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接触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切向刚度,单桩静载模型试验,回归分析,数据拟合
耦合接触面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1](2014)在《桩土耦合体系接触面切向刚度数据拟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桩土接触问题一直是土木工程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其接触面参数的取值问题更是给模拟分析结果带来了众多不确定性,而切向刚度作为接触面参数的重要指标,主要能够影响桩土体系中桩基与土体之间发生的相对滑移危害。为了更好地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引入摩尔-库仑和颗粒流理论,运用室内试验与有限差分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探究接触面切向刚度的取值方法。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概括总结桩土接触问题的研究现状,总结各种试验技术和数值模拟成果,深入分析桩土接触面单元的力学行为,为接触面切向刚度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采用摩尔-库仑和颗粒流理论,分析桩土接触面切向刚度的影响因素,确定可用于定量计算的因素,并将其分类处理。(3)结合工程地质资料与室内桩土试验成果,分析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采用回归分析探究,能够反映接触面切向刚度与外部因素关系的回归模型。建立切向刚度与两类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Matlab数值分析软件,进行叁维立体曲面拟合,确定其取值的合理数量级,为桩土接触面参数取值方法提供参考。(4)建立桩土耦合体系叁维立体模型,通过有限差分法分析接触面切向刚度对桩土体系工作性能的影响,并验证建立数值描述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4-12-05)
刘涛[2](2014)在《水—力耦合作用下膨胀土—桩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南宁中强膨胀土为研究对象,针对大气降雨和蒸发、蒸腾等环境作用对膨胀土特殊工程性状的影响,进行膨胀土基本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土质以及桩-土接触面强度特性试验,系统探讨了水-力耦合作用下,膨胀土地基中桩-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及其与土质特性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收缩仪对重塑膨胀土和原状膨胀土进行侧限无荷膨胀和收缩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土的宏观胀缩特性受土体扰动状态影响较大,且重塑膨胀土线缩率要比原状膨胀土变化大,进入收缩稳定期所需时间更长。在模拟大气环境作用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压汞仪对原状膨胀土进行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在脱、吸湿路径下,孔径分布曲线呈单峰结构特征,主要以孔径d1m的小孔隙为主,存在少量的颗粒间架空孔隙和微裂隙;干湿循环条件下,孔径分布曲线呈双峰结构特征,主要以0.1m d10m的中、小孔隙为主,大孔隙和微裂隙受干湿循环影响不显着。(2)通过模拟大气降雨和蒸发蒸腾等环境作用对膨胀土工程性状的影响,利用常规叁轴剪力仪和土工环剪仪,研究了吸湿路径以及干湿循环条件下膨胀土以及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缩限含水率至饱和含水率范围内,土体和桩-土接触面抗剪强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以及初始模量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当土体吸湿至接近饱和含水率时,接触面强度与土体强度近似相等;一定干湿循环次数范围内,土体和桩-土接触面抗剪强度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利用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含水率以及干湿循环次数与土体和桩-土接触面抗剪强度和剪切模量关系;同时综合分析了吸湿路径以及干湿循环条件下,膨胀土土质特性对膨胀土-桩接触面抗剪强度的影响,提出了用土体强度参数表征的桩-土接触面抗剪强度方程。(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马刚,周伟,常晓林,周创兵[3](2012)在《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特性的离散-连续耦合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变形体离散元法能够自动检索接触关系,并对具有不规则形状的粗粒土颗粒和结构物进行有限差分网格离散,因此,具有模拟离散-连续耦合问题的先天优势。采用随机模拟技术生成粗粒土叁维数值试样,基于变形体离散元进行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特性的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接触面力学特性,对比了粗粒土与结构物在单剪和直剪状态下的接触面力学特性,从宏观和细观两个层面分析了数值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数值试验能较好地反映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其剪应力-相对剪切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规律相似;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接触面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影响较大,其机制在于剪切对试样的扰动程度不同;直剪和单剪状态下试样剪应力-相对剪切位移均为双曲线,单剪试验的初始剪切刚度低于直剪试验,两种试验得到接触面抗剪强度指标比较接近。(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2年11期)
