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壤性水稻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环境阈值
红壤性水稻土论文文献综述
段永蕙,刘娟,刘惠见,张淑香,张乃明[1](2019)在《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环境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不同磷含量水平下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土壤磷素环境阈值。【方法】选取低(P1)、中(P2)、高(P3) 3个磷素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渗漏试验方法,研究磷素在水稻土剖面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渗漏液中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的含量、流失量特征以及土壤磷素环境阈值。【结果】不同磷素水平红壤水稻土全磷和Olsen-P含量在0~60 cm都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在土壤剖面上大致呈现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磷素累积量逐渐减少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从土壤渗漏液中不同磷形态的含量特征来看,不同磷水平水稻土渗漏液中TP、TDP和PP含量和流失量都呈现出P3> P2>P1的特点,与土壤表层Olsen-P含量分布规律一致;红壤性水稻土发生淋溶时的土壤磷素环境阈值为50.34 mg/kg。【结论】滇中红壤性水稻土可能存在磷淋失风险,且土壤中磷素Olsen-P含量越高,淋失风险越大。(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罗丽澎,王辉,朱晋斌,谭帅,胡传旺[2](2019)在《温度对南方红壤和水稻土水分特征曲线影响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温度变化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采用高速离心机法测定南方红壤和水稻土在4,12,20,28,36℃温度条件下土体脱湿过程的水分特征曲线,并运用VG模型进行参数提取,探讨了温度对土壤当量孔径分布、非饱和导水率及水分扩散度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水势条件下红壤和水稻土的含水率随温度增加而显着减少(P<0.05),表现出4℃>12℃>20℃>28℃>36℃的关系,且同一温度下的红壤持水性能显着高于水稻土(P<0.05);不同温度处理下红壤和水稻土的非饱和导水率以及水分扩散度均表现出20℃最高、36℃最小的显着差异性(P<0.05),这表明土壤在20℃时的导水能力和入渗能力相对最佳,且同一温度下红壤的非饱和导水率和水分扩散度均低于水稻土;红壤和水稻土的饱和含水率θ_s、进气值相关参数α、形状系数n均随温度增加而缓慢减小,拟合参数随温度变化而差异显着(P<0.05),这说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对温度有一定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温度对南方土壤持水性能和水分运移机制研究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晓芬,吴萌,江春玉,刘明,李忠佩[3](2019)在《不同培养温度下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布置不同温度下(15、25和35℃)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及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并分析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形态碳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前期(0~7 d),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快速下降,之后逐渐降低并最终趋于稳定。温度升高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磷肥和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系数Q10为1.31~1.75,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与有机碳、全量和速效氮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胡敏酸碳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种培养温度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均与pH呈显着负相关,与有机碳和全氮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25℃和35℃培养时,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5期)
张婧旻,李建宏,洪思诚,吴治澎,李伯凌[4](2019)在《椰纤维生物炭对砖红壤水稻土Pb形态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椰纤维生物炭(CFB)对铅(Pb)污染水稻土中Pb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对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和品质的调控效果,以热带(海南)具有代表性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壤水稻土为供试土壤,在6种Pb污染土壤(Pb质量分数为0、50、250、500、2 500、5 000 mg·kg~(-1))中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CFB,并进行水稻盆栽试验,分析土壤EDTA有效态Pb含量和Pb形态,及糙米Pb含量、水稻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Pb污染量的增加,两种水稻土中各化学形态和有效态Pb含量显着增加(P<0.05);CFB的施用降低了土壤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含量,增加了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含量;降低了供试土壤有效态Pb含量,且玄武岩母质水稻土较花岗岩母质水稻土效果更显着。Pb质量分数(250、500 mg·kg~(-1))未超过国家农业用地风险管制值(GB15618—2018;≤500 mg·kg~(-1))时,花岗岩水稻土、玄武岩水稻土中糙米Pb含量依次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0.2mg·kg~(-1));Pb胁迫未对水稻生长和农艺性状造成明显影响;而质量分数为5 000 mg·kg~(-1)时,Pb胁迫抑制水稻生长、降低农艺性状,此时花岗岩和玄武岩中糙米Pb含量分别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14、10倍。