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射阳河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射阳河口,双导堤,拦门沙,整治方案
射阳河口论文文献综述
陈可锋,陆培东,王艳红,曾成杰[1](2016)在《河口拦门沙航道整治方案及效果研究——以射阳河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射阳港拦门沙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建设后航道回淤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二期不同整治方案建设后的水流、含沙量及淤积分布特征,论证了不同方案的整治效果。研究表明:现状条件下由于导堤为潜堤,受越堤水流、口门回流等影响,一期工程建设后航道沿程普遍淤积。在一期导堤的基础上将导堤加高后有利于减小口门段航道淤积;将导堤延长后,淤积最严重的部位年淤强度有所减小,但在新的口门附近航道淤积仍然较严重;将口门宽度缩窄后,口门附近的淤积强度有所减小,但幅度有限;在航道内增加丁坝后,口门段泥沙淤积强度有所减小,但对改善中段航道淤积有限。(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周静[2](2016)在《射阳河口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线是多年平均大潮所形成的海水与陆地分界线的痕迹线。在粉砂淤泥质海岸,受海水动力作用、地质气象灾害、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围垦、填海造陆、海洋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线位置发生变化,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现有的技术手段来看,传统方法监测海岸线变化不仅耗时、费力,而且难度大,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岸线动态变化信息方便、快捷,成为淤泥质海岸岸线提取的重要方法,但是海岸线的遥感精确提取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以江苏中部海岸射阳河口岸段为研究区,尝试以ZY-3、SPOT、Landsat、HJ-1A、HJ-1B等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实测潮位数据、典型断面高程测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相结合,采用不同遥感提取方法,提取多时相海岸线信息,并基于此开展岸线空间动态变化分析,目的为对了解淤泥质海岸的冲淤动态变化、保障海岸带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水边线信息遥感提取分别采用密度分割法、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结合法、叁波段梯度差水体指数法(TGDWI)自动提取研究区瞬时水边线,并对叁种水边线提取方法做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分割法对于灰度值差异明显的影像,解译效果比较好;对近岸水体含沙量大的影像,TGDWI能较好的分离出水陆。影像的前处理和后处理对增强了水边线提取的连续性、提高水边线提取的自动化程度具有重要作用。2、人工岸线分类与遥感提取将研究区内的人工岸线分为五类,分别为盐养围堤海岸、港口码头海岸、建设围堤海岸、河流河堤海岸和道路海堤海岸,给出了五类人工岸线的遥感解译标志,采用密度分割法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的方法实现了人工岸线的遥感提取。3、基于潮位推算和GIS空间分析迭加海岸线运用T_Tide计算出实测站点潮位曲线,计算遥感影像成像时刻潮位和平均大潮的高潮平均潮位,推算出平均大潮高潮线,作为研究区的自然岸线;通过与已获取的人工岸线的GIS迭加分析,得到研究区的遥感海岸线。4、射阳河口岸线变迁特征及原因基于遥感提取的海岸线为基础数据,运用GIS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基线法开展了射阳河口 2000~2004 年、2004~2008 年、2008~2012 年、2012-2015 年四个时间段的岸线变迁距离、岸线冲淤变化、岸线类型变化的分析,揭示射阳河口岸线的时空变化格局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在2000~2015年,2015年研究区海岸线总岸线长度为61.98km,比2000年增加了 9.79km,年平均增长0.30%;②研究区处于冲刷与淤长的过渡地带,总体冲刷占优势,在2000~2015年间,淤长岸段的年平均向海淤长速率为58.76m/a,冲刷岸段的年平均向岸冲刷速率为89.89m/a,可见冲刷和淤长幅度都比较大;③2000~2015年,研究区人工岸线在不断增长,在15年内共增加了 33.64km。人工岸线类型中,盐养围堤海岸是主要的人工岸线类型。从岸线变迁原因来看,在2000~2015年,研究区的岸线变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为台风、风暴潮,人为因素主要为围海养殖用海以及港口码头建设。(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8)
闫秋双,刘荣杰,马毅[3](2015)在《1973年以来射阳河口附近海岸蚀淤变化遥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射阳河口北部扁担港口和射阳河口南部斗龙港口之间的海岸作为研究区,基于1973,1987,2000和2013年四期Landsat影像提取了该岸段岸线,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射阳河口以北的扁担港口—射阳河口岸段仍处于侵蚀状态,呈现侵蚀—淤积—缓慢侵蚀的变化格局,40 a间侵蚀面积为12.6 km2,淤积面积为1.0 km2;射阳河口以南的射阳河口—斗龙港口岸段处于淤积的态势,呈现淤积—快速淤积—缓慢淤积的格局,40 a间淤积的面积为223.1 km2,仅在2000~2013年间该岸段北部出现了侵蚀。结论是虽然射阳河口以南岸段仍总体处于淤积的过程中,但是近年来江苏海岸的侵蚀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射阳河口以南,这证明了江苏海岸侵蚀岸段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许勇,成长春,张鹰,张东[4](2013)在《基于北京一号影像的射阳河口无机氮磷营养盐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江苏射阳河口现场采集光谱和水样,将实测光谱重采样为北京一号的波段反射率并与可溶性无机氮(DIN)和可溶性无机磷(DIP)浓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一号的近红外和红波段与DIN、DIP浓度呈强烈的正相关,这反映了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是该海域营养盐的重要来源;与DIN、DIP浓度相关性高的主要波段组合因子是由近红外波段与绿波段以及红波段与绿波段的比值或差值构成的因子,其相关性高于单波段因子。最终选择因子F10(3,1)的叁次多项式模型作为该海域DIN、DIP浓度定量反演模型。模型相对浓度较高的样本组(DIN≥200μg/L,DIP≥20μg/L)其预测精度分别为73.69%和73.45%,而该海域DIN、DIP浓度的均值远远超过了上述阈值,影像反演结果也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反映了模型在该海域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3年06期)
