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并联压电泵论文-孙晓锋,于文鑫,祝明威,接勐,姜德龙

双腔并联压电泵论文-孙晓锋,于文鑫,祝明威,接勐,姜德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腔并联压电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电泵,双腔,并联,层迭型

双腔并联压电泵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锋,于文鑫,祝明威,接勐,姜德龙[1](2018)在《层迭型双腔并联压电泵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小双腔并联压电泵的泵体体积,采用新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层迭型双腔并联有阀压电泵。将层迭型与一字型双腔并联泵的泵体体积进行比较,前者的体积为38 400 mm3,后者体积为59 904 mm3,前者是后者的0.64倍。分别以水和空气为介质对2种结构压电泵进行输出性能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层迭型输送气体流量和输送液体压力好于一字型,最大输送气体流量为3 834 mL/min,最大输送液体压力为21.2 kPa;而输送液体流量不及后者,最大输出流量为744 mL/min。结果表明,层迭型结构极大减小了双腔并联压电泵体积,并在输出性能方面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8年09期)

孙晓锋,姜德龙,王大力,吕兆升[2](2015)在《叁腔并联气体压电泵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压电泵输送气体能力,采用了一种开启压力较小、截止效果好的伞形橡胶阀,设计制造了叁腔并联气体压电泵。试验测试了在3种工作方式下叁腔并联压电泵的输出流量。结果显示:当3个振子同相工作时输出效果最好。将输出效果最好的试验数据同理论计算获得流量值比较,结果表明:在40~400 Hz工作频率内,二者结果非常接近,这证明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所设计的叁腔并联泵,在110 V正弦交流电驱动下,在测试工作频率段内,最大输出流量可达4 000m L/min。试验结果为了解叁腔并联泵的工作特性提供了可信数据。(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5年14期)

孙晓锋,姜德龙,吕兆升,王大力[3](2014)在《泵送大粘度液体的双腔并联压电泵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双腔并联压电泵能够输送较大粘度的液体,设计了一种以5~7μm厚度铍青铜材料加工而成的薄片型轮式平板阀。在理论上分析了阀的过流特性,确定了影响通过阀体流量的因素,即阀自身的几何尺寸、作用在阀两侧的压力差及液体粘度对其影响,并以试验的方法确定了当阀片半径为3.25mm、阀孔半径为2.75mm时,双腔并联压电泵输出流量最好。分别以不同浓度的甘油水溶液作为试验液体,测试了在不同液体粘度、不同工作频率下双腔并联压电泵的输出流量。试验发现,随着液体粘度的增加,阀开启时的阻力增大,开启量变小,阀和压电振子之间振动相位差不断加大,截止性能变差,压电泵净输出量减少。在液体粘度μ=1.311mPa·s时,压电泵的最大输出流量可达1300mL/min,而当液体粘度μ=234.6mPa·s时,压电泵的最大输出流量仅为30 mL/min左右。试验结果为获得双腔并联压电泵输送不同粘度液体的能力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4年05期)

蔡军,黄俊,胡方军,张建辉[4](2013)在《锥形螺线泵腔并联无阀压电泵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提出了一种多泵腔并联、压电振子协同工作的锥形螺线泵腔并联无阀压电泵;其次,分析了锥形螺线泵腔并联无阀压电泵的工作机理,并推导了该泵的流量公式;最后,加工制作了锥形螺线泵腔并联无阀压电泵,并对其进行了流量和压差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驱动电压为160V、频率为10Hz时,流量达到最大,为21ml/min;当电压为160V、频率为8Hz时,压差达到最大,为40mm,从而验证了该泵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3年S2期)

蔡军[5](2013)在《锥形螺线腔并联无阀压电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电泵具有结构简单、耗能低等优点,可广泛应用到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微型机械等领域,但传统无阀压电泵存在低效率、波动性、回流现象及功能单一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通过改进螺线流管及锥形流管无阀压电泵技术,提出一种多锥形螺线腔并联,具有混合及传散热等多用途的新型压电泵结构——锥形螺线腔并联无阀压电泵结构。在锥形螺线流管内流动特性研究方面,推导了反应流动特性的理论公式,使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矩形和圆形变截面锥形螺线流管内多速率流体往返流动时的流体动力学特性,证明了锥形螺线腔成为无阀压电泵结构的可行性;实测了压电振子空负载时振幅值,建立了泵腔容积变化与泵流量关系方程,为泵的流量计算奠定基础;分析了泵振子同步工作及异步工作时的工作原理及泵腔内部流体流动特性,并且对泵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了泵腔内部流场特征,验证了其输送与混合流体的功能;研究了泵单腔、双腔及叁腔工作时的输出性能,验证了叁腔并联可提高无阀压电泵工作效率,研究了电压及频率对泵输出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锥形螺线腔并联无阀压电泵在异步驱动时,可减少并联无阀泵回流现象及输出脉动。锥形螺线腔并联无阀压电泵可实现减少回流及脉动,实现多液体混合,及提高输出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3-03-01)

