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雅尼雅噶赞嘎》

寻找《雅尼雅噶赞嘎》

闫艺超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史诗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历经数百年的口耳相传目前可以完整演唱哈尼族僾尼支系的迁徙史诗《雅尼雅噶赞嘎》的人数已不足百人,随着传承的人年纪的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可以对其进行完整的演唱,这部古朴、淳厚的哈尼史诗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但中华文化绝不只是精英文化的独奏,我们需要去寻找我们文化赖以生存的民间土壤,在当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其快要消失的时代拐角,留下其珍贵的倩影。

关键词:《雅尼雅噶赞嘎》;传承;发展

哈尼与彝族、白族、傈僳族、藏族、怒族、景颇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远古时期都隶属于古氐羌族,其与百越、白濮构成古云南民族的三大体系。但为何今天存在着56个民族?思之应与民族的迁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理哈尼族在不断地迁徙中也演变出不同的支系。

哈尼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其人口过百万,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主要指今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哈尼族在历史的语境中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在不断地迁徙中逐渐分散出很多支系,本文主要研究生活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地区的雅尼。史诗中的“雅尼雅”就是指世代生活在这里的雅尼人,也称为然尼人或和尼人。

《雅尼雅噶赞嘎》是西双版纳地域内,广为流传的民族迁徙史诗,听当地的摩批-批黑讲,如果要成为摩批,就必须学习《雅尼雅噶赞嘎》,摩批是哈尼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口耳相传,在吟诵中把哈尼族的文化潜移默化在每一个族人的行为习惯中,而《雅尼雅噶赞嘎》就是这精神媒介的物质载体,其将神话与现实编织成动人的画卷,在年迈摩批的悠扬的歌声中仿佛我们的思绪也随着雅尼人一齐去寻找那遍布牛羊、富饶肥沃的幸福之地。同时在史诗神奇瑰丽的想象背后蕴藏着是雅尼人质朴、淳厚的价值观。

当黑格尔在欧洲作“中国没有史诗”的讲话时,却不知在华夏广阔的西南大地上像《格萨尔》、《遮帕麻与遮米麻》、《木白米白》等史诗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悠扬的歌声里,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血脉相连的图腾印记。

(一)念之急切

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我们证明了“适者生存”的生物圈法则,那么同样对于与之人类共存的文化也是一样的。马克思也曾论证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对于文明的产生偶尔会违背现实,但是我们深知当以前的文化或者是与当前生活语境不适应的传统,将在时间的洪流中衰落、磨损乃至消亡。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农村的家庭责任联产承包制大刀阔斧的挺进中国村落,日新月异的生活变迁无一不在冲击着传统文化。当我们面对几乎支离破碎的史诗传承,面对九百年的岁月沧桑,原有的鲜活的映象也早已在岁月洪荒中变成村民们都不熟悉的模样。那我们为何要浪费如此巨大的精力去急切寻找《雅尼雅噶赞嘎》?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这些的确我们需要进一步一探究竟。

一、全球语境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降,世界的格局不在像过去的天各一方,神奇的东方国度也不再令人感到神秘莫测,大规模西方现代化的浪潮,涌进了发展中的国家与地区,美国更是打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旗号在以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的哲学基础上,欲把好莱坞推向全世界,它的霸权主义蕴藏在其文化产业上,谋求文化一体论,以期达到控制其他民族的思想,谋求称霸全球的野心。更加开阔的国门,迎接的是各种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来越多的年轻人沉醉在纸醉金迷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虽说鸦片给我们冠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是我们现在如果一味的不假思索的接受,那将带来是比鸦片更恐怖的“精神毒品”,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根”是无法傲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需要经济来构筑坚实的地基,同样我们需要“根”使我们站稳。现代岂论是经济制度或是政治体制都日趋相似,同时文化的“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趋向。是否“同”即为美,文化的差异性,将在向发达社会变迁交流中的“现代化”我们究竟丢失的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表现,但是我们决不可轻视。

仲呈祥先生曾提出过“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所谓“文化”其本身性质来看,我们决不可单一的对待,精英文化虽然是文化的主流,但是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带有“乡土”性质的社会,民俗民间文化是构成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分支。中华文化千年来绵延不绝,华夏大地上孕育出异彩纷呈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这些文化无形中是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与推动力,中国要打造“文化强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成为其庞大的储藏库。史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是非物质形式的,但是同时它也是我们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口耳相传的岁月中,以内化成为了民族的共同的“情节”,具有极其强大的凝聚力与认同感,成为我们共同精神归宿。白驹过隙,一晃已过十年春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开始实施,到2013年11月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简称非遗协会。我们取得了里程碑的突出成效,然则由于非物质文化其自身的活态性、无形性、专门性、变异性以及多元性的特点,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都衍生于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素来与主流文化相悖,其多存在于偏远的山区或者是滞后的乡村,社会的边缘,无组织更没有相应的纪律很多民俗文化短短几十年就消逝于世间精神财富。这样的全球语境下,探求《雅尼雅噶赞嘎》成为了时代的自然选择。

