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编目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贺建[1](2021)在《数字图书馆对高校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除社会逐步迈入数字化时代外,高校传统图书馆也逐步进入数字化图书馆时代。其中,作为图书馆基础工作内容之一的文献编目工作,操作人员也需要不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载体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基于此,文章通过概述传统高校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现状及数字图书馆对文献编目工作的影响,提出从转变观念、统一文献编目规则、提高人员素质三个方面提高高校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的质量,进而为高校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迈进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涂佳琪,王英,杨新涯[2](2021)在《数字文献资源库编目与实践》文中认为数字文献资源建设已成为图书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数字文献资源采购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图书馆界迫切需要全面的数字文献资源目录,查询数字文献资源产品描述等信息,提高数字资源的采购效率继而提升服务能力。本文按照统一标准的元素内容、规范描述,通过调查法梳理现有数字文献资源库描述信息和评价信息,为图书馆提供数字出版与数字资源产品目录。对数字文献资源库进行编目,不仅可以规范数字文献资源采购流程,为图书馆提供数字文献资源产品目录查询功能,获取数字资源表征、数字资源评估、同类资源比较等信息,而且能为学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资源推介服务。同样这也是对传统数字图书馆目录的有效拓展和对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目录学建设的突破。
熊翔宇,郑建明,孙红蕾[3](2020)在《近十年国外书目控制研究动向述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书目控制研究已经迈入新的阶段,了解国外书目控制研究动向并从中获得经验,可以促进书目数据交流,实现世界范围的文献资源共享。[方法/过程]利用包括Web of Science等平台在内的多种检索途径,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近十年国外书目控制研究成果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结论]在梳理书目控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将国外书目控制研究归纳为区域性书目控制发展状况研究、各类文献书目控制研究、书目控制标准化研究和书目控制综合性研究四大主题。探究数字环境下书目控制研究新的增长点,指出书目控制是大数据时代目录学理论的拓展,是数字信息资源结构化的手段,也是图书馆精准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的基础。最后,基于我国书目控制现状,提出推动书目控制工作良好运行、实现信息资源有序利用的发展建议。
单轸[4](2020)在《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图书馆领域的深刻变革,智慧图书馆转型已成必然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LSP)应运而生。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解决了困扰图书馆已久的许多问题,例如: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一体化管理、读者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开放融合的服务等。但智慧的平台只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一步,新平台尚有力有不逮的地方,例如:对空间管理的功能薄弱、业务流程变革的问题没有解决等。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针对新时期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问题展开研究。先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图书馆重组的研究与实践做出总结与评述,引出话题。而后利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BPR)理论来指导研究的进行,并阐述理论内涵以及选择BPR理论的原因,并指出,在大突变的背景下,BPR理论要比任何渐进式的理论更具备适应性。除此之外,文章还梳理了LSP的发展历程和功能,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和技术作简要归纳,以更好地展示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支撑要素。为了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业务机制有更好的了解,文章用网络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36所A类“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情况做了统计和调研,发现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向集成化、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数据服务与学科服务逐渐占据主导,机器人、智慧推荐等多元化、智能化的服务形式兴起。国内高校图书馆业务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以下五点:技术发展不成熟、机构之间沟通匮乏、馆员职业能力不足、智慧服务欠缺深度、缺乏统一业务标准。新时代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必然要针对这些弊病进行治疗。新时代的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单元,他们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向纵深发展,对图书馆服务的效能、智能、赋能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对数据服务的需求增强以及个性化需求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要遵循四个原则:用户中心原则、效益原则、简约原则和流程支配原则。文章在用户需求分析、业务现状分析和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LSP为依托重新设计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在资源采访方面,实现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采购流程的一体化以及在线采访和智能采访;在数据管理方面,构架出数据流的良性循环框架;在服务方面,叙述了一种自创新的服务模式,能够在学术生态链的基础上获得无限扩展的服务;在人员再造方面,提出基于新平台、通过业务重心和业务能力的重塑来完成人员转型流程。并从联盟外部保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智慧空间再造、用户贡献度保障四个方面阐述流程改造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流程的合理运转。