姜德龙,程光明,孙晓锋,杨志刚[6](2010)在《输送流体双腔并联压电泵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压电泵的输出能力,采用压电双晶片进行驱动,设计了双腔并联被动截止阀压电泵,并加工了试验样机.对不同压电振子驱动方式(同步驱动或异步驱动)的双腔并联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以液体和气体为介质对样机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110 V驱动电压下,工作频率小于400 Hz时,输送液体最大输出流量为1 330 mL/min,2个振子异步驱动泵的输出能力好于同步驱动;输送气体最大输出流量为950 mL/min时,2个振子同步驱动和异步驱动泵的输出能力基本接近,从而确定了双腔并联压电泵输送流体时的最佳工作方式.(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陈怡儒[7](2009)在《双腔并联压电驱动无阀微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流控系统在航空航天、生物芯片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目前MEMS(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achanical System)研究的热点。微泵在微流控系统中驱动液体流动,是微流控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之一。实现微泵的小型化、集成化,提高微泵的泵送性能,是微流控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收缩/扩散管的无阀微泵,以具有整流作用的收缩/扩散管代替单向阀,利用流道的不对称性实现流体的定向泵送,具有结构及工艺简单、不易堵塞、对泵送样品无限制等优点,成为现阶段微泵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了大角度收缩/扩散管的流动特性和压电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并联式双腔压电微泵。首先,利用ANSYS软件对压电驱动器的振动模式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压电振子金属层的半径、厚度对振子谐振频率、中心位移的影响;利用ANSYS FLOTRAN和CFX对微泵内流体流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优化了收缩/扩散管的尺寸,得到了不同压强下流体流动的特性参数,如雷诺数、流速、管内压强分布等。利用MEMS技术,在<100>晶向的硅片上腐蚀出收缩/扩散管,在玻璃基片上腐蚀出圆形空腔作为泵腔,并将其与压电振子粘贴在一起,制作出单腔压电无阀微泵和双腔压电无阀微泵。采用涡流位移计测试了不同电压、频率下压电振子的振动特性;搭建了流量测试系统,分别测试了单腔、双腔压电微泵的流动特性,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长度为400μm的收缩/扩散管的大口最佳口径为800μm。单腔微泵的最佳工作频率为2600Hz,最大工作电压为110V,最大流量是115μl/min。双腔微泵的最佳工作频率为2700Hz,最大流量为151.7μl/min,约为单腔泵的1.3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11-14)

双腔并联压电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压电泵输送气体能力,采用了一种开启压力较小、截止效果好的伞形橡胶阀,设计制造了叁腔并联气体压电泵。试验测试了在3种工作方式下叁腔并联压电泵的输出流量。结果显示:当3个振子同相工作时输出效果最好。将输出效果最好的试验数据同理论计算获得流量值比较,结果表明:在40~400 Hz工作频率内,二者结果非常接近,这证明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所设计的叁腔并联泵,在110 V正弦交流电驱动下,在测试工作频率段内,最大输出流量可达4 000m L/min。试验结果为了解叁腔并联泵的工作特性提供了可信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腔并联压电泵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锋,于文鑫,祝明威,接勐,姜德龙.层迭型双腔并联压电泵结构设计[J].流体机械.2018

[2].孙晓锋,姜德龙,王大力,吕兆升.叁腔并联气体压电泵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5

[3].孙晓锋,姜德龙,吕兆升,王大力.泵送大粘度液体的双腔并联压电泵设计与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14

[4].蔡军,黄俊,胡方军,张建辉.锥形螺线泵腔并联无阀压电泵的实验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3

[5].蔡军.锥形螺线腔并联无阀压电泵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6].姜德龙,程光明,孙晓锋,杨志刚.输送流体双腔并联压电泵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

[7].陈怡儒.双腔并联压电驱动无阀微泵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标签:;  ;  ;  ;  

双腔并联压电泵论文-孙晓锋,于文鑫,祝明威,接勐,姜德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