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志书应重点突出地方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陈声华[1](2021)在《二轮志书评审工作分析与思考——结合《三明市志(1993—2005)》编纂》文中提出影响一部志书质量的因素有多方面。本文通过对二轮志书评议稿存在的较突出的质量问题,篇目设置是否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以及志书资料的收集、选择、核实是否完善、平衡、准确等分析思考;结合《三明市志(1993—2005)》的编纂实践,提出了志书编纂应该有效组织、不间断,编辑人员应有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和掌握地方志业务理论。同时,从资料是编纂高质量志书的重要保障方面,对三轮志书编修提出一些思考。
高宏[2](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程严凯恩[3](2019)在《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京、镇江和扬州均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受到多样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宁镇扬地区多为各朝各代的政治要地、军事要地,亦是人们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发展迅速,经济繁荣,体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现如今,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体育文化、大力促进宁镇扬的体育文化发展,对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的专门性研究必不可少。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宁、镇、扬三市方志中的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探索,摭举出具有亮点的体育文化资源,并划分成多个横向类别板块和纵向时间板块,形成文化空间。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根据宁镇扬这三座城市从古至今发展的同源性和差异性,凝炼出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继而根据上述研究,分析三市体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获得当代启示和警示。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的特点如下:1、记载兼备真实性和文学性;2、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兼备多样性和独特性;3、近代以来体育的军事色彩浓郁;4、适配人群具有广泛性;5、资源类别具有复合性。原因分析结果如下:1、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体育文化资源的记载兼备真实性和文学性;2、南北交界、临江环山的自然地理特征促使民间体育兼备多样性和独特性;3、国家安全的信条是宁镇扬军事体育发展的动力源;4、宁镇扬开放兼容的风气催发体育适配人群的广泛性;5、宁镇扬近代体育发展的多元化成就体育文化资源类别的复合性。结论与价值:1、方志中存在大量的史料可为体育史学研究所参考,方志中体育相关资料较为零散,可利用多样的资料信息检索手段。2、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包括文物和遗存的观赏价值和马文化、武术文化等中国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价值。应注重其文化资源价值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文化传承。3、具有思想教育价值。强化现代国防教育,警示现代人“忘战必危”,时刻保持危机感和对战争史的敬畏心;树立中国精神,强化现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梦;培养学生接纳新思想,摒弃陈旧思想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4、具有体育发展价值。为学校体育的竞技化和专业训练体系的校园化提供依据、为当今竞技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为宁镇扬体育场馆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王准[4](2019)在《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明清两代是汉文化和汉文学在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清时期的云南辞赋就是汉文学在云南取得新成就的标志之一。学术界有关明清云南辞赋和云南地域文化的研究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明清云南辞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整个中国文学和地方文学发展的轨迹来看,云南辞赋渊源于汉、晋,发轫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涵盖了包括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在内的多种赋体。明清云南辞赋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造就了造成明清云南辞赋繁荣。其中,文化因素诸如兴儒学、开科举等对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云南地域文化,以史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明清云南辞赋是本文的特色,明清云南辞赋与云南地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现存众多的明清云南辞赋中,描写历史、地理、物产、宗教、民俗的辞赋比较突出的体现了云南辞赋与云南地方文化的关联,彰显了云南地域文化的多样化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云南地域文化中“汉文化滇化”与“滇文化汉化”这种中原文化与云南地域文化双向交流,相互依存的特点。凸显了内地文人和云南本土文人在创作云南题材赋时的不同创作心态。集中体现明清两代云南文人的巧妙构思,是对云南地方价值的体认与再发现,也扩大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版图。从整个辞赋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云南辞赋的繁荣也同样是对整个中国古代辞赋表现领域的拓展。云南文人和流寓云南的中原文人以具体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赋体文学在明清两代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云南辞赋在明清时期的全国赋坛始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赋史价值,对清代边疆舆地赋的贡献和方志价值。集中体现了赋体文学苞扩宇宙总览人物的包容精神和恢弘气势,发挥了赋体文学的文体优势,在明清文学和云南地方文学领域都有其独特价值。
