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孢子囊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潮,浒苔,Fv,Fm,YⅡ
孢子囊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郑阵兵,高山,王广策[1](2018)在《2017年绿潮浒苔(Ulva prolifera)生理特征及孢子囊形成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在我国青岛海域连续暴发的浒苔绿潮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破坏了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因此,浒苔绿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重点关注了绿潮暴发期间不同海域浒苔藻体生理特征和孢子囊形成情况。研究发现,不同海域里浒苔藻体生理特征差异显着,孢子囊比例显着不同,并且观察到漂浮浒苔的原位萌发。2017年5月中旬,我们在苏北浅滩紫菜养殖区域(33.78°N,121.29°E)对筏架绠绳上生长的绿藻,退潮后滩涂散落的绿藻和涨潮时海面上漂浮的绿藻进行为期5天的野外采集。另外,在2017年6月随科考船对浒苔暴发海域的浒苔样本进行采集。采集范围在(33.5°—36.5°N, 120°—124°E)。结果表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浒苔F_v/F_m(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值从0.65逐渐降低至0.3左右;YⅡ(光系统Ⅱ实时光化学量子产量)值也从最高0.5左右降低至最低0.1。此外,定生浒苔F_v/F_m值为0.6—0.8左右,明显高于漂浮浒苔; YⅡ值也有类似趋势。在孢子囊形成比例方面,定生浒苔约有5%藻体形成了孢子囊,而漂浮浒苔中孢子囊形成比例达到20%。数据表明,低纬度区域为浒苔来源地,浒苔生理活性良好,孢子囊形成比例低。随着浒苔往北漂移,其生理活性降低。并且,漂浮浒苔孢子囊形成比例显着性高于定生浒苔。本文认为,浒苔脱离来源区后,孢子囊的快速形成、成熟和孢子释放以及孢子的原位萌发是浒苔生物量激增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5期)
苏丽,逄少军,高素芹[2](2017)在《杂交海带新品系B013孢子囊形成规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海带受精时间和孢子囊形成的关系,以B013品系为材料,在2014-2015年度,先后在5月、6月、7月和8月,四次完成受精,培育了B013幼苗,并在大连旅顺海带栽培区开展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5、6月份培育的藻体,分别有100%和80%的藻体在1月中旬开始在顶端1/3处形成首批宽度6 cm左右,长度50~60 cm左右的孢子囊群,这些孢子囊在随后的3个月中,逐渐释放了孢子,并随着藻体的不断生长,孢子囊形成区域的藻体逐渐褪去,到了9月中、下旬,藻体全部区域形成第二批孢子囊群;7、8月份培育的藻体没有在冬季形成首批孢子囊,藻体持续生长,只在9月中、下旬,在藻体的全部,形成了唯一的一次孢子囊群。所有从首批、次批孢子囊释放出来的游孢子经过附着、后期培育测试,都能够正常的形成健康的幼孢子体。这些结果表明,B013孢子囊形成规律不同于双亲中的栽培种群父本,而更加像野生的母本,总是在藻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候,在顶端先少量形成孢子囊群,之后在秋天日照时间变短,海水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大批量形成孢子囊群,藻体随后流失。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B013孢子囊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菁,牛从从,王辉,郇丽[3](2016)在《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对浒苔孢子囊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浒苔(Ulva prolifera)是我国黄海海域绿潮暴发的主要成因种,其孢子囊的形成和孢子的释放是浒苔大量、快速增殖的基础。本文以浒苔为研究材料,比较分析了还原剂(DTT)和氧化剂(H_2O_2)对直径为1 mm的圆形藻片从营养细胞形成孢子囊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TT对浒苔孢子囊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H2O2处理的浒苔藻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性的差异,因此浒苔细胞处于还原状态时不利于孢子囊的形成。研究结果为探究浒苔孢子形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雯,冉隆贤,李会平[4](2014)在《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及离体萌发的适宜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葡萄品种"巨峰"和"美人指"为试材,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和离体萌发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黑暗、湿度100%并加入2%乳糖为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条件;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经4℃低温刺激0.5h,用2%乳糖置于15℃黑暗条件下培养,孢子囊萌发率最高。(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4年22期)
