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莱特诱导具多药耐药表型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凋亡及周期阻滞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富豪,庞金龙,李姗姗,李娴[1](2021)在《基于中药四性理论探析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中药四性理论又是其核心内容,四性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4种不同的属性。中医依据辨证论治,结合药物"四性",实现针对性的临床用药。肿瘤是目前公认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随着中医药对肿瘤认识的逐渐深入,中药治疗肿瘤因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中药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临床上出现了大量抗肿瘤作用的中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将目前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依据其寒热温凉不同药性,进行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总结,利用"四性"理论发挥抗肿瘤中药针对性精准治疗的优势,以期为抗肿瘤中药的临床用药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高瑞珂[2](2021)在《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乳腺癌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新发病例中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患者在发病前、诊断时、治疗中及长期存活期常伴有抑郁症状。既往的研究发现长期抑郁使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显着增加,且抑郁症状与乳腺癌的生存期呈负相关。疏肝健脾法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但目前循证证据等级不足,因此本研究将系统评价疏肝健脾法对乳腺癌的疗效。疏肝健脾方为我科以疏肝健脾法确立的经验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疏肝健脾方可降低持续抑郁荷瘤小鼠和瘤后抑郁荷瘤小鼠体内MDSC细胞比例,通过激活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对瘤前抑郁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故本研究建立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模型,进一步探究抑郁对机体微环境、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疏肝健脾方的干预作用。目的:1.开展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运用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2.建立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模型,进一步阐明抑郁对机体微环境及肿瘤生长的影响。3.从肿瘤免疫微环境和NLRP3/caspase-1/GSDMD介导细胞焦亡通路,探索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荷瘤小鼠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疏肝健脾法防治乳腺癌新的科学内涵,为中医学“情志学说”延长晚期带瘤生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23日符合纳排标准的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RCT研究。疗效指标为ORR、DCR、KPS评分、抑郁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文献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手册提供的评估标准。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的异质检验,若I2≤50%且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I2>50%或P<0.1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呈现,并进行敏感性和发表偏倚分析。2.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1)瘤前抑郁荷瘤乳腺癌模型的构建与评价: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刺激方法(CUMS)构建抑郁模型成功后,随机选取抑郁模型组小鼠,接种4T1-Luciferase(4T1-luc)小鼠乳腺癌细胞。以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接瘤成功率为模型评价指标。(2)抑郁对乳腺癌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抑郁模型构建成功后,①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②随机选取正常对照组和抑郁模型组小鼠,接种4T1-luc细胞,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肿瘤体积、瘤重;并接瘤21天后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3)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的干预作用的研究:各组干预21天,观察小鼠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肿瘤体积、瘤重;并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4)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小鼠干预作用机制的研究:①体外实验:培养4T1-luc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含药血清作用下4T1-luc细胞的增殖率。选取对4T1-luc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含药血清浓度,设正常对照组、含药血清组,检测LDH释放量,IL-1 β、IL-18释放量(ELISA法),细胞内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Westernblotting法检测)。②体内实验:各组干预21天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1β的表达量。结果:1.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共纳入的29项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共22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化疗组相较,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的ORR、DCR、KPS改善率均明显升高,RR值分别为1.20、1.09、1.29;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KPS评分、CD4+T细胞比例,SMD分别为0.68、0.54、0.98;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患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肝肾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RR值分别为0.79、0.44,上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表明,排除任何研究都不会改变总体统计效果,不会影响最终统计结论。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ORR、DCR、KPS改善率均未见发表偏倚。2.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1)瘤前抑郁荷瘤乳腺癌模型的构建:CUMS造模35天后,与正常对照组相较,抑郁模型组体重、蔗糖水偏嗜度明显降低,运动总距离、中央区运动路程、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缩短,静止时间明显延长,海马组织CA1区5HT1AR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4T1-luc细胞后第7天,各组均可触及肿瘤结节,证明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模型构建成功。(2)抑郁对机体免疫和炎症微环境的影响:CUMS造模35天后,脾脏中NKT、MDSC、TAM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IL-18表达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明显,P<0.05。(3)抑郁可促进肿瘤的生长:接种乳腺癌细胞21天后,单纯荷瘤组的平均瘤重为1.02±0.08g,抑郁荷瘤组的平均瘤重为1.26±0.13g,抑郁对乳腺癌小鼠的促瘤率为23.50%。(4)抑郁可加重荷瘤小鼠体内免疫抑制和炎症微环境:与单纯荷瘤组相较,抑郁荷瘤组的脾脏组织红白髓结构模糊,脾窦扩张;抑郁荷瘤组免疫抑制细胞TAM细胞、MDSC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疏肝健脾方可改善小鼠抑郁状态:接瘤干预21天后,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蔗糖水偏嗜度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运动总路程明显延长,静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化疗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运动总路程明显延长、静止时间明显缩短,P<0.05。