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发生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1岁儿童,概率概念,认知策略,发展
微观发生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都[1](2019)在《11岁儿童概率认知策略发展的微观发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认知策略的研究为探讨整个认知策略打开了一个窗口。目前,关于概率认知策略及其发展的研究较少,并且还没有遵循概率概念认知顺序进行的研究。本研究为了解儿童的概率认知策略发展情况,选取杭州市某小学五年级3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五层次概率任务认知顺序(依次为认识随机性、模糊认知、数量化、随机分布和分数表示,后叁个概率任务均包含难度递增的叁种模型,以摸球为例分别为模型一:简单概率模型(摸1个球);模型二:复杂概率模型(摸2个球);模型叁:独立重复概率模型(有放回地摸2个球)),采用微观发生法将每一任务认知策略教学分为前测、干预(教学)、后测和迁移四个阶段,精细分析儿童在习得某种策略时,给予反馈或指导后的认知策略发展变化过程。研究问题如下:不同认知任务在不同阶段有哪些认知策略?将概率认知策略划分为从零级水平到叁级水平依次递增的四个水平后,研究同一认知任务的认知策略如何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儿童使用的主要概率认知策略11岁儿童解决认识随机性任务的主要策略是对可能性的正确理解;解决模糊认知任务和数量化任务的主要策略均为基于数量关系判断正确;解决随机分布叁个模型任务的主要策略分别是基于精确样本空间(标号法),基于精确样本空间(连线法)和基于精确样本空间(画树状图);解决分数表示叁个模型任务的主要策略分别是基于数量关系计算正确,基于精确样本空间(连线法)和基于精确样本空间(画树状图)。2.不同阶段概率认知策略的发展(1)对于“认识随机性”,儿童概率认知策略的主要发展路线是保持一级水平。其认知策略发展速度先快后慢。其认知策略发展广度,在迁移阶段并没有得到推广。(2)对于“模糊认知”,儿童概率认知策略的主要发展路线是从二级水平到零级水平的递减过程。其认知策略发展快速倒退。(3)对于“数量化”,儿童概率认知策略的主要发展路线是保持二级水平。其认知策略发展速度先快后慢。其认知策略发展广度,在迁移阶段得到推广。(4)对于“随机分布”,儿童概率认知策略发展的主要发展路线是从二级水平到叁级水平的递增过程,随着模型难度递增,策略水平越稳定在叁级水平。其认知策略发展速度先快后慢。其认知策略发展广度,在迁移阶段得到推广。(5)对于“分数表示”,儿童概率认知策略的主要发展路线是保持叁级水平和从二级水平到叁级水平。其认知策略发展速度先快后慢。其认知策略发展广度,在迁移阶段得到推广。本研究对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建议:课程中,对于概率计算内容的教学可适当提前;在教材组织中,可以将组合知识设置在“计算概率大小”的内容之前;进行概率教学时尽可能采取直观教学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书朋[2](2016)在《初中新生人际适应的微观发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应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调整自身的认知/行为模式主动顺应外部环境或改变外部环境使其适合自身需要,最终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平衡状态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个体的主要适应领域,人际适应又是社会适应的核心成分。人际适应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调整与他人有效沟通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大量研究指出,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人际适应对不同阶段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发展的转折期理论与群体社会化理论指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学习、情绪及行为有重要影响。当个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较强时,会更加自信,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融入与良好发展。作为个体学校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青春生理发育的关键期,儿童从小学升初中的过程中良好的人际交往及人际适应不仅会影响其学习生活的顺利展开,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是体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人际适应的过程说指出,当个体进入一个新的人际环境时,其原有的人际平衡状态会被打破,需要重新与周围人构建一个新的人际交往平衡状态,这一逐渐由不平衡向平衡变化的过程就是人际适应过程。那么,初中新生入学初期的人际适应的发展变化规律如何,该规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一问题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目前有关人际适应的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设计考察人际适应与环境及个体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对个体人际适应发展变化情况研究较少。仅有的几项纵向研究多在更为宽泛的时间间隔上考察整个青少年阶段人际适应发展的宏观路径,并不能够说明初中新生刚入学这一较为敏感、波动较大时期的人际适应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个体层面(积极指标:人际得分;消极指标:状态孤独感)、班级层面(班级融入度)和同伴层面(同伴提名)对初中新生人际适应进行测量。在研究设计上,主要依据微观发生学设计对初中新生人际适应的细微变化进行每周一次的密集测量,同时为避免密集性的多次测量引起的学习效应及疲倦效应,采用微观发生学设计与聚合交叉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将具有时间重迭的叁个微观发生学设计整合到一起,探明初中新生人际适应发展变化轨迹。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人口学变量(性别、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人格(自尊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对中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发展变化的影响。通过对初中两类班级共六个班的新生在入学前叁个月内进行的各六次追踪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新生人际适应的发展趋势:对于班级层面(班级融入度)及同伴交往层面的人际适应指标,不同类型班级初中新生的发展趋势一致,其适应期均为自入学起至第十周左右,其中班级融入度的发展趋势为先快后慢的持续升高,同伴交往则是先急剧升高再缓慢下降。对个体层面的人际适应指标而言,走读班初中新生在开学十二周内的人际和状态孤独感的自评均无显着变化,寄宿班则有一个为期9周左右的适应期,其中人际得分呈缓慢下降,状态孤独感表现为先缓慢升高后缓慢下降。2人际适应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高自尊、高领悟社会支持个体人际适应的最初水平更高,且高领悟社会支持个体的人际适应增长速度更快,积极应对对新生人际适应具有促进作用,消极适应则对其有阻碍作用。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任职班干部较普通学生人际适应情况表现更好。女生在最初的同伴交往方面更好,男生则在班级融入的速度方面要快于女生。本研究通过微观发生学与聚合交叉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初一学生入学后十二周内人际适应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某些人格因素和人口学变量对该发展变化规律的影响,较为深入的考察了新生刚入学这一波动时期的人际适应情况,丰富了以往研究内容,对学校及家长有效的帮助新生更快、更顺利地适应新环境提供了实证支持。