二、自身存在状况

史诗《雅尼雅噶赞嘎》早在1958年就已被发现,最早是在南糯山附近流传。历经岁月的浸礼,今可以完整演唱史诗的传人更是凤毛麟角。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这部史诗面临失传的窘境。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了十年动乱,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抢救工作。响应党的号召,西双版纳州政府在史诗流传的景洪、景棟、勐海、勐腊等地区进行了普查与调研,广泛听取个方面意见,不断扩充资料,终于在1991年1月诗译稿完成。经西双版纳州人民电台哈尼语《民语广播》播出后,受到雅尼人听众的广泛认同。

虽然在政府的以及民间学者的努力下,其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但是《雅尼雅噶赞嘎》口头传统在21世纪面临着严峻挑战。史诗的形成有特殊的文化背景,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语境中形成的,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古老不知变通的传承人如果仍固步自封这对于史诗的传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他们需要面对现实,反之则让我们惋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史诗不适应新的时代语境就会逐渐被淡忘出历史的舞台。正如像世界上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摩罗衍那》一样书面纸本传播将会代替口头传播,《雅尼雅噶赞嘎》也不例外,我们的口头传承面临走向衰落乃至消亡的威胁。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生活在史诗口头传承的年代,史诗并非灭绝而是衰落,我们去寻找《雅尼雅噶赞嘎》也并非是因为其长度与容量,而是由于其自身存在中所表达出文化群体的自我辨识的理想寄托,也许其并不能为我们在表达与交流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其为我们提供了可以理解的符号,在不断地沟通中,符号进行了再深层次的解释或者是“深描”,衍生出了更多意义上的符号系统,从而也直接导致我们对于史诗功能的确认。

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一个社会的每一个习俗或信仰,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为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达到社会的功能的有序进行,也只有保证了社会中的各个习俗与信仰都有序的部署,才可以使社会继续得以存在。那么我们通过研究这些习俗与信仰,可以从中得到人类行为的“普适性”以达到社会结构的稳定。所以我们寻找《雅尼雅噶赞嘎》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思之精髓

人类聚族而居,经过漫长的茹毛饮血的时代产生了最初的社会形态,同时伴随之而生的是最初的对于生命的蒙昧的崇拜。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Overdetermine)说明了艺术的产生并非单一的某种原因,而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是无论那种艺术的产生,其源泉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史诗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其是某种社会生活的“标签”,是活态的百科全书。“存在即合理”史诗是经过上百年的岁月,人们约定俗成在社会中广为传唱代表整个民族的符号,其一旦形成便具有某种形而上的意义。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只有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才是史诗有实体性的起作用的根源”,也只有反映一个民族精神内涵,通过客观化的对象或形式表达,才可以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博物馆”或是“民族百科全书”,这也正是我们寻找《雅尼雅噶赞嘎》的重要的因素。它所具有的“民族百科全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雅尼雅噶赞嘎》描绘出了古雅尼人的社会蓝图

史诗《雅尼雅噶赞嘎》为我们勾勒一幅古哈尼先民的社会组成结构虽然略带夸张甚至虚构的语言尚不能清晰确定其社会构成。但我们以现在哈尼族社会结构为蓝本,从中可以得知一些蛛丝马迹的线索。

史诗《雅尼雅噶赞嘎》不像其他史诗记叙一个主人公完整的生平事迹而是将历史与神话相结合并以哈尼族发展的时间顺序为轴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本文并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去介绍天地是怎样的由来?人类怎样出现?而是直接的把人比作是“水猴”,认为远古时期,没有陆地只有无尽的海洋,有一种没有毛的水猴,像肉坨般地生活在大海里。这与当代科学中对于人类最早是单细胞的动物,最早诞生于海洋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雅尼雅噶赞嘎》中,我们可以看出“努美阿玛”是人们死后灵魂要回归的故土,那么“努美阿玛”对于哈尼族任何一个支系来说都是一个是重要的地方,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哈尼族已经从古氐羌族脱离出来,有了自己的民族特征,这也是哈尼族南迁的重要的中转站。继而在加滇政权一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古哈尼族的社会构成,在史诗中这样记载到,从汤帕阿妈开始直到赞则一带是古哈尼族最为繁华的一代,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则维、则交与则标其成家立业后都兴旺发达,这也从侧面在向我们介绍加滇政权的由来,则交的儿子交邦做了加滇的大王,手下十二首领分别有管辖加滇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十二首领都忠于交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加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阶级体系。史诗中在对于加滇的探索,开辟以及建立政权用了大概六章,这也说明这是本史诗的中心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对于金马的描述,也从侧面说明哈尼人在那时已拥有相当成熟的冶炼技艺,人们拥有开发加滇的新武器,也同时证明了这是雅尼人最为光辉时代。