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疏肝健脾方可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机体免疫和炎症微环境:干预后21天,化疗组、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7.28%,16.08%和81.29%。中药组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增多,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结构改善最为明显。与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NKT细胞比例增高,MDSC细胞、TAM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分泌INF-γ、Granzyme B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抑郁荷瘤组、化疗组相较,中药组IL-1 β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化疗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IL-6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7)疏肝健脾方可通过NLRP3/caspase-1/GSDMD通路诱导4T1-luc乳腺癌细胞焦亡:①20%低剂量含药血清对4T1-luc细胞增殖率抑制最为明显。②与正常对照组相较,20%低剂量含药血清干预4T1-luc细胞48h后,LDH释放量和IL-1 β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NLRP3炎症小体蛋白、Caspase-1剪切段(p20)、GSDMD-N段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③干预21天后,与抑郁荷瘤组相较,干预各组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其中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化疗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抑郁荷瘤组、化疗组,且中药组活化的caspase-1、GSDMD-N端表达量明显高于抑郁荷瘤组(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化疗干预后IL-1 β表达量增多,中药组IL-1 β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1.以疏肝健脾法为治则的中药可能为抑郁障碍乳腺癌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案。2.疏肝健脾方抑制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为疏肝健脾方通过NLRP3/caspase-1/GSDMD细胞焦亡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死亡,并控制促炎因子IL-6、IL-1 β释放,降低MDSC、TAM细胞比例,提高NKT细胞比例、CD8+T细胞功能,从而改善抑郁对机体微环境的影响,抑制肿瘤生长。
樊湘珍[3](2021)在《鹅不食草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通路增敏肺癌化疗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化疗耐药是当今肺癌临床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导致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尚无切实有效的方法应对,因此,寻找克服肺癌化疗耐药的新策略迫在眉睫。范可尼贫血(FA)通路可通过修复DNA损伤在拮抗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已证明了传统中草药鹅不食草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活性。研究表明,鹅不食草及其成分对多种癌症可发挥良好的抗癌效应,然而,鹅不食草的化疗增敏作用及机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鹅不食草乙醇提取物(ECM)及单体化合物山金车内酯C(ArnC)分别与DNA交联剂联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抗癌作用,并阐明其潜在机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采用回流萃取法提取ECM,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ECM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体外实验中选用腺癌人类肺泡基底上皮细胞(A549)/人肺癌细胞(H1299)为实验对象。探究ECM和DNA交联剂如顺铂(CDDP)或丝裂霉素C(MMC)在NSCLC细胞中的协同细胞毒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活力,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线上协同软件对两种药物的组合效应进行评价,人类基因表达数据库分析评估FANCD2的表达与肺癌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法检测ECM对DNA交联剂诱导的DNA损伤修复途径的影响,应用彗星实验评价细胞DNA损伤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周期分布。在第二部分中,体内实验选择4周龄雄性BALB/c裸鼠,A549细胞皮下接种建立NSCLC模型。肿瘤可扪及后,每隔1天测量肿瘤大小。14天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trol,采用含10%乙醇的生理盐水每天灌胃);ECM低剂量组(ECM-L,灌胃,每天100 mg/kg);ECM高剂量组(ECM-H,灌胃,每天200 mg/kg);(4)CDDP 组(CDDP,腹腔注射,2mg/kg,每 3 天 1 次);CDDP+ECM 低剂量组(CDDP+ECM-L);CDDP+ECM 高剂量组(CDDP+ECM-H)。每3天记录小鼠体重,治疗共持续27天。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及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分子表达,评价ECM和CDDP的联合抗癌作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观察ECM对裸鼠肝肾功能的影响。在第三部分中,检测ArnC和DNA交联剂在NSCLC细胞中的协同细胞毒性及机制。MTT法检测细胞生存活力,并采用协同软件对两种药物的联合效应进行评价。Western blotting测定细胞凋亡和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另外,还建立 A549 CDDP 耐药株(A549-Re)和 H129 CDDP 耐药株(H1299-Re),观察ArnC对耐药的逆转效应。结果:HPLC-MS/MS分析发现ECM的主要成分包括绿原酸、咖啡酸、芦丁、异氯原酸B、异氯原酸A、异氯原酸C和短叶老鹳草素A,与文献报道一致。体外实验中,ECM单独处理对NSCLC细胞有中等的细胞毒性,联合处理表明ECM可显着增强CDDP的细胞毒性,ECM和CDDP联合具有协同效应。ECM和MMC联合亦产生协同作用,表明ECM可增强DNA交联剂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表明CDDP单独处理可诱导H1299细胞较低水平的凋亡,然而,ECM可浓度依赖性提高CDDP诱导的细胞凋亡水平。与CDDP单药处理相比,ECM和CDDP联合明显诱导caspase-3及其底物PARP的切割。ECM和MMC联合可观察到类似的结果,表明ECM可促进DNA交联剂诱导的NSCLC细胞凋亡。机制方面,数据库分析表明NSCLC组织中FANCD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FANCD2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相关。ECM显着降低NSCLC细胞中FANCD2的总蛋白水平和单泛素化水平。CDDP低浓度刺激A549细胞2周,FANCD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DDP、MMC和HU等DNA交联剂可明显提高A549和H1299细胞FANCD2的单泛素化水平,而ECM可明显减弱DNA交联剂的这种影响。此外,ECM剂量依赖性抑制CDDP诱导的FANCD2核灶形成,促进γ-H2AX的表达。在H1299细胞中,与ECM单药处理相比,ECM和CDDP联合处理显着提高了尾矩水平。这些结果表明ECM通过抑制FANCD2蛋白单泛素化增强DNA交联剂诱导的DNA损伤水平以发挥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CDDP单独处理明显诱导S期阻滞,而ECM可显着降低CDDP诱导的S期延迟,并诱导H1299细胞G2/M期积累,同时,ECM单独处理也能诱导G2/M期阻滞。ECM联合处理显着抑制CDDP诱导的Chk1磷酸化。体内实验中,ECM单独给药可适当减小肿瘤的体积和重量;给药第21天开始,CDDP+ECM-H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于CDDP组;给药27天,CDDP+ECM-L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CDDP组。高、低联合组的肿瘤重量均较CDDP组明显减轻。