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元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癫痫,下丘脑室旁核,orexin,大鼠
神经元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和祯泉,张燕,丁娜,马康,左娣[1](2019)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与orexin神经元的纤维联系及其在癫痫中的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N)神经元和下丘脑orexin神经元在癫痫发作后的活性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制作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VN内神经元和orexin神经元表达c-Fos情况; BDA顺行神经示踪实验观察PVN内神经元的纤维向orexin神经元分布区域的投射情况;CTb逆行神经示踪实验观察orexin神经元向PVN的投射情况。结果:PVN内神经元和orexin神经元在癫痫大鼠中的活性明显提高; PVN神经元向orexin集中分布的区域有大量的神经纤维投射; orexin神经元也可以投射到PVN。结论:PVN神经元和orexin神经元参与癫痫发作,PVN与orexin神经元之间存在相互神经纤维联系,可能在癫痫发作及伴发功能性障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晓云,孙静,张军玲[2](2019)在《抑郁诱导过程中腹腔注射CORM-2大鼠的抑郁症状、海马神经元活性、脑组织炎性因子基因表达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的观察抑郁诱导过程中,腹腔注射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诱导大鼠的抑郁症状、海马神经元活性及脑组织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CO干预组、生理盐水组、诱导组、正常组,每组12只。CO干预组、生理盐水组、诱导组大鼠每天选择禁食、45°笼倾斜、冰水游泳、束缚活动等慢性刺激中的1~2种,连续进行抑郁诱导21 d诱导。CO干预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在诱导前1天腹腔注射CORM-2及生理盐水10 mg/kg,后每7天腹腔注射1次,至诱导第21天共注射3次。正常组大鼠饲养于正常标准条件下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诱导前、诱导第21天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食量、饮水量),诱导第21天采用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各组大鼠快感缺失程度,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行为能力。诱导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后取脑组织海马组织,尼氏染色后观察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活性。诱导第21天时取各组剩余大鼠,处死后取脑组织(包含海马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脑组织IL-1β、IL-6、IL-8、TNF-αmRNA。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诱导组、生理盐水组和CO干预组大鼠体质量、食量和饮水量均降低(P均<0.05);与诱导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CO干预组大鼠体质量、食量和饮水量均增加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诱导组、生理盐水组和CO干预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水平活动格数和垂直活动次数均降低(P均<0.05);与诱导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CO干预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水平活动格数和垂直活动次数均升高(P均<0.05);CO干预组、生理盐水组、诱导组及正常组大鼠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61.7%±9.0%、50.8%±9.3%、50.4%±8.2%、72.1%±12.1%,与正常组比较,诱导组、生理盐水组和CO干预组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存活率降低(P均<0.05),与诱导组、生理盐水组比较,CO干预组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存活率升高(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诱导组、生理盐水组和CO干预组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IL-8、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均<0.05);与诱导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CO干预组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IL-8、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均<0.05)。结果抑郁诱导过程中腹腔注射CORM-2诱导大鼠的抑郁症状改善,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活力更高,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降低。CORM-2可通过减少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降低脑组织IL-1β、IL-6、IL-8、TNF-αmRNA表达等途径改善抑郁诱导大鼠的抑郁症状。(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27期)
