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各向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荧光各向异性,氧化石墨烯,信号放大
荧光各向异性论文文献综述
肖雪[1](2019)在《氧化石墨烯放大荧光各向异性检测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各向异性检测法是一种均相、重现性高的检测方法,它不受荧光强度影响。该方法已经被广泛的用于核酸、蛋白质、金属离子等的分析检测。本文归纳了近年来氧化石墨烯放大荧光各向异性在分析检测中的运用,同时简述了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6期)
陶静,肖雪,李春宏,门晨,甄淑君[2](2018)在《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新策略在microRNA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miRNA)是一类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的非编码小分子RNA.本文基于氧化石墨烯(GO)放大荧光各向异性(FA)原理,构建了GO/cDNA/Linker DNA/pDNA(DNA-GO)复合探针体系,结合靶物催化诱导信号循环放大策略,实现了miRNA-21的灵敏检测.在复合探针形成后,GO增加了荧光旋转体的体积和质量,Linker DNA上染料分子的荧光各向异性值增大.miRNA-21可通过"toehold"介导的链置换反应与Linker DNA杂交,使pDNA脱离Linker DNA.进一步加入Fuel DNA后,Fuel DNA与Linker DNA配对形成双链,从GO表面脱离,使Linker DNA上染料分子的荧光各向异性减小.被置换下来的miRNA-21进入下一循环,因此一个目标分子可以诱导形成多个Fuel DNA与Linker DNA的杂交双链,使荧光各向异性进一步减小.利用减小的荧光各向异性值实现了miRNA-21的灵敏检测.在本方法中,荧光各向异性减小值与miRNA-21浓度在10~330 n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09 nmol/L.(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肖雪[3](2017)在《氧化石墨烯放大荧光各向异性及其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荧光各向异性法被广泛用于生化分析及临床诊断中。荧光各向异性值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相关。由于多数分子的体积和质量相对较小,能引起的荧光各向异性变化非常微弱,因此检测灵敏度有待提高。纳米材料已经成功用于放大荧光各向异性信号,其中,氧化石墨烯相比于零维的球形纳米颗粒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在溶液中更低的旋转速率,并且能特异性识别核酸单双链,因而成为优良的荧光各向异性信号增强剂。然而,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存在一定局限,一方面氧化石墨烯对荧光染料的荧光存在较大的猝灭作用,从而影响检测的准确度;另一方面若探针分子直接吸附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加入靶物后,探针分子不易从氧化石墨烯上释放出来,从而影响检测灵敏度。鉴于此,本论文设计了新型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方法,并且结合信号放大策略,实现了一系列生物分子的分析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设计了一种新型、通用、具有更高准确度和灵敏度的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策略。在本设计中,探针分子通过捕获DNA间接固定在氧化石墨烯上,从而增大了探针分子上荧光染料的荧光各向异性,加入靶物之后,探针分子从氧化石墨烯上释放出来,荧光各向异性值减小,通过测定加入靶物前后荧光各向异性值的变化实现了对单链DNA、腺苷和凝血酶的灵敏检测。该方法通过引进捕获DNA,降低了氧化石墨烯对荧光染料荧光的猝灭,从而提高了检测准确度;并且使荧光探针分子更易从氧化石墨烯上释放,提高了检测灵敏度。(2)基于以上策略,进一步开发了核酸外切酶III辅助氧化石墨烯放大荧光各向异性信号方法,并用于蓖麻毒素B链的灵敏检测。该方法以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单元,与传统的免疫检测蓖麻毒素方法比较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等优点。此外,我们使用核酸外切酶III实现了循环放大信号,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该设计中,蓖麻毒素B链的核酸适配体和blocker序列部分杂交并且和磁珠相连,加入蓖麻毒素B链后,blocker从磁珠表面释放。游离的blocker能引起链置换反应和探针DNA杂交形成双链,从而使探针DNA从氧化石墨烯上释放,荧光各向异性降低。释放后的blocker-探针DNA双链在核酸外切酶III的作用下实现循环放大信号,即一个blocker链通过循环作用,可以消耗大量的探针DNA,使得荧光各向异性大大减小。通过降低的荧光各向异性信号实现了蓖麻毒素B链的灵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荧光各向异性变化值和蓖麻毒素B链在浓度为1.0μg/mL–13.3μg/m L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400 ng/mL。该检测限接近目前发展的免疫方法,比不使用核酸外切酶III时低22.5倍。