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散射光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随机散射光场,随机抽样,波前测量,无衍射光束
散射光场论文文献综述
王本义[1](2018)在《随机抽样和随机散射光场的衍射特性及其在波前测量和波前调控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散射是物理学中常见的现象,比如光透过随机散射介质的传输就会发生散射。随机散射扰乱了光波波前,给成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其一直被认为是对成像环境的限制。同时,我们所关注的待测物体常常隐藏于散射介质之后,或被散射介质包裹,对成像也造成极为不利的条件。如何克服散射效应实现透过散射介质的聚焦和成像,是现代光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尽管散射光场隐藏了波前信息,但是散射增强了散射光场的随机过程和强度的变化。通过设计已知的随机波前抽样屏,增加波前抽样面的限制条件和记录强度图样的多样性,有助于提高相干衍射成像和定量显微技术中相位恢复的精度和效率,甚至实现直接波前测量。另外,随机散射光场中含有丰富的振幅、相位和偏振态信息,这提供了研究光场奇异性(相位奇点和偏振奇点)的条件。比如随机无衍射光束,该光场中分布着随机阵列涡旋,并且可以在一段传输距离内保持横向强度轮廓不变。随机无衍射光束这一特性已经应用到诱导二维光子晶格和研究光子的安德森局域化。近年来,人们提出了一种测量散射介质透射矩阵的方法来克服散射效应。通过记录入射光场和透过散射介质输出光场的复振幅(振幅和相位)和偏振态的确定性变化可以用来表征散射介质的透射特性。透射矩阵就是一种表征散射介质透射特性以及输入光场和透过散射介质输出光场确定性关系的复系数矩阵。矢量透射矩阵则能够表征透过散射介质的输入、输出光场中复振幅和偏振态变化的确定性关系。基于测量的透射矩阵可以克服散射效应,实现透过散射介质的波前调控以及透过散射介质的聚焦和扫描成像。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基于随机抽样的无透镜波前测量技术、随机无衍射光束衍射特性的探究以及散射介质矢量透射矩阵的表征、测量和实现透过散射介质的矢量波前调控方面的工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概述了信息光学中关于光信息传输、记录、获取、成像以及散射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对基于随机抽样和波前调制的相位恢复方法、随机无衍射光束和透过散射介质的波前调控技术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和分析。2.研究了光在均匀空间和非均匀空间中的传输理论与数值计算方法。重点研究了基于多相位屏法计算光在非均匀介质特别是湍流大气介质中传输光场的数值分析方法。通过Matlab编程数值模拟了拉盖尔-高斯涡旋光束在典型湍流大气中的传输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光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时,光束会发生展宽效应,大气湍流能够破坏光束的振幅与相位结构。3.研究了随机散射光场的中存在的相位奇异和偏振奇异现象,给出了相位奇点和偏振奇点的数值计算方法。首先对相位奇点的定义及其数值计算的环路积分法进行了相关定量描述。然后研究了拉盖尔高斯涡旋和普通高斯涡旋在传输过程中其相位奇异处的相位奇点分布与统计情况。研究表明高拓扑荷涡旋的相位奇异处的相位奇点代数和等于该涡旋的拓扑荷;对照明圆形散射屏获得的随机散射光场中相位奇点数密度的统计特性与传输距离的关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相位奇点数密度与散射屏的面积、光波波长和传输距离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典型偏振奇点C点和L线的数值计算方法。数值对比了偏振散射光场中C点数密度和偏振散斑场中两个正交偏振分量中相位奇点数密度的关系(前者大约是后者的两倍)。4.提出了一种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和递增二值随机抽样算法的无透镜波前测量方法。在该方法中,记录装置仅是由一个透射式的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和一个图像传感器组成。通过设计四幅递增二值随机抽样屏,并依次加载到空间光调制器上。光波透过空间光调制器得到四幅衍射强度图样。利用递增二值随机抽样算法,入射到空间光调制器上的待测波前就可以从记录的衍射强度图样中定量地恢复出来。由于只用到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两种调制状态(不透明和透明),因此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调制函数可以很好的确定。