CFB能够缓解Pb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Pb质量分数为500mg·kg~(-1)时,CFB的施用使玄武岩水稻土中糙米Pb含量降低38.4%,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因此,椰纤维生物炭能够促使土壤中Pb向水稻难吸收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降低有效态Pb含量,减轻Pb对水稻生长的毒害及在糙米中的累积。(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吕真真,刘秀梅,侯红乾,冀建华,蓝贤瑾[5](2019)在《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及水稻磷营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理的土壤磷素管理对作物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南方双季稻田土壤磷素特征及磷素吸收信息相对缺乏,本文利用江西省稻田土壤质量演变定位监测试验为平台,系统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全磷、磷活化系数及水稻磷素吸收量的变化特征和全磷与磷盈亏的响应关系等,为指导磷肥合理施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从1984年开始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行长期定位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PK、NP、NK、NPK、70%化肥氮+30%有机肥氮(70F+30M)、50%化肥氮+50%有机肥氮(50F+50M)、30%化肥氮+70%有机肥氮(30F+70M)。早稻施用纯N、P_2O_5和K_2O量分别为150、60和150 kg/hm~2,晚稻分别为180、60和150 kg/hm~2。早、晚稻施用的氮、磷、钾化肥均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有机肥分别为紫云英(N、P_2O_5、K_2O含量分别为0.30%、0.08%、0.23%)和腐熟猪粪(N、P_2O_5、K_2O含量分别为0.45%、0.19%、0.60%)。除30F+70M处理,其余处理均为等氮磷钾设计。于1984—2012年每年早、晚稻收获期采集秸秆和稻谷计产,并于晚稻收获后,测定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析土壤全磷、磷活化系数(PAC)及早、晚稻磷素吸收量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规律,研究土壤全磷含量与磷累积盈亏的响应关系。【结果】经29年连续试验,NK处理土壤全磷含量以每年4.6 mg/kg的速度下降,而含磷化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升高速率为3.3~19.4 mg/(kg·a)。有机无机配施处理(70F+30M、50F+50M和30F+70M)升高速率平均为16.1 mg/(kg·a),是施NPK肥处理的4.89倍。施磷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增至1.07 g/kg (2010—2012平均值),较初始值提高了1.18倍。不施磷肥处理土壤磷活化系数(PCA)由试验初始的4.24%下降至2.5%左右,施磷肥处理则均显着升高,其中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平均升高至8.51%,平均年升高速率是施NPK处理的2.89倍。早、晚稻磷素吸收量,施磷肥(PK、NP和NPK)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70F+30M、50F+50M和30F+70M)均显着高于CK,提高幅度分别为29.9%~124%和28.6%~103%,均衡施肥(NPK、70F+30M、50F+50M和30F+70M)磷素吸收量显着高于不均衡施肥(PK和NP)处理,前者平均分别较后两者提高了38.7%和32.9%。早、晚稻产量与磷素吸收量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每吸收磷(P) 1 kg,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可提高115和106 kg/hm~2。不施肥(CK)条件下,土壤全磷变化与累积磷盈亏间无显着相关关系,施NK肥处理土壤中每亏缺磷100 kg/hm~2,土壤全磷含量降低6.0 mg/kg,施化学磷肥的3个处理,土壤中每盈余磷100 kg/hm~2,平均提高9.3 mg/kg,而3个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土壤中每盈余磷100 kg/hm~2,平均增加63.3 mg/kg,是无机磷肥的6.78倍。【结论】无论是单施化学磷肥,还是有机无机配施均有效提高土壤全磷含量及磷活化系数,且在等磷量投入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的效果更优。建议减少中国南部红壤性稻田土壤的总磷输入量和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以改善粮食生产和保护环境。(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郭碧林,陈效民,景峰,杨之江,刘巍[6](2019)在《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红壤水稻土中重金属及微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红壤性水稻土中重金属含量、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以期为改善红壤性水稻土重金属污染状况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一次性施入不同量的生物有机肥为:0、10、20、30和40 t·hm-2,于2017年9月水稻成熟期采集各处理表层土壤,研究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降低土壤中全量Cd、DTPA-Cd和DTPA-Pb含量,而对土壤全量Pb则没有显着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在红壤性水稻土中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土壤中的CEC、pH和全氮以及有效磷含量这4种养分显着影响土壤全量Cd、DTPA-Cd以及DTPA-Pb的含量;而通径分析则表明,土壤DTPA-Cd与土壤全氮关系最为密切,土壤有效磷对土壤DTPA-Pb含量的影响为最大。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状况,提升土壤肥力。