沈松平[5](2018)在《关于新中国乡镇村志编修历史的考察》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乡镇村志由于不在国家规定必修的志书系列之内,一度发展缓慢,但在某些经济发达省份则发展迅猛。随着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出台和基层文化的觉醒,修志正向社区、乡镇、村延伸,乡镇村志编纂迎来了勃发的季节。而要修好乡镇村志,在编修中应遵循不照搬市、县志体例,以微观记述为主,立足写普通人的历史,突出地方特色等原则。《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丛书》《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丛书》既秉承了乡镇村志编修的本意,又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是拓展读志用志、服务社会途径,探索地方志价值实现形式的一大创举。
陈旭[6](2016)在《浅谈乡镇志的篇目设置》文中提出乡镇志的编纂最近几年已经成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引起了全国地方志系统的广泛关注。但从理论研究现状来看,不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成果还略显不足,不能完全适应乡镇志编纂的形势发展需要。乡镇志作为"小志",在理论研究和编纂方面不能完全照搬县级以上综合志书的模式,在记述内容方面应重点突出乡镇的个性,特别是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等。篇目设置作为志书的顶层设计,决定了志书编纂的总体框架和编纂导向,对编纂质量有决定性影响。
刘树波[7](2014)在《市县志书编纂几种体裁应当把握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参加了部分市县第二轮志书的评审,所拜读的志稿质量参差不齐,期间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有修志工作者基本功问题,有修志工作的培训问题,有修志工作交流和借鉴问题,有自身的学习态度问题,有接触少、时间短的问题,有工作责任心不强、重视不够的问题,有工作体制机制问题,有领导重视不够、急于成志的问题,诸此等等,都会对志书质量产生影响。这里只从技术层面谈谈志书编纂几种体裁应当把握和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求在编纂过程
赵庚新[8](2014)在《对二轮志书中教科文卫体内容编纂的几点看法》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国各地的二轮志书的编纂已经全面展开,在教科文卫体的编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对首轮志书的评价问题(这里笔者主要是提出不足的问题首轮志书当然优点多于缺点,大家肯定已经相当熟悉了,所以不再在这里评论了,请理解)。对首轮志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二轮志书的编写服务,能起到借鉴的作用。二轮志书的资料采编和整理问题以及对编纂中如何提高编辑们的业务水平问题,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的几点意见。经过笔者反复认真的思考,特一一列出。
詹跃华[9](2014)在《二轮志书应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文中认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是否鲜明,是衡量志书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首轮志书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比较鲜明,普遍受到读者好评,二轮志书更应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在此,笔者不揣浅陋,略述己见。一、二轮志书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二轮志书记述的时限范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
陈希周,贺卫东[10](2013)在《对二轮修志中几个创新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在二轮修志中,在生人入志、特色事物和改革内容的记述、地方志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有创新。这些创新丰富了修志理论,推动了方志事业的发展,在今后地方志编修中值得推广、借鉴。但有些地方志在运用这些创新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主要是:设专编集中记述改革开,造成改革编的记述内容与有关编章重复,破坏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滥用"升格",破坏地方志已有的结构,导致所修志书凌乱;主体的深化不够,无法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二、志书应重点突出地方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志书应重点突出地方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二轮志书评审工作分析与思考——结合《三明市志(1993—2005)》编纂(论文提纲范文)
一、篇目设置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 |
(一)突出地域特色 |
(二)突出时代特色 |
二、志书资料缺失、资料选择与核实 |
(一)资料缺失 |
(二)资料选择失衡 |
(三)资料核实 |
三、影响志书质量与进度的因素 |
(一)志书编纂应有连续性 |
(二)志书责编要有高度责任感和重视理论研究 |
(三)全面翔实的资料是高质量志书的重要保障 |
四、三轮志书编纂的思考 |
(一)修志的历史背景变化 |
(二)框架设置应继续突出地域和时代特色 |
(三)建议提前进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架构 |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
小结 |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
小结 |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
第三节 旅游类型 |
第四节 旅游市场 |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
第六节 旅游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
小结 |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
第一节 资料价值 |
第二节 应用价值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小结 |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
小结 |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资料收集 |
第二节 篇目设置 |
第三节 内容建构 |
第四节 理论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地方志 |
三、资料汇编 |
四、着述 |
五、期刊论文 |
六、硕博论文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3)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方志中宁镇扬的体育文化资源摭举 |
3.3 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的特点 |
3.4 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特点形成的原因 |
3.5 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综述 |
(三) 本论文创新之处 |
(四)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一章、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与成因 |