通过在波前引入一组递增二值随机抽样屏,极大地提高了波前相位恢复的精度和效率。同时我们在实验上给出了相关实验结果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5.研究了随机无衍射光束的衍射特性,主要对随机无衍射光束中相位奇点的演化与统计特性进行了相关的数值模拟与研究。研究发现,随机无衍射光束中的相位奇点主要来源于具有相同环状空间频谱的贝塞尔光束的零值暗环处。同时,我们发现相位奇点的平均数密度与对应贝塞尔光束的零值暗环之间的平均间隔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这个模型,首次给出了定量计算随机无衍射光束中相位奇点数密度的解析公式。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了该公式的有效性。这一公式将有助于理解和设计不同空间结构的随机无衍射光束。6.研究了散射介质矢量透射矩阵的表征及对散射介质矢量透射矩阵的快速测量方法。首先定量描述了散射介质矢量透射矩阵的不同表征方式和矢量空间光调制器的原理。然后基于矢量空间光调制器和双通道角分复用偏振全息记录光路搭建了一套用于测量散射介质复矢量透射矩阵的光学系统。同时对所测得的矢量透射矩阵中的奇异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每个输入点源对应的矢量透射矩阵中四个标量场中的平均相位奇点数密度约为同一输入点对应的两个正交偏振分量的偏振散射光场中平均偏振奇点(C点)数密度的一半。7.提出了两种实现透过散射介质聚焦任意矢量光束或矢量光场的方法。其一,基于数值滤波的矢量点扩展函数工程聚焦方法,将矢量点扩展函数的概念引入到矢量光场透过散射介质的波前调控技术中。通过对测得的矢量透射矩阵(VTM)进行转置共轭操作,再对转置共轭后的VTM中每个输出模式进行空间数值滤波得到新的VTM。所需的输入矢量光场信息可直接从新的VTM中提取出来。然后将其编码进双通道计算全息图,调制波前并实现透过散射介质的任意矢量光束聚焦(准确对应于数值滤波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其二,基于离散卷积的矢量点扩展函数工程聚焦方法。通过设计想要聚焦的矢量光场,结合复矢量透射矩阵的转置共轭,直接计算所需的输入矢量光场,也实现了透过散射介质的任意矢量光场的聚焦。而且后者不需要使用复杂的傅里叶变换,降低了计算输入光场的冗余度。通过对这两种聚焦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基于离散卷积的矢量点扩展函数工程聚焦方法可以实现大尺寸、任意形状矢量光场的聚焦,而且能够更快地设计所需的调制波前信息。基于数值滤波的矢量点扩展函数工程聚焦方法则可以很好地保持聚焦光场的精细结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2)
黄建云[2](2015)在《运动浑浊介质中散射光场特征的电场蒙特卡罗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活体生物组织二维血流检测技术,在越来越多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疾病诊疗中获得应用。该技术通过激光散斑衬比分析获取浑浊介质中散射子运动造成散射光电场变化的去相关时间,进而测得与该去相关时间有关的散射子运动速度信息。在以往的研究中,多采用布朗运动的散射子运动形式和单次散射模型,通过与此对应的洛伦兹谱型的散射光电场变化自相关函数形式建立激光散斑衬比与散射光电场变化去相关时间的联系。然而,实际生物组织散射特性与血流运动形式均非常复杂,上述简单近似使得激光散斑成像方法仍难以进行血流速度的准确地定量检测。为提高激光散斑成像血流定量检测的准确性,需要充分了解复杂生物组织中散射子做复杂运动时散射光电场变化的自相关函数信息,进而能够从散斑衬比分析更准确地获得散射子运动信息。针对上述需求,本论文结合运动粒子系统和电场蒙特卡罗方法实现了对相干光在散射子呈不同运动形式的浑浊介质中传输时后向散射光电场变化特征的模拟。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对比了不同运动介质模型中散射光场的电场自相关函数对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中速度检测的影响,然后通过实验说明各电场自相关函数应用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时的差异。对散射介质含有静态成份时的电场自相关函数进行分析,给出多曝光散斑衬比分析的拟牛顿-粒子群混合算法的求解方法,并通过模型实验结果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2)对相干光在动态浑浊介质中传输时后向散射光电场变化特征进行模拟,其中采用了GPU(Graphic Processor Unit,GPU)加速的粒子系统运动控制实现对粒子做布朗运动、定向运动、混合运动和静止情况的模拟,相干光在浑浊介质中传输时后向散射光电场变化也采用了GPU加速的电场蒙特卡罗模拟。