李本君[4](2011)在《滑动电接触实验机改进与接触面耦合热的实验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弓网系统滑动电接触研究的是载流条件下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导线之间的滑动摩擦,实现电能的传递,以及此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了深入研究摩擦磨损特性,对原有的电接触实验机进行了改进,得到了更加稳定、精确的数据。并基于此对弓网系统滑动电接触的过程进行了论述,以弓网系统受流为研究对象,对法向载荷如何影响受电弓滑板和接触导线之间载流磨损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相对滑动速度以及电流条件下的滑板磨损与法向载荷之间的关系,并对摩擦磨损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弓网系统摩擦磨损的影响因素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温度作为间接影响因素,受到工况条件的影响,并反过来作用于摩擦磨损。依据稳态热传导理论,考虑环境的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影响,以及接触电阻热和摩擦热双重作用,采用ANSYS有限元方法建立弓网系统铜锡导线/浸铜碳滑板的接触热耦合计算模型,用以模拟滑动电接触的摩擦副温升的影响因素。发现耦合最高温度随电流和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耦合最高温度随法向载荷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变化趋势。建立了静止状态和运行状态下接触斑点温升在接触网导线体内传递的数学模型,可模拟实际实验条件无法达到的极值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趋势。对铁路系统运行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1-12-01)
吴林峰,尹晓春,吴凯,陈德亮,徐旭[5](2008)在《复杂多接触面托圈热—机械耦合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转炉托圈是一个重型的复杂空间焊接结构,在使用中承受机械载荷以及长期温度载荷。托圈所承受的机械载荷经由多个复杂的接触面接触传递,所承受的热负荷是经由热辐射和接触面热传导形成的温度载荷。为了分析托圈结构的强度和变形,文中建立含多个复杂接触面的托圈叁维热弹性有限元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完成托圈温度场、应力场和变形场的计算分析,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托圈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制造。实践表明,计算分析结果可以作为结构强度评估和结构优化设计的可靠依据,为大型托圈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分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08年03期)
卢廷浩,鲍伏波[6](2000)在《接触面薄层单元耦合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接触面单剪试验显示, 在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土体一侧存在剪切错动带, 剪切过程中的土尤其是粗颗粒土出现明显的剪胀/ 剪缩效应. 为了反映剪切错动带的应力应变特征, 更恰当地模拟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提出了接触面薄层单元耦合本构模型. 同时讨论了薄层单元厚度的确定问题.(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孟庆文,王元战[7](1999)在《大直径圆筒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的接触面单元——弹性非线性单元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叁维块体有限元及薄壳有限元为基础,将新型接触面单元应用于块体和壳体之间,该单元不仅解决了六个自由度的壳体与叁个自由度的多介质体相互过渡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模拟土体与壳体之间的相对滑移等现象,计算土体与壳体间的相对位移、切向力、法向正应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港湾建设》期刊1999年02期)
耦合接触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广西南宁中强膨胀土为研究对象,针对大气降雨和蒸发、蒸腾等环境作用对膨胀土特殊工程性状的影响,进行膨胀土基本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土质以及桩-土接触面强度特性试验,系统探讨了水-力耦合作用下,膨胀土地基中桩-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及其与土质特性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收缩仪对重塑膨胀土和原状膨胀土进行侧限无荷膨胀和收缩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土的宏观胀缩特性受土体扰动状态影响较大,且重塑膨胀土线缩率要比原状膨胀土变化大,进入收缩稳定期所需时间更长。在模拟大气环境作用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压汞仪对原状膨胀土进行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在脱、吸湿路径下,孔径分布曲线呈单峰结构特征,主要以孔径d1m的小孔隙为主,存在少量的颗粒间架空孔隙和微裂隙;干湿循环条件下,孔径分布曲线呈双峰结构特征,主要以0.1m d10m的中、小孔隙为主,大孔隙和微裂隙受干湿循环影响不显着。(2)通过模拟大气降雨和蒸发蒸腾等环境作用对膨胀土工程性状的影响,利用常规叁轴剪力仪和土工环剪仪,研究了吸湿路径以及干湿循环条件下膨胀土以及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缩限含水率至饱和含水率范围内,土体和桩-土接触面抗剪强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以及初始模量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当土体吸湿至接近饱和含水率时,接触面强度与土体强度近似相等;一定干湿循环次数范围内,土体和桩-土接触面抗剪强度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利用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含水率以及干湿循环次数与土体和桩-土接触面抗剪强度和剪切模量关系;同时综合分析了吸湿路径以及干湿循环条件下,膨胀土土质特性对膨胀土-桩接触面抗剪强度的影响,提出了用土体强度参数表征的桩-土接触面抗剪强度方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接触面论文参考文献
[1].刘欣.桩土耦合体系接触面切向刚度数据拟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
[2].刘涛.水—力耦合作用下膨胀土—桩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3].马刚,周伟,常晓林,周创兵.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特性的离散-连续耦合数值研究[J].岩土力学.2012
[4].李本君.滑动电接触实验机改进与接触面耦合热的实验仿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
[5].吴林峰,尹晓春,吴凯,陈德亮,徐旭.复杂多接触面托圈热—机械耦合叁维有限元分析[J].机械强度.2008
[6].卢廷浩,鲍伏波.接触面薄层单元耦合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2000
[7].孟庆文,王元战.大直径圆筒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的接触面单元——弹性非线性单元耦合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