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论文-刘志远,刘晓阳,章佳跃,赵鹏,鲁艾林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论文-刘志远,刘晓阳,章佳跃,赵鹏,鲁艾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胎蛋白,诊断性放化疗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远,刘晓阳,章佳跃,赵鹏,鲁艾林[1](2019)在《儿童鞍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颅内生殖细胞瘤(intracranial germ cell tumors,ICGCTs)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鞍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视物模糊、视野变窄;垂体MRI检查示鞍区及鞍上区见类圆形混杂信号影;行颅底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绒毛膜癌+生殖细胞瘤)。患者术后1个月开始辅助放疗,现已放疗结束,累积放疗剂量DT 40 Gy/20 f。随访3个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ICGCTs症状随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瘤标、诊断性放化疗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治疗方案视组织类型而定,单纯生殖细胞瘤的预后较好。(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孟颖,梁宇霆[2](2019)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7例CT及MRI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MOGCTs)较为少见,占卵巢所有恶性肿瘤的2%~3%[1],包括卵黄囊瘤、胚胎性癌、未成熟畸胎瘤、无性细胞瘤、非妊娠性绒毛膜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等[2]。既往文献[3-4]报道多为个案报道或临床诊疗相关,影像表现方面的总结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恶性生殖细(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杜晓刘,江悦,陶燃,高何,陈春妮[3](2019)在《鞍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鞍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分析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于鞍区及鞍上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12岁,因"多饮、多尿3月余"入院。血清学检查β-HCG升高。镜检:肿瘤由两种成分组成,绒毛膜癌与生殖细胞瘤混杂分布,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可见。免疫组化:瘤细胞PLAP弥漫(+),绒毛膜癌区β-HCG、HPL(+),生殖细胞瘤区CD117、D2-40(+),Ki-67约70%。术后症状明显改善,β-HCG降至正常,已行术后放疗,后期将继续跟进随访。结论鞍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非常少见,组织学伴有绒毛膜癌成分的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更为罕见,送检标本应广泛取材,避免误诊、漏诊。(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王瑾晖,杨佳欣,成宁海,曹冬焱,沈铿[4](2019)在《PET-CT在监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复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全身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MOGCT)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5月至2019年2月为评估MOGCT复发情况行全身PET-CT检查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PET-CT检查结果与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共进行27次全身PET-CT检查,在25次PET-CT检查后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PET-CT检查结果为真阳性22次,真阴性1次,假阳性4次,无假阴性病例。PET-CT检测MOGCT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20%、84.6%和100%,正确率为85.2%(23/27)。假阳性的良性病变主要是炎症和0级未成熟畸胎瘤。结论全身PET-CT在监测MOGCT复发中有较高价值,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高,是否能够成为监测MOGCT复发的常规检测方法尚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9年09期)

梁锦晶[5](2019)在《1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儿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MOGCT) 是指来源于胚胎性腺的原始生殖细胞而具有不同组织学特征的一组肿瘤,其发生率较低,大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5%,但其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预后差[1]。临床常见于年轻女性,少见于5岁前儿童,且小儿MOGCT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性早熟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略[2]。MOGCT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辅以规范化化疗。2015年6(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22期)