(3)利用上述方法,考察了散射子做布朗运动、定向运动,以及布朗运动与定向运动混合,介质含有静态成份等复杂情况下时散射光场的动态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刘欢[3](2015)在《高数值孔径物镜下单微纳米球散射光场振幅和相位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探测单个不发光的微纳米粒子在生物医药与纳米光电子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例如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可作为分子探针在细胞层面上实现分子水平的生物靶标探测。但是利用光学方法探测微纳米级的粒子具有很大挑战性如同大海捞针,因为极其微弱的信号已经淹没在强大的背景噪声中。本课题组在前期的工作中设计了正交显微偏振成像系统实现了小到5nm的单个金纳米粒子的探测。本文利用该系统研究光与高分子聚合物相互作用下散射光场的振幅和相位变化规律,在该成像系统高灵敏度探测的支持下旨在研究在生物环境中无须标记的生物靶标的直接成像与尺寸识别方法。聚苯乙烯微球具有与生物环境相似的光学性质,常用于模拟生物系统。本文以其为生物靶标,研究了:1)高会聚光照射下粒子与光相互作用后的散射光场的振幅与相位分布:主要利用正交偏振和外差干涉原理进行研究,x方向线偏振光经过高数值孔径物镜后变为高会聚光,该会聚光与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散射光场,经物镜收集后与y方向偏振的参考光进行干涉,进而得到y方向的粒子的散射光场振幅和相位分布;2)基于粒子散射光场的振幅和相位图像分布特征的粒子尺寸确定方法:利用米氏散射和FDTD算法进行模拟仿真,对比分析了单微纳米球散射光场振幅和相位图像分布特征对单个微纳米粒子尺寸大小的影响,同时利用本课题组设计的正交显微偏振成像系统进行实验验证,确定了一种通过振幅和相位图案区分识别不同尺寸的粒子的方法;3)直径分布在50 nm~1μm粒子对会聚光的去偏振贡献:主要通过计算不同大小的粒子散射光场的去偏振转换率与会聚光源本身的去偏振转换率的相对比值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数值仿真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实现了直径分布在50nm~1μm高分子聚合物微纳米球的无标记探测和尺寸确定方法。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分析了高数值孔径物镜下会聚光场的米氏散射,发现随着粒子直径增加,粒子振幅图像分布由四瓣结构变为壳状结构,粒子相位图像分布在粒子中心位置的变化趋势由几乎不变、缓慢变化到快速变化;2)确定了一种通过振幅和相位图案区分识别不同尺寸的粒子的方法:当粒子振幅分布图案为四个花瓣结构,且粒子中心位置处相位分布基本不变时,粒子一般小于200nnm;当粒子振幅分布图案为微弱壳状结构,且粒子中心位置处有缓慢相位变化时,粒子一般小于600nm;当粒子振幅分布图案为明显壳状结构,且粒子中心位置处有明显相位跳跃时,粒子一般介于600nm~1μm;3)确定了高数值孔径物镜(NA=1.2)下产生去偏振的最小临界入射角为37°,可应用于FDTD仿真中加快仿真效率。(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9)
李晓红,张想汉,唐春晓,李恩邦,李鸿强[4](2014)在《苹果组织中散射光场分布的光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光在苹果组织中的散射光强分布特点。方法本文采用激光与机器视觉技术,分析自然苹果(具有果皮果肉双层组织),削皮苹果(仅具有果肉组织并保留天然形状),长方体果肉这叁种样本中的散射光强分布。结果苹果组织内部光场是一个球形分布;苹果竖切面形成的散射光强分布图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光强分布为高斯分布,等亮度线为圆形分布;苹果皮对光有部分吸收,使得光在单层组织中比双层组织扩散范围大;在相同径向距离处,苹果弧度的变化引起等亮度线的向外移动。结论苹果内部散射光场的大小及光强分布受苹果果形、果皮的影响,实验结果从光学角度为利用激光图像法来实现水果内部品质的无损检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吕且妮,徐畅,靳文华[5](2012)在《基于几何光学近似模型的大气泡粒子散射光场分布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几何光学近似模型(GOM)对大气泡粒子散射特性进行了分析.针对散射角的多值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叁角函数的求解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tan(θp2)函数和MATLAB中的fsolve(.)