(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吕真真,刘秀梅,仲金凤,蓝贤瑾,侯红乾[7](2019)在《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养分释放、土壤质量保持以及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揭示稻田生态系统在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固存与矿化特征,旨在正确评价施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33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对红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累积及矿化动力学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4年,选取其中5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施氮磷钾化肥处理(NPK),施70%化肥+30%有机肥处理(70F+30M),施50%化肥+50%有机肥处理(50F+50M),施30%化肥+70%有机肥处理(30F+70M),于2017年早稻种植前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采用室内培养方法,测定土壤碳矿化释放CO2-C量和速率等,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和周转速率常数等。【结果】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NPK处理有机碳含量显着高于CK,较CK提高了27.32%。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70F+30M、50F+50M和30F+70M)土壤有机碳显着高于NPK处理(P<0.05),平均较NPK处理提高了31.31%,以50F+50M和30F+70M处理较为显着。各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培养后的第1天达到峰值且差异显着,排序为50F+50M>30F+70M>70F+30M>NPK>CK,随后下降,11 d之后趋于稳定,稳定后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大小排序为:30F+70M>50F+50M>70F+30M>NPK≈CK。在整个培养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培养时间呈对数曲线关系。培养35 d结束后,NPK处理较CK未能显着改变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P>0.05),70F+30M、50F+50M和30F+70M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显着高于NPK处理(P<0.05),分别较NPK提高了50.99%、70.85%和86.39%。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累积矿化量占有机碳总量的比率)变化范围为3%—4%,30F+70M处理显着高于NPK处理(P<0.05)。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以30F+70M处理最高,较NPK提高了1.19倍。不同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均未明显改变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及半周转期。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累积矿化量及累积矿化率均显着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投入碳量的影响,且呈现正相关关系。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土壤有机碳比值与所投入碳量呈现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常数(k)与土壤有机碳及投入碳量均未呈现显着性相关性。【结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有效提高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及促进有机碳的积累,并未显着改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有利于红壤性水稻土的养分供应及固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郭碧林,陈效民,景峰,杨之江,刘巍[8](2019)在《施用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重金属钝化与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处理下(0,10,20,30,40 t/hm~2)0—17,17—29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钝化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IFI(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评价了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改善红壤的理化性状,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饱和含水量、pH、CEC、有机质、有效磷、铵态氮和全氮及DOC含量;同时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土壤有效态Cd和Pb含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而有效态As含量则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叁者均在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为最小值。利用IFI对土壤肥力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可知,在不同生物炭用量条件下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依次为A30>A40>A20>A10>CK,相应的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分别为0.64,0.62,0.57,0.47,0.44。评价结果表明在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红壤的肥力改良效果最佳。因此,采用适量的生物炭可修复重金属对红壤性水稻土的污染,并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叶会财,李大明,柳开楼,余喜初,黄庆海[9](2019)在《不同有机培肥方式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红壤双季稻种植模式下,不施肥、NPK、紫云英+猪粪+化肥、紫云英+猪粪+秸秆+化肥、紫云英+秸秆+化肥处理耕层土壤全磷、Olsen-P、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利用率35年的变化特征,以及Olsen-P与水稻产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着降低,有效磷含量及磷素有效性略微下降。