徐德强,王英明,肖义平[5](2010)在《真菌接合孢子囊的形成及特征观察实验的改进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接合孢子囊的形成及特征观察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之一。采用蓝色犁头霉"+"和"-"菌株为实验菌种(取代以往常用的匍枝根霉),并以"八"字型划线接种,同时拍摄了该菌种形成接合孢子囊的5个生长阶段典型特征的显微镜照片用于实验教学,不但减轻了以往匍枝根霉孢囊孢子等易污染实验室环境的现象,也避免了该菌种对培养温度较敏感、常易引起实验结果不理想的状况。同时使学生知识学得更活、更扎实,并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而提高了该实验教学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0年03期)
李岩,李永刚,杨明秀,叶楠,文景芝[6](2009)在《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孢子囊形成过程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为了寻找一种获得大豆疫霉菌纯营养菌丝的方法,以玻璃纸胡萝卜琼脂培养大豆疫霉菌,利用mRNA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PCR)技术研究大豆疫霉菌在无菌水诱导孢子囊形成早期(0~7h)的基因差异表达谱,通过反Northern杂交、克隆、测序、同源比较及功能分析,初步明确了孢子囊形成过程的调控基因,为从转录水平调控孢子囊的形成打下理论基础,从而为控制大豆疫霉菌侵染和危害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24)
陈翠芬,李信书,杨玲,王兰刚,何培民[7](2008)在《外界因子对条斑紫菜自由壳孢子囊枝形成和生长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了不同光照周期(8L:16d、12L:12d和16L:8d)、不同温度(15℃、20℃和25℃)、不同光照强度(29、42、57、72和86μmol m-2.s-1)等外界因子对条斑紫菜自由丝状藻丝切断诱导形成壳孢子囊枝影响,以期获得条斑紫菜壳自由孢子囊枝形成的最佳外界条件。结果表明,在25℃和57μmol m-2·s-1条件培养30d后,短日照(8L:16d)对壳孢子囊枝诱导形成效果最好,其壳孢子囊枝形成率高达92.5%,50d后几乎达到100%;在25℃和短日照条件培养30d后,光照强度为57μmol m-2·s-1时,壳孢子囊枝诱导形成率达到最高(92.2%),光照强度过高过低均不利壳孢子囊枝形成;在57μmol m-2·s-1和短日照条件下,当温度为25℃时,壳孢子囊枝形成率最高,形成率随温度下降而减少。在12L:12d光照周期、57μmol m-2·s-1光照强度和25℃温度条件下,自由壳孢子囊枝生长最快,其日平均相对生长率可达54.43%。以上研究为实现紫菜细胞工程育苗新技术-自由壳孢子囊枝育苗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08年04期)
李岩[8](2008)在《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孢子囊形成过程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为了寻找一种获得大豆疫霉菌纯营养菌丝的方法,以玻璃纸胡萝卜琼脂培养大豆疫霉菌,利用mRNA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PCR)技术研究大豆疫霉菌在无菌水诱导孢子囊形成早期(0~7h)的基因差异表达谱,通过反Northern杂交、克隆、测序、同源比较及功能分析,初步明确了孢子囊形成过程的调控基因,为从转录水平调控孢子囊的形成打下理论基础,从而为控制大豆疫霉菌侵染和危害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玻璃纸胡萝卜琼脂培养大豆疫霉菌能获得纯营养菌丝,3h换一次无菌水诱导纯营养菌丝,7h开始产生孢子囊;试验确定了大豆疫霉菌DDRT-PCR的优化体系,筛选出30对引物组合,共得到了稳定的差异条带90条;反Northern杂交验证出阳性差异片段39条,假阳性率为56.7%;克隆测序后获得36条差异片段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同源比对,结果发现有9条差异片段不存在与之匹配的同源序列,其余27条差异片段与大豆疫霉菌、致病疫霉菌、芸苔根肿菌和烟草黑胫病菌中已克隆到的许多与抗逆、菌丝及孢子生长、侵染、繁殖等有关的EST具有很高的同源性,27条差异片段中只有9条与已知基因和蛋白序列具有同源性。差异片段AR_7-296和GR_7-292与长醇磷酸甘露糖转移酶EDL06543.1同源性达到74%,推测其可能编码长醇磷酸甘露糖转移酶,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调控甘露糖的转化,为细胞壁的形成提供供体;差异片段GR_(19)-312与拟南芥自体吞噬3基因NM125543.3同源性为80%,推测其可能编码自体吞噬蛋白基因,参与大豆疫霉菌自体吞噬过程,为菌丝顶端生长和孢子囊的形成提供能量;差异片段CR_(15)-282与热带爪蟾Rab5基因NM_001030328.2同源性为75%,推测其可能编码Rab5基因,调节泡囊的形成,为菌丝顶端生长和孢子囊的生成提供泡囊;差异片段CR_(15)-290与假定的衰老相关蛋白BAB33421.1有70%的同源性,推测其可能编码衰老相关蛋白,通过E3泛素连接酶调控大豆疫霉菌的衰老过程。差异片段GR_1-373与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XP_821103.1有36%同源性,推测其可能参与了油脂的合成;差异片段AR15-258与ABC载体蛋白XP_643503.1有30%的同源性,推测其可能与有毒代谢物运出细胞外有关;差异片段CR_4-289与核糖核蛋白体结合蛋白基因XM001654574.1同源性为83%,推测其可能编码核糖核蛋白体结合蛋白基因,但该蛋白的具体功能未查到;差异片段GR_(19)-366与假定蛋白基因XP_001618281.1有72%的同源性,推测其可能编码假定蛋白,但该蛋白的具体功能也未查到。(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08-04-10)
