灌棉花地上营养器官生长旺盛,叶面积指数很大,可达到6.6。然而,高频滴灌棉花产量比对照低111.34kg/hm2,水分利用效率低。试验认为高频滴灌的生产意义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07年01期)

高频滴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盐分运移过程包括“盐随水走”的入渗分布过程和盐随土壤水分蒸发的返盐运动过程。总体的抑盐效果应该取决于土壤水分压盐的深度和速度,以及蒸发返盐的速度。因此,当利用高频滴灌抑盐时,其灌水频率应该依据地表蒸发强度而定。本文以土壤水动力学和土壤溶质运移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通过室内土槽试验来研究高频滴灌抑盐机理。试验滴头设计流量为1L/h,各处理的滴水总量均为10 L。试验控制因素滴灌频率设4个处理,分别标注为IF1、IF2、IF3和IF4;相应的单次滴水量分别为2 L、3.33 L、5 L和10 L;滴水间隔分别为1 d、2 d、3 d和4 d。分析单次滴水量和滴水间隔天数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以及导致的脱盐效率,探明高频滴灌的抑盐机理。蒸发强度设置4个处理,分别标注为EI1、EI2、EI3和EI4,讨论蒸发对土壤盐分的返盐作用。得到以下结果:(1)高频滴灌时,滴水可使土壤盐分即刻向下层运移即盐分向下运移速度快,而蒸发不会使土壤盐分即刻向上层运移即此时盐分向上运移速度较慢;只有滴水间隔天数较大时(大于2 d),盐分才会沿土层垂直方向上、下波动。(2)在没有地下水补充和地表蒸发不强烈的情况下,高频滴灌的抑盐作用主要取决于单次滴水量,在总滴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单次滴水量越大,土壤盐分淋洗的越深,抑盐效果越好。(3)在没有地下水补充和地表蒸发不强烈的情况下,滴水间隔天数所造成的蒸发返盐量有限,只是土壤下层积盐深度变浅,而土壤上层仍处在脱盐状态;高频滴灌抑盐,不绝对取决于蒸发历时,而是取决于水盐的耦合的状况。(4)在没有地下水补充的情况下,蒸发强度的增加所造成的蒸发返盐量有限。蒸发强度对于0~20cm土层的脱盐影响明显。增大蒸发强度时,蒸发不会使土壤盐分立即随水分向上层运移;只有滴水间隔天数较大时(大于2 d),盐分才会沿土层垂直方向上、下波动。(5)土壤下层的积盐层是动态的,滴水入渗时土壤上层脱盐速度快,而下层则逐步积盐。稳定蒸发深度内的上层土壤始终处于脱盐状态,而下层积盐区含盐率大,但是此处的含水率少,已超出稳定蒸发深度,土壤导水率小,盐分主要以弥散形式向上运移,返盐运移速度慢,所以盐分上升高度很有限。(6)高频滴灌抑盐主要是抑制底部的盐分。在高频滴灌时上层水分含量高处于稳定蒸发阶段,对流运移作用大是返盐主力,但是高频滴灌时上层含盐量少,处于脱盐状态,虽然可以返盐但是返上去的量不多;而下层虽然含盐量高是积盐层,但是下层含水率小、导水率也小,水分运移速度慢,盐分主要以对流弥散运移为主,底部盐分受蒸发作用而波动,但是返盐量小。因此,土壤的水盐耦合同步性决定了高频滴灌的抑盐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频滴灌论文参考文献

[1].李哲,屈忠义,任中生,杨少东,续喆.河套灌区膜下滴灌高频施肥促进玉米生长及产量研究[J].节水灌溉.2018

[2].徐亚南.高频滴灌抑盐机理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3].红金.棉花小流量高频滴灌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王小兵.膜下高频滴灌棉花耗水量与灌溉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

[5].王小兵,李明思,何春燕.膜下高频滴灌棉花田间耗水规律的试验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

[6].胡晓棠,白慧东,张旺锋.膜下高频滴灌对土壤温湿环境及棉花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7

标签:;  ;  ;  

高频滴灌论文-李哲,屈忠义,任中生,杨少东,续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