侯森林,余晓韵,鲁长虎[5](2013)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滩涂迁徙期鸻鹬类的时空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9-11月和2009年3-5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段滨海滩涂对迁徙期鸻鹬类的时空分布格局开展了研究。共统计到鸻鹬类22种,这些种类在春季均能看到,秋季共统计到13种,春季优势种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和红颈滨鹬(C.ruficollis),秋季为黑腹滨鹬、红颈滨鹬和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春季迁徙期鸟类的数量明显多于秋季,其比值约为3:1。鸻鹬类多分布在自然滩涂,人工湿地(养殖塘)上也有一定数量的鸟类分布,但多以栖息为主。2个季节鸻鹬类的物种数在生境间差异均不显着,密度在生境间差异均显(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8)
侯森林,余晓韵,鲁长虎[6](2013)在《盐城射阳河口春季鸻鹬类与大型底栖动物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滩涂选择高潮带光滩、中潮带光滩、低潮带光滩、高潮带米草丛和潮沟边滩(无米草分布的区域)等栖息地类型,从鸻鹬类嘴长和觅食策略2个角度研究了鸻鹬类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地的主要底栖动物是双壳类和甲壳类动物,其分布和鸻鹬类的分布基本一致:嘴长50mm以上鸻鹬类的密度与甲壳类密度显着正相关,嘴长25mm以下鸻鹬类密度与双壳类密度及底栖动物总密度显着正相关,嘴长25-50mm鸻鹬类密度与任何一类底栖动物均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视觉连续型觅食策略者密度与甲壳类密度显着正相关,触觉连续型觅食策略鸻鹬类密度与双壳类密度及底栖动物总密度(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8)
侯森林,余晓韵,鲁长虎[7](2013)在《盐城射阳河口春季鸻鹬类与大型底栖动物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春季,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滩涂选择高潮带光滩、中潮带光滩、低潮带光滩、高潮带米草丛和潮沟边滩(无米草分布的区域)等栖息地类型,从鸻鹬类嘴长和觅食策略2个角度研究了鸻鹬类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地的主要底栖动物是双壳类和甲壳类动物,其分布和鸻鹬类的分布基本一致;嘴长50 mm以上鸻鹬类的密度与甲壳类密度显着正相关,嘴长25 mm以下鸻鹬类密度与双壳类密度及底栖动物总密度显着正相关,嘴长25~50 mm鸻鹬类密度与任何一类底栖动物均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视觉连续型觅食策略者密度与甲壳类密度显着正相关,触觉连续型觅食策略鸻鹬类密度与双壳类密度及底栖动物总密度显着正相关,奔-停型觅食策略鸻鹬类密度与任何一类底栖动物均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嘴长50 mm以上和25~50 mm的鸻鹬类的比例与面上型底栖动物的比例正相关,与面下型底栖动物的比例负相关,而嘴长25 mm以下的鸻鹬类与其相反;视觉连续型和奔-停型觅食策略鸻鹬类的比例与面上型底栖动物的比例具有正相关性,与面下型底栖动物的比例具有负相关性;触觉连续型觅食策略鸻鹬类与其相反,但相关性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何小燕,汪亚平,胡挺[8](2013)在《建闸和围垦对射阳河口闸下淤积及底床冲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射阳河口"属小型河口,在江苏海岸冲淤演化的空间格局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河口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着。本文针对在河口修建挡潮闸和围垦这两种人类活动,设计了四种模拟方案:无闸、建闸(关闸)、开关闸(关闸、开闸在涨、落潮期交替)、围垦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并比较各方案造成底床冲淤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水务》期刊2013年03期)
陈静,马启南[9](2013)在《拦门沙整治工程对射阳河口泄洪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射阳河口大范围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在对现场实测资料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分析了射阳河口拦门沙整治工程对射阳河口潮位及泄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导堤工程修建会抬高闸下低潮位,对河口泄洪不利;而疏浚则可以有效的降低闸下低潮位,利于河口泄洪;导堤高程对潮位影响不大,导堤与疏浚两者作用相反,只要两者之间有效配合,对河口的泄洪就不会带来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期刊2013-08-04)