第二、《雅尼雅噶赞嘎》记录了统治者的残暴与迁徙的悲歌,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例如对婚姻关系的记载。

在史诗中从加滇的衰落一章中描述了加滇的十二个首领,每日沉醉于美酒的日子里不误正事,造成人民民不聊生。虽然最后交邦去请吉玛、批玛、追玛回来挽回了江山但是却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隐患。虽然文章不像《格萨尔》史诗去描述战乱的残酷,但是去我们从统治者下达的命令中可以感受到那时人们的悲惨遭遇,如果反抗就要被杀头,统治者规定百姓每年要缴纳九碗苍蝇脑浆(蜂王浆),如果谁不缴纳,就不能干自己的事情,而且还要每天缴纳九担活牛角,透过历史的窗口,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水深火热的境遇。

对于婚姻关系,史诗中记载因为一位名叫贞兰阿吆的女人在属羊的日子里捡到一个阿窝的奸细(哈尼族称彝族人为阿窝),泄露消息造成了加滇的灭亡,为此雅尼雅定下了规矩,只准姑娘出嫁,不准伙子上门,古老的婚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寻马一章中,漂柏阿热在去回家准备成亲的礼物是克死路途,耶苗姑娘成了寡妇,阿培咪耶说了三年守寡结束婚嫁自由,而男子丧偶三个月后可以重新迎娶女主人,这些习俗至今在僾尼村寨中遵守并代代相传。

第三、《雅尼雅噶赞嘎》体现了古雅尼人的崇土、崇祖的心态

雅尼人的迁徙除了民族内部纷争与外族强敌入侵以外,还有最为关键一点就是雅尼人不断在寻找美丽富饶的之地。史诗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诗中反复赞美加滇,泥土肥如油,宽阔而平展展,土地也无人种等等词语都表现了人们对于土地的向往。从哈尼族的《哈尼阿培聪坡坡》等史诗中,我们可以得知早在“努美阿玛”时期,哈尼已经完成由游牧到农耕的转变,形成了新的民族特征。当然哈尼族对土地的崇拜首先与其相对较封闭的社会文化“土壤”有关,继而在迁徙中不断与其他农耕民族交融,形成哈尼族独特的崇土文化。而这种崇土文化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位哈尼族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并以一种“集体无意识”世代传承下来。在漫长历史的洗礼下,哈尼族与土地建立起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亲密关系------即人土相依。没有那个民族能比的上哈尼族对于土地,古哈尼人还没有意识是自己的劳动带来庄稼的丰收,而是把这个归功于赐予食物的土地,每每把收获的食物洒向大地,感谢其恩赐。在等待庄稼成熟的漫长岁月里,哈尼族形成了独特的等待精神,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中静首丰收。哈尼人对于寨神、五谷神、树林神以及对山川溪流的自然神灵的祭拜都集中体现了其崇土文化。

哈尼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会死,甚至其具有保护本族人的强大能力。所以在史诗《雅尼雅噶赞嘎》中就开始无比虔诚地歌颂着祖先们的丰功伟绩。自汤帕时代开始人们就讴歌其勤劳善良,羊狼和谐相处、人鬼各行其是等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中的理想国,从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朴素而和谐的世界观,但也为后文人鬼分家埋下伏笔。也为今天哈尼族在祭祀活动的驱鬼招魂说做出了解释。

第四、《雅尼雅噶赞嘎》反映了雅尼先民的民风民俗

从史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噶汤帕”寓意为辞旧迎新,新年伊始,人们算清木刻账目、杀鸡宰羊、祭祀祖先和神灵,追玛还要带头打秋千,洗净劳累开开心心的过节。我们从文中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墓葬习俗,比如人死头埋朝西。

人鬼分家后,我们可以看到在雅尼人中实行的是父子连名的方法取名字,但是家谱传子不传女,家谱同时也是哈尼族一本无字的历史。父子连名制在整个哈尼族中都存在,它是哈尼族人对自我存在的证明。哈尼族有着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他们认为他们是上天眷顾的宠儿,但是这种自我陶醉在外强屡次侵略下,全民族大规模的南迁,让哈尼人开始不得不对自身存在再进行解释。《雅尼雅噶赞嘎》中加滇的衰落就是因为雅尼人在河边捡到的敌国的弃婴,长大后将本国国情用芦苇杆顺流而下传递给敌国,而造成的异国在忌日的入侵。因此雅尼人必须要强调社会成员的资格认证,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父子联名制,其可以解释哈尼族与异族、家族与家族、个人与个人的差别,与此同时在无形中雅尼人的灵魂与精神都找到了寄托之所。

