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形设计论文-黄思翰,王国新,商曦文,阎艳

构形设计论文-黄思翰,王国新,商曦文,阎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形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重构制造系统,构形设计,多尺度模型,生命系统理论

构形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黄思翰,王国新,商曦文,阎艳[1](2019)在《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多尺度构形概念模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可重构制造系统重构过程中的构形概念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生命系统理论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多尺度构形概念模型设计方法。从系统、单元和机床3个尺度分析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构形概念设计过程,构建可重构制造系统构形多尺度模型;基于生命系统理论对可重构制造系统构形多尺度模型进行分解和表达,利用生命系统理论的20个关键子系统建立可重构制造系统多尺度构形概念设计的普遍适用模型,并采用成本对模型进行评估。面对订单波动,可以通过重用现有构形的概念模型,对其进行添加、删除、替代等操作,来实现新构形的快速设计,达到提高可重构制造系统重构效率的目的。通过一个案例研讨阐述了该方法的实施过程,并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2019年11期)

尤江,陈林根,冯辉君[2](2019)在《非均匀产热“盘-点”导热构形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非均匀产热"盘-点"导热模型,以(火积)耗散率最小为目标,分别对辐射状圆盘、恒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圆盘和变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圆盘进行构形优化,在不同产热分布条件下得到圆盘产热体的最优构形,分析非均匀产热系数和宽度系数等参数对构形优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恒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圆盘,在总产热量恒定的情况下,靠近冷源位置处产热量越大,茎趋向于粗长,而分支趋向于细短,即产热量相对较大的区域布置较多的高导热材料可降低产热体(火积)耗散率,降低传热的等效温差,并提高树状圆盘导热性能。当树状圆盘内包含的单元体数目小于9时,树状圆盘有简化为辐射状圆盘的趋势;当圆盘产热体包含20个单元体时,辐射状圆盘单元体内无量纲(火积)耗散率为0.00369;恒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圆盘单元体内二次最小无量纲(火积)耗散率为0.00329;而变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圆盘单元体内叁次最小无量纲(火积)耗散率为0.00328,因此采用变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结构可进一步降低产热体内的(火积)耗散,提升其导热性能。所得优化结果可为电子器件的散热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蓉,殷勇,谢志辉,陈林根,吴锋[3](2019)在《自然对流条件下椭圆柱发热器件的构形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对流条件下,基于构形理论和理论,建立了导热基座上椭圆柱离散热源的散热模型,分别在给定热源热导率总和与热源总发热强度的约束条件下,以热导率分布与热源强度分布为设计变量,以系统最高温度和基于耗散的当量热阻为性能指标,进行构形设计,得到了对应的热源散热最优构形,可为实际发热器件的热设计和热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08期)

石瀚楠,谢志辉,孙丰瑞,陈林根,冯辉君[4](2019)在《树状脉管圆盘热沉的传热分析与构形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树状脉管通道热沉的叁维模型,在给定脉管通道总体积和热沉上表面面积的约束条件下,计算了一至四级树状脉管通道热沉在不同质量流率和热流密度情况下的最大温差和基于■耗散的当量热阻,并研究了热沉厚度对最大温差和当量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流密度为定值时,最大温差和当量热阻均随质量流率的增大而减小。当质量流率为定值时,热流密度增大,最大温差呈线性增大,当量热阻呈指数增大。随着热沉厚度的减小,当量热阻也减小,最大温差几乎不变。"辐射+树状"复合脉管通道的构形设计能进一步降低最大温差和当量热阻。(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亮,谢志辉,孙丰瑞,陈林根[5](2018)在《高热流密度回流式圆盘热沉构形设计中的应力-形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圆心回流式微通道圆盘热沉叁维模型,基于构形理论,考虑粘性耗散,研究在层流流动范围内质量流率、热流密度和微通道分支数对热沉最大热应力和最大热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大,热沉的最大热应力和最大形变均逐渐降低,但降低效果有所减弱;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热沉的最大热应力和最大形变均近似呈线性增长;在相同质量流率和热流密度条件下,均是微通道分支数越多,最大热应力和最大形变越小,但微通道分支数由6增大到8对最大形变的影响相对较小。所得结果可为微通道圆盘热沉的实际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8年12期)