函数的遍历取值的简便准确求解方法,计算了球形的大气泡粒子和水粒子的总散射光强分布、近场和远场散射相位分布,并与Mie理论计算进行了比对,计算结果与Mie理论计算吻合很好,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林超,韩鹏,张亚军[6](2008)在《超细颗粒物近场散射光场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超细颗粒物近场散射光强分布的特性,应用了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系统对不同尺寸微小颗粒的近场散射光强进行分析。对于单颗粒的散射光场,颗粒越小,散射光主要表现为各向同性,随着颗粒增大,前向散射光将占主要部分,这与传统的Mie散射理论相一致。对于紧靠的两个颗粒,由于多重散射的作用,散射光场表现出更多的复杂性,两个颗粒的排列方式不同也会对结果有较大影响。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复杂颗粒系统的光散射特性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08年06期)
林超,韩鹏,张亚军[7](2008)在《超细颗粒物近场散射光场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时域差分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尺寸微小颗粒的近场散射光场的分布特性。对于单颗粒的散射光场分析表明,颗粒越小,散射光主要表现为各向同性,随着颗粒的增大,前向散射光将占主要部分,这与传统的Mie散射理论相一致。近场散射光场分布为颗粒对光的散射特性提供了更为直观、丰富的物理图像。对于紧靠的两个颗粒,由于多重散射的作用,散射光场表现出更多的复杂性,两个颗粒的排列方式不同也会对结果有较大影响。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复杂颗粒系统的光散射特性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2008上海市颗粒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6-01)
张宁玉[8](2008)在《随机表面及其散射光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表面及其散射光场的研究在材料生长、精密加工和医学诊断等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由随机表面散射产生的随机光场不仅是研究表面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探索光场本身特性即统计光学的重要内容。在光散射理论中,照明光波经过随机表面衍射在空间形成的随机光强分布通常被称为散射光强轮廓函数。而光散射法对散射轮廓的特性与表面具体统计特性之间关系的研究,或如何由散射轮廓来提取某些或全部表面参量,正是随机表面的光散射特性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应用意义之所在。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基于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了随机表面的光散射特性,并从不同的散射光强轮廓函数中分别提取随机表面参量,但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中只能得到一个或两个表面参量,也就是说要得到随机表面的全部参量需要用不同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提取。根据实验方法从散射光强轮廓函数中同时得到随机表面的全部统计参量的报道比较少见。本文提出从单一的光散射轮廓函数中同时提取自仿射分形表面的叁个参量的新方法。此方法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根据散射光强积分式的非线性理论公式,通过Visual C++编程计算,实现光强轮廓函数的理论曲线拟合光强分布的实验数据,从而同时得到自仿射分形表面的叁个统计参量。自仿射分形表面是一种能够更精确描述各种实际表面的模型,这种模型能同时描述随机表面长程内的颗粒状结构和短程内的自相似性,成为近年来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表面模型。自仿射分形表面模型主要由叁个统计参量来描述,即方均根粗糙度w、横向相关长度ξ和粗糙指数α,其中α描述的是随机表面短程内的分形特征。在散射光强的实验测量中,利用门积分技术建立了随机表面散射光强的实验测量系统,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散射光强的实验测量和光强轮廓函数的准确计算。为了能准确地描述随机表面的统计特性,本文还通过实验进行了各种随机表面样品的制备,并利原子力显微镜对这些随机表面样品进行了实验测量。