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碎石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公路软基
碎石墩论文文献综述
唐可为[1](2019)在《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在公路软基施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是目前公路软基施工中实用效果较好的一种施工技术,在实际建设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公路地基的稳定性,提升承重力,能够有效避免地基变形情况的发生。本文主要从某一公路项目入手,探究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在实际道路施工中的设计方案以及施工技术,全面考察探究了该技术在公路软基施工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期为相关施工方案起到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19期)
衣倩倩(Qion,Yiqian)[2](2017)在《布袋碎石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发展迅速,我国软土面积分布广泛,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建在软弱土地基上,软土地基施工工艺也在不断更新。普通碎石墩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容易发生鼓胀变形,为充分发挥碎石墩承载潜能及其优势,在墩体一定长度范围内包裹土工布袋形成布袋碎石墩,限制墩体的侧向变形,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充分发挥碎石墩的承载能力。布袋碎石墩复合地基,选取地基中淤泥质粉质黏土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预成孔振冲法,对淤泥质粉质黏土层采用布袋碎石墩复合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本文的内容与结论如下:(1)试验场地内选择并布置叁个试验区,试验一区为直径800mm无土工布袋碎石墩试验,试验二区为直径800mm有土工布袋碎石墩试验,试验叁区为直径1200mm有土工布袋碎石墩试验,叁个试验区均采用预成孔深层夯实布袋碎石墩法和预成孔深层振密布袋碎石墩法两种不同工艺进行地基加固处理,通过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墩体的密实度。(2)通过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对叁个试验区的所有墩体进行碎石墩墩体的密实度检测,发现墩体上部约3m范围内处于松散状态,不利于承受荷载;通过对比夯实布袋碎石墩法和振密布袋碎石墩法的平均击数,可得振密布袋墩法形成的墩体更加密实;对比有无土工布袋试验区的击数,得到土工布袋在成墩的过程中提供侧向约束提高墩体的密实度的作用。(3)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单墩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在叁个试验区分别选取墩体进行单墩抗压承载力试验,满夯加固可以提高墩体的承载力,减小沉降量;土工布袋碎石墩的墩径越大,墩体抗压承载力越大;土工布袋碎石墩2~3D(D为墩径)深度范围内墩体密实度越高,单墩竖向承载力越大。(4)运用PLAXIS软件,以土工布袋的刚度为变量,对沉降和径向变形(150kPa和200kPa)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刚度对减小沉降和径向变形有明显作用;以不同土工布袋包裹长度为变量,对沉降和径向变形(200Pa和250kPa)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包裹长度的增大有利于沉降和变形的控制。(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梁燕[3](2016)在《强夯置换碎石墩复合地基置换率公式的修正和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夯碎石墩由于锤击产生了鼓出,将墩体形状简化为鼓形和漏斗形。重新定义了置换率公式,并且利用简化模型推导出了体积置换率与原有的面积置换率的换算系数和工程可以使用的墩体改进值。使用FLAC软件模拟了相同体积置换率下不同墩体的极限承载力,证明了在工程上适当减小设计墩径是合理的。(本文来源于《山西交通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刘江伟[4](2016)在《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在公路软基施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具体的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实例,简要探讨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的设计要点以及具体的施工过程。从本工程实施效果表明,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适用于塑性指数较高的高含水量软黏土路基加固处理,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实例。(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期刊2016年01期)
刘彬彬,刘坤[5](2015)在《强夯置换碎石墩在沿海某石化铁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夯法施工技术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地基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着重介绍了强夯置换碎石墩在沿海某石化铁路专用线软基处理中的应用。该工艺解决了滨海复杂地层软基处理中常规复合地基不成桩、同时有邻近既有建筑振动破坏影响的问题,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李鹏[6](2014)在《强夯碎石墩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夯碎石墩法作为处理软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主要针对软弱下卧层的双层性地基。根据软土地基处理以及施工规范要求,在施工中必须及时试夯,必须根据施工要求以及实际情况,确定施工参数与置换设计,并且根据工程情况进行验证,达到强夯置换的效果。本文结合我国软土地基处理,对应用强夯碎石墩法进行了简单的探讨。(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4年19期)