通过改变相应的核酸适配体序列该方法还可实现检测其他靶物。(3)利用无酶放大信号方法(靶物催化DNA发卡结构组装,CHA)辅助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建立了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microRNA-21检测方案。探针DNA通过捕获DNA与氧化石墨烯间接相连,使其荧光各向异性增大。加入microRNA-21后,引发DNA发卡结构组装,形成无酶循环反应。同时,发卡结构组装体能通过链置换反应与探针DNA组成复合体,并使探针DNA从氧化石墨烯上释放,导致荧光各向异性值降低。通过降低的荧光各向异性信号实现了microRNA-21的灵敏检测。荧光各向异性降低值和microRNA-21在浓度为0.1nM-16 nM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47 pM。该检测限比不使用CHA时低279倍。此外,与不使用CHA比较,该检测方法的选择性得到了明显提高。该方法实现了无酶循环放大信号,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克服了蛋白质酶放大信号的稳定性低、成本高等局限,并且完成了癌细胞内microRNA-21的灵敏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简单的方法。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新型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策略,该策略己成功应用到一系列生物分子(核酸、蛋白质、腺苷)的分析检测中,提高了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同时,我们结合循环放大信号策略,进一步提高了荧光各向异性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为危险品检测和疾病诊断提供了简单快速的方法。这些方法还具有普适性,通过适当替换探针,便能够应用于其他靶物的分析中。(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8)
吴熙,裴晓静,林若韵,刘锋,李娜[4](2017)在《基于功能性核酸识别的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方法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各向异性方法又称荧光偏振法,基于相互作用的分子结合前后发射光退偏振的不同而实现对相互作用的研究或对目标物的检测。20世纪50年代Gregorio Weber用荧光各向异性法研究了氮磺酰氯与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白蛋白的作用,开启了该方法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应用的先河。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功能性核酸(FNAs,包括核酸适配体和核酸酶等)的发现与合成,使基于功能性核酸的传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核酸适配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基于核酸识别的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方法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通量等优势,在研究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的相互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如何提高结合前后的荧光各向异性信号变化,尤其是小分子识别前后,在基于功能性核酸识别的分析方法发展中是一个挑战。介绍了基于功能性核酸识别的荧光各向异性的方法应用于检测蛋白质、核酸及其他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小分子的基本原理及设计理念。(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7年01期)
李阳,夏安东[5](2016)在《利用荧光激发各向异性光谱研究分子聚集体中生色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聚集体中的生色团间耦合增强将诱导单体激发态波函数的相干迭加及显着的激发离域,从而改变了分子聚集体的光物理性质。然而到目前为止,缺乏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来研究分子聚集体的生色团耦合的强弱。基于荧光激发各向异性光谱技术,以最简单的分子聚集体(二体分子)为模型,我们发展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分子聚集体的生色团间的相互作用。如Fig.1a所示,对于弱相互作用的二体分子而言,单体单元的最低激发态能级简并(定域激发)且能量转移速率远大于荧光发射速率,造成了荧光各向异性值不随波长变化而变化。然而,强耦合的二体分子的单体间的强相互作用造成了激发态波函数的相干迭加(激发离域),进而诱导最低激发态能级的裂分,使荧光各向异性值随着激发波长的变化而变化(如Fig.1b所示)。由于荧光各向异性值可线性迭加,比较各向异性值相对于定域激发理论值的偏离程度,能够比较生色团间的相互作用强弱,同时半定量的求得了分子聚集体内离域激发的几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四分会:化学动力学》期刊2016-07-01)