文章对设计出的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型展开实例研究,基于NLSP平台重组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采编、数据管理、服务以及馆员培训流程,并从时间、效率、成本三个角度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阐述新流程下图书馆的价值增值机制。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对馆际业务流程的研究、缺乏实地调查和第一手研究资料等。LSP的出炉使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迫在眉睫,本研究所构建的业务流程体系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技术的持续开发、新流程的可用性评估以及流程重组后会出现的新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宋琳琳,蔡沅欣[5](2020)在《我国高校元数据课程调查与对比——以《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为视角》文中认为文章对我国加入iSchool联盟或在第4轮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估中评估结果为"B"及以上的11所院校本科阶段的元数据课程进行调研,分析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料以及考核方式。通过与美国《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中知识能力、技能、行为能力三大指标进行对比,提出重点关注缺失知识点、以具体项目为切入点、丰富教学方式等建议。
蔡颖,蔡迎春[6](2020)在《美国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组织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对美国大学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组织与利用方面的创新与实践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国内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供借鉴。选取美国顶尖的11所大学图书馆作为考察对象,重点介绍它们在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化、资源多样化收集与元数据整合、数字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特色和进展。图书馆在资源服务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演变,美国大学图书馆正借助先进的信息生产、存储和传递技术,向着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和共享的目标迈进。国内图书馆需要关注新兴技术,加强特藏资源开发,促进纸质与数字资源融合,优化数字资源业务流程。
平伟[7](2019)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传承中积淀的精髓,是高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是高校文化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的有力代言人。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生产要素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管理方式与管理效率,以信息化技术作为载体与支撑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可复制的宝贵信息资源,相比于管理学的其他领域,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崭新课题,其不仅涉及到档案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许多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都变迁频繁,面临着校史追溯复杂,早期档案资源散失等尴尬境遇;随着1999年国家政策的实施——高等院校扩招,不少高校相继开拓新校园,亦或是立足老校园就地扩建、改造,不少历史文化悠久、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的老校园、老建筑,正逐渐失去其继续传承与发展的土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越来越多地遭遇管理体制缺位、信息化建设缺少等方面的桎梏。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基于高校档案馆藏、高校文物、历史建筑等信息资源研究之上,适时完善“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概念,并明晰其外延与内涵。首先,追本溯源,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史,探讨国内外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与实践演进过程,从中找寻与之关联的保护思想与行动之鉴;其次,将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对象一分为三: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不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无形高校教育遗产资源,进而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与特征、体系分类及资源评选原则;再次,论述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原则,制定不同载体遗产资源信息化规范,以挖掘资源、即时拍摄、口述访谈、宣传征集、补充采集五条主线为一体开展遗产资源采集工作,对其资源进行编目,以期达到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研究。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笔者以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应用案例,针对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的采集、鉴定、整理等全过程模型展开论述,验证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构建的可操作性,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院士档案资源采集实例为现实依据,为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参照作用;进而提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模型,期望实现实体与信息传承和保护的有机统一;依照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特性,倡导政府、高校等相关保护主体实施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应用技术。