梁燕[7](2014)在《强夯置换碎石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稳定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夯置换碎石墩复合地基同时具有强夯置换和排水固结加固软弱地基的优势,在加固填海地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强夯置换法是在强夯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和强夯法有着显着的不同点,然而目前针对强夯置换的研究工作十分匮乏,参考文献极其稀少,机理还不明确。本文结合大连航天城实际工程,围绕强夯置换碎石墩复合地基的基本特性、承载机理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在总结分析强夯碎石墩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发现强夯置换形成的碎石墩由于受到夯锤的影响,会产生明显的鼓出效应,用碎石墩表面积与周围加固土体的面积之比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实际工程中复合地基的置换率,提出了体积置换率的概念,用墩体体积与被加固土体体积之比来表示,同时得出了体积置换率与面积置换率的换算关系,即在原有的面积置换率公式之上乘以一个增大系数α(α=1.25~1.6)来表示体积置换率。考虑到墩体的鼓出效应,提出了适当减小设计墩径,利用简化的鼓形和漏斗形模型确定了工程上可以使用的墩体改进值,并且用数值模拟手段证明了此方法的合理性。同时,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考虑垫层厚度、墩体形式、墩体直径、置换率等因素对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建立了不同工况下的复合地基叁维数值模型,详细模拟和讨论了墩间土和墩体的极限承载力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这些因素的影响范围,为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极限承载力的复合地基方案提供了参考。系统讨论了强夯置换法中的各项参数,提出了强夯置换碎石墩复合地基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指标和要求,将上述强夯参数和数值分析得到的参数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检测施工后的地基承载力,验证参数的合理性;采用提出的体积置换率进行了地基承载力的计算,说明了此方法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06-01)
郑凌逶,周风华[8](2014)在《强夯置换软土中碎石墩形成过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夯置换工程要求保证夯沉量、置换墩长度等设计指标,通常通过试夯确定必要夯击次数。研究置换墩形成机制,确定夯锤能量释放时间、填料运动规律、锤底动压力等因素,对优化强夯置换工艺有重要作用。目前有关置换墩形成机制的研究较少,往往套用强夯工程的基本参数或机制来解决。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模型试验方法,研究强夯冲击下填料、软土与夯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试验研究表明:每次夯击中夯锤的运动加速度曲线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夯锤作用下土体-填料的不同运动过程;通过分析夯锤的动态力-位移曲线,阐述各阶段随夯击和填料次数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随填料次数的增加,在相同夯击能下,每次夯击中夯锤的能量释放时间减小,峰值动态力增加,这反映了随着夯击次数增加,软土基础中碎石墩逐渐形成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01期)
马明磊,王桂玲,王永宏,王文涛,宋合财[9](2013)在《强夯置换碎石墩技术在高铁漂石路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某高速铁路经过敦化盆地的西部丘陵区,局部地形起伏较小。该强夯置换处理的工程段含有松软土分布,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层软塑状粉质黏土及第四系上更新统软塑状粉质黏土,厚约0.4~9.6 m,该层土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对工程有影响。且该路基原位处理深度内含有不规则漂石分布,粒径间于0.2~2 m,漂石含量约占15%~20%,钻孔岩芯统计漂石约占岩芯9.4%。采用钻孔桩技术的难度在与漂石的大体积与硬度反射容易造成钻孔偏位,损伤钻头与机具,经济上的可行性较低。本文采用强夯置换碎石墩技术来处理该寒区铁路路基,通过试验、监测与地基承载力试验综合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最终将该技术成功用于整个含漂石路段。(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S2期)
