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原位修复论文-熊张东

微生物原位修复论文-熊张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原位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微生物原位修复,微生物联合修复

微生物原位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熊张东[1](2019)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全球大范围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家也出台相应政策改善土壤环境。本文在学习大量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微生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9期)

唐露[2](2019)在《复合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河道底泥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城市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本研究以西安市护城河东门至朝阳门段水体及底泥为研究对象,使用由北京皓星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市售的复合微生物菌剂KS50对黑臭河道进行模拟修复,旨在探索普遍适合于黑臭河道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技术,为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及参考依据。为探究水体形成黑臭的水质条件。本研究首先通过对西安市护城河东门至朝阳门段黑臭水体的现状进行分级标准评判,确定了水体的黑臭等级,其次通过2017年5月-8月对试验段水质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以色阈值(CH)为黑臭指标,选取DO、COD、NH_3-N、TP、pH和总铁与黑臭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可以得出西安市护城河东门-朝阳门段水体黑臭与COD、NH_3-N、TN、TP的相关性比较大,在后续的修复实验中,选择COD、NH_3-N、TN、TP为修复评价指标因子进行修复效果判定。复合微生物菌剂修复黑臭河道底泥实验中,对最佳菌剂投加量的探究实验发现:对于上覆水,投菌量为2.5mL/L时,水体COD、NH_3-N、TP、T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72.8%、84%、81.6%、86.4%。对于底泥,当投加量为2mL/L时,底泥修复效果最好,底泥削减量、底泥有机质含量、生物降解能力增长率分别为7.8cm、36.9%、342%;通过温度与溶解氧实验得出最适宜温度为20~30℃,最佳溶解氧含量为9mg/L,此条件下修复效果最佳。在优势菌对试验段黑臭河道底泥修复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乳酸乳球菌投菌量为2mL/L时,底泥的下降厚度最大,为6.3cm,有机质含量去除率最好,为29.8%,生物降解能力也增幅最强,为230%;上覆水中的COD、NH_3-N、TP、TN的去除率最大,分别为62.5%、78%、75.7%、79.8%,枯草芽孢杆菌投菌量为2.5mL/L时,底泥的下降厚度最大,为5.8cm;有机质含量去除率最好,最高达到25.9%,而底泥的生物降解能力也最强,达229%;当投菌量为2mL/L时,上覆水中COD、NH_3-N、TN、TP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58.7%、74%、74.4%、75.6%。根据两种菌的修复效果来看,乳酸乳球菌的处理效果优于枯草芽孢杆菌,两种菌单独使用的处理效果均差于复合微生物菌。说明对于黑臭黑臭河道底泥的修复实验中,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投加单一菌剂。图43幅,表11个,参考文献61篇。(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9-05-30)

王加华[3](2019)在《原位土壤地下水电动-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技术通过利用脉冲交替电压,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电动修复技术中面临着阴阳两极严重酸化或碱化的现象,并通过脉冲电压,以较低的安全工作电压获得高电压下的电动效果。通过电动力学和电化学效应,将污染物从土壤颗粒物中分离出来,并将长链的污染物降解为短链的污染物,从而为微生物的生长和降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试验结果表明,在1个月左右,单环苯系物浓度可由40 mg/kg降低至4 mg/kg左右,污染物浓度去除率达到90%,四个月左右,污染物浓度接近实验室检出限。对多环芳烃而言,在10个月的中试时间内,污染物浓度可由2 042 mg/kg降低至21 mg/kg。(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4期)