和祯泉,牛建国,丁娜,张燕,马康[3](2019)在《癫痫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Orexin神经元活性改变及纤维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丘脑室旁核是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核团。Orexin为兴奋性神经肽激素,其神经元胞体仅分布于下丘脑外侧区,如背外侧核和穹隆周围核团,但神经轴突却投射广泛,参与能量代谢、摄食、睡眠-觉醒、癫痫等。本实验结合神经示踪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癫痫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和(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徐浩刚,陈正平,夏秋钰,桑穆惠[4](2019)在《多巴丝肼片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老年帕金森病病人黑质神经元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及抗氧化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巴丝肼片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老年帕金森病(PD)病人黑质神经元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及抗氧化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老年PD病人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黑质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DMT1)、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黑质神经元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及抗氧化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MT1、ET、MDA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而grp75、NO、SOD及GSH-Px水平则显着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变更为显着(P<005)。结论多巴丝肼片联合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显着降低老年PD病人黑质DMT1水平,升高grp75水平,调节血管功能,改善病人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李定丰[5](2019)在《神经元活性依赖的lncRNA LoNA调控蛋白质翻译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研究表明,神经元活动调节蛋白质合成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包括磷酸化关键转录因子E2F,mRNA和rRNA加工和成熟过程以及通过控制核仁的数量。核仁的数量多少在许多生物学事件中凸显出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核仁的数量随着神经元的发育而变化,这提示着神经元需求的变化通过调节核仁的组装来适应蛋白质的合成。另外,核糖体的RNA组分rRNA在所有生物体蛋白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神经元在活性条件刺激下将增加rRNA的产生,相反,神经元中rRNA的合成减少和核仁破坏也是神经元对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信号的细胞应激反应。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核仁以及核糖体RNA在生物体学习和记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们在神经系统疾病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神经细胞体中的蛋白质合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元突触的蛋白质翻译过程在神经突触发育和可塑性中至关重要。先前研究证明大量的mRNA,包括编码信号分子,支架和受体的mRNA被运输到树突和神经突触中。此外,神经元突触定位的多聚核糖体在学习记忆增强活动中显着增加,这凸显出学习记忆过程中对蛋白质合成的需求,同时也表明神经元突触的翻译在功能上对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是不可或缺的。非编码RNA(ncRNA)是蛋白质翻译调控的关键调节因子,并可能通过mRNA的转录以及表观遗传的方式对蛋白质的翻译产生影响。神经元突触中调节mRNA的稳定性和蛋白质翻译对于突触可塑性至关重要,尤其是ncRNAs的调节。例如,大脑细胞质ncRNA BC1/BC200与FMRP共同作用抑制神经元树突中的蛋白翻译过程。但是,这些ncRNA定位于神经元的树突和突触中,主要发挥着在神经元远端的调控作用,神经元胞体相对于神经突触而言研究报道的ncRNA在蛋白翻译过程却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鉴定核仁特异性lncRNA(LoNA),其RNA5'端部分结合并干扰核仁蛋白NCL功能以抑制rRNA的转录,RNA 3'末端存在类似于snoRNA的BoxC/D结构,募集并降低纤维蛋白FBL活性以调控rRNA甲基化水平。