第一节、云南辞赋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具体表现 |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成因 |
第二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历史 |
第一节、云南历史和云南历史题材赋 |
第二节、《征南赋》与《黔宁昭靖王庙赋》 |
第三节、《八表荡平赋》《平滇赋》与《哀滇南赋》 |
第三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地理 |
第一节、云南地理和云南地理赋创作 |
第二节、云南疆域的整体描写 |
第三节、山岳 |
第四节、江河 |
第五节、湖泽 |
第六节、温泉 |
第七节、都邑 |
第四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物产 |
第一节、云南物产和云南物产赋创作 |
第二节、动物 |
第三节、植物 |
第四节、井盐 |
第五节、其他物产 |
第五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佛教 |
第一节、云南佛教和佛教题材赋创作概况 |
第二节、高僧事迹 |
第三节、佛教名山与佛教名胜 |
第四节、赋体文学与佛教关系的再发现 |
第六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民俗 |
第一节、云南民俗和云南民俗赋创作概况 |
第二节、云南火把节 |
第三节、云南民间歌舞 |
第四节、云南槟榔及有关民俗 |
第五节、云南民间信仰 |
第六节、云南民间神话、传说 |
第七节、辞赋与民俗关系的动态呈现 |
第七章、明清云南辞赋的地域文化特色 |
第一节、文学地理学视阈中的明清云南辞赋 |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与文人创作心态 |
第八章、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 |
第一节、明清云南辞赋的赋史价值 |
第二节、清代云南地理赋对清代边疆舆地赋创作之贡献 |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方志价值 |
结语 |
附录 云南历代辞赋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6)浅谈乡镇志的篇目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镇志篇目设置原则 |
(一) 合乎科学分类。 |
(二) 符合社会分工实际。 |
(三) 体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
(四) 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
(五) 突出乡镇个性。 |
二、乡镇志的体例选择 |
(一) 体式选择。 |
1. 大编体。 |
2. 中编体。 |
3. 小编体。 |
4. 中小编结合结构。 |
(二) 格式选择。 |
1. 章节体。 |
2. 纲目体。 |
3. 章节条目体。 |
三、乡镇志篇目设置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
(一) 严格遵守篇目设置的流程。 |
(二) 要科学运用各种体裁。 |
(三) 要着力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
(四) 要尽量做到“横不缺要项”。 |
(五) 要注重微观内容。 |
四、结语 |
(7)市县志书编纂几种体裁应当把握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篇目设计应把握的问题 |
1、把握“横分门类”原则。 |
2、处理好二个关系。 |
3、解决好三个问题。 |
二、序的写法 |
三、凡例的写法 |
四、概述的写法 |
五、大事记的写法 |
六、专记的写法 |
七、人物的写法 |
(8)对二轮志书中教科文卫体内容编纂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首轮志书中教科文卫体存在的一些通病 |
(一) “千志一面”形式上千篇一律 |
(二) 篇目设置上有点“乱”, 归类分法不一 |
(三) 内容上“空而不实” |
(四) 缺少特色, 没有地方优势 |
(五) 对社会变迁, 社会进步反映不够 |
(六) 眼光向上, 记述平民百姓的少 |
(七) 报喜不报忧, 记述问题的少, 特别是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 即使是重大事件也没有出现在志书上 |
二、目前二轮志书中教科文卫体内容编纂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教育篇中应该把“教改”、“社会办学”、“义务教育”等内容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主要内容来写 |
(二) 科技篇中应突出科技发明、科技专利、多体制的科研机构等内容 |
(三) 卫生篇中应加强中医、中药、私人诊所、民办医院、医疗保障制度、全民卫生运动等内容的记述 |
(四) 体育篇应重点记述农村及社区体育活动及设施建设 |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
(一) 志书的篇目是否“统”得过多 |
(二) 专家指导问题, 不能只是“蜻蜓点水” |
(三) 加强基层的指导工作, 多举办一些编辑的培训班 |
(四) 上下限的设置问题, 是否一定得统一 (全国) |
(9)二轮志书应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轮志书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
(一) 二轮志书必须体现时代特征 |
(二) 二轮志书必须体现地方特色 |
二、二轮志书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方式 |
(一) 二轮志书突出时代特征的体现方式 |
1. 在指导思想上体现时代特征。 |
2. 在篇目结构上体现时代特征。 |
3. 在记述内容上体现时代特征。 |
4. 在编纂重点上体现时代特征。 |
(二) 二轮志书突出地方特色的体现方式 |
1. 篇目中突出地方特色。 |
2. 概述中点明地方特色。 |
3. 大事记中反映地方特色。 |
4. 专志中彰显地方特色。 |
5. 附录中收录地方特色。 |
三、二轮志书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需要丰富的资料 |
(一) 明确特色事物范围, 确定重点资料 |
(二) 拓宽资料来源渠道, 创新收集方法 |
四、志书应重点突出地方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二轮志书评审工作分析与思考——结合《三明市志(1993—2005)》编纂[J]. 陈声华. 福建史志, 2021(02)
-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3]方志中宁镇扬体育文化资源研究[D]. 程严凯恩. 南京体育学院, 2019(02)
- [4]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D]. 王准. 云南大学, 2019(09)
- [5]关于新中国乡镇村志编修历史的考察[A]. 沈松平. 2018年地方志与地方史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8
- [6]浅谈乡镇志的篇目设置[J]. 陈旭. 新疆地方志, 2016(03)
- [7]市县志书编纂几种体裁应当把握的问题[J]. 刘树波. 黑龙江史志, 2014(22)
- [8]对二轮志书中教科文卫体内容编纂的几点看法[J]. 赵庚新. 黑龙江史志, 2014(20)
- [9]二轮志书应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J]. 詹跃华. 黑龙江史志, 2014(02)
- [10]对二轮修志中几个创新问题的思考[J]. 陈希周,贺卫东. 广西地方志,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