与control组相比,CDDP组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稍降低、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稍升高,而联合组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明显低于CDDP组、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明显高于CDDP组,表明ECM具有体内化疗增敏效应,ECM和CDDP联合可明显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抑制肿瘤的生长。机制方面,CDDP组肿瘤组织中FANCD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然而,ECM可显着逆转这种效应,高、低剂量联合组FANCD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DDP组。联合组肿瘤组织中γH2AX的水平明显高于CDDP组。这些结果表明ECM主要通过作用于DNA损伤修复通路发挥化疗增敏效应。药物安全性方面,ECM单独给药既不会引起小鼠体重减轻,也不会引起明显的肝毒性和肾毒性。CDDP组及联合组小鼠体重有所减轻,联合组与CDD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鼠血清ALT、AST、Cr、BUN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表明,ECM和CDDP联合使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最后一部分中,ArnC单独处理对NSCLC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然而,AmC可显着增强CDDP的细胞毒性作用,ArnC和CDDP对NSCLC细胞具有协同效应。AmC和MMC联合可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这些结果表明ArnC具有DNA交联剂化疗增敏作用。从凋亡情况来看,CDDP单独处理可稍微升高PARP切割带水平;然而,ArnC和CDDP联合可显着升高PARP切割带水平,表明AmC可显着增强CDDP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方面,CDDP可剂量依赖性升高FANCD2蛋白的单泛素化水平,然而,ArnC可明显逆转这种趋势,说明ArnC可通过靶向FA通路发挥对NSCLC的抗癌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敏感株相比,H1299-Re和A549-Re细胞的耐药性明显增强,ArnC可逆转NSCLC CDDP耐药株细胞的耐药性。结论:本研究探讨了ECM及其活性成分ArnC的化疗增敏效应及其机制。我们发现ECM及ArnC可抑制DNA交联剂诱导的FA通路激活,是新型FA通路抑制剂。ECM及ArnC与CDDP联合具有协同抗癌效应,可作为联合化疗的新型抗癌药物。本研究为NSCLC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策略,并为克服化疗耐药提供参考。
李娟[4](2021)在《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延长晚期NSCLC生存时间回顾研究及优势人群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肺癌以死亡率占患癌人口的18%仍然位居癌症死亡率第一位,其中近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而超过70%确诊时已为晚期。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不断取得突破,但以铂类为基础的全身化疗仍然是临床基础治疗方案。化疗疗效仍较有限,且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治疗的持续。以康莱特注射液(Kanglaite injection,KLT)为代表的中药注射剂作为目前临床常用药品,常配合化疗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既往研究发现,KLT联合含铂化疗可以增加患者客观缓解率(ORR)、生活质量;缓解不良反应。但同时发现,KLT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估,其在生存时间的影响方面缺乏足够研究,相关中医理论指导及优势证型有待更明确的揭示。研究目的:分析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在延长晚期非NSCLC患者生存时间方面的干预作用;并对其优势人群进行筛选,归纳总结KLT治疗明显获益的患者的共同特征及证型情况,提高晚期NSCLC化疗患者在选择中药注射剂治疗方面的精准性。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非对照研究方法,回顾近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病历资料,筛选纳入有明确病理诊断为晚期NSCLC且行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满2个周期的患者,对其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合并症、转移灶、KLT干预时间、KLT干预剂量、中医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情况分组,对比分析疗效不同患者之间的异同,对KLT联合化疗的优势人群进行筛选,归纳总结KLT治疗获益患者的共同特征,中医要素等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回顾纳入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63例患者病例。(1)临床资料:①基本资料中,男性48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为3.2:1。年龄分布在35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62.02±9.99岁。有吸烟史的患者41例,男女均有;有饮酒史的患者24例,均为男性。家族史的患者22例,占比为34.92%;有既往疾病史的患者55例,占比为87.30%。②肺癌相关资料中,周围型肺癌与中央型肺癌比例为1.25:1,原发病灶在左肺右肺均有分布,以右肺较多。病理类型以腺癌、鳞癌为主,其中以腺癌较多,占比为58.73%;纳入病例中有明确病理分级的共25例;临床分期包含Ⅲ-Ⅳ期,以Ⅳ期较多,占比69.84%。转移病灶方面,所有患者均出现转移,转移灶为1至5个,以淋巴结转移最常见;有71.43%的病例非初治,有既往肿瘤治疗史。合并症方面,无合并症患者占69.84%,有合并症的以阻塞性肺炎、胸腔积液较多。③治疗方案中,联合的2周期化疗包括5种常见含铂双药方案:顺铂或卡铂联合长春瑞滨、紫杉醇、吉西他滨、多西他赛或培美曲塞(NP、TP、GP、DP、AP),其中以联合AP、GP较多;KLT的剂量以药品推荐的200ml为主;干预期间均有合并用药,主要包括中药口服汤剂及其他注射剂(胸腺五肽、未满2周期的中药注射剂)。④近期疗效方面,PR 16例,SD 38例,PD 9例。ORR为25.40%,疾病控制率(DCR)为85.71%。安全性指标方面,恶心呕吐总发生率为20.63%,骨髓抑制总发生率为39.68%。⑤中医症状及证候:咳嗽、咯痰、气短在疗前、疗后均为前三的症状表现;疗前舌象以红、暗、淡为主;苔象以白、薄为主;脉象以细脉最为常见。疗前证候要素根据出现频数依次为气虚证(47/63)、痰湿证(45/63)、血瘀证(45/63)、阴虚证(22/63)、热毒证(8/63),常以多种证候要素并见。中医证型可见为单一证型、复合证型;其中最常见为肺脾气虚合并痰湿瘀结证。根据出现频率高低,主要证型为痰湿瘀结证(46/63),肺脾气虚证(26/63),气阴两虚证(21/63),热毒蕴结证(6/63)。疗后舌象仍以红、暗、淡为主;苔象以白、薄为主,但数量有所减少,黄苔略有增加;脉象仍以细脉最为常见,但滑脉、弦脉略有增加。疗后证候中热毒证(10/63)略有增加,其余证候要素均略减少;疗后证型中痰湿瘀结仍占比最多(43/63),其中气阴两虚证略减少(20/63),肺脾气虚证(27/63)、热毒蕴结证(8/63)略有增加。(2)生存分析:总生存期(OS)范围为2-8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6.00±2.37个月(95%CI:11.36-30.64),1年生存率为80.95%。分别从基本情况、肺癌相关资料、治疗方案资料、临床症状、次要结局指标方面进行归纳统计,并逐一使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吸烟史、临床分期、合用胸腺五肽、近期结局、疗前痰中带血、疗前胸闷、疗前胸痛、疗前气短、疗后痰中带血、疗后胸闷、疗后气短、畏寒肢冷对OS存在影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经过多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疗前痰中带血、疗后气短、临床分期、近期结局是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疗前有痰中带血、疗后有气短、临床分期为Ⅳ期、近期结局为PD是晚期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疗前、疗后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疗前痰湿瘀结证是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疗前有痰湿瘀结证是KLT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危险因素。其余证候中,观察有气阴两虚证的生存曲线,且发现有气阴两虚证可能对生存时间存在有利的趋势,考虑其可能是有利证型。(3)分层分析:①将患者分为OS≥16个月的优势组及OS<16个月的对照组,以探求两者之间的区别。结果提示吸烟史、解剖部位、临床分期、转移病灶个数、肺内转移、合并胸腺五肽、近期疗效、疗前痰湿瘀结证在两组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中医症状及证型变化对比:对比两组中医相关因素疗前疗后变化发现,症状、中医证候要素、中医证型变化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KLT联合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有延长其生存时间、提高近期疗效、改善不良反应的可能。(2)以KLT联合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中,年龄、吸烟史、临床分期、合用胸腺五肽、近期结局、部分症状与生存期相关。其中,临床分期为Ⅲ期、近期结局为PR、SD是晚期NSCLC患者的独立保护因素。(3)在中医相关因素方面,疗前有痰中带血症状、疗后有气短症状KLT联合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痰湿瘀结证是其不利证型,气阴两虚可能是其有利证型。
