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援华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战时期,苏联援华,影响因素
援华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时晓明[1](2015)在《试析抗战时期影响苏联援华政策的因素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中国在独立作战的不利形势下,苏联给予中国大量道义上支持和军事援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勇气,改善了中国抗战武器装备落后和匮乏的状况。1941年后,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特别是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由"援华抗日"变为"疏华联日",停止了对华援助。本文旨在通过对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援助政策的变化进行梳理,从而分析出影响苏联援华政策的因素所在,并对一些学界热议问题进行思考。(本文来源于《溥仪研究 2015年第2期》期刊2015-06-01)
吴昊[2](2014)在《法币平准基金与美国经济援华政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币平准基金是美国经济援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准基金的成立,与远东战局的发展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美国政府的对华经济援助,一方面缓解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稳定了金融,极大支持了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在中国的影响,到二战结束之时,美国已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杨雨青[3](2012)在《战时美国援华政策背后的经济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抗战时期美国援华的政治、军事原因,已有充分论述;但是,影响美国援华与否的经济因素,常为人所忽视。美国援华政策的动因,除了孤立主义、中立法、先欧后亚战略等因素外,美国的经济利益也为美国政府所关注,并且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所维护的一个重要内容。经济因素,始终和政治、军事、外交、战略的考虑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着美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并且交错起着作用,彼此发生着互动。(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2年03期)
董凯[4](2011)在《抗战期间苏联的援华政策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联是中国抗战的盟友,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支援中国抗战。但是苏联援华抗日政策服从于苏联本国的利益,无不蒙上一层大国沙文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本文来源于《西安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周韬[5](2007)在《论抗战时期美国的援华政策及其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得到美国的援助,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3年这个阶段内,美援的数量大大超过了抗战初期。诚然,在此期间美援确实起到了援助中国抗战的作用,但是,美援的真正目的不是纯粹为了帮助中国抗日,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立足于美国自身(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07年08期)
张雪梅[6](2005)在《试论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以及援助规模、援助作用等,国内许多学者已有较多论述。本文就苏联对中国抗战具体的援助行动,来探讨苏联援华政策的一些特点。(本文来源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项锷[7](1999)在《试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制日援华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逐步禁运、对华物资援助的分析,认为:美国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态度有从软弱到强硬的发展过程,但并不存在对日妥协、牺牲中国利益的意图。支援中国的抗战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本文来源于《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1999年01期)
王真[8](1993)在《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其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对这种援华政策的性质,在50年代中苏友好之际是给予全盘肯定的,即使对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存在的民族利已主义也不置一词。8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的研究逐步展开深入,同时对苏联援华问题的评论也呈现一种相反的倾向:不仅批评了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确应批评的错误,而且认为抗战初期也存在类似错误。这样大起大落的评论是难以真实反映历史原貌的。为此,需要我们持一公正客观的态度,本文拟就如何看待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略陈管见,希冀同行指正。一笔者认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是国际主义的。否定论者则认为,苏联此间援华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谈不上什么国际主义。这种观点西方有,国内也不乏其例。曾作为陈纳德“飞虎队”成员之一的杰克·萨姆森,在80年AI写作的回忆录中就这样说,苏联在(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1993年05期)
陈英吴,胡充寒[9](1991)在《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在对华政策方面推行的是援华政策。关于苏联援华政策,史学界论述不多,很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必要。一、苏联为何不出兵援华? 早在“七七事变”前的1935年底,苏联就和南京政府讨论过中苏军事互助问题,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成协议。“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认为中苏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苏联不会袖手旁观,因而寄希望于苏联出兵援华。1937年7月8日晨,适在庐山的蒋介石召集外交部长王宠惠及孙科商讨对策,认为“欲抗战,最有关系者为苏联的军械供应及互助协定等问题”。第二天,孙科在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会谈中,要求尽快签订中苏信用借款及互助协定,以实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鲍大使回答说,前一点可以商量,至签订中苏互助协定则时已过迟。同年11月12日,在苏接洽援华事宜的中国代表(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1991年05期)
援华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法币平准基金是美国经济援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准基金的成立,与远东战局的发展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美国政府的对华经济援助,一方面缓解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稳定了金融,极大支持了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在中国的影响,到二战结束之时,美国已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援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时晓明.试析抗战时期影响苏联援华政策的因素及评价[C].溥仪研究2015年第2期.2015
[2].吴昊.法币平准基金与美国经济援华政策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杨雨青.战时美国援华政策背后的经济因素[J].晋阳学刊.2012
[4].董凯.抗战期间苏联的援华政策评析[J].西安社会科学.2011
[5].周韬.论抗战时期美国的援华政策及其实质[J].史学月刊.2007
[6].张雪梅.试论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政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
[7].项锷.试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制日援华政策[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9
[8].王真.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J].中共党史研究.1993
[9].陈英吴,胡充寒.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几个问题[J].文史哲.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