史诗中反映出的万物皆有灵、灵魂寄存观、杀牛杀鸡以寄土地祖先以及父子连名制对于自我存在的解释都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第五、《雅尼雅噶赞嘎》蕴藏了雅尼的语言智慧

《雅尼雅噶赞嘎》是语言文学艺术,其中简明、质朴而又略带粗狂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雅尼人奋斗的赞歌,也是雅尼人口头语言构筑的民间文学的精粹。

初读《雅尼雅噶赞嘎》,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这是一场事关民族存亡的大迁移,而更像一首抒情诗为我们娓娓道来,诗中没有勇武、豪迈等英雄气概更多是对于和谐、崇尚智慧、追求平等以及和睦友好的歌颂,他们的史诗更多是优美与精致而非崇高。但是并不是说他们的史诗没有崇高,而是往往把崇高美包裹在优美中。比如说在“六个太阳与六个月亮”一章中,天上出现了六个月亮河太阳,人们民不聊生,追玛们叫拢村里的小伙一口气射下了五个月亮和太阳,结果太阳和月亮躲了起来世界又陷入黑暗,雅尼人在雄鸡“举起尖刀般的爪子,刨开九层泥土,张开金喉窝窝啼鸣,那声音传到九霄云外。”看在雄鸡的面子上太阳和月亮又才正常的工作。史诗并没有像外国的俄普浦罗一样,一口气射下八个月亮和太阳,他是解放全人类的英雄给我们极强的震撼,而是歌颂这个雅尼雅小伙子的勇敢,然后雄鸡叫醒了月亮与太阳。这样我们不会感到像俄普浦罗射日一样的崇高,而是在如此温柔的举动中感到愉悦的快感。

史诗中还有很多具有诗意的语言,“日子过得像叶子一样多了”这样的语言是来自于生活的总结,也许正印证了那句话:“艺术来自于生活。”

《雅尼雅噶赞嘎》像一首抒情诗,为我们娓娓道来百年辛酸;《雅尼雅噶赞嘎》像一幅地图,时间为笔,苍茫大地挥洒出民族的尊严;《雅尼雅噶赞嘎》像一个接力棒,连接的古老的僾尼历史,在悠扬的唱诵中传递着民族精魄,以时间为轴在一代又一代僾尼人心中伫立起一座民族丰碑,奔涌的热血是僾尼文化永不磨没的火炬!

(三)寻之起源

寻找《雅尼雅噶赞嘎》有着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我国健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村,我们需要加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使我们的中国梦更具有更加强大的向心力。早在2001年国家文化部就对非物质文化开始重视,民间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共同构成我们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文明,所以说我们对其中任何一方的片面对待都有可能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发展,人们是文化的创造者以及传播者,某种层面上讲民间文化是我们文化的“动力车间”。

所以国家开始着手对民间文化进行整理搜集、系统保护,寻找《雅尼雅噶赞嘎》也正是在响应国家的号召,申报了2003年《中国百部史诗工程》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傅永寿,是哈尼族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者之一,受过系统的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训练,同时其自身对哈尼族文化有着深厚的认识。同时我们也有幸找到了黄施达老师,其是《雅尼雅噶赞嘎》的发现者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史诗文本的翻译者之一。据采访黄老师得知,当时采录是属于搞西双版纳州《民语广播》节目的一些内容,经由黄老师制作播出,按照演唱逐句采录下来,历时两年翻译而成。历经数次族人的反映,才有了今日的流传纸本。我们不能否认国家在场的推动力量,但是我们也需要客观的对待类似傅老师与黄老师这样的文化精英作用。他们架起了国家(官方)与社会基层(民间)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学者们孜孜不倦的挖掘与守护,我们也许直至今日都难以发现《雅尼雅噶赞嘎》的身影。这里的文化学者显然是精英文化的代表,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似乎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精英文化式微论、融汇论等等思想的出现,无一不说明了思想大碰撞时代的无可奈何。二元对立观点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中国道家有言:“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非物质文化不是单方面的文化,其由人所创造并在社会生活中代代相传,所以说它共属于全民族,因此我们应摒弃文化所属权之争,而关心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良性互动使之成为现实共生机制以便于国家的意识形态更为被人民所理解接受。《雅尼雅噶赞嘎》在文化精英的带领下,将注入民间文化新的活力,我们不去追寻其文化本质,用文化分析也必然不会全面甚至会造成迷失,我们需要去寻找民间文化的足迹使之有序。寻找《雅尼雅噶赞嘎》之旅,会面临彷徨、失落甚至悲哀,但是民间是孕育文化的“母亲”,我们相信寻找史诗存在的身影,抓住其珍贵的倩影,以至于在百年后,我们的后代还可以有幸看到如此灿烂的民间文化的踪迹。

标签:;  ;  ;  

寻找《雅尼雅噶赞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