向晴[8](2019)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拥有版权并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法律允许,以销售和服务为手段,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非连续性出版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汉字得以被计算机处理,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图书的形式在数据库商、图书馆、平台商、馆配商等的共同推动下几经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对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不论在出版史,还是数字资源史中都较为欠缺。论文针对这一薄弱领域,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子图书的每个阶段和特定社会背景加以联系,旨在从源头开始,梳理其发端与形成过程,展现其丰富精彩的发展史。论文一方面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含义、类型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明确什么是电子图书,为深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子图书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入手,通过调查其生产、发行与使用环节等情况,有利于把握电子图书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参考建议。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根据中国电子图书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标志性事件,确认其产生于1991年,并将1991-201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1991-1999)、兴起阶段(2000-2008年)、繁荣阶段(2009-2014)和转型阶段(2015-2018);在横向上,从社会背景、各阶段主要角色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电子图书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概括电子图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梳理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历史,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时期,通过对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与我国计算机存储介质变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密不可分,是我国书籍形式不断演变的结果。并以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的标志,伴随其产生,相应的制作工具、技术手段等为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奠定基础;2)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时期,数据库商不断研发新技术、积极提出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电子图书不断进步。以2000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为划分依据,此后逐渐形成以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主要数据库商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兴起的重要力量;3)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时期,以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为划分依据,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宽了用户规模,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图书的用户范围从以图书馆机构用户为主逐渐向个人用户过渡;4)电子图书行业转型与挑战(2015-2018)时期,为出版社、馆配商的转型阶段,以2015年5月北京人天书店正式面向全国推出“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为划分依据。该平台的问世填补了馆配电子书领域的空白,使产业链上游出版商认识到这是未来的重要业务,并开始推出电子图书业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到馆配领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也刺激了出版商、馆配商的竞争。(3)总结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及在梳理其历史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与对中国电子图书未来趋势的展望。当前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引起生产、发行行业的互相竞争。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论文中几大数据库商、馆配商、出版社、读者、图书馆,甚至是刚刚涉足的新秀电商,皆是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缩影。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会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历史发展的巨轮,促使其不断完善与进步。
饶睿[9](2019)在《基于RDA药品信息资源的描述及知识发现》文中研究指明信息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在现有信息社会之中的地位正变得愈加重要。知识服务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应用方式,其基础在于高效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在医学领域之中,对于药品信息资源等医学信息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所谓药品信息资源,是指药品从开始研究到因为各种原因而停止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信息的集合,包括从药品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制备鉴定等属于化学物质的信息,到作为上市产品的作用机理、相互作用、体内代谢、经济性等属于药品这种复合物质的全部信息。目前,针对这些信息资源以及其组织方式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要探索出一种对现有分散的药品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组织方式,并能基于这种组织方式,服务于知识发现服务。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是一种以“实体-关系”模型为核心构建的以关联性为特点的信息资源组织方法。其优势在于:存在着全面兼容所有内容和媒介类型的资源的潜力,相较于其他信息组织方案,其具体优势体现在包容性与可扩展性、一致性与连贯性、继承性与协调性之上。本文对基于RDA思想组织药品信息资源进行研究,其方式是,先将RDA规则进行一定的特异性改造,之后,再将其引入药品信息资源领域,对药品信息资源进行描述,从而实现药品信息资源描述及检索的RDA本地化。通过不断探索,本文基于RDA规则这一元数据层面的内容标准为工具,建立了系统性描述药品的元数据层面内容的描述与检索方法,建立了服务于药学的信息资源组织与检索架构,拓展了 RDA规则描述资源的边界,从广度(扩展数据来源)和强度(提供结构化的数据)两个维度夯实了医学领域内的知识发现的基础,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 RDA化药品信息资源在药品相关企业中知识发现的方向。研究基于RDA药品信息资源的描述及知识发现,具有学术及应用价值。它可扩展RDA规则的应用范围,实现药品信息资源的结构化和有机化,为建构服务于药学学科的药学信息资源体系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药品相关企业在管理方法上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共分三个大的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作为前言,主要探讨了药品信息资源的概念、分布情况、现有的组织方法和管理模式,并初步介绍了图书情报领域内的用于描述文献资源的元数据内容标准RDA规则的相关研究情况。文章的第二部分以药品阿司匹林作为例子,将药品阿司匹林中所涉及的信息资源根据其性质转换为RDA规则中的元素和值,用于描述相关实体。这一过程并未完全依据RDA规则进行机械的套用,而是根据药品信息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原版RDA规则为基础,对于部分实体及元素的概念根据其思想进行了延伸之后的结果。文章的第三部分探讨了以RDA规则思想对药品信息资源进行了组织之后,具有了RDA规则在资源描述及跨领域、跨学科关联上的优势的RDA化药品信息资源,在药品相关的企业及组织中,基于此进行知识发现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及管理优化。