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从基尔霍夫光散射理论出发,推导出随机表面在夫琅和费衍射面上的散射光波数学表达式,由此得到随机表面的统计参量与散射光强轮廓函数的近似关系式。并分析了不同随机表面模型如高斯相关随机表面和自仿射分形随机表面的光散射特性,以及不同表面的统计参量的计算原理。在散射实验测量中,可以根据散射光强轮廓中的脉冲光强分量随波矢平行分量的变化关系确定随机表面的方均根粗糙度w。可以根据散射光强轮廓函数的全高半宽求出随机表面的横向相关长度ξ。还可以根据散射光强轮廓函数与散射结构因子的变化关系计算得到随机表面的粗糙指数α。2.根据数学模型分析了高斯随机相关表面、自仿射分形表面和弱散射体表面等各种随机表面样品的实验制备。根据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成像原理,对这些表面样品进行了一维、二维和叁维的表面形貌测量。并由测量得到的原子力显微镜的图像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计算,分析了这些表面样品的形貌特征。还根据原子力显微镜的测量数据计算得到这几种随机表面的统计参量和自相关函数曲线。3.建立了反射式随机表面的光散射特性实验系统。滤波后的He-Ne激光光束,经过衍射透镜后照射随机表面。随机表面散射后的激光光束在夫琅和费面上形成散射光场。采用Panasonic WV-BP310型光电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作为探测器,测量随机表面的散射光强数据。然后经DH-VT110型图像采集卡,将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数据,并由计算机编程计算得到随机表面的散射光强轮廓函数。4.采用Si(100)晶片的粗糙背面作为自仿射分形随机表面样品,在反射式随机表面的光散射特性实验系统中,测量了在入射角为45°、50°、55°、60°、65°、70°、75°、80°、83°和85°时样品表面的散射光强,并由数学上的对称下降函数计算出不同入射角时散射光强轮廓函数。根据散射光强轮廓函数曲线的全高半宽随散射光波矢的变化关系,从实验测得的散射轮廓中提取了随机表面的粗糙指数。并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了样品表面的粗糙指数,比较发现光散射实验测量得到的表面样品参量与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的基本吻合。5.以透射式随机表面作为自仿射分形表面样品,根据傅里叶-贝塞尔变换等数学推导得到散射光强轮廓函数与样品表面参量的数学表达式。推导结果表明,自仿射分形表面的叁个参量w,ξ,α与表面的散射光强轮廓函数之间是包含贝塞尔函数的双重指数积分函数关系。所以根据实验数据采用一般的拟合方法,难以由实验数据拟合提取表面参量。本文提出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使理论式的散射光强尽可能地拟合靠近实验测量数据。在拟合过程中,经过多次迭代得到表面参量w,ξ,α的最佳拟合值。6.利用门积分技术建立了透射式随机表面散射光强的实验测量系统,实现了散射光强的准确测量和光强轮廓函数的实验计算。实验中光强探测器采用的是光电倍增管,由光电倍增管探测到的光强信号送入门积分器Boxcar,并由Boxcar进行多点取样并积分平均,得到去噪后的光强数据。然后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由散射光强轮廓的理论值拟合实验数据,实现同时提取自仿射分形随机表面的叁个参量w,ξ,α。还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的表面形貌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所获得的随机表面参量值与原子力显微镜的接触法测量所得到的随机表面参量值两者符合的很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7)
李清焕,陈恒杰,程新路,苏欣纺[9](2007)在《球形粒子相对折射率对散射光场强度最大峰值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Mie散射理论,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验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球形粒子相对折射率对散射光场强度最大峰值分布的影响.发现,光强度的最大峰值所对应的散射角,随相对折射率实部的变化而变化(除散射角0°和180°),但并不随相对折射率虚部的变化而变化,也不随尺度参数的变化而变化.(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王仁哲,张荣曾,徐志强,胡业林[10](2004)在《关于折射率对散射光场分布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Mie散射理论,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手法,研究了光散射现象以及散射介质的折射率对散射光场分布的影响。通过对空气中不同折射率的散射介质形成的散射光场光强的实验比较,论证了散射介质折射率的实部变化对散射光强的影响不大,其主要影响是通过对相位的变化来实现的,也即散射介质折射率的虚部变化对光强的影响很大,在实际应用中不可忽略。这一结论对以散射光场的分布为基础的各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04年03期)