王一同[5](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朱云腾[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康莱特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康莱特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联合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治疗NSCLC(非小细胞肺癌)进行系统性评价,评估其临床有效性。并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方法,对使用过康莱特注射液的住院患者相关信息整理分析,探讨康莱特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和临床联合用药规律,结合TOPSIS法分析康莱特注射液临床用药合理性,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网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平台(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有关中药注射剂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和纳入,并对所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数据采用Wingbug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软件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等。2.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遴选该院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所有使用过康莱特注射液的住院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用药信息,对收集到的所有信息整理、清洗。利用SPSS 19.0、Clementine 12.0和Excel 2010等统计软件对整理过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性统计分析,同时采用加权TOPSIS法对该院康莱特注射液临床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1.网状meta分析结果临床有效率:艾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GP治疗NSCLC优于单独使用GP,艾迪注射液联合GP治疗方案优于参附注射液联合GP(P<0.05);生活质量:艾迪注射液、黄芪多糖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得力生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鸦胆子乳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联合GP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优于单独使用GP方案(P<0.05);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减少:14种中药注射液联合GP方案与单独GP方案无统计学差异(P>0.05)。2.康莱特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分析2.1患者基本信息统计通过对所有数据规范化清洗整理后,纳入1517例住院患者信息,共计1987例次独立病历。对1517例住院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性患者有833例(占54.9%),女性患者684例(占45.1%),男性多于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96岁,平均年龄68岁,60岁~80岁年龄阶段的患者最多,有822例(占54.2%);收集的患者信息癌肿分类最多的为肺癌322例(21.2%),其次为结直肠癌238例(15.9%)、胃癌166例(10.9%);除去无肿瘤分期记录的862例,有分期记录的具体如下:Ⅰ期19例(占1.3%),Ⅱ期39例(占2.6%),Ⅲ期73例(占4.8%),Ⅳ期524例(占34.5%);有癌肿家族史记录(直系亲属或3代以内旁系亲属及配偶)的患者364例占24.0%,有药物过敏史记录的患者306例占20.2%,有食物过敏记录的患者24例占1.6%。2.2康莱特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统计通过对1987例次独立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康莱特注射液临床治疗中全部采用静脉滴注,一日一次方式给药;临床给药剂量大多数以单次剂量200 ml为主有1842例,占总病例数92.7%,最大日剂量为200 ml,最小日剂量为100 ml;康莱特注射液临床用药疗程最多的前三组为21天(191例次,占9.6%)、14天(123例次,占6.2%)、8天(110例次,占5.5%),平均疗程13天,临床给药疗程以11-20天疗程段居多(834例次,占比42.0%),其次为1-10天疗程段(827例,占比 41.6%)。2.3联合用药情况统计对使用康莱特注射液期间同时使用的药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与康莱特注射液联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种药物分别为氯化钾注射液、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人血白蛋白、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呋塞米注射液、胰岛注射液素、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8-24)、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对肺癌、结直肠癌、胃癌患者联合用药情况分析,主要以消化系统大类中的止吐药、免疫功能用药以及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使用较多,具体为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消癌平注射液等。2.4加权TOPSIS法评价分析对1987例次独立病历分析,相对接近度大于等于80%的1129例(占56.8%),相对接近度在60%~80%的658例(占33.1%),相对接近度在60%以下的有200例(占 10.1%)。结论1.网状meta分析基于网状meta分析和累积排序概率结果,黄芪多糖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艾迪注射液较其他中药注射剂相对有效;中药注射剂联合GP方案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有效率。2.康莱特注射液临床使用的适宜性通过对1987例次独立病历进行分析,结合加权TOPSIS法制定的康莱特注射液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可知该院康莱特注射液在给药方式、给药频次、给药剂量、适应症方面基本符合说明书要求,但在康莱特注射液使用疗程上与说明书规定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用药疗程不足。该院康莱特注射液整体使用情况较为合理,但仍需加强管理,确保患者安全、合理用药。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通过对临床联合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987例次独立病历中,共发生不良反应437例次,多表现为消化道不良反应和发热。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结直肠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肝癌患者。由于本研究中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大部分为晚期肿瘤患者,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且大部分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此外,研究过程中存在原始数据记录不完整、数据缺失等现象。因此,根据以上信息无法将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康莱特注射液的使用直接相关联,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临床联合用药情况通过对整体联合用药情况分析可知,康莱特注射液临床治疗中主要与营养补充剂、消化系统用药、抗肿瘤中药注射剂联用较多;其次,对肺癌患者联合用药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采取姑息治疗的患者联用频次较高的为祛痰平喘药、止吐药,采取化疗方案的肺癌患者主要以止吐药、免疫功能调节剂、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等使用较多,大部分为预防用药,以降低化疗所产生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临床联合用药整体较为适宜。