张静,陈薇晓,张唯,段滢,朱玉秀[6](2015)在《荧光各向异性结合同步荧光法研究1-羟基芘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各向异性法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代谢标志物1-羟基芘(1-OH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结合同步荧光法研究作用过程中BSA的构型变化,初步探讨了二者的结合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OHP与BSA有较强的结合作用,形成1∶1复合物,平均结合平衡常数为3.63×106L/mol,且其结合作用强弱随着BSA浓度大小发生变化.1-OHP可与BSA的色氨酸残基结合,使BSA构型发生变化,进而使色氨酸残基周围环境的疏水性降低.(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康丽萍[7](2015)在《高灵敏荧光各向异性核酸探针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核酸分子探针具有设计多样性、灵敏度高和强的定量分析能力等特点,发展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好的核酸分子探针成为生物化学分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荧光各向异性,也被称作荧光偏振,是荧光物质的特有属性,因其快速、精确、灵敏的信号报告,使得荧光各向异性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荧光各向异性检测分析法作为一种比值检测方法,其值与荧光基团的振动弛豫时间密切相关,而振动弛豫时间与荧光基团所结合分子的分子量或分子体积呈正相关。荧光各向异性具有抗光漂白以及减小杂散光干扰等能力,其能够直接用于复杂生物体系的分析检测。随着科研的不断发展,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检测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蛋白检测、药物筛选、食品分析、环境监测及生物化学研究等领域。然而依靠荧光分子质量或体积变化从而实现目标检测的传统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法在生物小分子检测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小分子自身分子量较小,与荧光分子结合之后质量变化小,此时荧光各向异性值变化就很微弱,该报告信号很难被检测到。为了解决该问题,科研工作者引入核酸适配体的应用,发展了一系列基于竞争取代机理、诱导构象变化机理以及质量放大策略的核酸荧光各向异性探针用于生物小分子检测分析。在本论文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新颖的质量放大荧光各向异性信号的核酸探针,并成功应用于叁磷酸腺苷(ATP)、腺苷、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等生物小分子检测。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杂交链反应以及链霉亲和素的双重荧光各向异性信号放大策略,我们提出了一种灵敏高、选择性好的荧光各向异性核酸探针,并将其应用于小分子ATP的检测分析,其检测下限为100 n M。与单独以蛋白质作为信号放大器或单独以杂交链反应作为放大策略进行对比,该实验的双重信号放大策略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此外,该设计探针能够用于多种复杂的生物样品中目标小分子ATP的定量检测,如在细胞培养基、人的血清以及人的尿液中,可以检测到0.5μM的ATP,初步证实该探针在实际生物样品中的潜在应用。(第2章)(2)结合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和目标诱导酶切保护机理,我们发展了一种双重放大荧光偏振信号的策略,用于高灵敏地检测生物小分子荧光偏振核酸探针的构建。与单独以目标诱导酶切保护机理作为放大策略或单独以蛋白质作为信号放大器进行对比,该实验的双重信号放大策略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以腺苷为模型小分子,该策略检测下限达500 nM,其检测结果优于先前报道的荧光偏振核酸探针。此外,该实验方法具有普遍性,通过替换为不同的核酸适配体,可用于相应目标小分子检测。(第3章)(3)利用T4 DNA连接酶对ATP的高度依赖性和E.Coli DNA连接酶对NAD的高度依赖性,结合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作为荧光各向异性质量放大器,我们发展了一种简单、快速、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荧光各向异性核酸探针,并将其应用于小分子ATP和NAD的检测分析。当溶液中存在ATP或NAD时,DNA连接酶发生连接反应,接上质量放大部分,从而引起较大的质量变化,产生检测信号,其中ATP和NAD的检测下限分别为50 nM和10 nM,均低于现有的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法文献报道。利用DNA连接酶对生物小分子的高特异性依赖,该探针对ATP或NAD显示出非常高的选择性,能够成功地将目标分子与其类似物区分开。因此,该探针对于拓展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法在生物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第4章)(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6-01)