散射光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活体生物组织二维血流检测技术,在越来越多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疾病诊疗中获得应用。该技术通过激光散斑衬比分析获取浑浊介质中散射子运动造成散射光电场变化的去相关时间,进而测得与该去相关时间有关的散射子运动速度信息。在以往的研究中,多采用布朗运动的散射子运动形式和单次散射模型,通过与此对应的洛伦兹谱型的散射光电场变化自相关函数形式建立激光散斑衬比与散射光电场变化去相关时间的联系。然而,实际生物组织散射特性与血流运动形式均非常复杂,上述简单近似使得激光散斑成像方法仍难以进行血流速度的准确地定量检测。为提高激光散斑成像血流定量检测的准确性,需要充分了解复杂生物组织中散射子做复杂运动时散射光电场变化的自相关函数信息,进而能够从散斑衬比分析更准确地获得散射子运动信息。针对上述需求,本论文结合运动粒子系统和电场蒙特卡罗方法实现了对相干光在散射子呈不同运动形式的浑浊介质中传输时后向散射光电场变化特征的模拟。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对比了不同运动介质模型中散射光场的电场自相关函数对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中速度检测的影响,然后通过实验说明各电场自相关函数应用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时的差异。对散射介质含有静态成份时的电场自相关函数进行分析,给出多曝光散斑衬比分析的拟牛顿-粒子群混合算法的求解方法,并通过模型实验结果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2)对相干光在动态浑浊介质中传输时后向散射光电场变化特征进行模拟,其中采用了GPU(Graphic Processor Unit,GPU)加速的粒子系统运动控制实现对粒子做布朗运动、定向运动、混合运动和静止情况的模拟,相干光在浑浊介质中传输时后向散射光电场变化也采用了GPU加速的电场蒙特卡罗模拟。(3)利用上述方法,考察了散射子做布朗运动、定向运动,以及布朗运动与定向运动混合,介质含有静态成份等复杂情况下时散射光场的动态变化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散射光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本义.随机抽样和随机散射光场的衍射特性及其在波前测量和波前调控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黄建云.运动浑浊介质中散射光场特征的电场蒙特卡罗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5
[3].刘欢.高数值孔径物镜下单微纳米球散射光场振幅和相位分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4].李晓红,张想汉,唐春晓,李恩邦,李鸿强.苹果组织中散射光场分布的光学特性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
[5].吕且妮,徐畅,靳文华.基于几何光学近似模型的大气泡粒子散射光场分布计算[J].天津大学学报.2012
[6].林超,韩鹏,张亚军.超细颗粒物近场散射光场分布特性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2008
[7].林超,韩鹏,张亚军.超细颗粒物近场散射光场分布特性研究[C].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2008上海市颗粒学会年会论文集.2008
[8].张宁玉.随机表面及其散射光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9].李清焕,陈恒杰,程新路,苏欣纺.球形粒子相对折射率对散射光场强度最大峰值分布的影响[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
[10].王仁哲,张荣曾,徐志强,胡业林.关于折射率对散射光场分布影响的研究[J].应用光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