宗璇,杨佳欣[6](2019)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OGCTs)是一种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及年轻女性。MOGCTs对化疗敏感,约80%以上患者经正规治疗后得以长期生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MOGCTs基因组学特征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为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就MOGCTs基因组学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望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妇产科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张立峰,潘军,刘志浩,王青,于德新[7](2019)在《女性盆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女性盆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特征,以提高临床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0例女性盆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资料,包括发病年龄、部位、临床症状、肿瘤标记物水平、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点。结果:30例(共30个肿瘤)均为单发,卵巢来源25例,非卵巢来源5例;卵黄囊瘤10例,无性细胞瘤8例,未成熟畸胎瘤5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3例,卵巢甲状腺肿2例,类癌1例,胚胎性癌1例。甲胎蛋白(AFP)升高14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2例。肿瘤最大径4~23 cm,平均12.4 cm。18例以实性成分为主,12例囊性或以囊性为主。8例无性细胞瘤中,6例边缘深分叶,2例浅分叶。CT检出肿瘤内脂肪6例,钙化10例,4例未成熟畸胎瘤同时含脂肪及钙化。CT增强扫描示纤维血管隔5例,其中4例为无性细胞瘤;显示"亮点征"12例,其中9例卵黄囊瘤,3例为以卵黄囊瘤成分为主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肿瘤实性部分或分隔明显强化17例,包括9例卵黄囊瘤,3例以卵黄囊瘤成分为主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6例肿瘤内血管束周围明显强化,其中5例为无性细胞瘤。结论:女性盆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多数位于卵巢,体积较大。部分患者肿瘤标记物水平升高。无性细胞瘤、未成熟畸胎瘤及卵黄囊瘤CT表现有特征性,结合患者年龄及肿瘤标记物水平有助于正确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谢燕,周园红,金红梅,罗幼珍[8](2019)在《卵巢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是胚胎性腺原始生殖细胞产生的,生长迅速的一类卵巢肿瘤,可表现为多种组织学成分。其中,组织学成分≥2种者称为卵巢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OMMGCT)。其发病率低,以儿童及青少年发病为主,以迅速增大的腹部包块、腹痛及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升高为主要特点。OMMGCT发病机制未明,多项研究认为染色体12p的异常可能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为OMMGCT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但因OMMGCT临床罕见,目前仍缺乏明确的处理原则。(本文来源于《巴楚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施冬辉,冯峰[9](2019)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MRI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症状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资料及MRI图像,其中无性细胞瘤1例、卵黄囊瘤3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结果:7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1例,腹部肿块3例,腹胀3例。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AFP明显增高6例,CA125升高3例。MRI表现:7例均为单侧病灶,其中右侧4例,左侧3例。类圆形6例,分叶状1例,边界均清晰。最大径均大于9 cm。除无性细胞瘤为实性成分外,其他6例均为囊实性。无性细胞瘤内见低信号分隔,2例未成熟畸胎瘤见小囊样液性信号区,并可见散在脂肪信号。增强扫描:无性细胞瘤中等度强化,内见持续强化分隔;6例囊实性肿瘤实性部分不均匀持续强化,3例卵黄囊瘤可见"蜂窝征",2例未成熟畸胎瘤见多发小囊样不强化区。5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卵黄囊瘤网膜不规则增厚。无性细胞瘤伴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他病例均无淋巴结肿大。结论:结合临床表现、术前肿瘤标记物检测及MRI表现有助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CT理论与应用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刘美,尤玮,郑成丽,高扬[10](2019)在《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治疗及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45例,均采用胸根治性切除肿瘤术及姑息性切除肿瘤术治疗,并采用如下化疗方案:顺铂+异环磷酰胺+长春花碱(VIP)、顺铂+异环磷酰胺+紫杉醇(TIP)、顺铂+足叶乙苷+博来霉素(PEB)。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临床疗效及随访2年的生存率、复发率)情况。结果 (1)45例患者中男32例,女1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憋气、气促、胸闷、胸痛、咳嗽、发热等;病理分型:精原细胞瘤23例、卵黄囊瘤14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8例。(2)治疗方案有放疗、化疗、手术及联合治疗。1例患者单纯采用放疗治疗,治疗1个周期后患者肿瘤扩散而放弃治疗,出院后20 d死亡。3例患者采用VIP治疗1个周期,其中1例病变局限于纵隔,2例病变进展,3例患者于3个月内死亡。5例患者单纯采用手术治疗,其中2例病变局限于纵隔,1例病情稳定,2例病变进展,5例患者于5个月内死亡。36例患者采用手术联合化疗治疗,18例采用VIP化疗,12例采用TIP化疗,6例采用PEB化疗。(3)3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5例,进展2例。随访2年,患者生存率为73.3%(33/45),复发率为45.4%(15/33)。结论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憋气、气促、胸闷、胸痛、咳嗽、发热等,主要为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联合化疗,可提高生存率和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alignant ovarian germ cell tumors,MOGCTs)较为少见,占卵巢所有恶性肿瘤的2%~3%[1],包括卵黄囊瘤、胚胎性癌、未成熟畸胎瘤、无性细胞瘤、非妊娠性绒毛膜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等[2]。既往文献[3-4]报道多为个案报道或临床诊疗相关,影像表现方面的总结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恶性生殖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志远,刘晓阳,章佳跃,赵鹏,鲁艾林.儿童鞍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2].孟颖,梁宇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7例CT及MRI诊断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

[3].杜晓刘,江悦,陶燃,高何,陈春妮.鞍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4].王瑾晖,杨佳欣,成宁海,曹冬焱,沈铿.PET-CT在监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复发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19

[5].梁锦晶.1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9

[6].宗璇,杨佳欣.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9

[7].张立峰,潘军,刘志浩,王青,于德新.女性盆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9

[8].谢燕,周园红,金红梅,罗幼珍.卵巢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J].巴楚医学.2019

[9].施冬辉,冯峰.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MRI诊断[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9

[10].刘美,尤玮,郑成丽,高扬.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治疗及预后[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标签:;  ;  ;  ;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论文-刘志远,刘晓阳,章佳跃,赵鹏,鲁艾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