LoNA具有神经元活性的依赖性,神经元活化后,LoNA水平的降低导致rRNA和核糖体水平升高,mRNA与多核糖体结合比例增加,最终增强蛋白质翻译。此外,LoNA促进核糖体向突触的转运,导致AMPA/NMDA受体水平增加,突触可塑性增强,这提升了长时程学习记忆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海马区域LoNA水平降低后不仅增强了WT小鼠的长期记忆,而且还缓解了APP/PS1转基因小鼠的记忆功能受损的症状。总之,这些发现揭示了LoNA在调节核糖体生物发生中的多方面作用,以此满足长时程记忆过程中对蛋白质翻译的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敏,孙晓红,杨子成,杜庚,雷慧萌[6](2019)在《光纤成像技术记录小鼠眶额皮层奖赏相关神经元活性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光纤成像技术用于记录小鼠眶额皮层奖赏相关神经元活性变化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光纤成像的方法记录自由活动小鼠在饮用糖水时,携带有钙离子荧光探针(GCaMP6m)的眶额皮层奖赏相关神经元的活性。首先,在小鼠的眶额皮层注射携带GCaMP6m的腺相关病毒,同时在相应位点植入提前做好的光纤陶瓷插芯;等待小鼠术后恢复,病毒表达2周。然后在记录前,给予小鼠36小时禁水处理并运用光纤成像记录接受糖水刺激的小鼠眶额皮层锥体神经元的反应活性。最后,记录数据读入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小鼠进行心脏灌流、取脑、脑组织冰冻切片并显微荧光成像观察记录位点是否正确,病毒是否正常表达。结果:成功记录到对小鼠施加糖水刺激时,其眶额皮层内与奖赏相关的神经元活性变化。数据分析结果用热度图和事件相关的平均线图来表示。组织学切片及成像结果证实记录位点正确,病毒正常表达。结论:光纤成像的记录方法可以监测自由活动的小鼠在饮用糖水时眶额皮层内奖赏相关神经元活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柴原,盖聪,强天遥,冯琬迪,马浩洁[7](2019)在《大补阴丸、牵正散及合方对帕金森小鼠脑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复合物酶活性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大补阴丸、牵正散及合方对帕金森病(PD)小鼠脑线粒体复合物酶Ⅳ(COX)活性及其亚基COXⅠmRNA相关作用的研究,探讨中药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建立PD模型。75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补组、牵正组和合方组,每组15只。采用爬杆法测量小鼠行为学,应用HE染色观察中脑黑质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H阳性神经元数目;测定脑内COX的活性及其亚基COXⅠmRNA表达情况。结果:造模28d后,与模型组比较,3个中药治疗组能显着缩短PD小鼠的平均爬杆时间(P<0.05),增加中脑黑质神经元数目,改善神经元形态,并能明显减少TH阳性神经元丢失(P<0.05),提高COXⅠmRNA的表达(P<0.05),合方组可显着增加线粒体复合物酶Ⅳ活性(P<0.05)。结论:大补阴丸、牵正散及合方能提高PD小鼠脑COXⅠmRNA表达,且合方能改善PD小鼠脑线粒体复合物酶Ⅳ的活性,以维持正常线粒体功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任佳安[8](2019)在《脊髓损伤后锂盐调节GSK3β活性保护神经元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主要由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等原因造成,具有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SCI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阶段。原发性损伤由瞬间暴力直接造成脊髓组织破坏,进而引起神经缺失或血管损伤;原发性损伤后缺血缺氧等因素引起的继发性损伤是造成神经细胞大面积死亡,进而导致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细胞的存活可为脊髓保留必须的解剖结构,是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基础。锂盐在临床上治疗双向情感障碍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近来发现锂盐除了可以治疗情感障碍,在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锂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发生,抑制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在缺血性和创伤性脑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提示锂在脊髓损伤后也可能具有类似的保护作用。锂能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合成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锂盐对于GSK-3β的抑制作用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现有研究证实锂盐通过磷酸化AKT进而抑制GSK3β的活性。本研究发现锂盐作用于神经元12h之后,磷酸化AKT含量保持不变,而GSK3β活性持续降低,由此推测锂盐可能通过其他信号通路抑制GSK3β活性并且这种作用也很可能与其治疗作用密切相关,然而引发这种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并未完全阐明。方法:1,应用细胞原代培养技术提取13-14天的C57小鼠胚胎脊髓神经元细胞,培养至分化成熟的神经元细胞。2,脊髓神经元细胞培养7天后,敲除NKAα1,SGK1基因并获取分化成熟的神经元细胞。