吕琴[8](2015)在《基于荧光标记适配体的荧光各向异性法检测小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对核酸适配体的性质和筛选作了简要介绍,详述了荧光各向异性(FA)法的定义和其在生物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应用,阐述了木论文的立题背景,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二章:利用适配体具有亲和力高、稳定性好、易于合成和标记的优点,结合荧光各向异性法简单稳定的特点,建立了一种非竞争性的基于四甲基罗丹明(TMR)荧光基团标记适配体的FA分析方法用于赭曲霉素A(OTA)的检测。TMR和适配体碱基问存在的分子内作用力会影响TMR的局部转动和FA值,目标物与适配体结合后,适配体构象发生改变,引起分子内作用力改变,TMR的FA值也随之变化。将TMR标记到OTA适配体的不同位点(适配体末端和T碱基)上,考察相应适配体对OTA的FA响应,发现第10个碱基T上标记有TMR的适配体(T10-TMR-O36)展现出显着的FA降低响应。基于T10-TMR-O36适配体的FA分析方法检测OTA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好的选择性,检出限为3nM,检测范围为3 nM-3μM, OTA的结构类似物不会对OTA的检测产生干扰。第叁章:本章利用TMR标记的腺苷适配体发展了一种简单高效的FA分析方法用于直接检测腺苷。我们实现了将TMR标记于适配体的5'端、3'端、A碱基、C碱基和T碱基上,更为全面的考察了这些TMR标记适配体对腺苷的不同FA响应。适配体和腺苷结合后,TMR和它周围的G碱基问的分子内作用力改变,引起TMR的局部转动和FA值也发生变化。其中第16个碱基C上标记TMR的适配体C16-TMR-Ad25对腺苷展现出最大的FA降低响应,并可检测到2μM的腺苷。此外,此种FA分析方法还可应用于复杂基质中腺苷的检测。第四章:本章采用和前面两章相似的检测原理,建立了一种灵敏的叁磷酸腺苷(ATP)检测方法。用于检测腺苷的适配体同样适用于检测ATP,我们筛选出对ATP有较大FA响应的两个TMR标记的适配体,即在第16个碱基C上标记TMR的C16-TMR-Ad25和在第23个碱基A上标记TMR的A23-TMR-Ad25,这两个适配体都可实现对目标物ATP的定量检测,分别产生FA降低和FA升高响应。并且这种FA分析方法还可以检测到尿样和人血清中的ATP。(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5-06-01)
郭静芳[9](2015)在《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IL-101增强荧光各向异性在DNA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各向异性(Fluorescence anisotropy, FA)法在生化分析和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多的优势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于分子量变化较小的反应,由于产生的各向异性差值小而难以检测。用蛋白质、金纳米颗粒、石墨烯等材料来增强荧光各向异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由于有较大的分子量、多样的拓扑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可调节的形貌和粒径等优良性质,被广泛用于气体的吸附与分离、色谱分离、化学催化、分析检测等领域。最近的研究报道表明,基于MOFs对单双链DNA的亲和力不同,MOFs也可用于DNA杂交反应介导的靶物分析。MOFs一般有较大的质量和体积,理论上对荧光各向异性应有较好的增强效果。鉴于此,本论文将铬-对苯二甲酸(MIL-101)作为荧光各向异性的增强基底用于DNA的检测,并合成粒径可调的MIL-101,在保持对荧光各向异性较强增强效果的同时解决了纳米材料在增强荧光各向异性中的散射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MIL-101增强荧光各向异性检测HIV-DNA单、双链DNA对MIL-101的亲和力不同,单链DNA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吸附在MIL-101表面,双链DNA的刚性较强,不能与MIL-101结合,从而根据perrin方程会得到不同的FA数值。我们将这一原理用于检测HIV-1 DNA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检测)。在无MIL-101存在时,修饰了荧光基团的探针DNA(P)与靶物DNA(T)杂交前后的分子量变化较小,因而产生的FA差值也较小,难以测定T;当MIL-101存在时,P与MIL-101结合,其运动受到限制,呈现出较大的荧光各向异性值(r1),加入靶物DNA(T)形成双链后,由于双链DNA不能与MIL-101结合,其运动较快,产生的荧光各向异性值(r2)较小,这样得到的各向异性差值|△rl(△r=r1-r2)就会得到明显增大,有利于检测。凝胶电泳试验对文章提出的机理做了进一步的证明。实验数据表明,MIL-101存在时得到的荧光各向异性差值是无MIL-101存在时的24倍以上。各向异性差值与加入的靶物DNA的浓度在0.3-20 nM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l△r|=0.012+0.020cT(R=0.992),检测线为0.2 nM(S/N=3)。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运用相似的原理可实现对金属离子和其它分子的检测,具有普适性。这是用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增强荧光各向异性用于分析检测的首次报道。(2)粒径可调的MIL-101的合成及其在双放大荧光各向异性免标记检测RSV-DNA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增强荧光各向异性用于分析检测时,带来的光散射会对各向异性的测定产生严重的干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合成了小粒径的MIL-101。