吴浩[6](2018)在《叁维机械构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机械构形设计(PROE)是机械类专业一门必修课。在教学中,学生未能真正熟悉机械设备、弄懂机械设备的具体构成、工作原理和示意图。笔者通过实际案例以机械设备叁维设计的项目为导向结合小组分工与合作的教学模式,完成机械设备的设计,达到培养学生实际产品设计能力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雷鸣[7](2018)在《基于汉字构形理论的中级阶段对外汉字书写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广大的外国留学生及海外汉语学习者来说,学习汉语语言知识仅是学习汉语的一个方面。要想把汉语学好,其中对于汉字尤其是汉字书写的学习至关重要。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如何教学生写好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要花心思去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汉字构形的角度进行研究和阐释,结合汉字的基本构形特点、汉字的组成部件及笔画间的位置比例关系、汉字的笔画特点和整字笔画的书写顺序进行对外汉字书写教学的有关研究。论文研究旨在将汉字书写提高到汉字书法欣赏的高度,结合中华书法文化,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让外国留学生对学习中国汉字及汉字的书写产生浓厚兴趣。本论文试图在汉字构形理论与对外汉字书写教学间搭建“桥梁”,结合汉字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汉字本体特征和汉字书写规律进行针对中级阶段的对外汉字书写教学设计。使汉字构形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服务于对外汉字书写教学。本篇论文共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是本论文的绪论部分,包含了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同时,通过查找收集汉字构形理论及汉字书写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学者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对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章首先对汉字构形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探讨汉字构形元素——笔画、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汉字构形与汉字书写笔画间的关系;汉字构形单位——部件,及汉字构成部件间的书写结构层次关系等。然后详细分析汉字的笔画、笔顺及间架结构在对外汉字书写教学中的相关应用。第叁章是汉字书写教学策略部分,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介绍中级阶段对外汉字书写教学的现状,分别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师、教材及初级阶段对外汉字书写教学的相关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第二方面通过对汉字构形理论的深入研究,分析总结汉字构形元素与构形单位在对外汉字书写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提出中级阶段对外汉字书写教学的相关教学策略。第四章是中级阶段对外汉字书写教学设计分析部分,分别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类型、教学时间及教学用具等方面,对基于汉字构形角度的中级阶段对外汉字书写教学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提出相关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第五章共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部分,包括设计教师课堂授课环节,及具体授课流程。按照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组织教学,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后对该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反思与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肯定汉字构形的相关理论与中级阶段对外汉字书写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及积极的指导作用,第二方面是对本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阐述。并对日后的汉字书写教学提出更进一步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8-06-13)

史浩浩[8](2018)在《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复合缆作业构形设计与联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大洋协会十二五课题“面向海试的多金属结核集矿系统研制与集成”中的采矿技术验证系统,该系统由采矿船、复合缆和集矿机叁部分组成。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虚拟样机模型,进行复合缆作业构形设计和整体联动动力学仿真分析,为采矿系统海试提供了数据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比较叁种管线结构的动力学分析方法,以多刚体离散元在空间梁上的应用推导出离散后复合缆单元间的等效弹簧的数学表达式,根据复合缆和浮球的属性、采矿系统受到的各种海洋环境荷载以及边界条件,以浮球布置位置和数量、船机水平距离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复合缆作业构形进行设计分析,确定复合缆上浮球的布置方案。根据采矿系统的整体联动与各系统间的约束关系,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分别建立了 500m海深和50m海深的采矿系统仿真模型。针对500米海试采矿系统,根据集矿机作业的范围,对复合缆缆长、浮球的布置方式及数量等进行了分析,对复合缆空间构形进行了设计和优选,获得了理想的双拱马鞍形构形,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在横向联动折返作业模式下,分别研究了不同开采宽度、不同开采间隙、不同开采速度叁个方面对500米海试采矿系统的空间构形和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开采宽度越大,采矿船与集矿机受到的作用力越大,在相对距离离采矿船最远处达到最大值,采矿系统动力学特征越不稳定。开采间隙变化对采矿船与集矿机受到的作用力的影响不大,但开采间隙越大,集矿机在转弯处受到的作用力的突变值越大。开采速度越大,采矿系统进行一个周期的集矿作业所需的时间越短,集矿作业效率越高,但集矿机受到的总作用力越大,采矿系统的动力学特征越不稳定。按照500m海试系统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浅海试验的两种模型:一种是复合缆长80m的采集模型设计及联动控制分析,另一种是复合缆长250m的采集模型设计及联动控制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复合缆长80m的采矿系统形成单拱构形更有利于海底集矿作业;复合缆长250m的采矿系统形成双拱构形更有利于海底集矿作业。复合缆长度为80m和250m的采矿系统在设计轨迹的整个周期的横向联动折返作业中,复合缆能呈现较好的空间构形,采矿系统的整体联动过程状态稳定。(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1)