3,应用Lowery法测定蛋白裂解液提取的蛋白样品浓度,。4,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氯化锂(1mM)作用1、2、4、8、12、24、48小时后,脊髓神经元细胞中GSK3β、AKT磷酸化的水平、β-catenin蛋白、SGK1蛋白、Na+-K+-ATPaseα1亚型蛋白含量;Na+-K+-ATPaseα1基因敲除后,锂盐对脊髓神经元细胞中SGK1蛋白含量,GSK3β磷酸化及β-catenin水平的影响;SGK1基因敲除后,锂盐对脊髓神经元细胞中,GSK3β磷酸化及β-catenin蛋白水平的影响。5,锂盐(腹腔内注射20mg/kg/天连续3天)或哇巴因(鞘内注射)处理转基因Thy-YFP小鼠。6,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单独应用锂盐、哇巴因和先用哇巴因再用锂盐处理转基因小鼠脊髓神经元细胞中SGK1、β-catenin、GSK3β和p-GSK3β蛋白水平含量。7,统计分析多组间差异应用one-way ANOVA方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锂盐(1mM)处理脊髓神经元后的作用。锂盐作用细胞急性期在1-8小时内,慢性期8小时后,检测AKT磷酸化水平、GSK3β磷酸化、和β-Catenin蛋白随时间的变化。AKT的磷酸化水平在1-8小时内明显增加,在8小时之后,其磷酸化水平不再有任何改变;而GSK3β磷酸化水平和β-Catenin蛋白在1-8内含量显着增加,在8小时之后,其含量增加依然显着。2.锂盐(1mM)对NKAα1,SGK1蛋白含量的调控。1-8内NKAα1,SGK1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变化,8小时之后,两种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SK3β磷酸化水平和β-Catenin蛋白在8小时之后,其含量增加依然明显;用锂盐处理NKAα1基因敲除后细胞,SGK1蛋白含量GSK3β磷酸化水平和β-Catenin蛋白含量在8小时之后没有任何变化;用锂盐处理SGK1基因敲除后的细胞,GSK3β磷酸化水平和β-Catenin蛋白含量在8小时之后也没有任何变化。3.锂盐和哇巴因处理转基因Thy1-YFP小鼠。检测SGK1蛋白含量、GSK3β磷酸化水平和β-Catenin蛋白含量变化趋势。锂盐单独处理转基因小鼠后,上述蛋白含量显着增加;哇巴因单独处理转基因小鼠后,上述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先用哇巴因处理转基因小鼠,再用锂盐处理,上述蛋白并没有因锂盐的应用含量有所改变。结论:1.锂盐对GSK3β蛋白活性的负性调节存在不同的信号通路;2.在急性期,锂盐通过磷酸化AKT进而抑制GSK3β的活性;3.在慢性期,锂盐通过NKAα1增加SGK1的表达来抑制GSK3β的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付豹,陆钦菊,周于然,陈武,傅小云[9](2018)在《依托咪酯降低大鼠丘脑皮层脑片神经元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先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丘脑-皮层网络在全身麻醉药诱导意识消失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咪酯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可以可逆性地引起意识消失(loss of consciousness,LOC)。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依托咪酯增强丘脑皮层网络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然而,依托咪酯对丘脑皮层网络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拟借助膜片钳技术观察依托咪酯对丘脑皮层网络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20只健康(10~20 d)雄性SD大鼠制备含丘脑腹后内侧核(VPM)和初级躯体感觉桶状皮层(S1BF)的丘脑皮层离体脑片。运用全细胞膜片钳,观察不同浓度依托咪酯(3. 0μmol/L,6. 0μmol/L和12. 0μmol/L)对大鼠离体脑片丘脑皮层网络动作电位超摄值(OS)、升高其阈值(TP)和90%复极化动作电位时程(APD90)的影响。结果:依托咪酯降低丘脑VPM和S1BF动作电位的OS值,升高其TP,延长APD90。依托咪酯还降低了这两个脑区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与S1BF比较,依托咪酯对丘脑VPM神经元的抑制程度更大。结论:依托咪酯抑制丘脑-皮层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降低其发放频率,可能是其导致意识消失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吴建华[10](2018)在《兴奋性神经元活性抑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脑卒中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然而,目前针对脑卒中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目前仅有纤维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和机械性溶栓治疗效果肯定,但由于治疗时间窗短(<4.5h),且存在继发出血风险,仅有不到5%的患者受益于该类药物。因此深入地研究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探讨有效的药物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在缺血性脑卒中近数十年的研究过程中,兴奋性毒性作用一直被认为是引起缺血性脑损伤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目前研究发现兴奋性毒性作用与谷氨酸的过度释放、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以及皮层播散性去极化密切相关。