刘诗童,聂兰渤,宋晓丹[10](2018)在《基于CiteSpace Ⅲ的中外RDA研究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以CNKI、Web of Science(WoS)等5个中外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从知识基础、研究主体、研究热点3个角度对中外RDA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中外RDA研究的相同之处在于研究主体都是国家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热点集中在RDA与其他编目规则的比较及RDA规则的本地化方面。不同之处在于国外RDA研究的知识基础阐明了RDA的设计理由,聚焦于RDA的应用与推广,研究热点关注RDA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尝试通过改进RDA规则使其能够适用于更多种类的文献,研究主体呈现以美国为主、西方国家间合作较为紧密的态势;而国内研究则侧重RDA的引进及理论介绍,聚焦于RDA对中文编目工作的影响,研究热点更关注RDA规则在中文资源编目中的使用情况,研究主体间合作较为分散。
二、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编目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编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图书馆对高校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现状 |
(一)文献编目工作设施落后 |
(二)文献编目人员综合素质能力较差 |
(三)文献编目工作效率较低 |
二、数字图书馆对高校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的影响 |
(一)对象扩大 |
(二)揭示文献内容不同 |
(三)转变文献编目人员角色 |
三、数字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应对策略 |
(一)转变观念 |
(二)统一文献编目规则 |
(三)提高人员素质 |
(2)数字文献资源库编目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字文献资源库编目研究与实践现状 |
2.1 数字文献资源编目对象的研究 |
2.2 数字文献资源编目方式的研究 |
2.3 数字文献资源编目的一些实践应用 |
3 数字文献资源库编目的目的与意义 |
3.1 揭示海量数字文献资源产品信息 |
3.2 促进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采购模式的变革 |
3.3 实现数字文献资源库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
3.4 完善数字目录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4 数字文献资源库编目流程 |
4.1 统一数字文献资源库表征元素及内容标准 |
4.2 收集、整理数字文献资源库信息 |
4.3 编制数字文献资源库的标准编码 |
4.4 制定数字文献资源库编目方法 |
5 数字文献资源库编目应用实践 |
5.1 数字文献资源库表征元素内容标准及描述规范 |
5.2 数字文献资源库信息收集、整理与编排 |
5.3 构建规范化数字文献资源采购流程 |
5.4 提供精准匹配的数字文献资源推介服务 |
6 结语 |
(3)近十年国外书目控制研究动向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书目控制理论内涵 |
3 研究主题分析 |
3.1 区域性书目控制发展状况研究 |
3.2 各类文献书目控制研究 |
3.3 书目控制标准化研究 |
3.4 书目控制综合性研究 |
4 数字环境下书目控制研究新的增长点 |
4.1 大数据时代目录学理论的拓展 |
4.2 数字信息资源结构化的手段 |
4.3 图书馆精准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的基础 |
5 我国书目控制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
5.1 现状分析 |
5.2 发展建议 |
5.2.1 构建合理的呈缴本制度执行机制 |
5.2.2 推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
5.2.3 推进书目控制标准化 |
作者贡献说明: |
(4)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BPR理论 |
2.1.1 业务流程概念 |
2.1.2 BPR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内涵阐释 |
2.1.3 BPR理论指导图书馆业务重组的科学性分析 |
2.2 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
2.2.1 从ILS、ERMS到LSP |
2.2.2 新一代平台是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直接动因 |
2.3 智慧图书馆理论与技术 |
2.3.1 智慧图书馆概念 |
2.3.2 智慧图书馆理论体系 |
2.3.3 智慧图书馆技术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
3.1 研究样本 |
3.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现状 |
3.2.1 资源采编与管理业务 |
3.2.2 知识服务业务 |
3.3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困境分析 |
3.3.1 技术风险 |
3.3.2 业务部门间缺乏沟通 |
3.3.3 工作人员职业能力不匹配图书馆需求 |
3.3.4 智慧服务浮于表面 |
3.3.5 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设计 |
4.1 用户需求分析 |
4.2 业务流程重构原则分析 |
4.3 业务流程重组架构 |
4.3.1 资源采编流程重组 |
4.3.2 数据管理流程重组 |
4.3.3 服务流程重组 |
4.3.4 高校图书馆人员重组 |
4.3.5 配套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新一代服务平台的图书馆业务重组实例研究 |
5.1 南京大学图书馆原有的业务模式 |
5.2 基于NLSP的新型业务流程 |
5.2.1 采访流程 |
5.2.2 数据管理 |
5.2.3 服务流程 |
5.2.4 馆员 |
5.3 新流程视域下图书馆价值增值机制 |
5.4 实践效果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贡献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基于NLSP的智慧化业务流程评估 专家咨询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我国高校元数据课程调查与对比——以《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
2 我国高校元数据课程调查 |
2.1 教学安排 |
2.2 教学内容 |
2.3 教学方式 |
2.4 教学资料 |