戚鑫,陈晓明,肖诗琦,张祥辉,田甲[4](2018)在《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对U、Cd污染土壤的原位钝化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固定化微生物对铀(U)、镉(Cd)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研究筛选出对U、Cd都有较高去除率的微生物组合,以生物炭为固定化载体,通过吸附和包埋两种固定方法制作成复合钝化剂,探究施加两种复合钝化剂和单独施加生物炭3种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可提取态U、Cd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种微生物组合对U、Cd都有去除作用,综合考虑枯草芽孢杆菌、柠檬酸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等比组合的去除率最优,用于进一步研究。各钝化处理后,土壤的pH值升高,且随着钝化剂添加量的增加,pH呈上升趋势。各钝化处理组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质含量均有所升高,其中,生物炭处理组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提高效果最为显着。3个处理组相比,生物炭处理组和吸附固定微生物生物炭处理组中有机质增加较包埋固定微生物生物炭处理组效果显着。各钝化处理后,土壤中可提取态的U、Cd含量均有所下降,且随着钝化时间的延长,可提取态的U、Cd含量持续降低。3种钝化剂的钝化效果有所差异,即吸附固定微生物生物炭处理组>生物炭处理组>包埋固定微生物生物炭处理组,随着添加量的增加,钝化效果显着。该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方法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刘昊臻[5](2018)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原位修复污染河道水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载体的选择一直是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污染控制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探讨微生物原位固定技术对污染河道水体的净化效果,本研究选取了 6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载体,构建微生物原位固定化体系,分析比较不同载体的物理表征和微生物成膜效能。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各微生物原位固定化体系对河道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实际净化效果。6种载体材料中,沸石(FS)、火山岩(VR)、珊瑚砂(CS)、聚氨酯(PU)的表面和内部都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负载大量的功能微生物,碳纤维(CF)和人造纤维(AF)则是由丝状结构缠绕而成,表面积极大。6种载体挂膜后,叁种天然载体的平均挂模量和平均生物膜平均厚度分别为0.25 g/g、25.833 μμm,叁种人工载体的平均挂模量和平均生物膜厚度分别为3.862 g/g、49.846 μm,即载体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生物膜厚度人工载体均大于天然载体,人工载体具有更强的生物亲和力,更适合微生物附着生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6种载体原位挂膜后的群落结构,发现6种载体间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优势菌属主要功能存在较大差异。6种载体中平均有31.5%的优势菌属是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功能菌。其中FS含有的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最高,为28%;AF含有的反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最高,为15.8%;CS含有的聚磷菌的相对丰度最高,为11.3%。6种载体原位挂膜后,体系的污染物降解速率均高于未挂膜处理组,表明挂膜处理能强化载体的氮磷去除效能。6种固定化体系中,CF具有最佳的总磷去除效能,最高TP去除率为81.0%,降解速率常数和TP半衰期分别为0.267 d-1和2.594d。CS和CF两种载体对含氮污染物的净化效能最好,其对TN、NO3-、NH4+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 62.2%、65.4%,69.9%、79.8%,57.9%、55.7%。其对TN降解速率常数和半衰期分别为0.133 d-1、5.212 d,0.149 d-1、4.625 d;NO3-的降解速率常数和半衰期分别为0.203 d-1、3.415 d,0.271 d-1、2.558 d;NH4+的降解速率常数和半衰期分别为0.095 d-1、7.296 d,0.091 d-1、7.614 d。在自然水体净化中,CF材料具有明显优势,其氮磷的净化效果均为最佳,表明其效果稳定,可有效抗环境冲击,是一种优异的可适应复杂的自然水体条件的优选微生物原位固定化载体材料。(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林舒康[6](2018)在《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水体底泥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大多数河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底泥是河道中污染物的“汇”与“源”,是河道水体黑臭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底泥修复是解决水体黑臭问题的关键。本论文以扬州市黑臭河道水体修复示范工程研究为依托,系统开展了优势微生物选择、微生物固化载体选择、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河道底泥效果等研究,并利用实验室试验成果进行了实际应用。论文主要成果有:(1)从本地典型黑臭河道底泥中分别筛选出了 10株优势光合细菌(编号为G1~G10)和9株优势反硝化细菌(编号为F1~F9)。实验室试验结果显示G3菌株对黑臭水体的净化效果最好;F8菌株的对筛选培养基中的硝态氮和总氮降解效果最好。因此,选择G3菌株和F8菌株为底泥土着微生物的优势菌。(2)选择沸石和活性炭作为微生物载体并进行了性能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载体在400℃温度时均体现出良好的活化效果;2)等温吸附试验表明,载体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氨氮的能力,且沸石稍优于活性炭;3)活性炭和沸石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为分别102.56mg/g和26.82mg/g,说明活性炭具有比沸石更大的吸附量;4)载体对反硝化细菌的最大吸附量为2.39X 107cfu/g,对光合细菌的最大吸附量为1.53×106cfu/g,两种载体均展现了良好的微生物菌液吸附能力。(3)将活化好的沸石和活性炭各20g分别投入光合细菌菌液和反硝化细菌菌液进行微量曝气固定化48h,电镜扫描结果显示,光合细菌-沸石组(GF组)、光合细菌-活性炭组(GH组)、反硝化细菌-沸石组(FF组)、反硝化细菌-活性炭组(FH组)光合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在载体上附着生长效果较好,微生物固化成功。