陈鑫[7](2021)在《槲皮素抑制宫颈癌生物学功能和协同阿法替尼(Afatinib)抑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宫颈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差,其发生受遗传和生活因素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88,000名女性死于宫颈癌,在中国每年约有135,000名新发病例,占全球的1/3。目前宫颈癌的治疗还是以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和外科手术疗法为主,但是整体费用高且治愈率低,给大多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和低质量的生活。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获得适应症新药,或者用于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目前,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治疗肿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配合放、化疗的增效减毒,术后防止肿瘤转移复发和晚期肿瘤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等方面皆有较成功的临床案例。肿节风(Sarcandrae Herba SH)是一味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一直以来用于血热发疹、疮疡肿毒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肿节风具有抗肿瘤和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目前被开发成多种剂型,比如草珊瑚含片,用以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清利咽喉;肿节风注射液,广泛用于临床辅助治疗宫颈癌、直肠癌和食管癌等效果显着。但是肿节风中的具体抗癌活性成分不明,涉及的靶点和信号通路未被深入研究,本项目基于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有新的发现。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挖掘肿节风的抗宫颈癌活性成分,并借助生信工具探索该成分体外调控的信号通路和涉及的靶点,并通过实验验证分析正负性调节关系。方法:网络药理学实验:基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治疗多靶点的特性,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肿节风活性成分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作用。在数据库中搜索与肿节风相关的化学成分和信号靶点获得肿节风的信息;下载Uni Prot数据库的ID号并通过Perl代码转换整个文档,并评估药物与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在疾病相关数据库中搜索相关术语“宫颈癌”以识别疾病相关基因,消除重复和假阳性基因后,将它们与抗宫颈癌潜在靶标相匹配以找到共同作用靶标;用STRING数据库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将文件中的节点1、节点2和综合结合紧密度得分数据放入Cytoscape中以绘制交互网络图,根据统计工具的样式(Cytoscape→工具→网络分析器→分析→根据统计生成样式)控制节点大小和颜色设置以反映相互关联程度来确定hub基因。细胞实验:通过MTT,FACS,Western blotting,Ed U,Transwell,q RT-PCR和划痕实验等方法,体外研究肿节风活性成分对宫颈癌细胞的调控机制和涉及靶点之间的作用。结果:网络药理学实验:通过网络药理学结果分析证明槲皮素作为肿节风的有效成分之一,可能发挥了主要的抗肿瘤作用,获得的靶点网络作用图显示结节EGFR为hub基因(在基因表达网络中有较高的连接度),表明EGFR在槲皮素诱导的体外抗宫颈癌活性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细胞实验:结合MTT,FACS,Western blotting,Ed U,Transwell,q RT-PCR和划痕实验等方法验证,结果显示槲皮素可降低宫颈癌细胞的活力,导致细胞的G2/M期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我们选择EGFR的Tyr-1068磷酸化位点和所对应的下游靶点ERK参与研究,发现这两种激酶明显被槲皮素激活。此外,EGFR的抑制剂Afatinib和ERK的抑制剂U0126都进一步诱导宫颈癌细胞活性降低、周期阻滞和凋亡增加。因此,我们的结果首次证明槲皮素激活EGFR和ERK可以抵抗槲皮素诱导的抗宫颈癌细胞活性。结论:本研究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槲皮素是肿节风的活性成分之一,可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槲皮素可以显着抑制宫颈癌细胞的活力,促进G2/M期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但是EGFR和ERK的抑制剂均能增强槲皮素诱导的体外抗肿瘤作用,表明EGFR和ERK的激活在槲皮素诱导的体外抗宫颈癌活性中起抵抗作用,同时也证明了阿法替尼(Afatinib)与槲皮素的协同抗宫颈癌作用。
杨亚利[8](2021)在《6种中药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万方、维普等数据库2020年12月之前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应用Stata15.0软件分析数据,计算累计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在不同结局指标下分别对各干预措施进行概率排序,比较各中药注射液在不同结局指标下的优劣。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包括6种中药注射液和3287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提高疗效方面,SUCRA值排序结果为:参麦注射液+CCRT(84.9%)、康艾注射液+CCRT(76.8%)、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64.8%)、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45.7%)、康莱特注射液+CCRT(41.1%)、艾迪注射液+CCRT(36.4%);(2)在生活质量改善率方面,SUCRA值排序为:康莱特注射液+CCRT(93.5%)、参麦注射液+CCRT(60.8%)、康艾注射液+CCRT(51.2%)、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49.1%)、艾迪注射液+CCRT(48.8%)、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45.8%);(3)在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方面,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艾迪注射液+CCRT(71.8%)、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65.6%)、参麦注射液+CCRT(60.5%)、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51.9%)、康艾注射液+CCRT(49.5%)、康莱特注射液+CCRT(46.2%);(4)在减轻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SUCRA值排序为:艾迪注射液+CCRT(71.5%)、康艾注射液+CCRT(64.6%)、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62.0%)、参麦注射液+CCRT(59.7%)、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40.9%);(5)在骨髓抑制发生率方面,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康艾注射液+CCRT(86.3%)、艾迪注射液+CCRT(59.5%)、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39.8%);(6)在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方面,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77.0%)、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72.8%)、参麦注射液+CCRT(70.9%)、康艾注射液+CCRT(57.5%)、艾迪注射液+CCRT(2.3%);(7)在肝肾功能损害方面,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艾迪注射液+CCRT(73.9%)、参芪扶正注射液+CCRT(57.1%)、复方苦参注射液+CCRT(54.1%)、参麦注射液+CCRT(49.7%)、康艾注射液+CCRT(41.5%)。结论:中药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均有增效减毒作用,在提高疗效方面参麦注射液是最佳治疗方案,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艾迪注射液是最优的治疗措施。