通过加入甘油改良传统水热法合成了粒径在80-500 nm范围内可调的MIL-101。以DNA嵌入型染料SYBR Green I (SGI)作为荧光分子,100 nm MIL-101增强荧光各向异性实现了免标记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特征基因序列(RSV DNA)。由于小粒径的MIL-101的散射强度很低,不仅避免了荧光各向异性测定时散射光的干扰,得到的荧光各向异性值都小于理论最大值0.4。而且,MIL-101与SGI联合表现出对荧光各向异性的双放大效果,即在增强单链DNA的荧光各向异性的同时降低了双链DNA的荧光各向异性值,从而得到更大的荧光各向异性差值。此外,双放大增强的荧光各向异性差值与加入的靶物DNA在1-20 nM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MIL-101存在时各向异性差值是MIL-101不存在时的7倍。这一特点是氧化石墨烯等纳米材料所不具备的。这可能与MOFs特有的结构形貌或所含金属位点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20)
黄虹端,魏贺佳,邹明健,许潇,夏斌[10](2014)在《荧光修饰短链DNA的荧光各向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利用荧光团修饰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sDNA)深入研究了体积效应和局部运动对短dsDNA的荧光各向异性的影响[1,2]。表明体积效应并不是影响荧光各向异性的唯一原因,荧光团的局部运动受限的调控可以进一步提高荧光各向异性信号。核磁共振(NMR)结果表明该局部运动受限的过程主要源于荧光团与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上述机理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种简单、通用且高灵敏度的检测目标分析物的方法,并成功地实现了对大分子(如DNA和蛋白质)及小分子(如可卡因)的传感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期刊2014-08-04)
荧光各向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microRNA(miRNA)是一类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的非编码小分子RNA.本文基于氧化石墨烯(GO)放大荧光各向异性(FA)原理,构建了GO/cDNA/Linker DNA/pDNA(DNA-GO)复合探针体系,结合靶物催化诱导信号循环放大策略,实现了miRNA-21的灵敏检测.在复合探针形成后,GO增加了荧光旋转体的体积和质量,Linker DNA上染料分子的荧光各向异性值增大.miRNA-21可通过"toehold"介导的链置换反应与Linker DNA杂交,使pDNA脱离Linker DNA.进一步加入Fuel DNA后,Fuel DNA与Linker DNA配对形成双链,从GO表面脱离,使Linker DNA上染料分子的荧光各向异性减小.被置换下来的miRNA-21进入下一循环,因此一个目标分子可以诱导形成多个Fuel DNA与Linker DNA的杂交双链,使荧光各向异性进一步减小.利用减小的荧光各向异性值实现了miRNA-21的灵敏检测.在本方法中,荧光各向异性减小值与miRNA-21浓度在10~330 n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09 nmol/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各向异性论文参考文献
[1].肖雪.氧化石墨烯放大荧光各向异性检测法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9
[2].陶静,肖雪,李春宏,门晨,甄淑君.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新策略在microRNA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8
[3].肖雪.氧化石墨烯放大荧光各向异性及其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7
[4].吴熙,裴晓静,林若韵,刘锋,李娜.基于功能性核酸识别的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方法与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
[5].李阳,夏安东.利用荧光激发各向异性光谱研究分子聚集体中生色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四分会:化学动力学.2016
[6].张静,陈薇晓,张唯,段滢,朱玉秀.荧光各向异性结合同步荧光法研究1-羟基芘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
[7].康丽萍.高灵敏荧光各向异性核酸探针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5
[8].吕琴.基于荧光标记适配体的荧光各向异性法检测小分子[D].山西大学.2015
[9].郭静芳.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IL-101增强荧光各向异性在DNA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
[10].黄虹端,魏贺佳,邹明健,许潇,夏斌.荧光修饰短链DNA的荧光各向异性[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