许勇,成长春,张鹰,张东[10](2013)在《基于PLS-SVM耦合算法的射阳河口无机氮磷营养盐浓度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射阳河口实测光谱模拟Hyperion各波段反射率并与DIN、DIP浓度作相关性分析,发现DIN、DIP浓度都表现为与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与蓝波段的反射率呈较弱的负相关,这种相关性特征和该海域水体浊度与光谱反射率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这说明就某一时间段而言,该海域的DIN和DIP主要来源于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的释放。引入了偏最小二乘和支持向量机回归耦合(PLS-SVM)的算法,通过偏最小二乘在Hyperion的波段中提取出对DIN和DIP浓度有较强解释作用的8~16波段和37~57波段,从这些波段中提取出两个成分并利用支持向量回归建立反演模型,采用ε-不敏感损失函数,通过比较,确定DIN浓度反演模型的参数组合是C=10、γ=0.05、ε=0.1;DIP浓度反演模型的参数组合是C=1、γ=0.1、ε=0.001,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精度达到75%左右,影像反演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当吻合。(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射阳河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岸线是多年平均大潮所形成的海水与陆地分界线的痕迹线。在粉砂淤泥质海岸,受海水动力作用、地质气象灾害、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围垦、填海造陆、海洋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线位置发生变化,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现有的技术手段来看,传统方法监测海岸线变化不仅耗时、费力,而且难度大,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岸线动态变化信息方便、快捷,成为淤泥质海岸岸线提取的重要方法,但是海岸线的遥感精确提取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以江苏中部海岸射阳河口岸段为研究区,尝试以ZY-3、SPOT、Landsat、HJ-1A、HJ-1B等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实测潮位数据、典型断面高程测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相结合,采用不同遥感提取方法,提取多时相海岸线信息,并基于此开展岸线空间动态变化分析,目的为对了解淤泥质海岸的冲淤动态变化、保障海岸带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水边线信息遥感提取分别采用密度分割法、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结合法、叁波段梯度差水体指数法(TGDWI)自动提取研究区瞬时水边线,并对叁种水边线提取方法做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分割法对于灰度值差异明显的影像,解译效果比较好;对近岸水体含沙量大的影像,TGDWI能较好的分离出水陆。影像的前处理和后处理对增强了水边线提取的连续性、提高水边线提取的自动化程度具有重要作用。2、人工岸线分类与遥感提取将研究区内的人工岸线分为五类,分别为盐养围堤海岸、港口码头海岸、建设围堤海岸、河流河堤海岸和道路海堤海岸,给出了五类人工岸线的遥感解译标志,采用密度分割法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的方法实现了人工岸线的遥感提取。3、基于潮位推算和GIS空间分析迭加海岸线运用T_Tide计算出实测站点潮位曲线,计算遥感影像成像时刻潮位和平均大潮的高潮平均潮位,推算出平均大潮高潮线,作为研究区的自然岸线;通过与已获取的人工岸线的GIS迭加分析,得到研究区的遥感海岸线。4、射阳河口岸线变迁特征及原因基于遥感提取的海岸线为基础数据,运用GIS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基线法开展了射阳河口 2000~2004 年、2004~2008 年、2008~2012 年、2012-2015 年四个时间段的岸线变迁距离、岸线冲淤变化、岸线类型变化的分析,揭示射阳河口岸线的时空变化格局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在2000~2015年,2015年研究区海岸线总岸线长度为61.98km,比2000年增加了 9.79km,年平均增长0.30%;②研究区处于冲刷与淤长的过渡地带,总体冲刷占优势,在2000~2015年间,淤长岸段的年平均向海淤长速率为58.76m/a,冲刷岸段的年平均向岸冲刷速率为89.89m/a,可见冲刷和淤长幅度都比较大;③2000~2015年,研究区人工岸线在不断增长,在15年内共增加了 33.64km。人工岸线类型中,盐养围堤海岸是主要的人工岸线类型。从岸线变迁原因来看,在2000~2015年,研究区的岸线变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为台风、风暴潮,人为因素主要为围海养殖用海以及港口码头建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射阳河口论文参考文献
[1].陈可锋,陆培东,王艳红,曾成杰.河口拦门沙航道整治方案及效果研究——以射阳河口为例[J].海洋工程.2016
[2].周静.射阳河口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3].闫秋双,刘荣杰,马毅.1973年以来射阳河口附近海岸蚀淤变化遥感分析[J].海洋科学.2015
[4].许勇,成长春,张鹰,张东.基于北京一号影像的射阳河口无机氮磷营养盐监测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3
[5].侯森林,余晓韵,鲁长虎.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滩涂迁徙期鸻鹬类的时空分布格局[C].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6].侯森林,余晓韵,鲁长虎.盐城射阳河口春季鸻鹬类与大型底栖动物关系[C].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7].侯森林,余晓韵,鲁长虎.盐城射阳河口春季鸻鹬类与大型底栖动物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3
[8].何小燕,汪亚平,胡挺.建闸和围垦对射阳河口闸下淤积及底床冲淤的影响[J].上海水务.2013
[9].陈静,马启南.拦门沙整治工程对射阳河口泄洪影响研究[C].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2013
[10].许勇,成长春,张鹰,张东.基于PLS-SVM耦合算法的射阳河口无机氮磷营养盐浓度监测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3