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论文-陈晨

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论文-陈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奥沙利铂,神经病理性疼痛,钠离子通道

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1](2014)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奥沙利铂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钠离子通道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化疗药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疼痛行为学的变化、体重的变化、背根神经节的细胞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及背根神经节钠离子通道亚型Nav1.7蛋白及Nav1.7、Nav1.8、Nav1.9基因的变化,探讨中药汤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对奥沙利铂致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45只成年的雄性WISTAR大鼠,并适应性的喂养7天后,进行随机地分为叁组,空白组、模型组及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除空白组(n=15)予以腹腔内注射5%的葡萄糖注射液2ml/kg外,其余2组(n=15)均按2ml/kg的剂量给予腹腔内注射奥沙利铂,2次/周。同时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0.9%的NaCl溶液进行灌胃(2m1/次),1次/日;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则予中药煎剂(10ml/kg)灌胃,1次/日。奥沙利铂注射的当天,中药在奥沙利铂注射前1小时内灌胃。持续给药至d25。每周注射奥沙利铂前予以称体重并测量机械疼痛阂值及冷痛觉丙酮实验,注射奥沙利铂后第二天再次检测冷痛觉丙酮实验,并每天观察大鼠的给药后反应、大便及饮食。D26解剖大鼠,予以心脏灌注,并摘取双侧的坐骨神经、L4-5背根神经节,行如下检测:1、通过病理尼氏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L4-5背根神经节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大鼠的背根神经节细胞的核仁大小变化;2、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膜蛋白Nav1.7的表达变化;3、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膜蛋白Nav1.7的表达变化;4、用RT-PCR及q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钠离子通道Navl.7、Nav1.8、Nav1.9叁个亚型的基因水平变化。结果通过对大鼠的机械疼痛阈值、冷痛觉丙酮实验等疼痛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检测证实了慢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成功制备。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明显下降,其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机械疼痛阈值的变化趋势来看,与空白组相比,从第14天开始模型组出现了明显的机械刺激痛,机械痛觉阈值明显下降(P<0.01),并随着奥沙利铂使用周期的延长趋势越明显;与模型组相比,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明显延缓了疼痛阈值的下降(P<0.01)。从丙酮实验的结果来看,模型组从第4天开始,即注射奥沙利铂后2天开始,就出现丙酮冷刺激后的舔足或缩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缩足或舔足次数明显增加(P<0.01),而中药组也减少了缩足或舔足的次数,但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氏染色的结果来看,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背根神经节的细胞尼氏体明显淡染,结构紊乱,切核仁的体积缩小(P<0.01),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的相比同样也有明显的变化(P<0.01)。免疫组化、WB及qPCR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背根神经节钠离子通道亚型Nav1.7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能够下调使用奥沙利铂后Nav1.7的升高。qPCR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背根神经节细胞Nav1.8、Navl.9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后Navl.9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但是Nay1.8mRNA的表达水平反而升高。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高剂量组可以明显减轻奥沙利铂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且其可能的机制:1、通过对奥沙利铂导致的背根神经节核仁变化的改善2、通过下调钠离子通道亚型Nav1.7蛋白及基因表达量的增加。3、说明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可能对Nav1.7有阻断作用,是其改善奥沙利铂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4-03)

王琰,马雅军,徐建农[2](2013)在《不同地区中华按蚊种群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击倒抗性突变型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疟疾传播媒介,使用化学杀虫剂进行媒介种群控制是蚊媒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已证实,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于蚊虫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干扰钠通道的正常生理状态,影响神经突触传递,实现迅速击倒(knock-down)。钠离子通道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可导致杀虫剂与通道的亲和力下降、敏感性降低,产生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kdr)。我国不同地区中华按蚊种群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击倒抗性突变型目前尚不清晰,仅见个别地区的报告。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对1996年8月至2012年8月采自17省25个地点395例中华按蚊样本,在分子鉴别确定种类的基础上,扩增、测定和分析了其para型钠离子通道ⅡS6区域的基因片段序列。结果:钠离子通道ⅡS6区域的基因第1014位密码子在本研究样本中共出现3种突变,TTG-TTT和TTG-TTC突变导致该位点的亮氨酸被苯丙氨酸取代(L1014F),TTG-TGT突变则置换为半胱氨酸(L1014C)。分析中华按蚊种群所有样本,存在的7种突变基因型和比例为:TTT纯合子(14.68%)、TGT纯合子(1.27%)、TTG/TTT(7.09%)、TTG/TTC(0.51%)、TTG/TGT(4.81%)、TTT/TGT(8.35%)和TTC/TGT(0.51%);剩余的62.78%为野生型(TTG纯合子)。在1996年~2004年采集的样本中,仅9个个体检测到突变基因(占8.17%),且均为突变型/野生型杂合子,未发现突变型纯合子;而2005年~2012年采集的286例样本中,185个个体的基因产生了突变(占64.69%),突变型的纯合子和杂合子的个体数为136(占47.55%)。两个时间段的kdr基因突变情况存在差异显着性(P<0.001)。分析近3年(2000年~2012)采自6个不同地点的中华按蚊样本的kd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上海和山东的样本中有100%和97.62%的个体产生了突变,而海南和云南的样本均为野生型。结论和讨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华按蚊群体的击倒抗性随着时间在不断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与农用药剂的使用增多有关,造成的压力不可忽视。另外,不同的社会和经济水平影响各地的杀虫剂使用,从而导致中华按蚊的kdr基因突变频率在不同地点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五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7-31)