配施猪粪显着提高全磷、Olsen-P含量和磷素有效性,但显着降低磷肥利用率,增加磷的环境污染风险。化肥配合紫云英及稻草还田处理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磷素有效性保持稳定,但显着提高磷肥利用率。Olsen-P的产量农学阈值为16.36 mg kg-1。(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文改[10](2019)在《红壤水稻土中氯代苯氧乙酸类除草剂的还原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壤水稻土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但面临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大量使用带来的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而农田土壤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在土壤环境化学领域一直受到强烈关注。本文以典型的有机氯污染物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为研究目标物,富含铁的南方亚热带湿地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驱动力为核心,利用序批式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探讨红壤水稻土中2,4-D降解转化动力学及微生物学机理。重点研究不同时期铁物质形态变化、微生物群落响应机制,及其对2,4-D降解转化途径等影响的作用机理。通过模拟南方典型农艺措施,考察添加不同外源物条件下,2,4-D降解转化动力学差异,结合土壤优势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变化等分析,揭示南方红壤水稻土厌氧条件下2,4-D降解转化内在本质。主要结论如下:(1)2,4-D降解转化不是单纯的生物作用或化学反应,而是以微生物为主要核心驱动力的生物与非生物交互作用的过程。灭菌处理中2,4-D基本不发生降解转化;初始浓度为20 mg l~(-1)的2,4-D在厌氧培养45天内能够完全被降解转化。(2)厌氧条件下,2,4-D发生降解转化主要生成4-CPA、4-CP和氯离子;2,4-D降解转化途径存在两种可能:一种途径是2,4-D先脱除邻位氯生成4-CPA,4-CPA再进一步水解生成4-CP;另一种途径是2,4-D水解并同时脱除邻位氯生成4-CP。(3)厌氧条件下,不同外源物对2,4-D微生物降解转化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添加AQDS(0.1 mmol l~(-1))、硝酸钠和硫酸钠均显着抑制了厌氧培养体系中2,4-D降解转化,并且硫酸钠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着;添加纳米Fe_3O_4(20 mg kg~(-1))可以促进培养体系中2,4-D降解转化,乳酸钠和葡萄糖对2,4-D降解转化具有显着促进作用,而高浓度葡萄糖(25 mmol l~(-1))则显着抑制了2,4-D降解转化。(4)经过厌氧培养,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最优势门类,乳酸钠和葡萄糖处理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对照处理存在显着差异。细菌群落结与培养体系中pH值、铁物种、2,4-D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含量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红壤性水稻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温度变化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采用高速离心机法测定南方红壤和水稻土在4,12,20,28,36℃温度条件下土体脱湿过程的水分特征曲线,并运用VG模型进行参数提取,探讨了温度对土壤当量孔径分布、非饱和导水率及水分扩散度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水势条件下红壤和水稻土的含水率随温度增加而显着减少(P<0.05),表现出4℃>12℃>20℃>28℃>36℃的关系,且同一温度下的红壤持水性能显着高于水稻土(P<0.05);不同温度处理下红壤和水稻土的非饱和导水率以及水分扩散度均表现出20℃最高、36℃最小的显着差异性(P<0.05),这表明土壤在20℃时的导水能力和入渗能力相对最佳,且同一温度下红壤的非饱和导水率和水分扩散度均低于水稻土;红壤和水稻土的饱和含水率θ_s、进气值相关参数α、形状系数n均随温度增加而缓慢减小,拟合参数随温度变化而差异显着(P<0.05),这说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对温度有一定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温度对南方土壤持水性能和水分运移机制研究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壤性水稻土论文参考文献
[1].段永蕙,刘娟,刘惠见,张淑香,张乃明.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环境阈值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罗丽澎,王辉,朱晋斌,谭帅,胡传旺.温度对南方红壤和水稻土水分特征曲线影响差异性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陈晓芬,吴萌,江春玉,刘明,李忠佩.不同培养温度下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J].土壤.2019
[4].张婧旻,李建宏,洪思诚,吴治澎,李伯凌.椰纤维生物炭对砖红壤水稻土Pb形态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5].吕真真,刘秀梅,侯红乾,冀建华,蓝贤瑾.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及水稻磷营养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6].郭碧林,陈效民,景峰,杨之江,刘巍.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红壤水稻土中重金属及微生物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9
[7].吕真真,刘秀梅,仲金凤,蓝贤瑾,侯红乾.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8].郭碧林,陈效民,景峰,杨之江,刘巍.施用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重金属钝化与土壤肥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9].叶会财,李大明,柳开楼,余喜初,黄庆海.不同有机培肥方式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9
[10].李文改.红壤水稻土中氯代苯氧乙酸类除草剂的还原转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