吕鹏[9](2020)在《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乳腺癌的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预计,在2030年我国乳腺癌发病数可达到23.4万例。目前,紫杉类药物及蒽环类药物仍是治疗乳腺癌单药有效的化疗药物。然而,临床实践证实仍有30%~50%的乳腺癌患者对其不敏感。中医药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具有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优势。乳腺癌属于中医学“乳岩”及“乳石痈”等范畴。根据乳腺癌“肝郁脾虚、痰瘀互阻”的病机特点,课题组提出乳腺癌的基本治则是“疏肝健脾,活血化痰”。逍遥散具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为疏肝健脾的经典古方。加入具有活血化痰功效的穿山龙、浙贝母组成的龙贝逍遥散辨证加减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机制研究发现逍遥散类方剂抗乳腺癌癌作用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基因及靶蛋白表达有关。乳腺癌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及多途径的复杂过程,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包括遗传改变和表观遗传的改变。从遗传及表观遗传方面综合深入探索其靶点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验方龙贝逍遥散推广应用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在明确龙贝逍遥散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及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作用,以及miR-145甲基化及低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前提下,明确龙贝逍遥散体外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2.明确龙贝逍遥散对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观察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①龙贝逍遥散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功能实验:CCK-8法筛选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浓度;根据IC50值的药物浓度进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②慢病毒转染miR-145入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CCK8法及划痕实验检测miR-145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作用,qPCR法检测miR-145对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③BSP及qPCR法检测龙贝逍遥散冻干粉乳腺癌细胞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miR-145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2.体内移植瘤实验观察龙贝逍遥散对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构建MDA-MB-231及高表达miR-145的MDA-MB-231的乳腺癌移植瘤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肿瘤模型组、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紫杉醇组、联合用药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联合紫杉醇)进行药物干预,观察裸鼠一般状态;给药结束后剥离瘤体,测量移植瘤长短径,计算瘤体积、移植瘤瘤重和抑瘤率;观察裸鼠生存期;BSP及qPCR方法检测龙贝逍遥散对移植瘤组织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miR-145表达的影响,以及龙贝逍遥散对miR-145/c-Myc/TP53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 ax表达的影响。结果1.体外实验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①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IC50值,48h为0.7613mg/ml,72h为0.7664mg/ml。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IC50值,48h为1.261mg/ml,72h为1.095mg/ml。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 MCF-10A 的 IC50 值,48h 为 2.891mg/ml,72h 为 2.423mg/ml。MDA-MB-231细胞IC50值最小,对中药最为敏感,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的IC50值最大,表明该细胞对中药处理最为耐受;且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在MCF-7及MDA-MB-231的IC50值内对MCF-10A无明显抑制作用甚至促增殖作用。相同条件培养48h后,根据MDA-MB-231及MCF-7的IC50值浓度,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P<0.05),而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迁移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②荟萃分析结果表明,miR-14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SMD为-2.90(95%CI=-3.11,-2.70)。此外,ER阳性和HER-2阳性乳腺癌组织中miR-145表达明显低于ER及HER-2阴性乳腺癌组织。miR-145在淋巴结转移阴性或直径小于2cm的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或直径大于2cm的乳腺癌患者(P<0.001)。MCF-7及MDA-MB-231乳腺癌细胞miR-145启动子处于高甲基化状态,其miR-145表达明显低于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慢病毒转染miR-145入MDA-MB-231细胞后,发现miR-145能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过表达miR-145可上调MDA-MB-231细胞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P<0.01),下调c-Myc及Bcl-2的mRNA表达水平(P<0.01;P<0.001),但对TP53无显着影响(P>0.05)。③龙贝逍遥散冻干粉0.8mg/ml干预MDA-MB-231细胞24h后,可部分下调MDA-MB-231细胞miR-145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并可上调MDA-MB-231细胞miR-145、TP53、Bax 及 caspase3 mRNA 表达水平(P<0.01),下调 c-Myc 及 Bcl-2 的mRNA表达水平(P<0.05;P<0.01)。2.龙贝逍遥散对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①miR-145高表达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联合用药组及正常对照组裸鼠状态较好,反应灵敏,活动及饮食、饮水量正常,皮肤红润;模型对照组及紫杉醇组裸鼠一般状态较差。②各组裸鼠腋下移植瘤持续增长,模型对照组裸鼠瘤块生长速度从给药后第4天开始明显快于miR-145高表达移植瘤组、紫杉醇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联合用药组。药物干预10天后取材,肿瘤模型组、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瘤重分别为1.01±0.20g、0.73±0.13g、0.55±0.10g、0.53±0.10g及0.42±0.04g。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7.72%、45.54%、47.52%及58.42%,联合用药组对三阴性乳腺癌移植瘤的抑瘤率最高。③利用Log-rank(Mantel-Cox)test(conservative)统计分析生存期,龙贝逍遥散组生存期优于联合用药组优于高表达miR-145移植瘤组优于PTX组优于肿瘤模型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体内机制研究表明,经过药物干预后,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分及联合用药组移植瘤组织细胞miR-145表达较肿瘤模型组比较明显上升(P<0.01),PTX组较肿瘤模型组具有上升趋势(P>0.05)。与肿瘤模型组比较,龙贝逍遥散冻干粉组、PTX组及联合用药组TP53、caspase3及BAX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上升,c-Myc及BCL-2相对表达量呈现不同程度下调,且龙贝逍遥散冻干粉联合应用PTX较单纯应用PTX比较,在TP53、c-Myc及BCL-2mRNA相对表达量上具有协同作用(P<0.05)。结论1.龙贝逍遥散能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的增殖与迁移,在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有效剂量内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显示出一定的靶向性,尤其对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最为敏感;2.基于文献荟萃分析及细胞实验证实miR-145启动子甲基化及低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145可通过调节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3.龙贝逍遥散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机制可能与通过miR-145启动子去甲基化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等表达有关;4.龙贝逍遥散可改善乳腺癌移植瘤小鼠的一般状态,提高小鼠生存质量,延长小鼠生存期,抑制小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与紫杉醇联合应用能提高紫杉醇的抑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miR-145启动子去甲基化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及Bax等发挥抗小鼠移植瘤作用。