武松,张国庆,许娴,王多全,仰凤桃[3](2010)在《安徽省中华按蚊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击倒抗性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安徽省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拟除虫菊酯击倒抗性机制,并为进一步建立抗性检测分子方法提供基础。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引物扩增中华按蚊钠离子通道ⅡS4-S6节段基因序列,扩增产物双向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受试中华按蚊均扩增出约378 bp均一清晰条带。测序比对发现,在相对于冈比亚按蚊钠离子通道1 013和1 014位置发生突变:由TTG突变为TTT或TGT,即L/F或L/C突变。结论安徽省中华按蚊已发生针对拟除虫菊酯的击倒抗性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0年12期)

赵华强,宋丽莉,李兵,沈卫德[4](2010)在《野桑蚕和家蚕para型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结构域Ⅱ的克隆与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家蚕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部分序列(GenBank登录号:EF521818)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T-PCR方法,克隆了编码吴江野桑蚕(YWJ)和家蚕品种大造的钠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域Ⅱ的cDNA片段,2个片段长均为1 135 bp,编码378个氨基酸,没有发现与击倒抗性(knock down resistance,kdr)相关的点突变,但发现2个点突变I164L和V196A,推测可能这2个突变与野桑蚕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有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赵华强,宋丽莉,李兵,沈卫德[5](2010)在《野桑蚕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Bmmpara的克隆与选择性剪接》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的钠离子通道蛋白是许多神经毒性药物的作用靶标。根据家蚕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GenBank登录号:EU688970)序列设计引物,分段RT-PCR克隆了野桑蚕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Bmmpara(GenBank登录号:EU688972)。序列分析表明,Bmmpara基因的cDNA长5553bp,编码1851个氨基酸,与家蚕基因组序列比对,存在34个外显子,其中第2、22、27外显子存在选择性剪接。根据Bmmpara序列和家蚕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方法克隆到3段野桑蚕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1632、536和3220bp。进一步将Bmmpara编码氨基酸序列与野桑蚕基因组比对,发现有a(ENDLGRTKKKK)、b(GL-KAALCGRCVSS)、c(SLINFVAALCGAGGIQAFKTMRTLRALRPLRAMSRMQGMRV)3个选择性微外元,可能存在6种选择性剪接,构成野桑蚕钠离子通道蛋白不同亚型。(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彭黎[6](2008)在《1. 蜘蛛毒素中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结合蛋白的筛选 2. 两个虎纹捕鸟蛛毒素多肽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蜘蛛毒素中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结合蛋白的筛选TTX-r型的钠离子通道蛋白Na_v1.8主要在致痛性神经元中表达,在疼痛的产生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筛选Na_v1.8通道蛋白特异性抑制因子,对于进一步研究钠离子通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设计高效安全的临床镇痛药物的设计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天然多肽类生物毒素为离子通道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虎纹捕鸟蛛的粗毒中至少含有400种多肽分子,为新型钠离子通道蛋白阻断因子的筛选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资源库。本研究旨在为从虎纹捕鸟蛛的毒腺cDNA文库中筛选编码可以与钠离子通道蛋白相互作用的多肽分子基因建立筛选的技术平台。我们选取Clontech公司的MatchMakerⅢ酵母双杂交系统。以Na_v1.8的DN的S5-S6的跨膜区段为诱饵,从虎纹捕鸟蛛毒腺cDNA文库中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多肽分子基因。我们将Na_v1.8的DIV的S5-S6片段构建在pGBKT7载体上,转化入AH109酵母菌株,并检测其有无自激活现象。发现Bait无自激活现象后,采用顺序转的方式将虎纹捕鸟蛛毒腺cDNA文库转入带有诱饵的酵母细胞中,涂板在SD/-Trp/-Leu/-His平板上,共长出22个克隆。将这22个克隆在涂有X-α-gal的SD/-Trp/-Leu/-His/-Ade平板上划板,共得19个蓝斑。提取蓝斑质粒测序后,发现有部分重复序列,总结归纳后共得6个不重复序列。对进行自激活和再次互筛验证,其中有4个蓝斑的AD质粒转化后有自激活现象,两外两个蓝斑质粒在再次互筛验证试验中不显蓝色。实验表明所得的19个蓝斑均为假阳性。此外本实验还比较了X-α-gal和X-β-gal两种显色试剂显色速度的快慢和性能优劣,琼脂板分析法和滤纸分析法两种显色方法,探索了优质的制备电转化感受态方法和酵母质粒提取方法。为今后的进一步筛选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两个虎纹捕鸟蛛毒素多肽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初探我们在虎纹捕鸟蛛cDNA文库中克隆到两个类似毒素的分子,分别命名为HWTX-713和HWTX-671。