(4)采用固化微生物的载体进行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修复实验,试验装置共5组,分别为空白组(对照组)、GF组、GH组、FF组和FH组。至88d的试验期末,除对照组外,各试验组上覆水主要检测指标均得到了改善,其中GF组净化效果最佳,CODCr值由84.33mg/L 降至 41.98mg/L;NH3-N 和 TN 分别由 12.59mg/L 和 23.12mg/L 降至 0.78mg/L和1.20mg/L,且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TP值由1.48mg/L降至0.19mg/L。(5)至88d试验期末,各试验组底泥的主要指标差异明显,GF组底泥有机质从初始值88.31g/kg降至62.07g/kg,下降了 26.24g/kg,而GH组、FF组、FH组有机质仅分别下降了 13.89g/kg、14.91g/kg、11.20g/kg左右,对照组底泥有机质几乎没有变化;GF组底泥G值(底泥的生物降解能力)增量也最大,从初始的0.25×10-3kg/(kg·h)增至1.44X 10-3kg/(kg · h)。(6)试验90d后检测,各试验组底泥中的Cu、Zn、Ni、、Cr四种重金属含量最好的转移效果分别是7.40%、3.64%、18.39%、6.43%;Pb、Cd含量较低,两种离子最好的转移效果分别从 49.21mg/kg、2.15mg/kg 降到 38.57mg/kg、1.41mg/kg。而对照组中的 Cu、Zn、Ni、Pb、Cd、Cr含量仅分别去除了 1.49%、0.79%、8.31%、5.23%、6.64%和 1.25%。尽管GF组对重金属的转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试验组,但是总体来说试验对重金属的转移效果并不理想。(7)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显示,投加载体中的固定化微生物明显增大了底泥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而且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与底泥和上覆水中的各个指标变化情况一致。(8)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固化光合细菌的沸石(GF组)对污染底泥和上覆水的修复效果最佳。(9)采用固定化微生物进行了原位修复黑臭水体底泥的应用试验,将固化光合细菌的沸石(7d一次)以0.5kg/m2强度均匀抛撒入试验河道底泥中,5个月后上覆水CODcr、NH3-N、TN、TP 浓度分别从 90.11mg/L、16.43mg/L、30.59mg/L、2.53mg/L下降为38.29mg/L、1.05mg/L、1.48mg/L、0.33mg/L,去除率分别为 60.04%、93.61%、95.16%、86.96%,底泥有机质从95.34g/kg降至69.41g/kg,底泥G值从初始的0.57×10-3kg/(kg · h)增至1.91×10-3kg/(kg · h),水质改善效果明显,但底泥中的重金属转移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李赫龙,黎双飞,李伟奇,林静[7](2018)在《河床原位修复对城市河流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实施了河床原位修复的河段进行全面的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河床生态修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来看,河床修复段的下游大于上游;从微生物群落结构来看,上游断面中ε-变形菌纲为最主要的细菌类型,多为致病病原菌,与该采样点周边人口密集而水质未经其他处理有关。经河床原位修复后,下游断面ε-变形菌纲丰度减少,α-变形菌纲和β-变形菌纲成为最优势的类群,其他细菌比例也相对均衡,NH3-N和其他理化指标有所好转,说明微生物载体原位修复措施对城市景观河流黑臭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唐海芳[8](2017)在《湖塘底泥污染影响及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原位修复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受污染底泥污染物释放导致上覆水体二次污染的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湖塘底泥污染现状及污染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然后对固定化微生物载体特性进行分析,并应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湖塘底泥进行修复,通过改变装置的设置位置、上覆水DO以及pH,筛选出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湖塘底泥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最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湖塘底泥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解析。本研究结果对优化反应器运行、提高处理效果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原位修复湖塘底泥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对湖塘底泥及水体进行监测及污染现状评价的结果表明,湖塘底泥受磷、氮、碳的污染程度均属于重度污染,湖塘水体均达到了富营养化,且湖塘水体的污染程度与底泥的污染程度的相关性为正相关。(2)当底泥的释放量最大时可使上覆水由去离子水变成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劣V类水。当pH呈中性及好氧条件时,可减少底泥污染物的释放。(3)经过表面孔隙度分析和BJH模型计算,平均孔径为3.4 nm;总孔体积为0.03 cm3/g,比表面积达到31.7 m2/g;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载体存在各种缝隙和孔道等结构,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微生物浓度的增加;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载体的主要成分为SiO2。(4)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原位修复湖塘底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载体柱的最佳设置位置为泥水交界面,最佳DO为6 mg/L,最佳pH值为7。最佳条件下,原水水质属于劣V类水,经过一个月的原位修复,上覆水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而对照组仍为劣V类;底泥中TOM、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33.4%、43.4%、23.2%。泥样中所含有机物浓度均大大降低,甚至有五种已经检测不到,但同时也有一种新的有机物出现。(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曝气技术应用过程中上覆水和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着变化,菌群多样性、丰度以及水相与泥相的菌群相似性均有所增加;其中,反应器中上覆水的优势菌种为Perlucidibaca、Limnohabitans、芽孢杆菌属、噬氢菌属、分支杆菌属等;底泥中的优势菌种有甲烷绳菌属、Methanoregula、Candidatus Competibacter、甲烷丝状菌属等。冗余分析表明,总磷是影响水样和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5-01)