张贺[10](2020)在《鸦胆子素D对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鸦胆子素D对乳腺癌细胞有无增殖抑制作用,观察其对Luminal B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凋亡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用于实验,经不同药物浓度(0、5、10、20、40、80)μmol/L的鸦胆子素D分别作用24h、48h、72h后,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检测鸦胆子素D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采取不同药物浓度分别为(0、10、20、40、80)μmol/L的鸦胆子素D作用MCF-7细胞24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鸦胆子素D对MCF-7细胞株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鸦胆子素D作用于MCF-7细胞24h后JNK及p-JNK的蛋白表达。结果:1.CCK-8结果提示:经(0、5、10、20、40、80)μmol/L的鸦胆子素D分别作用于MCF-7细胞后,24h的细胞存活率为98.83%、92.13%、80.38%、68.15%、58.93%、31.25%;48h的细胞存活率为98.12%、85.93%、62.67%、48.75%、30.16%、23.53%;72h的细胞存活率为97.73%、71.42%、52.73%、39.96%、26.38%、20.13%。2.细胞凋亡结果提示:经(0、10、20、40、80)μmol/L的鸦胆子素D分别作用后,24h总细胞群中凋亡细胞百分比为6.39%、9.18%、14.83%、18.59%、23.17%。3.细胞周期结果为:经(0、10、20、40、80)μmol/L的鸦胆子素D作用24h后,G0/G1期乳腺癌细胞占比分别为51.45%、58.93%、63.16%、69.38%、77.38%;S期乳腺癌细胞占比分别为35.12%、31.08%、25.32%、22.45%、18.28%;G2/M期乳腺癌细胞占比分别为14.43%、11.99%、9.52%、7.17%、5.33%。4.Western Blot结果提示:经(0、10、20、40、80)μmol/L的鸦胆子素D作用于MCF-7细胞24h后,JNK及p-JNK蛋白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上调。结论:1.MCF-7细胞存活率随鸦胆子素D药物浓度增加而降低,且同一浓度药物作用时间越长,细胞存活率越低,呈明显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2.鸦胆子素D可诱导MCF-7细胞发生凋亡,且其增殖周期阻滞在G0/G1期(P<0.01,有统计学意义)。3.鸦胆子素D作用于MCF-7细胞株,可使JNK及p-JNK蛋白表达上调,说明鸦胆子素D可能是通过激活JNK信号通路,并进一步激活MAPK信号通路,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康莱特诱导具多药耐药表型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凋亡及周期阻滞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莱特诱导具多药耐药表型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凋亡及周期阻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药四性理论探析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寒性中药 |
2 凉性中药 |
3 热性中药 |
4 温性中药 |
5 讨论 |
(2)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细胞焦亡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焦亡的研究历程 |
2 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 |
3 细胞焦亡与恶性肿瘤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
2 中药在化疗阶段的作用及其主要治则治法 |
3 中医药联合化疗的基础研究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及筛选 |
1.2 数据提取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质量评估方法 |
1.6 数据分析方法 |
1.7 文献检索过程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
2.2 研究质量的评估 |
2.3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乳腺癌的ORR比较 |
2.4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乳腺癌的DCR比较 |
2.5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改善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差异 |
2.6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差异 |
2.7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对乳腺癌患者CD3~+、CD4~+T细胞的影响差异 |
2.8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乳腺癌患者不良事件构成比 |
2.9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乳腺癌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 |
2.10 敏感性及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抑郁障碍对小鼠乳腺癌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小鼠干预作用及对肿瘤微环境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细胞焦亡通路探讨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3)鹅不食草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通路增敏肺癌化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研究背景 |
一、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 |
二、化疗耐药机制研究 |
第二节 中药抗肿瘤及鹅不食草研究概况 |
一、中药抗肿瘤研究概况 |
二、鹅不食草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ECM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通路增敏肺癌化疗的体外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ECM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通路增敏肺癌化疗的体内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节 ArnC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通路逆转肺癌化疗耐药的机制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延长晚期NSCLC生存时间回顾研究及优势人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于循证医学的康莱特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特点及分子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从中医角度认识康莱特注射液治疗NSCLC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标准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方法 |
6 研究对象 |
7 资料收集 |
8 结局评价指标 |
9 统计方法 |
10 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生存分析 |
3 分层分析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1 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干预的晚期NSCLC患者结局分析 |
2 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优势人群特征 |
3 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的优势中医证候 |
4 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的中医舌脉证候前后对比 |
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
2. VM的形成机制 |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
3.4 其他潜在靶点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提取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7 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资料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
3. 讨论 |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康莱特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康莱特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评价 |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中药注射剂联合GP方案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和研究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方法与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5 排序概率 |