HWTX-713含有叁对半胱氨酸,理论分子量为3733.52。它在整个cDNA文库中的丰度为1/468,且在虎纹捕鸟蛛毒素蛋白质组学研究和以前的分离纯化中未曾分离到过。我们采用表达的方法获得这个特殊的毒素分子,并尝试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我们采用酵母表达系统,pVT102U/α载体,S78菌株来表达这个毒素分子。将HWTX-713编码成熟肽部分的cDNA克隆到pVT102U载体上进行分泌表达。经纯化,获得HWTX-713毒素的表达量为10mg/L,且能形成叁对二硫键。该毒素对小鼠和蜚蠊均未表现出毒性。膜片钳实验表明,HWTX-713对大鼠DRG细胞和蜚蠊DUM细胞上的电压门控钠、钾、钙离子通道均没有可见影响。抗菌活性实验表明它对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金黄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均无抑制作用。有关这个毒素的活性和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HWTX-671是一个与SHL-Ⅰ有77%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的毒素,含有叁对半胱氨酸,末端含有酰胺化信号-GRR。在虎纹捕鸟蛛毒素组学研究中曾分离到C-末端发生酰胺化修饰的HWTX-671,但因含量非常低无法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这个毒素分子,我们决定采用真核表达的方式获得更多毒素量。在pVT102U载体,S78菌株这个真核表达系统的表达中,由于其-C末端切割不均一,且无法正确形成酰胺化修饰,表达量非常低。我们对分子进行改造,使其末端为-G,和-*,获得的表达量分别为590μg/L,600μg/L。对其进行红细胞凝集试验发现,它们都能使人血红细胞凝集,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1.5mg/mL,5.9mg/mL。(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疟疾传播媒介,使用化学杀虫剂进行媒介种群控制是蚊媒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已证实,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于蚊虫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干扰钠通道的正常生理状态,影响神经突触传递,实现迅速击倒(knock-down)。钠离子通道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可导致杀虫剂与通道的亲和力下降、敏感性降低,产生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kdr)。我国不同地区中华按蚊种群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击倒抗性突变型目前尚不清晰,仅见个别地区的报告。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对1996年8月至2012年8月采自17省25个地点395例中华按蚊样本,在分子鉴别确定种类的基础上,扩增、测定和分析了其para型钠离子通道ⅡS6区域的基因片段序列。结果:钠离子通道ⅡS6区域的基因第1014位密码子在本研究样本中共出现3种突变,TTG-TTT和TTG-TTC突变导致该位点的亮氨酸被苯丙氨酸取代(L1014F),TTG-TGT突变则置换为半胱氨酸(L1014C)。分析中华按蚊种群所有样本,存在的7种突变基因型和比例为:TTT纯合子(14.68%)、TGT纯合子(1.27%)、TTG/TTT(7.09%)、TTG/TTC(0.51%)、TTG/TGT(4.81%)、TTT/TGT(8.35%)和TTC/TGT(0.51%);剩余的62.78%为野生型(TTG纯合子)。在1996年~2004年采集的样本中,仅9个个体检测到突变基因(占8.17%),且均为突变型/野生型杂合子,未发现突变型纯合子;而2005年~2012年采集的286例样本中,185个个体的基因产生了突变(占64.69%),突变型的纯合子和杂合子的个体数为136(占47.55%)。两个时间段的kdr基因突变情况存在差异显着性(P<0.001)。分析近3年(2000年~2012)采自6个不同地点的中华按蚊样本的kd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上海和山东的样本中有100%和97.62%的个体产生了突变,而海南和云南的样本均为野生型。结论和讨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华按蚊群体的击倒抗性随着时间在不断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与农用药剂的使用增多有关,造成的压力不可忽视。另外,不同的社会和经济水平影响各地的杀虫剂使用,从而导致中华按蚊的kdr基因突变频率在不同地点存在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奥沙利铂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钠离子通道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2].王琰,马雅军,徐建农.不同地区中华按蚊种群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击倒抗性突变型动态变化研究[C].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五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3].武松,张国庆,许娴,王多全,仰凤桃.安徽省中华按蚊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击倒抗性突变[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

[4].赵华强,宋丽莉,李兵,沈卫德.野桑蚕和家蚕para型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结构域Ⅱ的克隆与突变[J].江苏农业科学.2010

[5].赵华强,宋丽莉,李兵,沈卫德.野桑蚕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Bmmpara的克隆与选择性剪接[J].蚕业科学.2010

[6].彭黎.1.蜘蛛毒素中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结合蛋白的筛选2.两个虎纹捕鸟蛛毒素多肽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论文-陈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