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院论文-闫兴潘

翰林学士院论文-闫兴潘

导读:本文包含了翰林学士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代,翰林学士院,女真统治,政治文化

翰林学士院论文文献综述

闫兴潘[1](2014)在《金代翰林学士院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代的翰林学士院是女真统治者借鉴辽宋之制建立起来的重要制度,是金朝汉化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代翰林学士院虽然对辽宋之制多有吸收,但女真统治者对该制度进行的改造也非常明显,这使得金代的翰林学士院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前代的面貌,显示出女真人对汉制的灵活选择。女真统治者对翰林学士院制度的理解和唐宋两朝有明显的差别,对于女真统治者而言,翰林学士院主要是一个负责朝廷草词职能的文翰机构,而非统治者的中枢顾问机构。在女真统治之下,翰林官员因为民族身份不同在参与政治的领域与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女真族翰林官员群体作为女真人文化上的精英,他们不仅仕至宰执的比例相当可观,而且对金代的军事事务多有参与,明显显示出亦文亦武的特点。而汉族翰林官员仕至宰执者寥寥可数,一些汉族翰林官员长期沉抑翰苑,对朝廷政治的影响非常有限。这表明金朝的统治政策对不同民族翰林官员的仕进、参与政治的领域和方式有着显着的影响。与唐宋时期学士院文学与政治并重的状况相比,金代翰林学士院对朝廷政治决策的影响已经显着削弱,该机构的文翰职能则大大凸显,这是金代翰林学士院在政治上的总体发展趋势。金朝统治者认为翰林学士院是“文雅之职”,金章宗将学士院仅仅作为文学侍从官的储备机构,以满足自身的文学兴趣,但对翰林官员参与朝廷政治的态度则是相当消极的。女真统治者将修史等任务长期交予学士院负责,金朝后期修史成为翰林学士院重要的职能,并已经形成翰林官员兼修史之职的惯例,金代翰林学士院的这一职能变化对后世翰林制度产生了明显影响,元代学士院和国史院合一,即是继承并发展了金代学士院的这一趋势。金末益政院的设立,则从制度层面上表明翰林学士院的中枢顾问职能已经消失殆尽,学士院与皇权的距离明显疏远。金代的翰林学士院已经明显出现文翰职能突出、政治顾问职能削弱的发展趋势,后世翰林制度的变迁,受到了金代翰林制度这一变化趋势的影响。金朝中后期女真族翰林官员完颜匡和汉族翰林官员赵秉文在仕宦与政治活动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是女真族和汉族翰林官员两个群体政治际遇差别的具体个案,体现了民族政策对两个翰林官员群体的不同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5-01)

闫兴潘[2](2013)在《金代翰林学士院与史学关系之演变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朝中后期,翰林学士院频繁且长时间地承担纂修史书的任务,翰林官员逐渐成为修史的的主要承担者,至金朝末年,翰林官员兼史职已经形成了惯例。同时,由于统治者的有意排斥,金朝后期翰林学士院的政治地位和重要性日趋下降,与中枢政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越来越多地承担修史任务则是其疏远政治的具体表现。元初建立的翰林国史院,从制度、机构和职能上将翰林学士院和国史院合二为一,完成了金朝中后期以来翰林学士院的这一发展趋势,翰林机构转变成为一个以修史和草词为主要职务的普通文翰机构。(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闫兴潘[3](2013)在《翰林学士院与皇权的距离:金末益政院设立的制度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末哀宗时期于内廷设立的益政院,是皇帝重要的中枢顾问机构,同时也是哀宗改革弊政、敦崇儒术、重用士人的重要表现。而益政院的职能及其官员群体的构成,说明它其实是取代了唐宋时期翰林学士院的中枢顾问职能。益政院的设立,在制度上说明了金后期翰林学士院的政治地位和重要性日趋下降,以及其与皇权之间的明显疏离状况。(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闫兴潘[4](2013)在《金章宗时期的翰林学士院与应制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章宗时期,翰林官员的应制文学创作异常活跃,翰林学士院成为章宗文学侍从官的储备机构,这是与章宗个人浓厚的文学爱好直接相关的。但这一时期学士院应制文学的繁荣,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就制度层面而言,金代女真统治者对学士院的态度和定位是明显偏重于文翰职能方面的。章宗不过是由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大大突出了翰林学士院的文翰职能而已。相比于唐宋来说,金代翰林学士院的职能和政治地位已经发生了显着地改变。章宗时期学士院的状况,正是该机构"重文词、远政治"趋势的表现。(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邱佳杳[5](2008)在《唐中期翰林学士院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唐代中期翰林学士院制度进行专门研究。全文分六章。唐代中期以后,中央决策权力由宰相为首的中书门下体制转向分由该体制和翰林学士院、枢密使分掌的格局。唐代由安史之乱后结束了其全盛时期,中枢权力也趋向集中以应对动荡的形势,翰林学士由起初的以技艺和词学等侍奉皇帝的内廷官员逐步分离出来,开始由中央官员选拔,或为专事草制诏命,参议决策的官僚群体,这些官员从外朝选拔,不断入禁中履行翰林学士的职能,并迁转出院任职乃至成为宰相,翰林学士制度成为唐代选官的一种方式,也成为皇帝充分利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控制宰相权力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制度下,在庶族地主通过任翰林学士得以更大程度上参与政权的同时,唐以来渐趋没落的的士族地主也籍以科举及第身份通过任翰林学士一职得以改变其衰落的家族地位或借以保持其较高的家族名位。本文第叁章论及翰林学士院制度的起源及其若干背景,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院的设立是翰林学院制度建立的标志,并经过了逐步演变的过程,本文第叁章和第四章讨论翰林学士院制度的发展及成熟,翰林学士院制度不仅建立起自身的选任、职掌,俸给的相关规制,其职位也略有分化,其次,第叁章主要涉及知制诰和承旨学士,中书舍人之间的联系,翰林院使的设立,翰林学士的入相情况,以及翰林学士参与政务的重要作用。翰林学士得以进而锻炼行政能力,其中许多被提升为宰相,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区别于外朝的翰林学士的迁转方式实现的。因而本文第五章主要研究翰林学士的选任、迁转和出院,翰林学士由主要为有科第出身的中下层官员成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中高级官员。最后,科举制度成为翰林学士的一项主要来源,也成为不少衰落的士族地主振兴门第的一个重要途经。翰林学士院制度是唐代设立,历经一千余年不断变迁、发展,本文的最后一章讨论了唐代中期翰林学士院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和高级官吏培养制度的最高层次的结合。(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赵雨乐[6](2001)在《唐代翰林学士院与南北司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自进入中后期,翰林学士的政治角色日形重要。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又参决军政机密事务,分担了宰相部分职权。宦官北衙的势力兴起,虽操纵君主废立命运,然而草制宣诏的合法化过程,同时亦强化翰林机构的议事渠道,形成一股新兴的抗衡力量。北衙宦官对翰林采取强烈制控,由委任翰林亲信,到设立宦官专职的翰林学士院使,均旨在纳入内廷诸司的监控范围。文章在前人研究翰林学士院职掌的基础上,对唐中后期翰林于南北司的权力格局之中,如何层累衍生学士、承旨和使职名目,稍作补充。(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01年01期)