郑凌逶[10](2012)在《软土中强夯置换法形成碎石墩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夯置换作为一种经济实用的近海地基处理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投入实际工程应用。随着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提出,以及大量近海构筑物投入建设,研究强夯置换下碎石墩形成机理对工程经济性和安全性都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对强夯置换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力固结效应、置换深度、强夯置换工艺、复合地基承载机理以及强度检测等方面,一般认为:在强夯置换过程中,动力挤密、置换成墩、排水固结等机制共同作用、相辅相成,最终形成复杂的整体加固效果。但是对于置换墩形成机理特别是动态过程研究较少。本文研制了强夯置换模型试验装置并设计了相应的测试系统,对碎石墩的形成过程和机理进行了研究。使用高速摄影仪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夯击过程图像,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测得了夯击过程中夯锤的加速度,通过测量的力学参量和软土中碎石墩宏观形貌的对比分析,得到了强夯置换下软土中碎石墩形成的一些内在控制机制。最后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强夯置换下散体碎石成墩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强夯置换与强夯的夯锤加速度曲线存在不同,可分为早期应力波在夯锤中震荡、碎石密实、软土和碎石流动、夯锤回弹4个阶段。随着击数增加,每次夯击中能量释放时间减小、近似平台区的时间减小、平均加速度值变大、峰值变高。同时发现,填料对动应力的持续时间或称能量释放时间影响较大,而在两次填料之间,每次夯击中夯锤的能量释放时间变化不大。动态纵向位移时程曲线显示,回弹量与夯沉量的比值(回弹比)随着填料次数增加而增加。并能从动态图像中观察单次夯击中碎石的运动方向规律。从所获取的夯锤动态力-位移曲线看,填料后夯锤的动态冲击力峰值增大、冲击力加载曲线斜率变小、弱冲击力段变短。(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2-11-15)
碎石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发展迅速,我国软土面积分布广泛,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建在软弱土地基上,软土地基施工工艺也在不断更新。普通碎石墩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容易发生鼓胀变形,为充分发挥碎石墩承载潜能及其优势,在墩体一定长度范围内包裹土工布袋形成布袋碎石墩,限制墩体的侧向变形,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充分发挥碎石墩的承载能力。布袋碎石墩复合地基,选取地基中淤泥质粉质黏土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预成孔振冲法,对淤泥质粉质黏土层采用布袋碎石墩复合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本文的内容与结论如下:(1)试验场地内选择并布置叁个试验区,试验一区为直径800mm无土工布袋碎石墩试验,试验二区为直径800mm有土工布袋碎石墩试验,试验叁区为直径1200mm有土工布袋碎石墩试验,叁个试验区均采用预成孔深层夯实布袋碎石墩法和预成孔深层振密布袋碎石墩法两种不同工艺进行地基加固处理,通过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墩体的密实度。(2)通过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对叁个试验区的所有墩体进行碎石墩墩体的密实度检测,发现墩体上部约3m范围内处于松散状态,不利于承受荷载;通过对比夯实布袋碎石墩法和振密布袋碎石墩法的平均击数,可得振密布袋墩法形成的墩体更加密实;对比有无土工布袋试验区的击数,得到土工布袋在成墩的过程中提供侧向约束提高墩体的密实度的作用。(3)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单墩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在叁个试验区分别选取墩体进行单墩抗压承载力试验,满夯加固可以提高墩体的承载力,减小沉降量;土工布袋碎石墩的墩径越大,墩体抗压承载力越大;土工布袋碎石墩2~3D(D为墩径)深度范围内墩体密实度越高,单墩竖向承载力越大。(4)运用PLAXIS软件,以土工布袋的刚度为变量,对沉降和径向变形(150kPa和200kPa)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刚度对减小沉降和径向变形有明显作用;以不同土工布袋包裹长度为变量,对沉降和径向变形(200Pa和250kPa)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包裹长度的增大有利于沉降和变形的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碎石墩论文参考文献
[1].唐可为.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在公路软基施工中的应用[J].居舍.2019
[2].衣倩倩(Qion,Yiqian).布袋碎石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3].梁燕.强夯置换碎石墩复合地基置换率公式的修正和数值模拟[J].山西交通科技.2016
[4].刘江伟.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在公路软基施工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16
[5].刘彬彬,刘坤.强夯置换碎石墩在沿海某石化铁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5
[6].李鹏.强夯碎石墩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
[7].梁燕.强夯置换碎石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稳定评价[D].东北大学.2014
[8].郑凌逶,周风华.强夯置换软土中碎石墩形成过程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4
[9].马明磊,王桂玲,王永宏,王文涛,宋合财.强夯置换碎石墩技术在高铁漂石路基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13
[10].郑凌逶.软土中强夯置换法形成碎石墩的机理[D].宁波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