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头组地层论文-李增玉,谢正霞

泉头组地层论文-李增玉,谢正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泉头组地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伏龙泉气田,泉头组,标志层,地层对比

泉头组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李增玉,谢正霞[1](2013)在《伏龙泉气田泉头组地层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测井、录井和岩心资料,结合地震数据并综合考虑构造、沉积相等多种因素,运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地层对比技术,对伏龙泉气田泉头组进行了地层对比研究。根据沉积旋回、岩性组合和电性特征等识别出泉头组各段顶底界面及内部共6个标志层,将伏龙泉气田泉头组划分为叁段,并进一步将泉一-泉叁段划分出18个砂组,确定了砂层组合理对比方案,建立了伏龙泉气田地层的空间格架,科学地指导了研究区细分层的精细对比和对砂体展布的正确认识。(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3年05期)

张鲁庭,韩刚[2](2012)在《松辽盆地白垩系泉头组地层界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垩纪是地质历史演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部蕴含油气盆地大多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松辽盆地是白垩纪亚洲古陆上最大的陆相沉积盆地,本文依据泉头组岩心、录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地质综合应用研究,为重新认识松辽盆地沉积地质发展史和大规模烃源岩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2年13期)

李传江[3](2009)在《特低渗透泉头组地层与油田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受储层物性和裂缝双重因素影响,表现出井网适应性差、采油速度低、储量动用程度低等特征。为解决这一难题,论文在储层研究、水平井与直井联合井网研究、水平井渗流规律研究基础上,大胆实践,得出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水、直井采油联合井网开发是可行的这一关键性结论,为该类型储量的有效动用开辟了一条新路。通过论文认真的研究与反复实践证明:泉头组地层是以陆上分流河道沉积为主的河流—叁角洲沉积体系;水平井注入能力明显高于同区块直井,但对于特低渗透裂缝发育程度较差的致密储层注水压力仍较高;水平注入井附近的等压降线为近似的椭圆形,有利于形成线性驱替;采用水平井注水,井网波及效率明显高于直井注水;水平井注水反七点井网最优,注采井距小于129m,水平段方向与裂缝方向平行更有利于提高驱替效率;均质油藏水平段应尽量位于油层中部,水平井射孔应采用变密度或不等距,提高中部流量,形成有效线性驱替,提高驱替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12-01)

泉头组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垩纪是地质历史演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部蕴含油气盆地大多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松辽盆地是白垩纪亚洲古陆上最大的陆相沉积盆地,本文依据泉头组岩心、录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地质综合应用研究,为重新认识松辽盆地沉积地质发展史和大规模烃源岩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泉头组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1].李增玉,谢正霞.伏龙泉气田泉头组地层对比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

[2].张鲁庭,韩刚.松辽盆地白垩系泉头组地层界面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

[3].李传江.特低渗透泉头组地层与油田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9

标签:;  ;  ;  ;  

泉头组地层论文-李增玉,谢正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