赵雨乐[7](2000)在《唐代翰林学士院与南北司之争——翰林学士、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使的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唐自玄宗期置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一直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其权责既替皇帝起草诏令,又参决军政机密事务,具浓厚的内相意味。唐中后期宫廷政变频生,储君改易非单凭神策等北衙武力能够成事,草制宣诏的合法化过程,实强化翰林机构的议事渠道,形(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古史论集——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0-08-01)

张帆[8](1990)在《翰林学士院何时兼修史之任》一文中研究指出翰林学士院(后名翰林院)是出现于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个重要中央文化机构。它最初的职掌是起草制诏,后来主管范围日渐扩大,将很多国家文化事业都包括了进去,修史工作即是其中之一。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修史制度时,经常要涉及到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院兼管修史究竟始于何时?清人的一些着作认为始于明代。如张廷玉等奉敕编纂的《词林典故》(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卷2《官制》云:“唐设起居郎、舍人,史馆领在门下。宋则国史有院、着作有局,皆通于秘书省,虽官异翰林而事实相近。至明代官从并(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1990年03期)

赵康[9](1986)在《论唐代翰林学士院之沿革及其政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翰林学士院制度的出现,是唐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德、顺、宪叁朝终于成为定制。本文试图考察唐代翰林学士院的沿革、职掌,探讨翰林学士院在唐代的重大政治影响,这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是有裨益的。一、唐初的弘文馆翰林学士,顾名思义,即墨林文翰之拔萃者也。至于翰林学士院,据《新唐书·百官志》的解释:“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1986年10期)

翰林学士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朝中后期,翰林学士院频繁且长时间地承担纂修史书的任务,翰林官员逐渐成为修史的的主要承担者,至金朝末年,翰林官员兼史职已经形成了惯例。同时,由于统治者的有意排斥,金朝后期翰林学士院的政治地位和重要性日趋下降,与中枢政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越来越多地承担修史任务则是其疏远政治的具体表现。元初建立的翰林国史院,从制度、机构和职能上将翰林学士院和国史院合二为一,完成了金朝中后期以来翰林学士院的这一发展趋势,翰林机构转变成为一个以修史和草词为主要职务的普通文翰机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翰林学士院论文参考文献

[1].闫兴潘.金代翰林学士院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4

[2].闫兴潘.金代翰林学士院与史学关系之演变及其影响[J].史学史研究.2013

[3].闫兴潘.翰林学士院与皇权的距离:金末益政院设立的制度史意义[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闫兴潘.金章宗时期的翰林学士院与应制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2013

[5].邱佳杳.唐中期翰林学士院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6].赵雨乐.唐代翰林学士院与南北司之争[J].唐都学刊.2001

[7].赵雨乐.唐代翰林学士院与南北司之争——翰林学士、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使的衍生[C].中国中古史论集——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

[8].张帆.翰林学士院何时兼修史之任[J].史学史研究.1990

[9].赵康.论唐代翰林学士院之沿革及其政治影响[J].学术月刊.1986

标签:;  ;  ;  ;  

翰林学士院论文-闫兴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