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边缘性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边缘性治理,流动摊贩,和谐关系
边缘性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吴哲[1](2014)在《边缘性治理视角下的流动摊贩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看成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边缘地带和边缘性群体,如失地农民、流动摊贩等也随之增多。作为一种边缘性群体,流动摊贩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尽管如此,他们的存在对于方便市民消费、满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需要,以及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等都是不容忽视的;但他们所带来的占道经营、食品卫生、商品质量、影响城市形象等负面因素也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流动摊贩与城市管理者力量对比的悬殊形塑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管理模式——管制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维持城市秩序和形象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滋生了不少矛盾,尤其是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引发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同情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作用下,城管常常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政府管理也因此而陷入进退维谷之地。因此,探索有效的、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的治理策略显得尤为紧迫。边缘性治理理论突破以往的政府单向度的强制执行,而是从制度化包容程度和政策稳定性程度两个维度出发,进而归纳了叁种模式,即“策略化治理”、“政治化治理”和“规则化治理”。这些模式受到特定因素和变量的影响,从而对政策工具的使用产生影响。这个治理模型是动态的,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懂变通的模型是僵化的,也是非人性化的。本文以边缘性治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两个研究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制度化包容程度受当地经济发展、政治、法律法规、人口结构、文化情境的影响。经济越发达、政治因素越稳定、法律文本模糊性越低、人口异质性越强、文化越多样化,制度化包容程度越高;第二个假设是政策稳定性程度受组织工具、权威工具、财税工具、信息工具的影响。组织结构越合理、监管机制越完善、财税政策越温和、信息交流越充分,则政策稳定性程度越高。并在已有边缘性治理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指标,由指标衍生出一些变量,诸如经济形态、政治因素、法律法规、人口结构、文化习俗、监管机制、税费政策等。通过对东莞市茶山镇流动摊贩现状的调查、政策的分析、治理策略的研究,归纳总结出茶山镇流动摊贩治理的特点和优缺点,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文中问卷调查部分描述了流动摊贩的现状,包括他们的户籍类型、居住情况、摆摊原因、与城管的关系处理、对政策的理解等;结合边缘性治理理论,政策层面上,针对现行摊贩治理的法规、条例和办法,对茶山镇流动摊贩治理的政策走向进行了分析;对策层面上,就如何优化茶山镇流动摊贩治理策略给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理论创新之处是通过东莞市茶山镇的流动摊贩治理实例来完善边缘性治理理论模型,立足社会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以流动摊贩与城管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构建两者“和谐关系”的策略研究,破解城市管理进退两难的困局。“和谐关系”是对过去两者矛盾关系思想桎梏的打破与变革,这种治理理念也是当下社会发展进步所形成的一种倒逼。它不再像是过去的单一式自上而下的权威体制,它的权威来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是权力向公众的回归,这样的治理模式有利于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剂良药。然而,“和谐关系”的构建将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是需要善治下的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来推动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12-01)
李松柏,刘敏[2](2011)在《农村中老年人口与边缘性流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人口流动可以划分为主体性人口流动和边缘性人口流动,边缘性人口流动是对主体性流动的补充和完善,其产生的原因是大流动环境的影响,农闲、农忙时间农村劳动力的缺乏。边缘性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年龄在45~64岁的中老年人口。农村人口边缘性流动的主要功能: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解放和开发;大流动后区域性劳动力的一种平衡;与外部大流动环境的一种适应和对接;改变农村中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学术版)》期刊2011年02期)
李翠屏[3](2011)在《少数民族流动妇女的边缘性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一直不乏关于外来女工的研究,这些研究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化,这与我国地域、人口、民族的非均衡发展是相关联的。本文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多元、批判性视角的关照下,在西部城市化的背景下,以布依族拾荒流动妇女这个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以观察法和深度个案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研究对象的讲述为主,从少数民族流动妇女在城市的边缘化市场处境、城市化进程中的妇女和家庭变迁以及少数民族流动妇女在城市边缘化生存中多样化的主体叙事叁个方面呈现少数民族流动妇女在城市独特而又丰富的真实生存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在长期被城市主流社会简单污名化(“肮脏的”、“落后无知的”等)的掩盖下,少数民族流动妇女真实鲜活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与社会宏大的历史进程相交相融。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和市场的力量将她们紧紧困在城市的边缘,为自己造了一个圈,在其中无奈地维持一种变迁了的传统生活。但她们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的存在,在她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酝酿着改变的力量和可能,一旦有机会,她们就会努力争取发展的可能。文中特别提到一个NGO组织在整合社会多层次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方面的灵活性,他们的行动表明,弱势群体是改变和发展自身的主体,我们应该走进她们的真实生活,倾听她们的声音,充分尊重她们以自己所能获得自身所期所愿的发展。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应该以“反思性的视角”去关注少数民族流动妇女的生活真相,从了解出发,在正视她们差异化的边缘性生存现实、充分尊重她们独特的主体叙事的基础之上赋权于她们,使她们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参与并主导自己的发展,全面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1-05-01)
郑传贵[4](2004)在《流动人口政治参与边缘性的社会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流动人口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尤其在政治参与方面处于边缘地位的问题,依据对南昌市部分流动人口的实证调查并引用其他相关实证调查的数据,考察了流动人口在流出地农村社区、打工单位和现居住地城市社区参与政治活动中的边缘性表现,阐述了这种边缘性表现带来的社会后果,分析了造成边缘性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本文来源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吴淼,李巧兰[5](2000)在《流动人口的边缘性与村治秩序的震荡——以鄂西灵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个案村的描述与分析 ,指出贫困山区的流动人口在挣脱土地和乡土规则的束缚之后 ,并未融入新的生活秩序之中 ,反而在异地处于边缘性的境地。这种无序的经历内化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铸建成反秩序的行为“规则”。当他们回流后 ,这种“规则”进入乡村 ,冲击原有的规则体系。而目前的村级治理对此束手无策 ,从而导致村治秩序的震荡。笔者最后指出 ,只有将外出务工带来的利益期望内部化 ,将人口流动制度化、规范化 ,才能实现村治秩序的重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2期)
边缘性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村人口流动可以划分为主体性人口流动和边缘性人口流动,边缘性人口流动是对主体性流动的补充和完善,其产生的原因是大流动环境的影响,农闲、农忙时间农村劳动力的缺乏。边缘性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年龄在45~64岁的中老年人口。农村人口边缘性流动的主要功能: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解放和开发;大流动后区域性劳动力的一种平衡;与外部大流动环境的一种适应和对接;改变农村中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缘性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吴哲.边缘性治理视角下的流动摊贩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李松柏,刘敏.农村中老年人口与边缘性流动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
[3].李翠屏.少数民族流动妇女的边缘性叙事[D].云南大学.2011
[4].郑传贵.流动人口政治参与边缘性的社会学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5].吴淼,李巧兰.流动人口的边缘性与村治秩序的震荡——以鄂西灵村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