2.6 小样本效应 |
3. 讨论 |
第三章 康莱特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描述性统计研究 |
2.2 相关性分析研究 |
2.3 分层卡方检验 |
2.4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用药分析 |
2.5 加权TOPSIS法康莱特注射液合理用药评价 |
3. 研究方法 |
3.1 病历收集与筛选 |
3.2 患者信息和治疗信息收集 |
3.3 规范并录入所收集的数据信息 |
3.4 数据信息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
3.5 加权TOPSIS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础信息统计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不良反应与各因素的卡方检验 |
4.4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用药情况 |
4.5 加权TOPSIS法的评价结果 |
5. 讨论 |
5.1 康莱特注射液临床应用的适宜性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分层卡方检验 |
5.4 康莱特注射液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用药情况 |
5.5 康莱特注射液使用合理性评价 |
6. 展望与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槲皮素抑制宫颈癌生物学功能和协同阿法替尼(Afatinib)抑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创新点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网络药理学分析槲皮素抑制宫颈癌作用 |
第一节、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肿节风有效成分与作用靶点筛选 |
1.2.2 疾病靶标与药物靶标取交集 |
1.2.3 可视化网络信号 |
第二节、实验结果 |
第三节、讨论 |
第四节、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实验验证槲皮素与EGFR相关通路的作用关系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1.槲皮素降低宫颈癌细胞活力 |
2.槲皮素阻滞宫颈癌细胞的G2/M期 |
3.槲皮素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4.槲皮素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 |
5.槲皮素不影响EGFR的 m RNA水平 |
7.EGFR和 ERK的激活抵抗槲皮素诱导的抗宫颈癌活性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槲皮素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6种中药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1.1 检索范围 |
2.1.2 检索词 |
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2 文献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2.5.1 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
2.5.2 异质性检验 |
2.5.3 发表偏倚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文献检索过程及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艾迪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4.2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4.3 康艾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4.4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4.5 参麦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4.6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Meta分析 |
3.5 中药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网状Meta分析 |
3.5.1 各干预措施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2 各干预措施生活质量改善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3 各干预措施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4 各干预措施恶心呕吐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5 各干预措施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6 各干预措施骨髓抑制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7 各干预措施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发表偏倚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6种中药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宫颈癌的辨证分析 |
4.2 6种中药注射液治疗宫颈癌的药理作用 |
4.2.1 艾迪注射液 |
4.2.2 复方苦参注射液 |
4.2.3 康艾注射液 |
4.2.4 康莱特注射液 |
4.2.5 参麦注射液 |
4.2.6 参芪扶正注射液 |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4 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副反应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9)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乳腺癌相关miRNA研究进展及miR-145临床病理的荟萃分析 |
1 miRNA概述 |
2 miRNA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 |
3 miRNA在乳腺癌诊断治疗中作用研究 |
4 miR-145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意义的荟萃评价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单药及复方抗乳腺癌基础研究进展 |
1 单味中药抗乳腺癌基础研究 |
2 中药复方抗乳腺癌基础研究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龙贝逍遥散冻干粉对乳腺癌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龙贝逍遥散对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鸦胆子素D对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鸦胆子素D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康莱特诱导具多药耐药表型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凋亡及周期阻滞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药四性理论探析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J]. 黄富豪,庞金龙,李姗姗,李娴.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6)
- [2]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D]. 高瑞珂.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鹅不食草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通路增敏肺癌化疗的机制研究[D]. 樊湘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延长晚期NSCLC生存时间回顾研究及优势人群分析[D]. 李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康莱特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回顾性研究[D]. 朱云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槲皮素抑制宫颈癌生物学功能和协同阿法替尼(Afatinib)抑癌机制研究[D]. 陈鑫.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8]6种中药注射液联合CCRT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网状Meta分析[D]. 杨亚利.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龙贝逍遥散调控miR-145/c-Myc/TP53信号通路抗乳腺癌机制研究[D]. 吕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鸦胆子素D对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贺.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