而以上的病理生理过程与细胞是否处于去极化状态密切相关。而细胞是否容易去极化,则往往跟细胞活性有关,细胞活性越低,则细胞越不容易去极化。因此我们推测如果降低神经元的活性尤其是兴奋性神经元的活性可能会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但是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目前研究发现谷氨酸所介导的一些信号途径也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后期的修复作用。卒中后某些阶段存在着梗死周边组织的兴奋-抑制失衡,此时促进缺血梗死边缘区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可以提高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因此,我们认为卒中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在缺血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目前我们仍然不清楚神经元尤其是兴奋性神经元不同的活性状态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介导的具体作用及机制是什么。【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两部分:1、应用兴奋性神经元特异性过表达内向整流性钾离子通道2.1(Kir2.1)转基因小鼠,探讨兴奋性神经元活性抑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不同阶段所介导的具体作用。2、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探讨兴奋性神经元活性抑制在缺血性脑损伤不同阶段所介导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首先将CamK2a-Cre~(ERT2)转基因小鼠与本实验室自主构建的Kir 2.1~(loxp/loxp)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经过数代培养,得到CamK2α-Cre~(ERT2)/Kir 2.1~(loxp/loxp)和CamK2α-Cre~(ERT2)/Kir 2.1~(-/-)转基因小鼠,经过Tamoxifen诱导后,CamK2α-Cre~(ERT2)/Kir 2.1~(loxp/loxp)小鼠的兴奋性神经元上将会过表达Kir2.1蛋白,应用qPCR、免疫印迹、免疫荧光、3D重构以及电生理等手段明确我们是否成功构建了兴奋性神经元活性抑制小鼠模型。在成功构建了特异性抑制兴奋性神经元活性的模型基础上,我们将经过Tamoxifen诱导后的CamK2α-Cre~(ERT2)/Kir 2.1~(loxp/loxp)(Kir2.1(+))和CamK2α-Cre~(ERT2)/Kir 2.1~(-/-)(Kir2.1(-))小鼠随机分为Kir2.1(-)小鼠假手术组(Sham_Kir2.1(-)组);Kir2.1(+)小鼠假手术组(Sham_Kir2.1(+)组);Kir2.1(-)小鼠MCAO手术组(MCAO_Kir2.1(-)组)和Kir2.1(+)小鼠MCAO手术组(MCAO_Kir2.1(+)组)。我们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构建小鼠脑缺血模型,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小鼠在脑缺血1h再灌注1D及3D后的脑缺血损伤面积;应用FJ染色检测小鼠在脑缺血1h再灌注7D以及14D后的脑缺血区神经细胞死亡数量;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统计了小鼠的死亡率以及术后小鼠体重增长率;利用改良后的神经系统评分系统(7分制)评估了缺血后小鼠1D,3D和7D的神经功能,并利用转棒实验评估了小鼠在卒中后1D,3D,7D,14D,28D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我们应用RNA-seq技术全面检测了Sham_Kir2.1(-)(WC)、MCAO_Kir2.1(-)(WS)组、Sham_Kir2.1(+)(MC)组和MCAO_Kir2.1(+)(MS)组术后1D、3D、7D、14D和28D皮层组织的转录组(每组每个时间点各3个生物学重复样)。我们使用hppRNA中的Tophat-Cufflink-Cuffdiff流程筛选出WS与MS组小鼠术后1D,3D,7D,14D和28D每个时间点的差异基因,将筛选出的差异基因分别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或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Genes and Genomes)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此外,我们还利用maSigPro R包筛选出时间序列性差异基因。观察MC_MS组(Sham_Kir2.1(+)与MCAO_Kir2.1(+)组相比)和WC_WS组(Sham_Kir2.1(-)与MCAO_Kir2.1(-)组相比)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将具有特佂时间点的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合以上两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法,以便明确兴奋性神经元活性抑制在缺血性脑损伤不同阶段所介导的作用机制。根据生信分析的结果,我们对以上四组小鼠,使用比色法检测手术侧脑组织中伊文思蓝的含量,Iba免疫染色评估脑缺血后7天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ELASA法检测术后1天,3天,7天以及14天手术侧脑组织中IL-6,IL-1β以及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成功构建了特异性抑制兴奋性神经元活性的模型小鼠。