2.5 考核方式 |
3 国内元数据课程与《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指标对比 |
3.1《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及其适应性 |
3.2 我国高校元数据课程体系与《能力》的对比 |
3.2.1 知识能力 |
3.2.2 技能或能力素质 |
3.2.3 行为能力 |
4 改进我国元数据课程教学的建议 |
4.1 国外的经验介绍 |
4.2 针对专项能力的国内改革建议 |
4.2.1 知识能力方面,重点关注缺失的知识点 |
4.2.2 技术能力方面,需以具体项目为切入点 |
4.2.3 行为能力方面,需要丰富教学方式 |
(6)美国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组织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美国大学图书馆资源组织与利用的最新进展 |
1.1 挖掘纸质特藏文献价值,开展关联数据及数字人文研究 |
1.2 重视资源多样化收集与元数据深度整合 |
1.3 实现数字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 |
2 对美国大学图书馆资源组织的思考 |
2.1 资源服务角色不断演变 |
2.2 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成为共识 |
3 启示与建议 |
3.1 关注数字人文技术,加大特藏资源开发 |
3.2 管护数字资源,促进纸质数字资源融合 |
3.3 优化数字资源完整生命周期的流程管理 |
4 结语 |
(7)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演进脉络 |
2.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及文化遗产形成简述 |
2.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认知与实践演变 |
2.3 本章小结 |
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理论概述 |
3.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研究对象 |
3.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体系分类 |
3.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及特征 |
3.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评选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 |
4.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原则 |
4.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制 |
4.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 |
4.4 本章小结 |
5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规范 |
5.1 文化遗产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5.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原则 |
5.3 不同载体类型数字化工作规范 |
5.4 本章小结 |
6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与整理编目 |
6.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途径 |
6.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与编目 |
6.3 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采集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7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建设实例——以高校名人档案为例 |
7.1 高校名人档案制度建设 |
7.2 高校名人档案建档标准 |
7.3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采集 |
7.4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鉴定 |
7.5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整理 |
7.6 本章小结 |
8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
8.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模块设计 |
8.2 相关技术实施方案 |
8.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
8.4 本章小结 |
9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
9.1 健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法律规范 |
9.2 积极引入国外文化遗产登录制度 |
9.3 引导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9.4 提升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宣传水平 |
9.5 本章小结 |
10 结语 |
10.1 论文总结 |
10.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电子图书发展史的研究意义 |
1.2 电子图书的概念辨析 |
1.2.1 国内外电子图书的概念考据 |
1.2.2 电子图书的含义与类型 |
1.2.3 相关概念辨析 |
1.3 电子图书研究的现状 |
1.3.1 年代分布 |
1.3.2 主题词分析 |
1.3.3 电子图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 |
2.1 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 |
2.1.1 书籍的演变 |
2.1.2 电子载体的出现 |
2.1.3 汉字的数字化进程 |
2.2 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 |
2.2.1 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 |
2.2.2 早期的电子图书制作 |
3 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 |
3.1 互联网开创阅读新时代 |
3.1.1 我国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
3.1.2 电子图书的新面貌 |
3.2 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超星集团 |
3.2.1 数字化开创时期 |
3.2.2 版权建设时期 |
3.2.3 资源服务时期 |
3.3 立足数字出版实力雄厚的方正APABI |
3.3.1 起步阶段 |
3.3.2 快速发展阶段 |
3.3.3 缓慢进展阶段 |
3.4 以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书生集团 |
3.4.1 书生数字图书馆之路 |
3.4.2 调整战略转型 |
4 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 |
4.1 个人市场开始形成 |
4.1.1 网络文学风靡 |
4.1.2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
4.1.3 电子图书阅读平台兴起 |
4.2 机构市场持续升温 |
4.2.1 馆藏电子图书来源 |
4.2.2 电子图书整合方式 |
4.2.3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 |