陈烨,裴鲁青,严小军,杨锐[9](2007)在《坛紫菜孢子囊枝形成过程中生化组分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坛紫菜孢子囊枝在形成过程中,从培养开始至第4周,3种色素(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的含量和蛋白质的质量分数逐渐上升,在第4周时达到某一最高值后逐渐下降;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和藻胆蛋白与叶绿素a的比值均一直呈上升趋势,它们与孢子囊枝数量之间呈较明显的正相关;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比值在培养前期略有下降,随着丝状体进一步发育(4周后),该比值逐渐上升。(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吴家斌,吴家梅,周吉薇,章新彬,陈云[10](2006)在《温度对鸡早熟艾美球虫孢子囊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混合鸡球虫卵囊中分离单卵囊,感染增殖后收获大量单一种类球虫卵囊,将卵囊分别置于10~36℃、38~39℃、40℃恒温箱内培养,研究了温度对鸡早熟艾美球虫孢子囊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0~36℃时,孢子囊形成时间随温度提高而提前,每小时孢子囊形成率和增长幅度也随温度的提高而上升。10℃时,77 h初次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形成率达19.047%,经98 h孢子囊形成率达92.360%;36℃时,5 h初次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形成率达26.471%,经8 h孢子囊形成率达94.180%;38~39℃时,孢子囊形成率达一定时就不再上升,且随温度提高孢子囊形成率反而下降。38℃时,最高孢子囊形成率为52.800%,39℃时最高孢子囊形成率为12.500%;40℃时,球虫卵囊不会形成孢子囊,39~40℃是球虫卵囊形成孢子囊的临界温度。将卵囊分别置于40~65℃恒温干燥箱内经0.5 h处理后又经25~30℃培养24 h的结果表明,卵囊经40~50℃处理后仍可形成孢子囊,而经55℃以上温度处理就被杀死,45~50℃是球虫卵囊的生死临界温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06年12期)
孢子囊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了解海带受精时间和孢子囊形成的关系,以B013品系为材料,在2014-2015年度,先后在5月、6月、7月和8月,四次完成受精,培育了B013幼苗,并在大连旅顺海带栽培区开展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5、6月份培育的藻体,分别有100%和80%的藻体在1月中旬开始在顶端1/3处形成首批宽度6 cm左右,长度50~60 cm左右的孢子囊群,这些孢子囊在随后的3个月中,逐渐释放了孢子,并随着藻体的不断生长,孢子囊形成区域的藻体逐渐褪去,到了9月中、下旬,藻体全部区域形成第二批孢子囊群;7、8月份培育的藻体没有在冬季形成首批孢子囊,藻体持续生长,只在9月中、下旬,在藻体的全部,形成了唯一的一次孢子囊群。所有从首批、次批孢子囊释放出来的游孢子经过附着、后期培育测试,都能够正常的形成健康的幼孢子体。这些结果表明,B013孢子囊形成规律不同于双亲中的栽培种群父本,而更加像野生的母本,总是在藻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候,在顶端先少量形成孢子囊群,之后在秋天日照时间变短,海水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大批量形成孢子囊群,藻体随后流失。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B013孢子囊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孢子囊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郑阵兵,高山,王广策.2017年绿潮浒苔(Ulvaprolifera)生理特征及孢子囊形成情况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8
[2].苏丽,逄少军,高素芹.杂交海带新品系B013孢子囊形成规律初探[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
[3].王菁,牛从从,王辉,郇丽.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对浒苔孢子囊形成的影响[J].海洋科学.2016
[4].李雯,冉隆贤,李会平.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及离体萌发的适宜条件研究[J].北方园艺.2014
[5].徐德强,王英明,肖义平.真菌接合孢子囊的形成及特征观察实验的改进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6].李岩,李永刚,杨明秀,叶楠,文景芝.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孢子囊形成过程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7].陈翠芬,李信书,杨玲,王兰刚,何培民.外界因子对条斑紫菜自由壳孢子囊枝形成和生长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08
[8].李岩.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孢子囊形成过程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
[9].陈烨,裴鲁青,严小军,杨锐.坛紫菜孢子囊枝形成过程中生化组分的变化[J].海洋学研究.2007
[10].吴家斌,吴家梅,周吉薇,章新彬,陈云.温度对鸡早熟艾美球虫孢子囊形成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