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在缺血1h再灌注1D后,磁共振成像结果表明:与MCAO_Kir2.1(-)组相比,MCAO_Kir2.1(+)组小鼠缺血损伤体积未见明显增大,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但是在缺血1h再灌注3D后,磁共振成像结果表明MCAO_Kir2.1(+)组小鼠缺血损伤体积要明显大于MCAO_Kir2.1(-)组小鼠,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FJ染色结果显示在小鼠脑缺血7D和14D后,与MCAO_Kir2.1(-)组小鼠相比较,MCAO_Kir2.1(+)组小鼠的FJ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我们还发现在MCAO术后7D内,MCAO_Kir2.1(-)组小鼠死亡率为0,而MCAO_Kir2.1(+)组小鼠死亡率高达57%,并且存活的MCAO_Kir2.1(+)组小鼠的体重的恢复要晚于MCAO_Kir2.1(-)组小鼠;神经评分结果显示MCAO_Kir2.1(+)组的小鼠在MCAO术后的第1D,第3D和第7D神经评分均高于MCAO_Kir2.1(-)组小鼠;转棒实验结果显示:在我们监测的各个时间点内卒中后Kir2.1(+)小鼠在转棒上停留的时间均短于Kir2.1(-)小鼠。以上结果表明兴奋性神经元活性抑制在缺血1h,再灌注1D之后会逐渐加重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延缓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根据RNA-seq数据,使用hppRNA中的Tophat-Cufflink-Cuffdiff流程筛选出MCAO_Kir2.1(-)与MCAO_Kir2.1(+)组小鼠术后1D、3D、7D、14D、28D每个时间点的差异基因各为28、91、350、275以及50个差异基因。通过GO生物学功能聚类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我们发现在MCAO后3至14D,MCAO_Kir2.1(+)组小鼠的炎症以及免疫反应程度圴要强于MCAO_Kir2.1(-)组。此外,我们还发现在MCAO术后7D,MCAO_Kir2.1(+)组小鼠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基因通路呈下调状态。利用maSigPro R包筛选出的时间序列性差异基因在MC_MS组有1938个,在WC_WS组有1731个,两者共有差异基因有1402个。对这两组时间序列性差异基因进行了7个群集的分类后我们发现这两组差异基因表达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WC_WS组有54.5%的基因其表达高峰期在MCAO后7D,而在MC__MS组有73.1%的基因其表达高峰期在MCAO后14D,以及WC_WS组有173个基因表达高峰期在MCAO后1D,但基本上无表达高峰期在第3天的差异基因,而在MC_MS组有246个基因其表达平台高峰期是在MCAO后1~3D。对这两组具有特佂时间点的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我们发现与WC_WS组相比,MC_MS组的差异基因中与炎症以及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持续时间长,且程度强烈。我们还发现MC_MS组表达高峰期在MCAO后7D的93个基因中有58个基因是Kir2.1(+)小鼠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所特有的差异基因。而这些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胞周期以及DNA代谢复制关。此外,我们还发现在MC_MS组中表达下调的时间序列差异基因中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基因也呈持续抑制状态。另一方面,Kir2.1(+)小鼠在MCAO后3D,缺血侧脑组织中伊文思蓝的含量要明量高于Kir2.1(-)小鼠。在MCAO后7D,Kir2.1(+)小鼠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也明显高于Kir2.1(-)小鼠。炎性细胞因子TNF-α在Kir2.1(+)小鼠脑缺血后3D、7D以及14D天的蛋白差异表达倍数要明显高于Kir2.1(-)小鼠;IL-6以及IL-1β是在脑缺血后7D以及14D的的蛋白差异表达倍数高于Kir2.1(-)小鼠。【结论】兴奋性神经元过表达Kir2.1通道蛋白导致兴奋性神经元活性抑制。兴奋性神经元活性抑制可以加重小鼠缺血性脑卒中亚急性期的损伤,促进神经元死亡,延缓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而这与兴奋性神经元活性抑制改变了缺血性脑卒中后基因表达模式,加重了缺血后炎症以及免疫反应,促进神经元细胞周期紊乱,并持续性抑制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基因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11-01)
神经元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目的观察抑郁诱导过程中,腹腔注射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诱导大鼠的抑郁症状、海马神经元活性及脑组织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CO干预组、生理盐水组、诱导组、正常组,每组12只。CO干预组、生理盐水组、诱导组大鼠每天选择禁食、45°笼倾斜、冰水游泳、束缚活动等慢性刺激中的1~2种,连续进行抑郁诱导21 d诱导。CO干预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在诱导前1天腹腔注射CORM-2及生理盐水10 mg/kg,后每7天腹腔注射1次,至诱导第21天共注射3次。