姚俊[9](2016)在《高效低成本的微生物地球化学原位成矿固化修复有色金属尾矿库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色金属矿山污染是我国最大、最危险的污染源。环保部2012年以来的统计年报显示:有色金属采选冶行业造成的重金属污染至少占总量的43%以上,有色金属采选冶矿山已形成了严峻的叁重环境效应:①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污染的环境效应;②选冶药剂及其二次污染物污染的环境效应;③重金属与选冶药剂及降解产物复合污染环境效应。目前国内外矿山污染多采用物理、化学修复方法,工艺繁琐,成本高;还有一些植物与微生物联用方法,但由于有色金属采选冶集中区具有强酸性(pH为1-3)、高毒性、高络合性、高迁移性等多重极端环境污染特征,重金属与选冶药剂及其降解产物的复合污染,植物很难生存,修复效果不好。本团队利用矿区环境中广泛存在大量嗜酸微生物,耐高浓度重金属及选冶药剂的地球微生物,将微生物地球化学理论,与地球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与工程相结合,开发出研发出了适合于典型有色金属尾矿库的高效低成本微生物原位成矿固化修复污染技术。(本文来源于《2016国际棕地治理大会暨首届中国棕地污染与环境治理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25)

雷静,冯国栋,陈才胜,王小千,陈正军[10](2016)在《有益微生物对污染的原位修复与水生态循环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水环境修复受到极大重视。在目前水体修复的不同层次中,生态恢复是最高层次及最终目标。微生物技术是实现水体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有益微生物菌群能高效去除污染物、引导生态系统的重建。对微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描述了微生物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讨论了微生物技术成功应用的因素。设想了微生物技术在城市及农村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对于水环境修复及微生物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6-10-14)

微生物原位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城市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本研究以西安市护城河东门至朝阳门段水体及底泥为研究对象,使用由北京皓星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市售的复合微生物菌剂KS50对黑臭河道进行模拟修复,旨在探索普遍适合于黑臭河道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技术,为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及参考依据。为探究水体形成黑臭的水质条件。本研究首先通过对西安市护城河东门至朝阳门段黑臭水体的现状进行分级标准评判,确定了水体的黑臭等级,其次通过2017年5月-8月对试验段水质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以色阈值(CH)为黑臭指标,选取DO、COD、NH_3-N、TP、pH和总铁与黑臭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可以得出西安市护城河东门-朝阳门段水体黑臭与COD、NH_3-N、TN、TP的相关性比较大,在后续的修复实验中,选择COD、NH_3-N、TN、TP为修复评价指标因子进行修复效果判定。复合微生物菌剂修复黑臭河道底泥实验中,对最佳菌剂投加量的探究实验发现:对于上覆水,投菌量为2.5mL/L时,水体COD、NH_3-N、TP、T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72.8%、84%、81.6%、86.4%。对于底泥,当投加量为2mL/L时,底泥修复效果最好,底泥削减量、底泥有机质含量、生物降解能力增长率分别为7.8cm、36.9%、342%;通过温度与溶解氧实验得出最适宜温度为20~30℃,最佳溶解氧含量为9mg/L,此条件下修复效果最佳。在优势菌对试验段黑臭河道底泥修复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乳酸乳球菌投菌量为2mL/L时,底泥的下降厚度最大,为6.3cm,有机质含量去除率最好,为29.8%,生物降解能力也增幅最强,为230%;上覆水中的COD、NH_3-N、TP、TN的去除率最大,分别为62.5%、78%、75.7%、79.8%,枯草芽孢杆菌投菌量为2.5mL/L时,底泥的下降厚度最大,为5.8cm;有机质含量去除率最好,最高达到25.9%,而底泥的生物降解能力也最强,达229%;当投菌量为2mL/L时,上覆水中COD、NH_3-N、TN、TP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58.7%、74%、74.4%、75.6%。根据两种菌的修复效果来看,乳酸乳球菌的处理效果优于枯草芽孢杆菌,两种菌单独使用的处理效果均差于复合微生物菌。说明对于黑臭黑臭河道底泥的修复实验中,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投加单一菌剂。图43幅,表11个,参考文献61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原位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熊张东.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世界有色金属.2019

[2].唐露.复合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河道底泥试验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9

[3].王加华.原位土壤地下水电动-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

[4].戚鑫,陈晓明,肖诗琦,张祥辉,田甲.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对U、Cd污染土壤的原位钝化修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

[5].刘昊臻.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原位修复污染河道水体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6].林舒康.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水体底泥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8

[7].李赫龙,黎双飞,李伟奇,林静.河床原位修复对城市河流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8

[8].唐海芳.湖塘底泥污染影响及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原位修复的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7

[9].姚俊.高效低成本的微生物地球化学原位成矿固化修复有色金属尾矿库技术[C].2016国际棕地治理大会暨首届中国棕地污染与环境治理大会论文摘要集.2016

[10].雷静,冯国栋,陈才胜,王小千,陈正军.有益微生物对污染的原位修复与水生态循环的重建[C].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6

标签:;  ;  ;  

微生物原位修复论文-熊张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