但本研究并未考察适应的其他方面如学习适应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也未对新生人际适应直接进行干预,今后研究可在这些方面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葛晓穗,郭力平[3](2007)在《5~6岁儿童策略运用的微观发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微观发生学设计方法,考察了80名5~6岁儿童在矩阵填充任务中策略获得与运用的过程。结果发现,儿童策略的获得主要源于反馈和自我解释;儿童的策略获得与运用包含新策略的生成、策略的迁移和策略的推广等叁个阶段;5岁儿童和6岁儿童在策略获得与运用上存在一定差异;暗示性反馈在低水平学习者身上收效甚微。研究者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启示。(本文来源于《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辛自强,林崇德,俞国良[4](2001)在《策略的发现与变化:一项微观发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策略是当前认知研究的热点,比如Siegler等人(1989,1998)对简单的加法问题、相反数问题的研究,Alibali(1999)对等值问题(或方程问题)的研究等.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Siegler等人使用了一种新颖的研究方法——微观发生法(the microgenetic method),从而可以获得关于认知变化的精细信息.根据Siegler和Growley(1991)的定义,该方法有叁个关键特征:(1)观察跨越从变(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期刊2001-11-01)
微观发生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适应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调整自身的认知/行为模式主动顺应外部环境或改变外部环境使其适合自身需要,最终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平衡状态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个体的主要适应领域,人际适应又是社会适应的核心成分。人际适应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调整与他人有效沟通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大量研究指出,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人际适应对不同阶段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发展的转折期理论与群体社会化理论指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学习、情绪及行为有重要影响。当个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较强时,会更加自信,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融入与良好发展。作为个体学校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青春生理发育的关键期,儿童从小学升初中的过程中良好的人际交往及人际适应不仅会影响其学习生活的顺利展开,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是体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人际适应的过程说指出,当个体进入一个新的人际环境时,其原有的人际平衡状态会被打破,需要重新与周围人构建一个新的人际交往平衡状态,这一逐渐由不平衡向平衡变化的过程就是人际适应过程。那么,初中新生入学初期的人际适应的发展变化规律如何,该规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一问题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目前有关人际适应的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设计考察人际适应与环境及个体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对个体人际适应发展变化情况研究较少。仅有的几项纵向研究多在更为宽泛的时间间隔上考察整个青少年阶段人际适应发展的宏观路径,并不能够说明初中新生刚入学这一较为敏感、波动较大时期的人际适应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个体层面(积极指标:人际得分;消极指标:状态孤独感)、班级层面(班级融入度)和同伴层面(同伴提名)对初中新生人际适应进行测量。在研究设计上,主要依据微观发生学设计对初中新生人际适应的细微变化进行每周一次的密集测量,同时为避免密集性的多次测量引起的学习效应及疲倦效应,采用微观发生学设计与聚合交叉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将具有时间重迭的叁个微观发生学设计整合到一起,探明初中新生人际适应发展变化轨迹。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人口学变量(性别、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人格(自尊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对中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发展变化的影响。通过对初中两类班级共六个班的新生在入学前叁个月内进行的各六次追踪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新生人际适应的发展趋势:对于班级层面(班级融入度)及同伴交往层面的人际适应指标,不同类型班级初中新生的发展趋势一致,其适应期均为自入学起至第十周左右,其中班级融入度的发展趋势为先快后慢的持续升高,同伴交往则是先急剧升高再缓慢下降。对个体层面的人际适应指标而言,走读班初中新生在开学十二周内的人际和状态孤独感的自评均无显着变化,寄宿班则有一个为期9周左右的适应期,其中人际得分呈缓慢下降,状态孤独感表现为先缓慢升高后缓慢下降。2人际适应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高自尊、高领悟社会支持个体人际适应的最初水平更高,且高领悟社会支持个体的人际适应增长速度更快,积极应对对新生人际适应具有促进作用,消极适应则对其有阻碍作用。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任职班干部较普通学生人际适应情况表现更好。女生在最初的同伴交往方面更好,男生则在班级融入的速度方面要快于女生。本研究通过微观发生学与聚合交叉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初一学生入学后十二周内人际适应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某些人格因素和人口学变量对该发展变化规律的影响,较为深入的考察了新生刚入学这一波动时期的人际适应情况,丰富了以往研究内容,对学校及家长有效的帮助新生更快、更顺利地适应新环境提供了实证支持。但本研究并未考察适应的其他方面如学习适应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也未对新生人际适应直接进行干预,今后研究可在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发生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都.11岁儿童概率认知策略发展的微观发生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2].张书朋.初中新生人际适应的微观发生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葛晓穗,郭力平.5~6岁儿童策略运用的微观发生学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
[4].辛自强,林崇德,俞国良.策略的发现与变化:一项微观发生学研究[C].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