正常组大鼠饲养于正常标准条件下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诱导前、诱导第21天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食量、饮水量),诱导第21天采用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各组大鼠快感缺失程度,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行为能力。诱导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后取脑组织海马组织,尼氏染色后观察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活性。诱导第21天时取各组剩余大鼠,处死后取脑组织(包含海马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脑组织IL-1β、IL-6、IL-8、TNF-αmRNA。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诱导组、生理盐水组和CO干预组大鼠体质量、食量和饮水量均降低(P均<0.05);与诱导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CO干预组大鼠体质量、食量和饮水量均增加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诱导组、生理盐水组和CO干预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水平活动格数和垂直活动次数均降低(P均<0.05);与诱导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CO干预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水平活动格数和垂直活动次数均升高(P均<0.05);CO干预组、生理盐水组、诱导组及正常组大鼠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61.7%±9.0%、50.8%±9.3%、50.4%±8.2%、72.1%±12.1%,与正常组比较,诱导组、生理盐水组和CO干预组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存活率降低(P均<0.05),与诱导组、生理盐水组比较,CO干预组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存活率升高(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诱导组、生理盐水组和CO干预组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IL-8、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均<0.05);与诱导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CO干预组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IL-8、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均<0.05)。结果抑郁诱导过程中腹腔注射CORM-2诱导大鼠的抑郁症状改善,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活力更高,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降低。CORM-2可通过减少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降低脑组织IL-1β、IL-6、IL-8、TNF-αmRNA表达等途径改善抑郁诱导大鼠的抑郁症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元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和祯泉,张燕,丁娜,马康,左娣.大鼠下丘脑室旁核与orexin神经元的纤维联系及其在癫痫中的活性研究[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9
[2].李晓云,孙静,张军玲.抑郁诱导过程中腹腔注射CORM-2大鼠的抑郁症状、海马神经元活性、脑组织炎性因子基因表达观察[J].山东医药.2019
[3].和祯泉,牛建国,丁娜,张燕,马康.癫痫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Orexin神经元活性改变及纤维联系[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4].徐浩刚,陈正平,夏秋钰,桑穆惠.多巴丝肼片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老年帕金森病病人黑质神经元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及抗氧化物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9
[5].李定丰.神经元活性依赖的lncRNALoNA调控蛋白质翻译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6].刘敏,孙晓红,杨子成,杜庚,雷慧萌.光纤成像技术记录小鼠眶额皮层奖赏相关神经元活性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7].柴原,盖聪,强天遥,冯琬迪,马浩洁.大补阴丸、牵正散及合方对帕金森小鼠脑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复合物酶活性的保护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8].任佳安.脊髓损伤后锂盐调节GSK3β活性保护神经元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
[9].付豹,陆钦菊,周于然,陈武,傅小云.依托咪酯降低大鼠丘脑皮层脑片神经元活性[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8
[10].吴建华.兴奋性神经元活性抑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