陆明飞,叶继红[9](2018)在《基于节点构形度的单层柱面网壳稳定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是单层柱面网壳结构分析与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从节点构形度的视角,考虑外在因素中与稳定问题直接相关的核心部分,定义了能全面反映结构静力稳定特性的节点构形度相对变化梯度(gra_r),其最小值(gra_r_(min))与稳定承载力直接相关。gra_r能定量地衡量结构丧失稳定的趋势,揭示网壳结构失稳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单层柱面网壳稳定优化设计方法。稳定优化模型以gra_rmin最大化为优化目标,离散的杆件截面为优化变量,考虑规范规定的各项设计约束条件,在给定用钢量的前提下,提高结构稳定承载力。两个实际工程算例验证了单层柱面网壳稳定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09期)

张帅,郭杨,王仕成[10](2018)在《考虑探测构形的多飞行器协同探测与制导一体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飞行器协同拦截机动目标时几何构形会影响协同探测和制导效果的问题,基于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一种考虑探测构形的协同探测与制导一体化设计方法。基于飞行器相对运动学、动力学方程和双视线协同探测原理,建立了协同拦截模型。在制导设计中引入视线分离角参量以调制协同探测几何构形、减小相对距离探测误差,从而在制导全程增强协同探测效果。将相对距离协同探测结果应用到剩余时间和制导律解算中,基于最优控制理论实现协同探测与制导环节一体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在目标进行不同程度机动的情况下,与修正比例导引律相比,所提方法在协同探测和制导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构形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非均匀产热"盘-点"导热模型,以(火积)耗散率最小为目标,分别对辐射状圆盘、恒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圆盘和变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圆盘进行构形优化,在不同产热分布条件下得到圆盘产热体的最优构形,分析非均匀产热系数和宽度系数等参数对构形优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恒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圆盘,在总产热量恒定的情况下,靠近冷源位置处产热量越大,茎趋向于粗长,而分支趋向于细短,即产热量相对较大的区域布置较多的高导热材料可降低产热体(火积)耗散率,降低传热的等效温差,并提高树状圆盘导热性能。当树状圆盘内包含的单元体数目小于9时,树状圆盘有简化为辐射状圆盘的趋势;当圆盘产热体包含20个单元体时,辐射状圆盘单元体内无量纲(火积)耗散率为0.00369;恒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圆盘单元体内二次最小无量纲(火积)耗散率为0.00329;而变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圆盘单元体内叁次最小无量纲(火积)耗散率为0.00328,因此采用变截面高导热通道树状结构可进一步降低产热体内的(火积)耗散,提升其导热性能。所得优化结果可为电子器件的散热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形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黄思翰,王国新,商曦文,阎艳.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多尺度构形概念模型设计[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9

[2].尤江,陈林根,冯辉君.非均匀产热“盘-点”导热构形设计[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3].王蓉,殷勇,谢志辉,陈林根,吴锋.自然对流条件下椭圆柱发热器件的构形设计[J].节能.2019

[4].石瀚楠,谢志辉,孙丰瑞,陈林根,冯辉君.树状脉管圆盘热沉的传热分析与构形设计[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5].王亮,谢志辉,孙丰瑞,陈林根.高热流密度回流式圆盘热沉构形设计中的应力-形变分析[J].节能.2018

[6].吴浩.叁维机械构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雷鸣.基于汉字构形理论的中级阶段对外汉字书写教学设计[D].沈阳大学.2018

[8].史浩浩.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复合缆作业构形设计与联动控制[D].湘潭大学.2018

[9].陆明飞,叶继红.基于节点构形度的单层柱面网壳稳定优化设计[J].振动与冲击.2018

[10].张帅,郭杨,王仕成.考虑探测构形的多飞行器协同探测与制导一体化设计[J].宇航学报.2018

标签:;  ;  ;  ;  

构形设计论文-黄思翰,王国新,商曦文,阎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