5 电子图书行业的转型与挑战(2015-2018) |
5.1 出版社寻求转型 |
5.1.1 出版模式变化 |
5.1.2 主要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发展概况 |
5.1.3 传统出版社的困境 |
5.2 馆配商服务创新 |
5.2.1 馆配电子书市场新格局 |
5.2.2 北京人天“畅想之星”的电子图书发展 |
5.2.3 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及特点 |
5.3 京东进军馆配电子书市场 |
5.3.1 从零售市场到机构市场 |
5.3.2 京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
6 主要问题与解决方式 |
6.1 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的重要力量 |
6.2 主要问题 |
6.2.1 电子图书长期受到版权制约 |
6.2.2 电子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
6.2.3 纸电同步效果不佳 |
6.2.4 电子图书市场不成熟 |
6.2.5 馆配电子书产业链割裂 |
6.3 解决方式 |
6.3.1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解决思路 |
6.3.2 用户、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 |
6.3.3 共同构建电子图书产业链生态 |
6.3.4 政府发挥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启示 |
7.1.1 读者需求是影响电子图书的主要因素 |
7.1.2 技术是推动电子图书发展的根本动力 |
7.1.3 电子图书的社交化值得重视 |
7.1.4 电子图书行业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
7.2 未来展望 |
7.2.1 新技术催生电子图书的变革 |
7.2.2 电子图书将脱离纸书模式 |
7.2.3 电子图书行业将重新洗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超星集团访谈记录 |
D.畅想之星访谈记录 |
E.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大事记 |
F.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基于RDA药品信息资源的描述及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主要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选题价值 |
1.6 创新点 |
2 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息 |
2.1.2 信息资源 |
2.1.3 信息资源管理及产业 |
2.1.4 药品信息资源 |
2.2 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 |
2.2.1 编目 |
2.2.2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 |
2.2.3 RDA的研究现状 |
2.3 药品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 |
2.3.1 药品信息资源的组织 |
2.3.2 药品信息资源的管理 |
2.4 药品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标准 |
2.4.1 HL7(Health Level 7) |
2.4.2 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
2.4.3 UMLS(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 |
2.5 小结 |
3 基于RDA规则思想的药品信息资源描述:实体 |
3.1 实体含义的转变 |
3.2 实体所包含的属性 |
3.2.1 作品 |
3.2.2 内容表达 |
3.2.3 载体表现 |
3.2.4 单件 |
3.2.5 个人 |
3.2.6 家族 |
3.2.7 团体 |
3.2.8 概念 |
3.2.9 对象 |
3.2.10 事件 |
3.2.11 位点 |
3.2.12 规范检索点(作品、内容表达) |
3.2.13 着录(载体表现、单件) |
3.2.14 小结 |
4 基于RDA思想的药品信息资源描述:实体与实体间的关系 |
4.1 第一组实体(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单件):组内 |
4.1.1 作品与内容表达 |
4.1.2 作品与载体表现 |
4.1.3 内容表达与载体表现 |
4.1.4 载体表现与单件 |
4.1.5 作品与作品(相关作品) |
4.1.6 内容表达与内容表达(相关内容表达) |
4.1.7 载体表现与载体表现(相关载体表现) |
4.1.8 单件与单件(相关单件) |
4.2 第二组实体(个人、家族、团体):组内 |
4.3 第一组实体与第二组实体相互间的关系 |
4.3.1 作品与第二组实体 |
4.3.2 内容表达与第二组实体 |
4.3.3 载体表现与第二组实体 |
4.3.4 单件与第二组实体 |
4.4 第三组实体(概念、对象、事件、位点):组内 |
4.4.1 相关概念 |
4.4.2 相关对象 |
4.4.3 相关事件 |
4.4.4 相关位点 |
4.4.5 概念与对象、事件、位点 |
4.4.6 对象与事件 |
4.4.7 对象与位点 |
4.4.8 事件与位点 |
4.5 小结 |
5 RDA化药品信息资源的利用:知识发现 |
5.1 医学领域内知识发现的现状 |
5.2 RDA化药品信息资源在企业层面的应用 |
5.2.1 知识服务提供商 |
5.2.2 HIS系统提供商 |
5.2.3 药品生产企业 |
5.2.4 医疗机构 |
5.2.5 药品配送企业 |
5.2.6 药品原料提供企业 |
5.2.7 小结 |
5.3 总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CiteSpace Ⅲ的中外RDA研究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 知识基础 |
3.1 早期奠基性文献 |
3.2 高被引文献 |
3.3 国内RDA研究的知识基础 |
3.4 中外RDA研究知识基础比较 |
4 研究主体 |
4.1 国外RDA研究主体 |
4.2 国内RDA研究主体 |
4.3 中外RDA研究主体比较 |
5 研究热点 |
5.1 国外RDA研究热点 |
5.2 国内RDA研究热点 |
5.3 中外RDA研究热点比较 |
6 结语 |
四、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编目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图书馆对高校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影响研究[J]. 贺建. 文化产业, 2021(13)
- [2]数字文献资源库编目与实践[J]. 涂佳琪,王英,杨新涯. 图书馆建设, 2021(06)
- [3]近十年国外书目控制研究动向述评[J]. 熊翔宇,郑建明,孙红蕾. 图书情报工作, 2020(20)
- [4]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D]. 单轸. 南京大学, 2020(02)
- [5]我国高校元数据课程调查与对比——以《编目和元数据专业馆员核心能力》为视角[J]. 宋琳琳,蔡沅欣. 图书馆论坛, 2020(12)
- [6]美国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组织进展[J]. 蔡颖,蔡迎春. 图书馆论坛, 2020(06)
- [7]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D]. 平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D]. 向晴. 重庆大学, 2019(01)
- [9]基于RDA药品信息资源的描述及知识发现[D]. 饶睿. 西华大学, 2019(02)
- [10]基于CiteSpace Ⅲ的中外RDA研究比较分析[J]. 刘诗童,聂兰渤,宋晓丹. 图书馆建设,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